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册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5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7 10:2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朗读
课中探究
诗词鉴赏“五看法”?
------①题目;
------②作者;
------③诗文;
------④注释;
------⑤问题。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指内容,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故手法委婉。
看题目:
快速切入,明确方向
辛弃疾(1140--1207),字 幼安 ,号 稼轩 ,南宋 时期历城人,擅长作词,存世词作620多首,著有《稼轩长短句》;与苏轼 并称“苏辛”,同属 豪放 词派代表词人;与 婉约 词派代表词人李清照(今山东济南人)并称“山东二安”。
南宋时期名人 :文天祥 、陆游、辛弃疾、岳飞、李清照等。
看作者:
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已66岁,他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63岁的辛弃疾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宰相韩侂胄tuōzhòu起用,利用其主战派元老招牌作号召,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侂胄为巩固自己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重要基地。辛弃疾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韩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就把他调离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舞榭歌台
寻常巷陌
封狼居胥
佛狸祠
给下列生字注音

xìe
xiàng mò
bì lí cí
英雄无觅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寻常巷陌
寻找
英雄的流风余韵
兵强马壮
草率、仓促行事
落得
不堪 哪堪
普通
看注释:
重点词句,积累运用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千百年来江山依然如故,却无处寻找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
斜阳照着草丛树木,以及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居住过。
回想当年,北伐队伍兵强马壮,气势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吞掉。
昔日繁华的歌舞楼台,连同那
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而去。
看诗文:
疏通文意,把握思想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元嘉27年,宋文帝草率出师北伐,想像霍去病那样建立封狼居胥山的功绩,结果只落得北望敌军南逃而惊慌失措。
四十三年过去了,在遥望中我
还记得,当年战火弥漫扬州。
过去的事哪堪回首,如今佛狸
祠前,争食祭品的乌鸦的噪声
和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响成
一片。
靠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看问题:
辛词长于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来
比喻 今人、今事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恰当地用典,可使文章富有文采,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审明题意,分析解答课后习题二
古人古事
辛弃疾的词以好用典故见长。课文用了哪几个典故?
上阙用了 孙权雄才大略 、刘裕北伐完胜 两个典故,
下阙用了 刘义隆北伐惨败 、拓跋焘修建行宫(佛狸祠)、廉颇思国 三个典故。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寄奴曾住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拓拔焘)
(廉颇)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如何理解?
4、这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分析典故
孙权其人:
孙权其人:
作者用事态度及用意:
孙权其人:
作者用事态度及用意: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赏析: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刘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分析典故
刘裕其人:
刘裕其人:
作者态度及目的:
刘裕其人:
作者态度及目的: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用刘裕典
刘裕,南朝宋武帝,小字寄奴。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
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
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
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孙权
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突出萧索、凄凉之象,表达了对当前局势的担忧。
作用: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
作用: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
上片小结: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
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
南宋政权的无人无能,表达自己抗金救国的热情。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他北伐的结果如何?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分析典故
宋文帝
宋文帝
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伐金不要草率出兵,主张有备而战。
作者用典用意
典故四:佛狸祠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1、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
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扬州路”指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分析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后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他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佛狸祠”景象:
“佛狸祠”景象:
作者用事目的:
“佛狸祠”景象:
作者用事目的: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把回忆中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红火两个场景放在一起,是用了什么手法?其意图是什么
这是一组鲜明的对比.
一方面作者牢记民族的灾难,一方面看到金已安稳的统治着北方,那里的人们也安于现状;这样就突出地表明,人们已忘了国耻,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也强烈地抒发出作者对个人命运,特别是国家前途的深沉的悲哀、忧虑,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的不满。
典故五:廉颇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 廉颇的处境如何?
2 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3“凭谁问,---?”的“凭” 如何理解?
4 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分析典故
廉颇
廉颇
作者用意
廉颇
作者用意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廉颇典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刘义隆:
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主张有备而战。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作用:
佛狸祠: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作用:
批评人们忘记了国恨家仇,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廉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以廉颇自况,抒发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以此典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突出来主旨,也鲜明地再现了词人忧虑国事,悲愤难抑的爱国形象。
作用:
下片小结:
下片用刘义隆、拓跋焘、
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
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
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小结:
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愤懑。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人无能,表达自己抗金救国的热情。
在京口北固亭,词人都想到了些什么?
孙仲谋
刘 裕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刘义隆
拓跋焘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廉 颇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赞叹惋惜 )
(赞叹之情)
(警告当局 )
(怒斥偏安)
(壮志未已)
借 古 讽 今
上 片
下 片
作者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想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国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总结归纳,把握主旨情感:
表现手法:
运用典故
对比
英雄业绩——可悲现实
刘裕——刘义隆
扬州路——佛狸祠
廉颇——自己
本文写作特色
手法:
1、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2、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
风格:
豪放悲壮、慷慨愤世
慷慨激昂 苍劲悲凉
  辛词可以说是豪放派的代表。由于作者平生志愿百无一酬,所以晚年之作,更加忧国忧民,词中少激昂之言,多沉郁之语,风格抑郁低沉。六十六岁高龄的辛弃疾悲愤难已,一气呵成,作《永遇乐》词,正是他坎坷一生的总结,也是腐败的南宋王朝的缩影。这首词永远是一首激动人心的爱国主义佳作。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
——《浪淘沙 山寺夜半闻钟》
吴楚地,东南拆,英雄事,曹刘故。
——《满江红 将行和杨济翁韵》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即时演练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派”.通过 念奴娇·赤壁怀古 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情愫
不同点:
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技巧
咏史怀古诗特点:
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⒊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⒋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概括:
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
作业:
辛弃疾历来被称为“词中英雄”,而“英雄”一词在他的词中也经常出现,而对“英雄”的追慕更是他一生致死不渝的追求,请结合你对“英雄”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