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7 12:5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甘肃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怀古
韦庄①
城边人倚夕阳楼,城上云凝万古愁。
山色不知秦苑废,水声空傍汉宫流。
李斯不向仓中悟②,徐福应无物外游③。
莫怪楚吟偏断骨,野烟踪迹似东周④。
[注]①韦庄,晚唐诗人,经历了唐朝由于藩镇割据而衰落乃至灭亡的过程。②李斯,曾任秦丞相,看到仓鼠和厕鼠因为环境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别,有悟,学帝王术以图仕进。③徐福,秦方士,为秦始皇入东海求仙药未归。④东周,西周覆灭后,周平王东迁,史称东周。其国力大减,形同小国,天子位名存实亡。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
A. 首联写在城边楼上,见日落云凝,不禁生出万古愁,以“愁”字奠定感情基调。
B. 颔联承接首联的伤感情绪来写,其诗情意绪与李贺的“霜重鼓寒声不起”相似。
C. 颈联写如李斯未因仓鼠而生发感悟,一生无所作为,就不会有后来秦国之强盛。
D. 尾联总结全诗,以“断骨”抒极其悲伤之情,以“东周”发“以史为鉴”之叹。
15. 请简析本诗主要的抒情方式。
甘肃省靖远县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游
欧阳修
栏干十二独凭春,睛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①,江淹浦畔②,吟魄与离魄。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③。
【注】①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②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句。③王孙:公子,指远游之人。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以“春”点明时间,以“独”说明孤身一人,以“凭”写出人的百无聊赖,刻画了人物的处境与情态。
B. 本词善用点染之法,先点出“晴碧”,然后用“千里”两句去“染”,极力写出春草与思念之情的绵延无际。
C. “行色苦愁人”一句起过渡作用,“行色”承接上文对“春色”的描写,以乐景衬哀情,引出下文相思之愁。
D.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下片写主人公的离愁别绪,全词通过实写塑造了一个多愁善感的相思之人。
15. 这首词是如何将主人公的相思之情推向深层的?请结合全词概括分析。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各题。
春江夕望
卢纶
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
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
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
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
注:《春江夕望》是卢纶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湖南时写的。
15.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上句诗人选取“芳草”这一意象,着一“遍”字,既写出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况,又紧扣了题目。
B. 首联下句的“莫思归”,写出了作者面对春景喜出望外的情感,“楚客”又含有居住楚地的满意。
C. 颔联中“经难人空老”一句高度概括了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有对人生不易而自己已衰老但一事无成的感叹。
D. 颈联中的“远”字,既写出了兄弟在空间上相隔的遥远,也写出了因距离的遥远而难叙兄弟情的哀伤。
16.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四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李白①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下了这首赠诗。②丹砂: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曾入罗浮山炼丹。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 首句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诗人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 “愧”即低于。因为俩人都喜欢道教而无成,所以杜甫说“愧葛洪”。这一句实则暗示李白不要为自己处境伤感。
D. 此诗饱含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14. 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李白形象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诗作简要分析。
甘肃省武威市七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诗歌阅读(共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念奴娇·井冈山
毛泽东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注:本词为毛泽东于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所写。
14. 下列对本词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八年的井冈山,故地重游,引发了无限感慨,表达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气和雄心。
B. 该词上片主要描写了井冈山宏伟壮丽景象,下片主要回忆曾经的革命战争,让读者领略到作者的豪迈的风采。
C. “犹记”两句,是作者对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回忆,革命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激战如同昨天在发生。
D. 词的下片中“万怪烟消云落”一句,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喜悦。
15. 试从情与景的角度,对上片内容进行赏析。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 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 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16. 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二)《登高》阅读(14—15小题,9分)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4. 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 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 颈联中“病”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 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15这首诗首联和颔联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具有什么作用?(6分)
甘肃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怀古
韦庄①
城边人倚夕阳楼,城上云凝万古愁。
山色不知秦苑废,水声空傍汉宫流。
李斯不向仓中悟②,徐福应无物外游③。
莫怪楚吟偏断骨,野烟踪迹似东周④。
[注]①韦庄,晚唐诗人,经历了唐朝由于藩镇割据而衰落乃至灭亡的过程。②李斯,曾任秦丞相,看到仓鼠和厕鼠因为环境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别,有悟,学帝王术以图仕进。③徐福,秦方士,为秦始皇入东海求仙药未归。④东周,西周覆灭后,周平王东迁,史称东周。其国力大减,形同小国,天子位名存实亡。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
A. 首联写在城边楼上,见日落云凝,不禁生出万古愁,以“愁”字奠定感情基调。
B. 颔联承接首联的伤感情绪来写,其诗情意绪与李贺的“霜重鼓寒声不起”相似。
C. 颈联写如李斯未因仓鼠而生发感悟,一生无所作为,就不会有后来秦国之强盛。
D. 尾联总结全诗,以“断骨”抒极其悲伤之情,以“东周”发“以史为鉴”之叹。
15. 请简析本诗主要的抒情方式。
【答案】14. B 15. (1)借古伤今。借荒败的咸阳故城,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表达悲伤、沉重的心情。(2)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将怀古情思寓于“夕阳楼”“城上云”“山色”“水声”等意象中。(3)用典。以“李斯”“徐福”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感叹与思考。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 “其诗情意绪与李贺的‘霜重鼓寒声不起’相似”错误。李贺《雁门太守行》的“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军队苦战的场面,援军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下一句“报才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才死”,则明确主题是为报答君王知遇之情,准备以身效死的信念。本诗颔联前句从视觉来写,后句从听觉来写,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荒废的秦苑上山色依旧葱茏,河水白白依傍着汉宫流淌的景色,表达了物是人非、昔盛今衰之感。两相对比,虽然都是哀景,但情感迥异。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
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物咏怀、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咏史抒怀、用典等。
首联借景抒情,写在城边楼上,见日落云凝,不禁生出万古愁,以“愁”字奠定感情基调。“城边”、“城上”两相对照写出了眼中的奇景,心中的万古愁。“楼”是“夕阳楼”,“愁”是“万古愁”,意境悲凉彻骨,笔力之精到让读诗者叹服不已。
颔联寓情于景、借古伤今,前句从视觉来写,后句从听觉来写,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荒废的秦苑上山色依旧葱茏,河水白白依傍着汉宫流淌的景色,与首联一起借荒败的咸阳故城表达了物是人非、昔盛今衰之感。
颈联用典抒情,写如“李斯”未因仓鼠而生发感悟,一生无所作为,就不会有后来秦国之强盛,也就没有后来徐福为秦始皇入东海求仙药之事,从而写出了“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意蕴,更平添了诸多历史沧桑感。
甘肃省靖远县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游
欧阳修
栏干十二独凭春,睛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①,江淹浦畔②,吟魄与离魄。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③。
【注】①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②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句。③王孙:公子,指远游之人。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以“春”点明时间,以“独”说明孤身一人,以“凭”写出人的百无聊赖,刻画了人物的处境与情态。
B. 本词善用点染之法,先点出“晴碧”,然后用“千里”两句去“染”,极力写出春草与思念之情的绵延无际。
C. “行色苦愁人”一句起过渡作用,“行色”承接上文对“春色”的描写,以乐景衬哀情,引出下文相思之愁。
D.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下片写主人公的离愁别绪,全词通过实写塑造了一个多愁善感的相思之人。
15. 这首词是如何将主人公的相思之情推向深层的?请结合全词概括分析。
【答案】14. D 15. ①景色烘托,由“晴碧远连云”到“疏雨滴黄昏”,景色描写转向凄凉落寞,更突出相思之苦。②借用典故,词的下片引用一系列与离别相思有关的典故,写“谢家池上”“吟魄”,“江淹浦畔”“离魂”,并以“忆王孙”作结,使离别之愁蕴藉深沉。③直接使用议论性的词语,如“那堪”“更”等,将离愁之苦深化,将对“王孙”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 “全词通过实写塑造了一个多愁善感的相思之人”错误。此词借咏春草而赋别,抒写离别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凭栏远眺的感受,引出离别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离别相思的典故,使离愁别绪进一步深化,全词以写意为主。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采用景色烘托,上片“晴碧远连云”, 晴碧远连云承上句凭栏所见,正面咏草,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以景渲染出离别之情。下片“疏雨滴黄昏”, 则是黄昏时分的雨中之景,由景入情,文意连贯而下,景色描写转向凄凉落寞,更突出相思之苦。
其次,借用典故,词的下片引用一系列与离别相思有关的典故。“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时序更迭、阳春初临而发,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直接写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因为赋中又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所以欧词中出现“江淹浦”与“离魂”字面。“忆王孙”本自“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本首词先写“谢家池上”“吟魄”,“江淹浦畔”“离魂”,并以“忆王孙”作结,使离别之愁蕴藉深沉。
最后,直接使用议论性的词语,如“那堪”,有让人不堪承受之意,“更”字让情感更进一层,词人将离愁之苦深化,本词境界辽远阔大,议论性词语的语言质朴清新,与一般描写离别相思之苦的婉约词已有所区别,将对“王孙”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甘肃省庆阳市六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各题。
春江夕望
卢纶
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
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
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
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
注:《春江夕望》是卢纶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湖南时写的。
15.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上句诗人选取“芳草”这一意象,着一“遍”字,既写出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况,又紧扣了题目。
B. 首联下句的“莫思归”,写出了作者面对春景喜出望外的情感,“楚客”又含有居住楚地的满意。
C. 颔联中“经难人空老”一句高度概括了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有对人生不易而自己已衰老但一事无成的感叹。
D. 颈联中的“远”字,既写出了兄弟在空间上相隔的遥远,也写出了因距离的遥远而难叙兄弟情的哀伤。
16.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思乡之愁:首联说春天已到洞庭,自己可不要想家。口中说“莫思归”,实际上诗人思归正切。②年事已高,功业无成之悲:颔联写战乱中诗人的不幸遭遇,人已老,功未成。⑧孤独寂寞之苦:后两联写兄弟离散,故人日稀,诗人独立天南,望乡垂泪。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B.“喜出望外的情感”错,只是暂且的安慰;“楚客”也并非“有居住楚地的满意”,它代指屈原,也代指一切客居异乡之人,并无“满意”之意。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两句,写诗人望见洞庭湖已经长满春草,春天来临,这本是极美的景色,而诗人看到这一切,难免想起自己的家乡是否也已经迎来了春天,正因为想起,才会劝自己“莫思归”,故而本联表达诗人思乡之情。
“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两句,写自己经历安史之乱,人白白地蹉跎岁月,徒然老去,既写出诗人经历战乱的痛苦,又写出自己年华已逝而功业未成的伤感。
“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两句,写出诗人与兄弟朋友失散的孤独之情,而诗人“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表达出亲人无法联系,朋友日渐稀少,世间知音难觅的孤独寂寞之情。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四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李白①
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注】①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下了这首赠诗。②丹砂:朱砂,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曾入罗浮山炼丹。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 首句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诗人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 “愧”即低于。因为俩人都喜欢道教而无成,所以杜甫说“愧葛洪”。这一句实则暗示李白不要为自己处境伤感。
D. 此诗饱含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14. 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李白形象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13. A 14. ①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因向往天姥山而梦中漫游、梦醒后别离漂泊的形象是一致的。②寻道求仙者。由杜诗中“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李白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游仙境、遍访仙山的形象相同。③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的佯狂、激愤状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的形象十分相似。
【解析】
【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表达技巧以及情感的能力。
A.“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错误,首句中的“飘蓬”常用来比喻人的行踪飘忽不定。用的应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赠李白》诗中,第一句“秋来相顾尚飘蓬”意思是说,李白和杜甫在秋天相会,但都如蓬草一样,漂浮不定。这一句暗示了他们的生活处境,仕途的坎坷,心情的苦闷。由此句可看到一个漂泊的形象。第二句“未就丹砂愧葛洪”,“未就”即没有成功。“丹砂”即朱砂。道教认为吃丹砂可以延年益寿。“葛洪”是东晋道士,入罗浮山炼丹。李白好神仙,曾炼丹药。因为李白和杜甫都喜欢道教而无成,所以杜甫说“愧葛洪”。从中可看到一个“寻道求仙”的形象。第三句“痛饮狂歌空度日”,“狂”即狂放,任性豪放。“痛饮狂歌”即痛快淋漓的饮酒,意思就是(李白)不要痛饮狂歌、虚度时日。言外之意就是,你李白虽然每天痛饮而狂歌,但终不为统治者赏识。这首先是对李白才华的赏识与赞美,同时也暗示了李白虽有才华,可是得不到施展的机会和平台。第四句“飞扬跋扈为谁雄”,“飞扬跋扈”原指意态狂豪,不受约束。现多形容骄横放肆,目中无人。诗人杜甫用这个词语,不但揭示了李白傲骨嶙峋,狂荡不羁的性格,而且也是李白与众不同的人格的写照。其中,“为谁雄”就是说又有谁来欣赏你的勃勃雄心。这一结句,诗人通过反诘句,强调了这位绝世天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寂寞。因此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愤世嫉俗”的形象。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梦游仙境、访仙名山在诗中就体现了出来。接下来写到了“向往天姥山的梦中游兴”及“梦醒后的别离漂泊”等,如诗句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诗在梦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诗人由梦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这一段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在李白的思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从中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愤世嫉俗的形象。因此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出两首诗的相同之处。
甘肃省武威市七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诗歌阅读(共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念奴娇·井冈山
毛泽东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注:本词为毛泽东于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时所写。
14. 下列对本词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八年的井冈山,故地重游,引发了无限感慨,表达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气和雄心。
B. 该词上片主要描写了井冈山宏伟壮丽景象,下片主要回忆曾经的革命战争,让读者领略到作者的豪迈的风采。
C. “犹记”两句,是作者对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回忆,革命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激战如同昨天在发生。
D. 词的下片中“万怪烟消云落”一句,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喜悦。
15. 试从情与景的角度,对上片内容进行赏析。
【答案】14. D 15. 上片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通过描写树木繁茂、群岭广阔、山峰险峻等自然之景,写出了井冈山的宏伟壮丽。同时借楼台庭阁、如跃飞车展现了井冈山的巨大变化。抒发了作者对井冈山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欣喜与自豪之情。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中的“拟人”错误。“万怪烟消云落”,一切妖魔鬼怪全都烟消云落。最终“一唱雄鸡天下白”,中国人民迎来了解放,一切牛鬼蛇神全被扫除干净。把旧中国的各种大小反动势力比作妖魔鬼怪,主要运用比喻修辞。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此词上片前三句是作者描绘的一幅壮丽的并冈山风景图。
春末夏初的并冈山上,万千林木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一派青翠翻卷,延绵千百里直入云端。旧地重游的作者看到除风景依旧外,还“多了楼台亭阁”以及五井碑前、黄洋界上疾驰入飞的汽车。想当年这曾是浴血战场,如今却成为了人来车往的旅游胜地。物随心动。作者面对沧桑巨变发出感叹,化用苏东坡《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上片写出了作者的观览感受,抒发了作者对井冈山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欣喜与自豪之情。
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 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 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16. 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托物言志。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②怀才不遇、空凭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的重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D项,“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分析有误。此诗中没有典型的奇特想象和夸张,更不能用“充满”来形容。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本诗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是该类诗歌的主要手法。解答本题,可从物的特征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提干提示“哪些情感”,说明我们所答情感不止一种,所以要答全面。此首诗都是围绕“荷”而写的,写了荷花的遭遇,“荷”即事物形象,作者写荷目的在于托物而言志。荷花长在幽静的泉水边,开得鲜艳无比。“秀色空绝世,馨香竟谁传”,说它有美丽的花容,空前绝世,有芳香的气息。作者在这些表面在写荷花姿容娇丽,芳香无比,实则是写自己拥有绝世的才华而且志存高雅,对自己的才华充满自信。“馨香竟谁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写的是没有人为荷花传递它的芳香,只能眼看着秋霜秋风将荷花摧残至凋零。作者在这里实则在写没有人提拔自己,所以不能实现自我的抱负,徒叹年华逝去,岁月易老。“结根未所得,愿托华池边”写的是荷花希望自己能长在王母的瑶池里,花开艳丽,永不褪色。深层次的意思是说自己才华横溢,希望能够得到掌权人的提拔和推荐,得到朝廷的重用。
【点睛】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诗歌鉴赏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训练。当然还应注重诗歌手法的归纳整理,写景的手法,抒情的手法及修辞手法,理清手法之间的关联及作用。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二)《登高》阅读(14—15小题,9分)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4. 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 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 颈联中“病”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 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15这首诗首联和颔联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具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14【详解】C.“颈联中“病”是全诗的诗眼”错误,诗眼是“悲”;“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情感错,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15.风、猿、渚、沙、鸟、落叶、长江;雄浑壮阔、萧瑟凄清;此为登高之见闻,为后文抒发登高所感、表达内心的悲苦之情做铺垫。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