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7 17:18:0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3张PPT)
不求甚解
马南邨
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不求甚解”所在语句是?又是什么意思呢?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
2.学习驳论文的论述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2.培养学生的阅读梳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1
2
3
走近作者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18岁时就有“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默默寄书城”的志向。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已经展露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学习给予指导。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章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是针对有一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背景介绍
文体知识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劝诫( ) 王粲( )
曲( )解 狂妄( )
要诀( ) 死抠 ( )
豁( )然贯通
càn

wànɡ
jiè
jué
kōu
huò
自主预习
不求甚解:
咬文嚼字:
因小失大: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不求原指读书指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指一下子弄懂了某个道理。
指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益处。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理解文章层次结构,分段并归纳段意。
首先摆出一般人不太正确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
“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么样“活读书”。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合作探究
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
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
合作探究
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
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是指要虚心,不要以为书一读就懂;另一层含义是读书“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
合作探究
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做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作者摆出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合作探究
“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理解。
“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
合作探究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驳倒错误的论点。要抓住批驳“突破口”,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论据、论证来间接驳论点。

批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的理由。
合作探究
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重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合作探究
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书要反复读。
合作探究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这句话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
表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应该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本文中所说的,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
树靶子
不求
甚解
驳论
事实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引出处
释新义
援例子
引语录
结上文
文章脉络
随堂检测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劝诫( ) 王粲( )
曲( )解 狂妄( )
jiè càn
qū wàng
二、造句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他真是个怪人,读书时专爱寻章摘句。
这篇文章空话连篇,叫人看起来味同嚼蜡。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尝试用驳论的方法发表对一件事情(一个观点)的看法。
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 ②“班门弄斧” ③“滥竿充数”
拓展延伸
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 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①“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 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拓展延伸
②“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
③“滥竿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