部编版必修上册7.1《短歌行》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册7.1《短歌行》课件(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7 10:2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短歌行
曹操
初读感知
·
齐读课文
检查预习
请写出你对《短歌行》的印象和对曹操的印象。
释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原词已经不可知,现在流传下来最早也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的这首《短歌行》。
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整体感知 听读
·
思考:在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出来吗?
忧思
品读——理清思路
诗中哪些诗句表现出忧呢? 诗人为什么而忧愁?
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字(诗眼)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诗中曹操是如何抒发这种忧,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诗》六义中“比”和“兴”的并称。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比兴”为 中国 古典诗歌创作传统的两种表现手法。
比兴
比兴
喻人生短促。
表明优待贤才的态度。
把贤者比喻为高空的明月
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喻人才要“多多益善”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与之相关人、地、事,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间含蓄与典雅者,即为用典
鉴赏《短歌行》中的用典
诗句 “用典”出处 “用典”原意
本诗意义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政风.子衿》 这原是一首情诗,诗句大意:情人青色的衣矜,令我情思悠长,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难道就不能和我保持联系吗? 借女子思慕情人,委婉含蓄的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思念和渴望。
诗句 “用典”出处 “用典”原意
本诗意义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诗经.小雅.鹿鸣》 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 只要你们来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的相处并合作的。
诗句 “用典”出处 “用典”原意
本诗意义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管子.形解》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尽可能多的接纳人才
诗句 “用典”出处 “用典”原意
本诗意义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史记》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生怕失去天下有识之士,引周公自比,说明求贤建业的心思
鉴赏“用典”的方法
“用典”的妙处
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增加词句之间典雅
以下哪些诗句是用典?
A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B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C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D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A C
引用过去与之相关人 地、事
品读——感知求贤
有人说三国之争实为人才之争,可以说人才得失,生死攸关。假如你是三国时期一贤才,被曹操招致麾下,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品读——求贤若何
诗人为什么反复感叹贤才难得?反复抒发求贤若渴的心情呢?我们一起走进作者。
知人论世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当时曹操已经54岁。
悟读——求贤探因
本诗卒章显志。体现了曹操不屈从于命运,和时势的抗争,想要天下归心的雄心壮志。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真豪杰大英雄的本色。何以解忧?只有壮志。
正是曹操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所以他才会一扫前人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诗内容和形式上多有创新,于质朴自然中带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情调,同时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立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称为“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主要是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刘勰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
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