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高一期中测试题
历史试卷
试卷分值:100分 考试时长: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15小题,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据考古发掘,距今4300—5300年前的良渚遗址曾经有一座包括宫殿在内的三重城,还拥有水利系统、分等级墓葬、祭坛、以玉器为代表的礼器,一个墓葬遗址里往往有上百件随葬品,还有象征军事指挥权力的玉钺。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A.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B.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C.礼乐制度规范严谨 D.治金技术较为成熟
2.考古学家在考察西周时期长江流域楚文化时发现,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存在一致的礼乐文化因素,如青铜礼乐器、相似的墓葬制度,以及基本相同的文字系统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完全相同 B.分封制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分封制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 D.西周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3.公元前560年,楚共王去世,楚国大臣们商议谥号,说“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说明楚国人
A.已形成华夏认同观念 B.承认了中原地区的统治
C.接受了东周王室控制 D.开始对华夏族实行统治
4.中国古代,儒家注重道德自律,以人的自我完善为治国的出发点;道家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序,主张从自然规律中汲取治国的智慧;而法家则更注重于制度规范,以法的严密强化为治理的出发点。三者治国思想体现的核心精神是
A.强调德治,平易亲近 B.温和调节与冷酷强制相结合
C.切合人事,实践理性 D.自然探索和社会实践相促进
5.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6.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
①设丞相 ②设内朝 ③设御史大夫 ④设司隶校尉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7.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中央官学的建立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打破了依靠血缘垄断官职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进一步发展
8.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
A.君权削弱 B.中央集权 C.吏治腐败 D.豪强崛起
9.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10.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的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①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官员共同草拟 ②在皇帝画可同意后交门下省审议
③最终由尚书省的官员签署并颁下 ④可体现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1.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12.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 B.唐长安 C.宋汴梁 D.元大都
13.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
14.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15.下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图 步辇图
A.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40分)。
16.(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分别提取材料一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6分)
材料二 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解读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历史现象,并从政治文明演进的角度指出其发展趋势。(10分)
材料三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儒家的思想家们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4分)
1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道。
——摘自《汉书》
材料二 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
——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三
根据材料一,指出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4分)
(2)根据材料二,列举唐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在处理边疆诸问题上唐与秦的不同之处。(8分)
(3)根据材料三的秦朝疆域图,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比较秦朝和唐朝前期的疆域图,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盛唐的特点。(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15小题,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C A C D D A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C B C C A
非选择题(2题,共40分)。
16.(20分)
(1)信息:(4分)
图一:铁农具的使用;图二:井田制废除,授田于百姓。
关系:(2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2)历史现象:(6分)
①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或礼崩乐坏);
②诸侯国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或列国纷争);
③华夏被周边民族所认同(或华夏认同,或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趋势:(4分。答出其中 2 点即可得4分)
①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或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
②从分裂走向统一;
③出现民族交融趋势。
关注重点:(4分)
①仁政;②重民、富民。
17.(20分)
(1)在中央设置“典客”;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4分)
(2)举措:设置(羁縻)都督府、州;当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4分)
不同:秦任命官吏实行行政管理,唐则加以(羁縻)笼络,怀柔。(4分)
(3)秦朝四至: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或东到大海,西至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4分)
盛唐特点:胡汉双轨,兼纳长城南北、农耕与游牧的世界性帝国。(4分)
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