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哈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7 15:1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哈密市八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分值100分 )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1.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展示区生动地再现了先民创造灿烂文化的过程。复原的“干栏式”建筑外布置着各类生活、生产场景,妇女们纺纱织布,男人们斫木盖房。有的磨制骨器,有的捣谷脱壳,有的和泥制陶。这说明河姆渡人
A.是最早的人类 B.过着群居生活
C.生活丰富多彩 D.进入农耕时代
2.商汤灭夏后,又向四面征伐,使商王朝的统治区域进一步扩展。为统治广阔疆域,商朝实行
A.分封制 B.内外服制 C.郡县制 D.郡县分封并行制
3.周初在“册命”典礼上,周王宣布封疆的范围、土地的数量,并将区域里的臣民一起赐予受封者,受封者则接受周王赏赐的官爵、奴隶、礼器和仪仗等。“册命”典礼的推行
A.巩固了周王的大宗地位 B.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加剧了诸侯争霸的现象 D.建立了封建官僚政治体系
4.下表为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开展的变法运动。各国进行变法意在
魏国 李悝变法
楚国 吴起变法
秦国 商鞅变法
韩国 申不害变法
齐国 邹忌改革
A.废除陈规陋习 B.建立君主专制 C.抵御蛮夷入侵 D.实现富国强兵
5.儒家主张以德治国,道家主张以道治国,墨家主张以爱治国,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他们的共同点是
A.重建政治秩序 B.尊重自然规律
C.重视德治教化 D.主张尚贤节用
6.春秋晚期齐国大夫陈氏向旧公室夺权,以大斗(陈氏家量)出贷,以小斗(姜氏公量)收:公元前479年,白公胜在楚国发动政变时,也是“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纳”,与陈氏在齐围作法如出一辙。他们的目的是
A.完善度量衡制度 B.壮大新兴地主势力
C.稳定社会秩序 D.攫取更多社会财富
7.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币,法定货币仅限于两种,以黄金为上币,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这一做法
A.消除了六国势力影响 B.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意在保证王朝赋税收入
8.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这表现在
A.设立三公九卿制 B.创设刺史监察制
C.増强尚书台作用 D.实行“焚书坑儒”
9.秦始皇时期,人民摇手触禁,动辄陷刑。一人犯法,罪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这表明,当时秦朝
A.吏治清明 B.阶级矛盾尖锐 C.刑罚苛重 D.人民负担加重
10.东汉中后期,朝政出现了“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等现象。这些现象印证了当时
A.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B.外戚和宦官的交替专权
C.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D.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
11.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朝廷直接管辖的有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朝廷直接管辖的有108郡、国。推动这一变化的是( )
A.郡国并行制推行 B.中朝制的确立
C.“推恩令”实施 D.察举制的实行
12.下表所示为汉武帝继位后采取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
A.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 B.实现了社会性质的转变
C.缓和了政府与商人的矛盾 D.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
13.经过孝文帝改革,鲜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终成为汉族的一部分,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这说明,孝文帝改革
A.结束了国家分裂局面 B.缓解了民族间的矛盾
C.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D.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
14.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客观上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发展和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列关于南朝统治说法正确的是
①四个朝代依次为宋梁齐陈 ②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
③南朝时南方经济发展明显 ④陈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5.魏晋时,政府统计户口数较之东汉有大幅下降(见下表),这主要是由于
东汉(157年) 西晋(280年) 下降
户数 10677960 2459840 77%
口数 56486856 16163863 71.4%
A.三国混战导致人口的伤亡 B.北方草原民族频繁的南下
C.九品中正制取代了察举制 D.中央集权制未能真正建立
16.下列事件存在某种关联,其中排序正确的是( )
①黄巢起义 ②安史之乱 ③唐玄宗统治腐败 ④藩镇割据
A.①②④③ B.③②④① C.③②①④ D.①②③④
17.“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A.促成了贞观之治 B.促进了经济交流
C.巩固了封建统治 D.结束了分裂局面
18.唐朝政府改变了历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这说明唐朝( )
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B.支持少数民族建立政权
C.国力十分强大 D.意在于保卫边疆
19.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
A.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 D.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
20.有学者认为,均田制是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一种补充形式。它是在北方土地特别荒芜、自耕农特别稀少的情况下,产生的特殊的土地制度。与均田制相关的赋税制度是
A.两税法 B.屯田制 C.租调制 D.初税亩
21.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这说明三省六部制
A.加强了皇帝权威 B.巩固了中央集权
C.实现了民主政治 D.有利于科学决策
22.662年,唐高宗欲令僧尼和道士等出家人礼拜君亲。经过朝廷的集议,最终下诏“令道士、女冠、僧、尼等,并尽礼致拜其父母。”据此推知,当时
A.实行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 B.推行移风易俗的决心
C.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D.皇权受到了一定限制
23.刘沔神道碑是为纪念晚唐名将刘沔而立。碑文中字体结构严谨,笔力遒劲,清秀挺拔,成熟稳重而不失个人风范,书法价值极高,为国家一级文物。据此可知,刘沔神道碑文为
A.小篆 B.行书 C.楷书 D.草书
24.印度早期佛教宣传出家之后就不再关心世俗之事,与家庭完全脱离关系,也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敬仰父母。但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这反映出
A.印度佛教隔绝家庭亲情 B.中国佛教注重行孝尽忠
C.佛教思想传播中产生分歧 D.佛教吸收了本土思想文化
25.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在隋唐时期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技水平,属于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有
①《黄帝内经》 ②蔡伦改进造纸术 ③火药武器出现
④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⑤使用雕版印刷术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据材料一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的意义。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书籍被烧毁,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材料三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一、二、三分别反映秦朝采取哪些措施巩固统一?
(2)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跟哪一位皇帝有关?为加强中央集权他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
(3)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秦汉两个朝代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其根本目的又是什么?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外来文化在思想、艺术方面对唐朝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
哈密市八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1—5:DBADA 6—10:BBACB 11—15:CDDBA
16—20:BBADC 21—25:DCCDD
26.(1)原因:社会大变革(或政治经济大变动);私学兴起。(4分)
(2)主张:道家:无为而治;儒家:实行仁政;法家:推行法治;墨家:以贤治国或尚贤(非材料二中的主张不得分)(共8分)
(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成当时文化的繁荣;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或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6分)
27.(1)图一:中央集权制;图二:统一货币;图三:统一文字。(共6分)
(2)皇帝:秦始皇(嬴政);(2分) 制度:郡县制。(2分)
(3)态度:秦:焚书坑儒(坑儒);(2分) 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2分)
根本目的:(从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2分)
28.(1)特点:开放包容,兼收并蓄。(2分)
影响:思想上,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3分)
艺术上,唐朝吴道子等吸取印度等外来美术因素,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3分)
(2)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4分)
影响: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4分)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答案第1页,总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