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DQGSYZX 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试卷
历 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 丧服传》中记载:“诸侯之子(非嫡长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称(祭祀)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祭祀)诸侯。此自卑别于尊者也。”材料中的规定主要体现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内外服制 D.世袭制
2.在先秦文献中,“华”与“夏”初以单字出现,皆指中原人,与周边蛮夷戎狄相对应而称,“裔不谋 夏,夷不乱华”。后来,周边异族与华夏族彼此吸收文化成分,逐渐“达其志,通其欲”。这一变 化表明
A.族群矛盾基本解决 B.天下一统格局形成 C.民族文化遭到破坏 D.华夏认同观念强化
3.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对于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褒贬不一。荀子虽然极力发扬孔子思想,但 却认为子夏、子游等为“贱儒”;墨家和道家对孔子繁琐的礼仪道德持以否定态度;法家韩非子 虽然推崇孔子,但认为其思想早已不合时宜。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了
A.诸子学说争鸣远多于融合B.诸子思想开始兼收并蓄
C.当时的思想氛围较为自由 D.社会变革促进思想发展
4.秦统一后在地方兴郡县,郡守、县令需要定期上报赋税收益、户口统计、治安状况;郡县下设 乡,并置三老、啬夫、游缴,分别掌管教化、赋役、治安;乡下有什、伍,并行连坐之法。由此可 知,秦朝的这些措施
A.扩大了地方官员的权限B.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C.完善了地方的行政制度 D.推进了基层的社会自治
5.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 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汉武帝的这些举措
A.加强了商人的户籍管理 B.完善了市场监管立法
C.加剧官营与民营的竞争 D.抑制了富商大贾势力
6,下表为汉末至隋朝官府藏书情况。据此可推知
A.时局动乱致使官府藏书下降 B.造纸术的进步方便了官府收藏书籍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藏书增长 D.印刷术的诞生促进书籍数量的增长
7.以王导、王敦为代表的琅琊王氏控制了晋廷的军政大权,形成了“主弱臣强”的局面,东晋政治陷入一种“不平常和不正常的状态”之中。这说明东晋门阀政治
A.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B.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权
C.逐渐取代了皇权政治 D.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8.唐太宗提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四海之家,不私于勋旧,不问尊卑贵贱”。春兰秋菊, 各具特色,天下之人,才德各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说明唐太宗 A.唯才是举,知人善任 B.戒奢从简,休养生息
C.信任贤才,注重纳谏 D.赏罚分明,重视教育
9.唐代诗人杜甫在《忆昔》中说道:“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材料主要反映了唐朝
A.交通道路宽广 B.对外交往活跃C.社会秩序安定 D.邻里关系友好
10.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而在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 中,按资产收税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这一 变化
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 B.使政府财政收入明显下降
C.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 D.有利于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11.韩愈在《原道》中提出了著名的“道统论”,认为先王之道有一个远比佛教更早的,自尧舜以至 于孔子、孟子的传道顺序,这实际上就是儒家倡导的“仁义之道”。在此,韩愈意图
A.实现三教并行 B.进行思想解放 C.弘扬佛学 D.复兴儒学
12.唐政府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外国商人、学者等 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反映了唐朝
A.开明的对外政策 B.良好的文化氛围C.发达的商品经济 D.频繁的对外交流
13.下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该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4.因陕西战事失利,宋神宗下令斩一漕臣。宰相蔡确以“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不愿陛下破坏了这个规矩而阻止。宋神宗随后下令将漕臣流放;门下侍郎章惇则说:“如此即不若杀之; 士可杀,不可辱!”宋神宗只能无奈的说:“快意事便做不得一件!”这反映出宋朝
A.皇权受到相权的挑战 B. 士大夫享有较高地位
C.中央集权不断地深化 D.权力制衡机制已建立
15.辽太宗确立了一种“因俗而治”,以“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为原则的行政体制。该体制是
A.行省制 B. “四等人制” C.南北面官制 D.猛安谋克制
16.观察下列图片。该瓷器最有可能出自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17.在宋代,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需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 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宋代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重农抑商政策的废止 D.门第观念的消失
18.有学者说:“承接两宋的元杂剧,演出的场所往往在市井坊间,演出的人员是歌妓戏子,内容 方面更多地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甚至在一些元杂剧作品中,下层人物甚至成为主角。” 据此可知,作者强调元杂剧
A.注重演绎、重现历史故事 B.具有伦理教化的功能
C,呈现世俗化、娱乐化趋势 D.达到古代戏曲的高峰
19.某一著作是使用畏兀体蒙古文撰写的,对于从整体上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这一著作是
A.《百家姓》 B.《授时历》 C.《梦溪笔谈》 D.《蒙古秘史》
20.朱元璋于1382年仿照宋朝的制度建立了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 学士,秩五品,备顾问,却又无与机要,命令“不得平章军国事”,“帝方自操柄,学士鲜所参 决”。这一举措说明
A.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B.中枢决策发生异变C.制衡机制得到完善 D.内阁决策权被削弱
21.《明史》载:“终明之世,通倭之禁甚严,闾巷小民,至指倭相詈骂,甚以噤其小儿女云。”材料反 映出明朝
A.社会秩序日趋混乱 B.政府重视海外贸易C.军事力量十分薄弱 D.倭寇之患较为严重
22.雍正帝指示各项事件应如何办理,有时向军机大臣询问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以作出裁决。 军机大臣根据旨意,草拟文书。上谕形成后,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直接发给有关官员。由 此可知,军机处的基本职责是
A.制定国家军务政策 B.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
C.负责执行国家政令 D.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3.清廷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 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材料表明清朝时对 边疆地区
A.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B.推行人口迁移政策C.采取因地制宜政策 D.实施军民分治政策
24.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写道:“人生最苦为行商,抛妻弃子离家乡。餐风宿水多 劳役,披星戴月时奔忙。”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人具有
A.艰苦创业精神 B.诚实守信精神C.经世济民精神 D.团结协作精神
25.王阳明提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据此可知,王 阳明的心学
A.彰显了人的自我意识 B.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
C.批判了君主专制统治 D.动摇了社会等级观念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秦统一后,首要考虑的是用何种手段控制这个版图辽阔的大帝国。秦始皇独许李斯推行郡县制而否定王维等人提出的分王子弟的建议,固然出于集权的需要,同时也是接受历史教训。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证明,西周那种宗法血缘与政治关系互补型的国家形态——分封制已失去了存在的根据。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并作出结构性的整体转换,使之向纯粹的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社会过渡,否则新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就无法建立。这就是当时的大趋势,而郡县制正是顺应这种大趋势创造并选择的一种新的国家管理方法。
——摘编自马辉齐书深《中国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
材料二元世祖后期行省具备“分镇方面”“方面之权”“方面之寄”权利,即行省是由中央派遣至各地区,代表中央统治管理地方事务。朝廷分设的十行省均有自身的作用,如江浙、湖广等地的行省主要负责镇压民众、征收赋税,为方便朝廷联络,其治所多在水陆交通要道;而陕西、河南、云南等行省,由于位于关中地区及西南边陲,其行省分布在军事要地。随着元朝疆域面积的迅速扩大,行省作为一级行政区域,其管辖面积比前朝要大。元朝之前中央在划分一级行政区域时多借助高山位置、大河走向来确定行政区域。通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现国家的统一,并通过以北制南、犬牙交错的方式对各疆域进行整合,通过一个行政区域的管理增强多民族统一。
——摘编自曹兴兵《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与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行省制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元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价值。(6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16 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朱熹强调“王道得以民心为本”,“发政施仁,所以王天下之本也”。他认为统治者应该体恤民众,必须为国家的长远安定做打算,征赋税应该取之有度,不能竭泽而渔,避免造成民心的背离。他主张朝廷要“勤恤民隐”,以减少灾荒,消除民众对抗朝廷的隐患。繁重的夫役妨碍农业生产,朝廷应该轻夫役,爱养民力,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针对当时土地经界混乱、赋税不均的状况,朱熹还提出清丈土地合理负担赋税的主张,以纠正“贫者无业而有税……富者有业而无税”的现状。
——摘编自郭廷廷《试析“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
材料二传统民本思想衰退的事实,激发了明清思想家改革的志向,他们在传统民本思想无路可走时,诞生了 “新民本”思想。明清民本思想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批判和清算,对君主专制作了揭露和抨击。如果说古代人们对国家兴亡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话,那么到了明清之际,关心国家和政治的人群扩大到全体民众,所以才会出现“亡天下与亡国”之辩。他们尝试在君臣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同事型君臣关系,而且普遍主张君民平等,即朝廷的官员不一定是富贵者,平民百姓不一定是低贱的。
——摘编自石春艳《明清民本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的民本思想及其具体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本”思想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思想家的代表人物(至少两个)。(10分)HSDQGSYZX2021-~2022学年度
期中考试试卷·历史
提示及评分
C 4.B
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秦朝以地缘关系为基础;西周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中央集权,秦朝建」
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统
2)特点:行省是中央的
构,负责地
元朝行省设置的具体目的有所不同;一级行政区域范围
;行省划分依据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消除了地方割据分裂的地理基础。(6分
的关系
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后世影响
深远,县、省的设置沿
答两点即
题: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日趋
规范。(2分
论述: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必然会有
度。夏商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它标志
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
家天下”所取代。随着奴隶
封建制
功唯贤的新
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秦国建立了军功爵禄
地方推选人才为
这种
用.朝廷上拥有各方面人才,汉武帝时期出现了鼎盛
持用人大
魏
家大族所垄断
家世,进一步强化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一直延续到唐朝的
族
致门阀掌
际权
制才被废除
唐科
制的明显区别是选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
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它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的一大进步:开放考试吸
寒土进入政权,改变了
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选官的权力不在地
央集权,有利于政
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级关系的变化。选拔官吏从此有
综上所述,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
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
趋向公开、公平、客观。(2分)
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想:主张仁者爱人,君主要向人民实施“仁政
休养生息
豪
强兼并
狠狠抨击和批判
专制制度;斩断君
的基础;主张建立同事型君臣关系;建立新型
民
分,任
物:李贽;黄宗羲;王夫之等。(4分,任答两
期
试卷·历史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