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9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7 17:33:2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以《桃花源记》这一教学设计为例,阐述我的逆向教学设计及思考。
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
我以第三单元学习目标为起点,确定这一课的学习学生需要学到什么:通过学习,能够理解文章大意、把握内容、品味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写作读后感。写作读后感是同一个单元写作教学的内容,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加深对原作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①理解大意——课前学生以分门别类的方式,根据文言词语的特点,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整理字词,课堂中进行分享展示,评估这一部分内容掌握的情况。
②把握内容——以绘制路线图、复述故事的形式评价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情况。
③品味思想——小组合作,完成“桃源美”小组讨论计划表。(来源于《语文作业本》)
④其他评价——或思考作品主题、或阐述对某部分内容的理解,或是对某个细节某些语句的感悟或是对写作手法的欣赏,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和别人分享的内容写作《桃花源记》读后感。
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
①创设情境:假期临近,小文邀请你和她一起参加一场穿越之旅,打卡网红圣地——桃花源,拍下点滴瞬间,并配上合适的文字说明,发布朋友圈。
②任务一:读通课文,制定旅游攻略
·学生分享课前预习时分类整理的字词,其他学生及教师进行适当补充,读懂文章意思。
·朗读课文,找出表明渔人行踪的词句,绘制此次旅行的路线图,做好出行准备。
·再读课文,简单复述故事内容。
③任务二:读懂课文,欣赏桃源之美
·找出文章中最能概括桃源特点的一个词。(绝境)
·说一说桃花源的“绝”体现在哪些方面,选择其中一方面绘制图片。
·知人论世,说说陶渊明为何虚构桃花源。
④任务三:读透课文,探究艺术表现
·欣赏故事的曲折之美。
·探究陶渊明简洁而内涵丰富的笔法。
⑤任务四:选图配文,发布朋友圈
·根据任务二,选取9张图,分享桃花源之美。
·写作《桃花源记》读后感作为朋友圈的文字说明。
以上教学设计是对“逆向设计”的实践尝试,很多地方认识得很粗浅,有些环节也比较生硬。设计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恰当,有无对目标内容的大概念的关注,评估证据是否合理、有效、可靠,学习计划是否具有有效性和参与性等都有待商榷。
接下来,我会继续阅读并实践《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深化对于理解、基本问题、有效评估及相关学习活动的认识,进行更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让深度学习在语文课堂中发生,让高阶思维在语文课堂中得以培养。
组员点评
深度学习何以发生?高阶思维如何培养?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思考的问题。以项目化学习形式去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是很好的路径。郑凯霞老师设计了一个“网红打卡”的情境走进《桃花源记》,并且学习“逆向思维”去设计了四个任务,水到渠成。在学习过程中,我也有一点思考:1.任务二中“制定旅游攻略”分成了三步走:“读懂全文”、“绘制路线图”、“复述故事”,这和我们平常的旅游攻略似乎不太一样。如果把任务二和任务三结合起来,将绘制桃花源“绝”的图片内容放在攻略里面,会不会更好。
东港初中傅婉雯老师
凯霞老师先阐述理论学习,再呈现实践教学,让我对UBD教学有了更加深刻具体的理解。逆向设计,以终为始,根据学习目标及预期的结果,设计教学活动项目和合适的评估证据。让深度学习在课堂中发生,高阶思维在实践中培养。《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中评估证据的确定,我想能否精炼成三个方面,将3和4合为一点,即“评价作品,写读后感”,思考主题,赏析词句,欣赏写法等。
衢江杭州育才中学陆瑶瑶老师
深度学习是培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而我觉得驱动性任务是促进深度学习的前提,因此驱动性任务的设计尤为重要。郑老师设计了“打卡网红圣地,配上合适的文字说明,发布朋友圈”的任务,这个任务贴近学生生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我同时有这样的思考:完成这个朋友圈,需不需要“制定旅游路线以及任务二、三的学习探究?如果不需要这些探究就能完成朋友圈,那驱动任务和学习环节是不匹配的。另外,任务一是“制定旅游攻略”,那为什么要复述故事呢?有时我们是不是借着驱动任务的外衣,仍旧在掌控生杀大权,而没有让学习活动真实发生?
莲花初中付应贞老师
凯霞老师分享的逆向教学理论避开学校教学设计中的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和聚焦灌输的教学。前者没有明确学习体验如何帮助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后者缺少明确的大概念来引导教学,缺乏为确保学习效果而进行设计的过程。本书认为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目的;必须首先关注期望,然后才有可能产生适合教学行为;认为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③任务二:读懂课文,欣赏桃源之美中“知人论世,说说陶渊明为何虚构桃花源。”这个任务是否能作为探究的重点,设计一个让学生自主搜集材料或展开辩论的形式来挖掘本文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另外,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⑤任务四:选图配文,发布朋友圈这个环节在深度上没有作要求,没有和前面的任务一、二、三形成环环相扣的驱动。是不是可以对读后感和图片或者分享形式作适当要求,来达到学习探究的目的。
衢江杭州育才中学 刘慧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