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7 17:13:1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0张PPT)
不求甚解
马南邨
课堂导入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明确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习文中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进行说理的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会不同的读书方法。
作者介绍
邓拓,原名邓子健, 笔名叫马南邨、邓云特,福建闽侯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他还是一位书画收藏家。
作者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1961年3月,开始以“马南邨(cūn)”为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开设《燕山夜话》专栏,受到读者喜欢。他的杂文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悍、妙趣横生、富有寓意,一时全国许多报刊、杂志争相仿效。
写作背景
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章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是针对有一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问题导读
1.一般人是如何认识“不求甚解”的?持什么态度?
2.作者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作者持什么态度?
3.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小组讨论
朗读课文:
1.找出一般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
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
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书一读就懂。二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
小组讨论
精读课文:
2.作者是如何反驳对方观点的?请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竖靶子:开门见山,摆出要批驳的靶子,亮出自己的观点。
引出处:介绍“不求甚解”一词的出处。
释新义:正面阐述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本义。
援例子:举例论证观点。
引语录:引用名家的话论证观点。
结上文:总结全文,重要的书反复读,方能“会意”。
小组讨论
3. 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观点?举例分析。
(1)举例论证
A.举普列汉诺夫的例子,说明他读书不虚心,从反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这是从态度上证明。
B.举诸葛亮的例子,论证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是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是从方法上证明。
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
(2)引用论证
第8段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话,论证“不求甚解”的态度。
好处: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古或今,或正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小组讨论
4.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合作探究
1.本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1)本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逐层深入地剖析问题,并通过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阐述观点,从而明辨是非,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2)文章见解独到,文笔简洁生动、说理明白晓畅。众多的引证,生动的故事,深刻的见解,娓娓道来,既开拓读者眼界,又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漫谈之中,可谓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合作探究
2.“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合作探究
3.组织一次读书会,在会上交流你读过的书籍,并和大家分享你的读书方法和读书心得。
会后整理成读书笔记。
总结感悟
书,读而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可育德行,可导人生。本文告诉我们,读书要虚心,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谁能用读书来充实自己,谁就会十分聪明;就会站得高,看得开,走得远,行得顺;就更能经历伤痛,承受苦难,获得成功,取得成就;就能更加幸福快乐并活出一种独特的绚丽和精彩。
课后作业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陶渊明的“不求甚解”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结合你的阅读体会谈一谈。
拓展阅读
阅读《名人阅读方法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