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及区域的发展趋势
1.常用的指标
2.综合性指标 人文发展指数(HDI)
3.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思考】人均收入高的地区一定为发达地区吗 为什么
提示:不一定,衡量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人均国民收入只是其中一项,衡量区域发展水平需综合考虑。
二、区域发展阶段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判断下列有关传统农业发展阶段特征说法的正误。
①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
②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地区,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为严重。
(×)
③传统农业发展阶段,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高。 (×)
2.工业化阶段
判断下列有关工业化阶段特征说法的正误。
①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产值上升,第一、三产业产值下降。 (×)
②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
③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加快,大多处于区域发展的工业化阶段。 (√)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1)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第二、三产业在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二产业。
(2)经济特点: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连一连 将区域发展阶段与对应的发展状态连线。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能力 区域发展阶段的特征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2)工业化阶段。
(3)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2.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为例,分析区域发展阶段的特征:
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区位条件 ①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苏必利尔湖附近优质的铁矿;③运河开通、铁路修建及五大湖便利的交通;④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 ①本区资源开采规模加大,外地资源的大量输入;②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③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 ①资源衰减、设备老化、污染严重、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等不利条件的限制;②高科技的推动;③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的形成
发展特点 形成以匹兹堡为中心的钢铁中心,但整个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开放程度较低、农业占较大比重 ①工业带形成,产业结构日趋复杂,发展了机械、化学、汽车、纺织等部门;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②城市化水平提高,形成“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城市化、工业化达到较高水平,传统工业衰落,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兴起,环境日趋改善,产生新的增长活力
发展趋势 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处于相对均衡的发展状态
3.不同发展阶段的限制因素和对策:
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限制区域发展因素 经济和城市化水平低,对外联系少,基础设施不完善 生态环境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传统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衰落;原有矿产资源、土地、劳动力等优势消失
区域发展对策 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提高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外联系,提高开放力度;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承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加强资源开发 加快城市带的建设,发挥城市带的带动作用;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发展科技,加快产业转型和升级,向高科技工业和服务业方向发展;调整产业布局,对老工业进行改造;完善交通建设;治理环境;加强区际合作
【拓展深化】实现区域再生的措施
区域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污染严重、地价上涨等造成区域经济整体衰退,区域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才能实现区域高效益综合发展。其措施如下:
(1)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2)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区域环境。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起步是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2)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
A.a—b—c B.b—c—a
C.c—a—b D.b—a—c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2)掌握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方法。
【解析】(1)选B,(2)选C。第(1)题,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人地关系的矛盾不明显。第(2)题,c点的第一产业比重最大,为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a点的第二产业有明显的优势,属于工业化阶段;b点的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属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故正确的顺序是c—a—b。
【补偿训练】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发展条件的差异,在发展速度、发展进程上也有明确反映。因此,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因地、因时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读“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差异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t2时期各区域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区域1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B.区域2处于发展后期阶段
C.区域3进入起步阶段
D.图示三区域所处发展阶段相同
(2)若用上图示意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分析图示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现阶段我国各区域对资源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B.现阶段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
C.从区域3到区域1反映了我国经济从沿海向内陆的发展趋势
D.要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统一,需宏观协调各区域的关系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可把握以下两点:
(1)读图理解三区域所处发展阶段不同。
(2)了解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
【解析】(1)选C,(2)选D。第(1)题,读图,在t2时期,区域1处于发展的顶峰时期,即将进入衰退阶段;区域2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区域3进入起步阶段;图示三区域所处发展阶段不相同。第(2)题,若用上图示意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根据图示信息,现阶段我国经济仍是以工业为主,多数区域对资源依赖程度仍在提高;现阶段我国区域1的经济发展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从区域3到区域1反映了我国经济从内陆向沿海的发展趋势;要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统一,需宏观协调各区域的关系。
核心素养·情境探究
枣庄市的转型与发展
情境 山东省枣庄市是一个因采煤而兴起的城市,曾经为国家经济的复苏和振兴作出过重大贡献。但是,作为一个老能源工业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面临着许多与类似地区相似的问题。近年来,枣庄的工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建材、电力、化工、纺织已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经过环境治理,枣庄面貌焕然一新,现为全国煤城中有名的卫生城市,也是一座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新兴旅游城市。
(1)(区域认知)枣庄市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哪些阶段
提示:枣庄的发展经历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现正向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转变。
(2)(综合思维)“作为一个老能源工业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型,面临着许多与类似地区相似的问题。”试分析这些问题可能有哪些。
提示: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结构偏向重工业,资源消耗过多,部分资源面临枯竭;生产设备老化,技术工艺滞后,产品竞争力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
(3)(人地协调观)近年来,枣庄已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要继续取得更大的发展,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提示:继续发挥原有的建材、电力、化工、纺织等产业优势;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改进技术工艺,使之成为高水平、高技术、高效益的工业基地;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加强资源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污染治理,搞好生态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有关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中,符合发达国家特征的是 ( )
A.人均国民收入低 B.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低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
【解析】选C。发达国家人均国民收入高,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2.产业比重与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 )
A.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B.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工业化阶段
C.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D.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解析】选C。A项叙述属于工业化阶段;B项叙述属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D项不符合区域发展阶段的特点。
在马来半岛沿海平原和中央山脉之间的山麓丘陵地带,不仅适宜种植橡胶,而且又是锡矿带的主体,成为举世闻名的“胶锡地带”。近年来,“胶锡地带”的橡胶和锡矿石的生产出现滑坡,而电子装配、化工、机械等一大批工业部门代之而起,“胶锡地带”已向“制造业带”转化。结合以上材料,回答3、4题。
3.该区域由“胶锡地带”向“制造业带”转化的主要原因是 ( )
①“胶”、“锡”属于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②马来西亚利用本国自然环境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
③科技力量雄厚,国内市场广阔
④有效的产业政策和高水平的教育投入,推动了产业升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4.目前,该区域正处于 ( )
A.初期阶段 B.工业化阶段
C.衰落阶段 D.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解析】3选A,4选B。第3题,以原料为主的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马来西亚利用本国自然环境和交通优势,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本国民族工业。第4题,由试题材料中该区域电子装配、化工、机械等一大批工业部门兴起,“胶锡地带”已向“制造业带”转化,可知该区域正处于工业化阶段。
5.下图表示某国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资源指标,该国最有可能是 ( )
A.美国 B.俄罗斯
C.澳大利亚 D.中国
【解析】选B。由图示可知,该国淡水资源主要分布于东部,东部面积较大;科技力量和人口主要分布于西部。四个选项中只有俄罗斯符合条件。
课时素养评价
二 区域发展阶段
(20分钟·7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大型电视连续剧《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朱开山一家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闯关东的故事,备受人们喜爱。据此完成1、2题。
1.在东北地区开发的早期阶段,限制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是 ( )
A.降水稀少,冰冻期长
B.气候寒冷,沼泽广布
C.土壤质地较差,沙化严重
D.地形崎岖,交通闭塞
2.现今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时期,此时期东北地区 ( )
A.经济持续增长,资源供给严重不足
B.环境破坏严重,应把过多的人口迁往外地
C.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严重不足
D.产业类型和产业结构需要转型升级
【解析】1选B,2选D。第1题,在东北地区开发的早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农业发展受自然条件限制大,关键因素是纬度高,气候寒冷;广泛分布的沼泽也加大了开发的难度。第2题,在经济转型时期,原有的传统产业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产业类型和产业结构需要转型升级。
【方法技巧】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分析技巧
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读某国产业结构变化图。完成3、4题。
3.从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看,该国 ( )
A.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B.对外开放程度降低
C.高科技为主导力量 D.内部发展差异缩小
4.若图中数码表示该国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从地域分布看,产业发展合理的是
( )
A.Ⅲ区到Ⅰ区 B.Ⅳ区到Ⅱ区
C.Ⅴ区到Ⅵ区 D.Ⅵ区到Ⅲ区
【解析】3选A,4选D。第3题,根据图中年份分析,该国1990年以第一产业为主,2000年以第二产业为主,2010年第三产业比重迅速增长,从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看,该国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产业结构变化,不能反映对外开放程度降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不表示高科技为主导力量、国家内部发展差异缩小。第4题,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第三产业占比重大,表示区域经济水平高。第一产业比重大,表示区域经济水平低。若图中数码表示该国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根据三角坐标值,从地域分布看,产业转移合理的是Ⅵ区到Ⅲ区;图中Ⅲ区比Ⅰ区落后;Ⅳ区以第一产业为主,占比重大;结合第一、二产业分析,Ⅴ区比Ⅵ区经济水平低。
下图为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地近三十年来土地利用和行政中心变化图。读图,完成5、6题。
5.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当地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乡镇企业,据图分析该乡镇企业可能最先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 )
A.家具制造 B.丝绸纺织
C.奶酪生产 D.甘蔗制糖
6.关于该地区近三十年的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农业用地的变化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B.M城市演变为该地区等级最高的行政中心
C.交通运输线路逐渐发展成网状分布
D.N城市可能发展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
【解析】5选B,6选B。第5题,结合图例可知,1985年该地区的土地利用以水稻和桑树种植为主,桑树种植面积大,适合养蚕,丰富的蚕丝资源可以发展丝绸纺织。第6题,该地区城市数量众多,农业以种植面向城市市场的蔬菜为主,N城市为该区域行政中心,且规模最大,可能发展为该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该地区的交通线由原来的线状分布,逐渐发展为网状分布。
【补偿训练】
若下图表示区域先后发展的三个阶段。读图完成(1)、(2)题。
(1)产业比重与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搭配正确的是 ( )
A.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仍以第二产业为主——丙
B.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乙
C.高技术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丙
D.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甲
(2)下列特点属于乙阶段的是 ( )
A.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
B.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趋于高水平的平衡状态
C.区域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D.区域开放程度大幅度提高
【解析】(1)选C,(2)选C。第(1)题,依据题意,甲、乙、丙分别代表区域发展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的阶段,第一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第二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但仍以第二产业为主;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信息、旅游等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第(2)题,乙处于工业化阶段,该阶段社会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区域内部差异加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交通运输显著发展,区域开放程度逐步提高,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读下图,完成7、8题。
7.图示区域 ( )
A.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B.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
C.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大规模转移
D.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8.今后,推动图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有 ( )
①科技、教育 ②金融、贸易
③信息、旅游 ④钢铁、普通服装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7选D,8选D。第7题,由图可知,该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对外开放程度较高;“自给自足”是农业发展阶段特征;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属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该地区已经处于综合发展阶段;该区城市化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第三产业发达,产业结构向高、精、尖转型和升级。第8题,结合上题可知,该区域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向高、精、尖转型和升级,科技、信息等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钢铁密集型产业需要消耗大量资源、能源,普通服装加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均不是推动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9.南沙新区发展被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南沙新区打造成“内地连接港澳的商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培训基地、临港产业配套服务合作区”。结合下列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30分)
材料一 南沙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2000年以来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示意图。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区域划分标准是什么 区域分界线有何特点
(2)随着南沙新区的发展,区域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3)南沙新区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有哪些
(4)从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你认为珠三角地区目前处于区域发展的什么阶段 试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解析】第(1)题,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主要呈现的是一些行政区域,其区域划分标准是行政区界线,区域界线较为明确。第(2)题,在南沙新区的发展中,交通是先导,交通网络会更密集,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会上升。第(3)题,据材料一分析其海陆位置、相邻位置优势,还可从其土地面积较广方面来分析。第(4)题,珠三角地区目前处于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主要从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加工制造业的转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较高等方面分析。
答案:(1)行政区界线。区域界线较为明确。
(2)交通网络更加密集,城市地域不断扩大;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增大,产业结构更为优化。
(3)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靠近港澳,受辐射影响较大;土地面积较广,区域发展空间较大。
(4)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现代化的交通信息网络已经形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较高的水平。
(15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读我国A、B两地2014年部分统计数据表,完成1、2题。
区域 A区 B区
人口/万人 2 350 3 806
面积/平方千米 28 086 56 366
耕地面积/千公顷 980 3 060
矿产资源 贫乏 煤炭、铁矿、石油等丰富
城市化水平/% 76.6 35.5
GDP/亿元 18 016 5 609
三次产业结构 6∶40∶54 28∶45∶27
每万人大学生数/人 380 78
1.与B区域相比,A区域 ( )
①劳动力不足 ②产业结构成熟
③人均耕地面积小 ④人均GDP较低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2.B区域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 ( )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B.工业化阶段
C.再生阶段
D.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解析】1选D,2选B。第1题,A区域产业结构为三、二、一,产业结构更优,②正确;通过耕地面积除以人口数量可以计算出A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小,③正确;A区域的人均GDP高,④错误;A区域人口较少,但无法判断劳动力是否充足,①错误。第2题,读表分析可知,B区域GDP低,而且城市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为二、一、三,说明该区域处于工业化阶段。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3.E市位于内蒙古西南部,自然资源丰富,以羊(羊毛和羊绒制品)、煤(煤炭)、土(稀土)、气(天然气)著称。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2000—2016年E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材料二 2016年E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构成。
材料三 2016年E市三次产业构成。
(1)影响该市“羊”产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
2016年该市的支柱工业部门是______________。
(2)E市处于区域发展的____________阶段,在该阶段,劳动力向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大规模转移。
(3)2016年,E市的区域空间结构具有哪些特点
(4)E市的整个区域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状态。
【解析】(1)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看,该市草地面积广阔,因此“羊”产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原料;从工业增加值构成图看,该市2016年煤炭开采业比重最大,应为其支柱工业部门。(2)根据材料一可知,该市建设用地增加迅速,说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结合材料三(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比重较高)可知,该市处于工业化阶段。(3)区域空间结构特点可从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中心城市的地位、交通运输建设和对外开放程度等角度归纳。(4)在工业化阶段,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答案:(1)原料 煤炭开采业
(2)工业化 制造业 服务业
(3)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4)不平衡的加速发展
PAGE
16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四大地区的差异
1.四大地区:
(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具体划分
2.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1)改革开放后各地区的发展措施。
将各地区与对应的发展措施连线。
(2)产业结构差异。
地带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产业结构 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 农业经济占有较大比重 以重化工业为主导
工业结构 以轻型或综合型产业为主 具有过渡性特征 以重型工业为主
(3)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
①工业化差异。
东部地区 东北地区 中、西部地区
工业化进程 快 相对滞后
工业产值 高 较低
工业结构 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以传统型工业为主体
②城市化差异。
东部地区 东北地区 中、西部地区
城市化水平 较高 较低
城市综合实力 较高 较低
城市密度 较大 较小
(4)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对外开放时间 较早 较晚
对外开放程度 高 较低
外资吸收能力 强 较弱
二、南方与北方
1.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2.区域差异:
南北方具有不同的特征,判断下列有关南北方特征说法的正误。
①我国的人口重心在南方地区。 (√)
②北方耕地资源丰富,水资源短缺。 (√)
③北方煤、石油、铁矿资源丰富,南方有色金属丰富。 (√)
④北方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南方是我国主要的重工业重心。 (×)
三、西部大开发
1.范围(简称):新、甘、A内蒙古、陕、宁、青、藏、云、贵、B桂、渝、川。
2.目的: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3.优势: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优势突出。
4.限制因素: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5.意义:
(1)缩小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2)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3)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将西部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思考】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提示:西部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能力1 四大地区的差异
1.我国四大地区优势条件、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
地区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地区 主要的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是海运便利,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水平高 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多洪涝灾害 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中部地区 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是农林牧产品的重要产区,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东西交通建设
西部地区 有漫长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丰富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稳定粮田面积,提高单产,大力发展交通,开发能源、矿产
东北地区 工业基础好;水陆交通便利;耕地面积广,土壤肥沃 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机;矿产资源濒临枯竭,水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 建设商品粮、农林牧基地,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2.四大地区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
区域 东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自然因素 沿海地区,便利的海运;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利于开发 距海较远,环境闭塞;多干旱区和高寒区,对农业发展不利 濒临渤海、黄海;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地势平坦;水源不足
社会经济因素 工业基础好;生产力水平高,产业结构较优;对外开放早 工业基础较弱;生产力水平低,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大;对外开放晚 能源枯竭,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拓展深化】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
温度带 范围 ≥10 ℃积温 作物熟制
寒温带 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1 600 ℃ 一年一熟,早熟的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中温带 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 1 600~3 400 ℃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等
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 3 400~4 500 ℃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复种荞麦等,或冬小麦复种玉米、谷子、甘薯等
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4 500~8 000 ℃ 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
热带 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 >8 000℃ 水稻一年三熟。甘蔗
(2018·浙江4月选考)下图为2016年我国农户生活用能结构图,其中电力构成中火电占78%。完成(1)、(2)题。
(1)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最高的是 (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2)根据我国农户生活用能状况,判断正确的是 ( )
①东部地区薪柴使用比例最低,利于保护植被
②中部地区煤炭使用比例最低,煤炭资源缺乏
③西部地区电力使用比例最高,工业化水平高
④东北地区新能源使用比例低,常规能源丰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思路点拨】解答此题需要关注以下两点:
(1)读图,找出四大地区不同能源使用的比例。
(2)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四大地区能源使用比例高低的原因。
【解析】(1)选D,(2)选B。第(1)题,薪柴、太阳能、沼气都属于可再生能源,读图可知,东北地区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最高。第(2)题,中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②错;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低,③错。
【补偿训练】
下图示意我国四大地区各类耕地所占比重。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 ( )
A.耕地比重大的地区,25°以上坡耕地比重小
B.25°以上坡耕地比重大的地区,灌溉设施少
C.东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最大
D.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面积大于东部地区
(2)东北地区有灌溉设施耕地占本区比重小,主要原因是该区 ( )
A.春季土壤水分多,夏季降水丰富
B.耕作方式先进,机械化程度高
C.农作物耐旱程度高,需水量小
D.河流较多,不需要修建大量灌溉设施
【解析】(1)选D,(2)选A。第(1)题,由图可知,耕地比重大的地区是西部地区,其25°以上坡耕地比重也是最大的;25°以上坡耕地比重最大的是西部地区,该地区有灌溉设施耕地占本区比重也较大,故该地区灌溉设施应较多;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当地耕地面积×有灌溉设施耕地占本区比重,故西部地区有灌溉设施的耕地面积最大;由于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占全国比重较东部地区高,因此中部地区25°以上坡耕地面积大于东部地区。第(2)题,东北地区春季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土壤水分较多,夏季有丰富的降水,因此有灌溉设施的耕地占本区耕地比重小。
能力2 南方与北方
1.我国南方和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
南方 北方
地理位置 32°N~34°N以南 32°N~34°N以北
地貌 以丘陵和低山为主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气候 ①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②年降水量>800mm③4 500℃<积温<8 000℃④夏秋季东南沿海多受台风影响,长江流域有梅雨、伏旱天气 ①温带季风气候②400mm<年降水量<800mm③积温<4 500℃④夏季多暴雨,春季干旱多沙尘天气,春旱、夏涝、寒潮灾害影响大
河流 水量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汛期较长 水量小、含沙量大、有结冰期、汛期较短
土壤 红壤、砖红壤 棕壤、钙质土、黑土、黑钙土、部分地区有盐碱土
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2.我国南方和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
南方 北方
工业 资源条件 水能、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煤、石油和铁矿资源丰富
工业生产 轻工业发达和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工业地区和能源基地
农业 耕地类型 以水田为主 以旱地为主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一年三熟 一年一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粮食作物 以水稻为主 以小麦、玉米为主
居民生活 主食 以大米为主 以面食为主
传统居民 房屋多尖顶,墙体轻薄,注重通风、散热、排水 房屋多平顶,墙体严实厚重,注重防寒保暖
传统交通 以船为主 以马为主
【拓展深化】综合地理界线:秦岭—淮河线
区域项目 秦岭—淮河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
位置 32°N~34°N以南 32°N~34°N以北
地貌 丘陵、低山为主 平原、高原为主
气候 1月均温 0 ℃以上 0 ℃以下
无霜期 8~12个月 3~8个月
积温 4 500 ℃~8 000 ℃ 1 600 ℃~4 500 ℃
温度带 热带、亚热带 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年降水量 800毫米以上 800毫米以下
干湿地区 湿润地区 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河流 水量 大 小
水位变化 小 大
含沙量 小 大
结冰期 无 有,自南向北渐长
土壤 红壤、砖红壤 棕壤、黑土、钙质土
植被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读“我国南北方水资源、人口及耕地分布对照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与图中内容相符的是 ( )
A.我国人口重心在北方地区
B.耕地面积南方大于北方
C.南方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的一半
D.北方水土资源搭配更佳
(2)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两地 ( )
A.河流湖泊数量差异大 B.年降水总量差异大
C.植被覆盖率差异大 D.年蒸发总量差异大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2)掌握我国的资源状况及造成资源差异的原因。
【解析】(1)选C,(2)选B。第(1)题,由图可知,我国南方地区的人口比重较大,即人口重心在南方地区;但南方的耕地只占35.9%,说明北方的耕地比重远大于南方;但北方的水资源所占比例极小,这说明北方土地资源丰富,但水资源不足;用南方和北方地区的耕地比重除以人口比重,得到两个比值,再将这两个比值进行比较,可知南方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的一半。第(2)题,由于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东南季风带来的,南方地区距东南季风的源地近,受其影响较大,降水量丰富,而北方地区受东南季风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降水量较小;即南方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的差异主要是由年降水总量差异导致的。
【补偿训练】
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1)、(2)题。
(1)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2)从万元产值能耗看 ( )
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
B.广西较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
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
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
【解析】(1)选B,(2)选A。第(1)题,依材料可知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即表示经济发展速度,越向右数值越大,说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B项和D项均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描述,依据它们在图中的左右位置关系可判断数值大小,即可判断出经济发展速度快慢。同理可知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即表示经济发展水平,越向上数值越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第(2)题,数值大小表示单位能耗高低,无论哪一区域均应降低单位能耗;重型工业和资源密集型工业均属高耗能工业。
能力3 西部大开发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区位分析及措施
2018年8月30日中国网财经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累计新开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152项,投资总规模3.75万亿元,基础设施、民生、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据此回答(1)、(2)题。
(1)与西部地区今后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不一致的是 ( )
A.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草原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
B.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加快军工技术向民用工业的转化和扩散
C.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以缓解能源、交通、运输紧张等问题
D.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能源、矿产和水力资源,使其成为全国的动力基地
(2)西部大开发中的青海、新疆都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下列关于两省“特色经济”的叙述中,属于青海省的是
( )
①全国的钾肥基地
②我国特色产品加工、出口基地
③全国的石油、天然气能源基地
④我国的水电基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西部地区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条件。
(2)因地制宜,结合西部地区实际制定发展措施。
【解析】(1)选C,(2)选D。第(1)题,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应发挥其能源、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第(2)题,青海有我国著名的察尔汗盐湖,建有我国最大的钾肥厂;黄河上游的青海、甘肃境内河段水能丰富,已实现了梯级开发,这二者是新疆所不具有的优势。
【补偿训练】
读“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的变化图”,完成(1)、(2)题。
(1)图中将来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导向F,代表的是 ( )
A.原料依托型
B.劳动力依托型
C.市场依托型
D.动力依托型
(2)能够保障我国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变化的条件是 ( )
①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高耗能的工业部门
③大力发展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④完善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1)选C,(2)选D。第(1)题,读图,西部最初是以资源为主导因素,未来以F为主导因素的相关因素有资源、信息、品牌、科技、人才等,所以F不是原料。人才是F的辅助因素,F不是劳动力依托型。动力依托型主要是有色金属冶炼等,与品牌、信息等关系不大。只有市场依托型,需要及时把握信息,树立品牌,依靠科技、人才发展。第(2)题,西部大开发战略导向变化,是由资源依托型转向市场依托型。由图可知,二者之间的转变条件不是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①错;据图示关系链条也可以推知不是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高耗能产值的工业部门,②错;图中可看到条件是生态保护,所以需要大力发展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工程建设,③对;完善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各类产业的保障性条件,④对。
核心素养·情境探究
情境一:新疆喀什是古丝绸之路商埠重镇,是今天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窗口,是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上的璀璨明珠。2010年5月,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之后,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2017—2018年喀什经济开发区棉纺产能增速惊人。下图为喀什所在地区简图。
情境二:在我国政府部署的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中,深圳市对口支援喀什地区。深圳市的企业了解到中亚市场每年对我国服装类产品需求量多达8.5亿件,准备在喀什投资兴办棉纺厂和服装厂,但了解到目前喀什地区高技术产业较少。下图为深圳所在地区简图。
(1)(区域认知)简述深圳和喀什两特区发展的区位优势。
提示:深圳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劳动力丰富;是我国著名的侨乡等。喀什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地处我国联系中亚、南亚和西亚的枢纽位置等。
(2)(综合思维)简述在喀什兴办棉纺厂的优势区位条件。
提示:地价便宜;接近原料产地;廉价劳动力丰富;政策优惠;靠近中亚,国际市场广阔。
(3)(综合思维)与深圳相比,指出目前喀什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不利条件。
提示: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人才匮乏;发展历史短,产业基础薄弱;现代化交通方式落后。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2018·浙江11月选考)体现我国四大地区发展差异的是 ( )
A.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最高
B.西部地区农业总产值最大
C.中部地区城市分布密度最大
D.东北地区工业化水平最高
【解析】选A。我国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最发达,所占比重最高;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较差,不适宜发展农业,农业总产值最小,东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发展农业,农业产值最大,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城市分布密度也最大;东部沿海地区工业迅速发展,工业化水平最高。
2.下列关于秦淮线说法错误的是 ( )
A.是我国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B.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C.是我国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D.相当于我国年均800 mm等降水量线
【解析】选C。秦淮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我国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是我国半湿润区与湿润区的分界线,相当于我国年均800mm 等降水量线。
3.我国南方的腌制品多偏向肉类,北方的腌制品多偏向蔬菜,造成腌制品“南肉北素”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
A.南北气候差异 B.南北物产差异
C.饮食习惯不同 D.食用盐种类不同
【解析】选A。我国南方的水热条件好,冬季气温较高,也能种植蔬菜,而北方冬季寒冷,所以北方的腌制品多偏向蔬菜,因而造成腌制品“南肉北素”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差异,南北物产差异和饮食习惯不同也是由于南北气候差异造成的。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区域。据此回答4、5题。
4.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5.A、B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解析】4选B,5选C。第4题,读图判断,甲是塔里木盆地,属于暖温带,夏季光热充足,经济落后,农业科技水平低,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力价格低。乙是海南岛,位于热带,一年四季热量充足,经济开发晚,科技水平低,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价格较低。第5题,读图判断,A、B两地均位于山地,四周多山,①对;B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②错;A位于西北内陆,山地环绕,交通线主要沿山麓地带分布,交通不便。B地位于海岛,且山地环绕,海运、陆运均不便,③对;A、B两地开发晚,经济落后,产业以农业为主,生产方式落后,④对。A地水资源短缺,B水资源充足,⑤错。
6. 读下图,完成我国四大地区的有关问题。
(1)能把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联系起来的交通干线有________铁路和________航线。
(2)东北地区的________平原和________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中,所能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占全国最大的是________。这两个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我国铜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其中,云南省最著名的铜矿产地在________。该省粗铜冶炼布局的区位优势条件中,除原料丰富外,还充分利用了省内的________资源。
(4)西部大开发中,国家把部分高耗能、高原料消耗的企业由东部地带转移到中西部地带,主要是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结合利用。
【解析】第(1)题,陇海铁路线东起连云港,西连兰州,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东流到上海,把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联系起来。第(2)题,我国东北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耕地面积大,机械化程度高,粮食商品率高。第(3)题,中部地区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和重工业较发达;西部地区各种资源都很丰富,特别是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第(4)题,结合东部、东北地区的资金、技术优势和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优势,可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耗能、高原料消耗、大运输量的企业由东部、东北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把适宜在中西部地区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企业也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农牧业地区等。
答案:(1)陇海 长江
(2)松嫩 三江 三江平原 机械化程度高,产粮多,当地消费少
(3)东川 水能(或电力)
(4)东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与中西部地区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
课时素养评价
三 区域发展差异
(20分钟·7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进入21世纪后,国家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区域发展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四个地区在资源方面有明显差异
B.四个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有显著的差异
C.四个地区的开放程度有明显的差异
D.四个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
2.下列叙述中,四个地区共同具有的特征是 ( )
A.都临海,都有大河入海口
B.都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
C.都有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城市
D.都有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3.关于我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貌从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
B.无论冬夏气温均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大致平行
C.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D.河流水量从北向南依次增大
【解析】1选A,2选D,3选C。第1题,四个地区的区域发展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第2题,中部地区不临海;只有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政策优势、海外侨胞的血缘优势、地缘优势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中国现有6个经济特区,包括东部地区的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岛和西部地区的喀什;四个地区都有商品粮基地。第3题,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方法技巧】区域地理环境差异的分析方法
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时可按下面思路进行:
下表为2016年我国大数据产业(指对数据进行生产、采集、存储、加工和服务为主的相关产业)指数排名前10名的省市。完成4、5题。
省(市) 产业指数 省(市) 产业指数
北京 78.22 广东 74.72
上海 69.14 江苏 66.12
浙江 64.48 山东 60.12
贵州 57.73 重庆 54.65
福建 54.35 四川 54.28
注:数值越高表明发展水平越高。
4.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是 ( )
A.东北地区 B.东部地区
C.中部地区 D.西部地区
5.与上海市相比,贵州省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优势主要有 ( )
①生态优势 ②能源优势
③交通优势 ④人才优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4选B,5选A。第4题,从表中数据可看出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东部地区产业发展水平高。第5题,贵州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生态优势和能源优势较优于上海。
读我国北纬35°~40°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统计表,回答6、7题。
地点 ① ② ③ ④
年降水量/mm 15.6 466.6 777.4 205.4
1月平均气温/℃ -8.5 -6.6 -1.2 -9.0
7月平均气温/℃ 27.4 23.5 23.9 23.6
6.四地中属于季风气候区的是 (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关于四地所在区域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地以季节性积雪融水灌溉为主
B.②地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③地以旱地为主
D.④地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解析】6选C,7选C。第6题,由表中数据可知,①、②、③、④四地气温差别较小,降水差异很大,所以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应为海陆位置。②、③两地年降水量均在400毫米以上,所以位于我国季风区。第7题,①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稀少,因此农业生产以冰雪融水灌溉为主;②地位于半湿润区、季风区,种植业比重要高于畜牧业比重,为我国主要旱作农业区;③地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位于秦岭—淮河以北,以旱地农业为主;青稞为青藏地区作物,④地不位于青藏高寒区。
(2020·周口高二检测)下图是我国西部地区综合产业带的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8~10题。
8.A地区的重点产业最可能是 ( )
A.以钢铁工业为龙头的冶金产业
B.以蔬菜、水果为中心的新型农业
C.以旅游业为导向的第三产业
D.以能源开发为主导的工业
9.图示地区产业带呈长条状分布,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人口分布状况
B.主要交通线走向
C.水源条件
D.地形
10.关于C、D两地区产业发展区位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C地区最突出的区位优势是矿产资源丰富
B.D地区传统的区位优势是交通便捷
C.C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能源开发
D.D地区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邻国众多
【解析】8选D,9选B,10选C。第8题,A地区位于新疆的塔里木盆地,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但能源资源丰富,因此应重点发展以能源开发为主导的工业。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产业带分布与陇海—兰新铁路线走向一致。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C地区位于巫山附近,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有丰富的水能资源;D地区位于云南,应重点发展边境贸易,但交通便利并不是其传统的区位优势。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下图是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下表反映甲、乙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的差异性,试分析这一差异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
区域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甲 水稻 油菜、棉花等
乙 春小麦、玉米 甜菜、大豆等
(2)从自然角度考虑,图中乙区域C、D平原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什么 应如何解决
(3)图中甲区域的农业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优势区位条件
【解析】第(1)题,甲图中A代表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B代表鄱阳湖平原,甲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适宜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的生长;乙图中C代表松嫩平原,D代表三江平原,乙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区、中温带地区,水热条件相对较差,尤其是热量条件不足,适宜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等作物的生长。第(2)题,甲、乙两区域平原地区农作物差异性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气候条件的差异。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纬度较高,热量条件不足,特别是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可采取的措施有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采取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措施;还可以做好农业灾害气象预报,提前做好抗寒防冻的准备工作,如放烟防冻等。第(3)题,图中甲区域的农业发展与乙区域相比,优势区位条件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1)主要原因是水热(或气候)条件的差异。甲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充足,适宜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的生长;乙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相对较差,尤其是热量条件不足,适宜春小麦、甜菜等作物的生长。
(2)低温冷害(热量条件较差)。办法:依靠科技,培育耐低温良种;采取温室、塑料大棚等抗低温措施。
(3)热量条件优越;劳动力素质和科技水平较高。
(15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2020·鹤岗高二检测)华盛顿2017年11月2日消息:美国农业部发布的10月份全球农业产量报告显示,2017—2018年度中国玉米产量预计为2.15亿吨,与此同时中国玉米单产预计达到创纪录的6.14吨/公顷。下图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丙地相比,甲地玉米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有 ( )
①热量更丰富 ②地势更平坦
③土壤更肥沃 ④水源更充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提高乙地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有 ( )
①扩大播种面积 ②提高机械化水平
③选用优良品种 ④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1选C,2选B。第1题,根据图示:甲地位于东北平原,丙地位于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纬度低,水热资源充足,但地势崎岖;而东北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拥有肥沃的黑土,但纬度较高,热量相对不足。第2题,乙地区为黄淮海平原地区,该地区农业发展主要的生态问题是风沙、旱涝、盐碱严重,所以提高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是选用优良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扩大播种面积,不能提高单产;提高机械化水平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不是提高单产的有效途径。
【补偿训练】
下图示意西藏自治区青稞(大麦)区域分布,X、Y、Z三类区域熟制不同。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Y3弯曲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
A.光照 B.热量
C.地形 D.降水
(2)藏北大部分地区没有种植青稞的原因是 ( )
A.青壮年劳动力缺乏
B.种植其他产量更高的农作物
C.水热条件不足
D.自然保护区不允许发展农业
【解析】(1)选C,(2)选C。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Y3沿河谷向西弯曲,这主要与河谷地区地势低,热量条件好有关;因而地形是影响其弯曲的主导区位因素。第(2)题,西藏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藏北地区的海拔很高,气温低,同时降水也很稀少,水热条件的不足,使得藏北大部分地区不能种植青稞。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3.中国盛产名茶。图甲为茶树生长的适宜条件,图乙为我国部分名茶故乡位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描述我国名茶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2)适宜名茶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徽黄山山高谷深,植被覆盖率高,产于高山较为陡峭山坡上的茶叶质量极佳,试从地形角度分析其茶叶质量高的主要原因。
(4)我国名茶的故乡位于北方地区的是__________,北方地区名茶产区稀少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试为北方名茶产区培育栽种茶树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第(1)题,我国名茶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可直接由图乙读出。集中分布在秦岭—淮河(长江)以南地区;南多北少;多分布在山区。第(2)题,适宜名茶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可以结合茶树生长需要的适宜条件来归纳,年均温15~25 ℃,年降水量为1 000~2 000mm,可推知适宜的气候类型应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温适中;降水充沛。第(3)题,茶树生长要求光照遮阴、排水良好、气温适中、降水充沛。从地形角度分析黄山茶叶质量高可结合其生长所需条件进行分析。黄山的山地陡峭,山坡能遮挡阳光;山高多雾,湿度大;坡陡排水透气性好。第(4)题,读图可知,我国名茶的故乡位于北方地区的是日照绿茶,北方地区名茶产区稀少的主要原因可对比分析北方的自然条件和茶树生长所需要的适宜条件,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热量不足,而茶树生长要求气温适中,低温寒冷茶树难以存活。北方名茶产区培育栽种茶树的合理措施应当结合北方地区自然条件的劣势来进行分析,使其适应茶树生长,如铺设秸秆等地面保温材料;改良茶树,培育耐寒品种。
答案:(1)集中分布在秦岭-淮河(长江)以南地区;南多北少;多分布在山区。
(2)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温适中;降水充沛
(3)黄山的山地陡峭,山坡能遮挡阳光; 山高多雾,湿度大;坡陡排水透气性好。
(4)日照绿茶 冬季气温低,热量不足,茶树难以存活 铺设秸秆等地面保温材料;改良茶树,培育耐寒品种;(种植松柏等乔木)建立防护林网。
PAGE
23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素养目标 思维脉图
1.结合区域定位,熟知资源调配的调入区、调出区和沿线的环境特征。(区域认知)2.综合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综合思维)3.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人地协调观)4.调查本地区矿产资源状况,结合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两者是否适应。(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1.区域经济联系:
(1)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2)重要形式:区域经济合作。
(3)表现:在区域规划指导下的区域分工与协作和一定生产领域的长期协作活动。
2.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
1.地理背景:
(1)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西部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能源资源优势突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2)必要性: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东西差距和南北差距,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主要工程:
(1)南水北调。
线路 西 线 中 线 东 线
起点 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 丹江口水库 扬州
终点 黄河上游 北京、天津 天津、烟台、威海
意义 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将工程意义与对应的效益连线。
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除南水北调外,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提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
(2)西气东输。
①主气源:新疆塔里木气田。
②主要消费市场:我国东部沿海及中部地区。
③工程路线:一线工程干线西起新疆轮南,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和江苏,最后到达上海。二线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经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和江西,最后到达广东。
④意义:
环境效益 沿线城市使用清洁燃料,改善大气环境
经济效益 推动新疆及中、西部沿线地区发展,加速西部大开发进程,增加财政收入
社会效益 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增加就业机会
(3)西电东送。
①地理背景: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不平衡。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地区;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短缺,能源消耗量大。
②三条线路。
线路 北线工程 中线工程 南线工程
起点 山西、内蒙古的火电黄河上游的水电 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的水电 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水电以及黔、滇两省的火电
终点 京津唐地区 华东地区 广东
③经济意义:给我国沿海较发达的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
3.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煤炭资源调配为例):
(1)影响。
①调出地:煤炭资源减少、地面沉降、产业层次偏低等问题。
②调入地:产生大气污染、废渣处理等环境问题。
(2)总体评价: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或技术等手段加以克服。
三、产业转移
1.意义:既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
2.主要原因:原材料价格、工资与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会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3.我国的产业转移:
将我国企业转移的方向连线。
4.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在区域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重化工业阶段“三废”污染严重,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
②产业转移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延长了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时间。 (×)
③目前我国国内的产业转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动。 (√)
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能力1 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要素流动
【拓展深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经济全球化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前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1)高科技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2)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边界控制减弱,是经济全球化的政策保障。
(3)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动因。
(4)企业经营国际化,特别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96年以来,按照中央部署,北京市开始对口帮扶内蒙古自治区。2016年10月16日,京、内蒙古区域合作及对口帮扶工作座谈会在赤峰市召开,双方共同总结新一轮京、内蒙古区域合作,研究下一步合作帮扶事宜。
(1)简述京、内蒙古区域合作对该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
(2)京、内蒙古区域合作具有很强的发展互补优势,合作空间巨大,请举例说明。
(3)有人认为北京市应大力扶持内蒙古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很多专家提出了反对意见。请说明反对的理由。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了解北京和内蒙古的区域特征及差异。
(2)掌握区域合作的意义。
【解析】第(1)题,京、内蒙古区域合作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分工与合作、区域地理环境和就业等方面。第(2)题,内蒙古的优势体现在能源资源和土地资源等方面,北京的优势体现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第(3)题,高新技术产业对科技、人才、产业协作、信息网络、交通与基础设施、气候与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较高,而内蒙古在上述方面不具备优势。
答案:(1)促进京、内蒙古区域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京、内蒙古区域之间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京、内蒙古区域地理环境;改变京、内蒙古区域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等。
(2)内蒙古煤炭、太阳能、风能等能源以及稀土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草场、森林、耕地面积广;北京经济发达,劳动力素质高,交通便利,科技发达,产业结构成熟;内蒙古可输送给北京能源、矿产资源及农畜产品;北京可向内蒙古进行产业转移,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3)内蒙古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协作条件差;技术水平落后;人才短缺;信息网络欠发达;交通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气候舒适度和环境质量较低等。
【补偿训练】
河南三门峡市、陕西渭南市和山西的运城市、临汾市,共同构成了一个三角区域,这片拥有5.8万平方千米土地、承载1700万人口的区域,能源、矿产、农业和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被称作“金三角”。由于受行政边界分割的影响,该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受到制约。2014年4月,国务院原则同意《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对“金三角”地区的发展意义重大。下图示意黄河“金三角”区域。据此完成(1)、(2)题。
(1)黄河“金三角”四市区域合作的前提是 ( )
A.空间上相互毗邻,自然条件相近
B.资源结构相同,类型齐全
C.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互补性强
D.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优良
(2)国务院原则同意《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的主要意义是( )
①探索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发展新路径
②推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合作发展
③推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开发
④承接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1)选A,(2)选A。第(1)题,读图,结合材料,河南三门峡市、陕西渭南市和山西的运城市、临汾市,共同构成了一个三角区域,地理空间相互毗邻,自然条件相近;资源结构不会完全相同,类型不一定齐全;图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太高,互补性不强;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第(2)题,该区域由于受行政分割的影响,统筹协调发展受到影响,当国务院原则同意《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后,可以为探索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发展新路径,推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合作发展,①②对。该规划仅是对晋陕豫金三角地区的资源开发有影响,对于其他欠发达地区,没有推动作用,该规划是为了促进区域开发,而不是承接产业转移,③④错。
能力2 资源跨区域调配
1.南水北调工程线路对比:
调水线路 东线 中线 西线
自长江下游江苏扬州→京杭大运河→天津、烟台、威海 丹江口水库→北京、天津 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黄河上游
特点 调水量最大;水质较差;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黄河以北可顺地势自流 调水量较大;水质较好;虽地势较复杂,但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行流向北方 调水量较小;水质最好;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有利影响 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基本相同:因水量增加,可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障,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不利影响 调水对长江河口地区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移民问题;对汉江中下游水文形势的影响加大等 目前处于规划阶段,但随着前期工作的不断深入,调水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将逐渐显现
2.西气东输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东部地区 社会经济 缓解能源紧张;改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促进能源生产和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 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效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西部地区 社会经济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业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会增加就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
生态环境 促进西部能源结构调整,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但管道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水土保持工作尤为重要
3.西电东送工程线路:
4.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其建设意义的分析要分别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入手。
对调入地区的意义 ①缓解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发展②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③带动资源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④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对调出地区的意义 ①促进资源开发,带动地区经济发展②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③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④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2019·北京高考)2019年1月31日《人民日报》以“4 000公里,南菜北运”为标题,讲述了一名司机驾车从广西运输蔬菜水果至新疆的经历。本次运输于1月27日从广西出发,途经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甘肃,1月30日晚到达新疆。据此,回答(1)、(2)题。
(1)本次运输过程中,该车辆 ( )
A.由季风区进入非季风区 B.先后经过内流区和外流区
C.穿越秦岭和柴达木盆地 D.正午影子的长度保持不变
(2)南菜北运对输出地的主要影响有 ( )
①增加农民收入 ②加大保鲜技术投入
③降低商业网点等级 ④改变城市内部路网结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注意两点:
(1)熟悉中国主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2)审题对“输出地”的影响。
【解析】(1)选A,(2)选A。第(1)题,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以东为季风区,以西为非季风区 。所以新疆、甘肃的一部分属于非季风区,其他各省属于季风区;运输线路先经过外流区再经过内流区;没有穿过柴达木盆地;运输路线基本上是由南向北,所以正午的影子越来越长。第(2)题,对输出地来说,扩大了销售范围,增加了销售数量,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是蔬菜不易保鲜,所以要加大保鲜技术的投入。
【补偿训练】
我国各类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主要的能源资源和水资源的整体分布状况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读“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地区调配示意图”,回答(1)、(2)题。
(1)箭头①和③的能源运输方式中具有共性的是 ( )
A.管道运输
B.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自行输送
C.水陆联运
D.高压输电
(2)有专家指出,④工程很可能加重沿途部分地区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其成因是沿途部分地区 ( )
①河水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上升
②土壤中的盐分有逐渐向地表积聚的可能
③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
④非雨季时段,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⑤有大量海水的侵入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
【解析】(1)选D,(2)选A。第(1)题,由图可知,①为西电东送北线,是将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区的坑口火电站的电能和黄河上中游的水电向华北、华东输送。其中①主要为火电;③是西电东送南线,是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滇、黔两省的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广东,主要是水电。西电东送都采用高压输电方式。第(2)题,南水北调实施后,由于河水水位上升,补给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上升,土壤中的盐分逐渐向地表积聚,在非雨季时段,蒸发旺盛,会引起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能力3 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规律:
(1)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
(2)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
2.我国主要的产业转移:
(1)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2)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3)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3.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018·全国卷Ⅱ)1994年,我国M公司(服装企业)在浙江温州成立,发展过程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
(1)1996年,M公司关闭自有生产厂,主要是为了 ( )
A.提高附加值 B.降低人工成本
C.缩小规模 D.加强合作
(2)M公司依次将研发中心和总部迁入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 ( )
A.基础设施好 B.交通便利
C.销售市场大 D.信息通达
(3)从发展过程看,M公司一直致力于 ( )
A.打造自主品牌 B.扩大生产规模
C.产品款式多样 D.增强国际影响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掌握工业的区位条件和产业转移的因素。
(2)根据M公司发展历程图,抓住M公司经营方向的转变,再推断出M公司具体的转变方向。
【解析】(1)1选A,(2)选D,(3)选A。第(1)题,材料显示,由于多家生产厂加盟,1996年M公司关闭自有生产厂,将生产环节外包给其他企业完成,M公司主要是负责研发新产品,扩大销售网络,从而增加产品附加值,故A项正确。关闭自有生产厂后,M公司研究中心和总部都搬迁到上海,故人工成本会上升,故B项错误;图中显示,多家生产厂加盟,销售网络覆盖全国,说明公司规模扩大,C项错误;加强合作与关闭自有生产厂无关,D项错误。第(2)题,研发的依据是了解市场动态,关键是信息通达度高。上海是国际都市,也是时尚之都,信息通达,有利于企业把握产品的市场信息。第(3)题,从图中信息和发展过程看,M公司自1996年后关闭自有生产厂,选择多家生产厂加盟,企业发展的重心不是扩大生产,而是主要从事产品的开发和研究,打造自己的品牌产品;材料中没有涉及款式的信息;M公司的销售网络主要覆盖全国,因此不是增强国际影响。
【补偿训练】
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据此完成(1)~(3)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市场广阔 B.原材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家政策倾斜
(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 ( )
A.产业结构调整 B.原材料枯竭
C.市场需求减小 D.企业竞争加剧
(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 ( )
A.资金充足 B.劳动力成本低
C.产业基础好 D.交通运输便捷
【解析】(1)选D,(2)选A,(3)C。第(1)题,景德镇和佛山陶瓷生产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20世纪80年代初,佛山市所在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享受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能够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因此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比景德镇发展迅速。第(2)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佛山的陶瓷产业面临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质量,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因此,2003年,随着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第(3)题,位于江西省的景德镇在资金方面远不如佛山充足;与佛山相比,景德镇虽在劳动力、物流等方面具有成本较低的优势,但最大优势还是景德镇作为“瓷都”,拥有其他区域不可比的人才资源优势与陶瓷文化底蕴,即产业基础好。
核心素养·情境探究
情境:2018年5月30日11时58分,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黑龙江盾构第二条隧道顺利贯通。此时,中俄东线管道北段工程主体焊接进度过半,为两国人民的跨国工程2020年底全面建成投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下图是“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俄罗斯段分布示意图”。
(1)(区域认知)指出影响图中天然气管道走向的主要自然因素。
提示:资源、地形、生态环境。
(2)(综合思维)说出“俄气东输”对我国经济的有利影响。
提示: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局面;增强能源安全性;促进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环境保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明显加快,主要表现有 ( )
①对口帮扶成效显著
②西部地区招商引资速度加快,东、西部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
③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中,科技、人才和信息的交流不断增多
④边境贸易十分活跃,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解析】选B。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明显加快,主要表现有:对口帮扶成效显著;西部地区招商引资速度加快,东、西部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在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中,科技、人才和信息的交流不断增多;边境贸易不属于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合作。
与南水北调中线配套的“引江济汉”工程每年向汉水输送31亿立方米的水。江汉油田地处江汉平原,本部设在湖北省潜江市广华镇。读图完成2、3题。
2.“引江济汉”水利工程有利于 ( )
①缓解汉水流量减小而导致的饮用水安全问题
②缩短天门至武汉段的水运里程,提高运输效率
③增大汉水下游流量,减少汉水下游“水华”现象的发生
④增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量,确保中线供水稳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对“引江济汉”工程选线影响不大的是 ( )
A.取水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B.绕开江汉油田,避免巨大的经济损失
C.无须依靠泵站提水,节省能源消耗
D.利用原有湖泊,减少土方开采量
【解析】2选B,3选D。第2题,“引江济汉”水利工程有利于缓解汉水流量减小而导致的饮用水安全问题,①对。该工程不能缩短天门至武汉段的水运里程,②错。该工程有利于增大汉水下游流量,减少汉水下游“水华”现象的发生,③对。该工程不能增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量,④错。第3题,对“引江济汉”工程选线影响不大的是利用原有湖泊,减少土方开采量。该工程选线主要考虑取水是否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同时要绕开江汉油田,避免巨大的经济损失;该工程还要考虑地势,顺地势引水,无须依靠泵站提水,可以节省能源消耗。
波音公司出厂的每4架飞机,就有1架交付给中国用户。2016年10月28日舟山击败西安、沈阳等城市,成为美国波音公司737系列飞机首个海外完工中心(开展飞机座椅内饰安装、涂装及飞机维修和维护工作)和交付中心(用于待交付飞机停放、交付及相关商务活动)。读图回答4、5题。
4.美国波音公司将首个海外工厂设在中国,其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 )
A.交通 B.科技
C.市场 D.劳动力
5.舟山市能够击败西安、沈阳等城市,成为波音公司737系列飞机海外生产基地,主要是因为舟山 ( )
A.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
B.劳动力充足,工资水平低
C.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
D.位置优越,对外交通便利
【解析】4选C,5选D。第4题,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市场、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等。中国是波音飞机的重要海外市场,所以美国波音公司将首个海外工厂设在中国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市场。第5题,舟山能够击败西安、沈阳等城市,成为波音公司737系列飞机海外生产基地,主要是因为舟山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东临东海、西靠杭州湾、北面为上海市,是长江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通道,位置优越,对外交通便利;舟山的科技、工业基础不如西安、沈阳等城市;飞机是技术指向型工业,劳动力充足不是优势。
课时素养评价
四 区域经济联系
(20分钟·7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下面左图是“东、西部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图”,右图是“西气东输的区域协调效应图”。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政府协调东、西部发展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
A.西部输出了资源,但是得到了资金,有利于经济的再发展
B.东部输出了资金,但是得到了资源,有利于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C.通过东、西部资金与资源的相互流动,加强了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D.通过西气东输国家增加了东、西部的税收,有利于投资其他行业
2.东、西部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图说明 ( )
A.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耗能量就越大
B.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耗能量就越小
C.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有很大影响
D.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解析】1选D,2选C。第1题,东部有经济、技术的优势,西部有资源优势,我国政府协调东、西部发展主要为了使东、西部优势互补。第2题,从图中信息可知,西部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高能耗,说明经济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引汉济渭”工程从汉江取水,调入渭河补充西安、宝鸡等城市的给水量。完成3、4题。
3.影响“引汉济渭”工程修建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河流 B.气候
C.地形 D.资金
4. “引汉济渭”水利工程利于 ( )
①提高社会对汉江水质的关注
②缓解西安等城市的饮用水安全
③缓解渭河下游地区的土地盐碱化问题
④提高渭河流域的水运里程,提高运输效率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3选B,4选A。第3题,影响“引汉济渭”工程修建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汉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河流水量大。渭河流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少,流量小;两地都是河流,不是调水原因;地形、资金对调水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第4题,“引汉济渭”水利工程利于提高社会对汉江水质的关注,保证调水的水质;缓解西安等城市的饮用水安全,保证供水稳定;水量增多,不能缓解渭河下游地区的土地盐碱化问题;可能提高渭河流域的水运里程,但不能提高运输效率。
(2020·安庆高二检测)读图,回答5~7题。
5.西气东输管道没有直接从甘肃东南部穿过,而是绕道宁夏、陕西北部,其主要原因是 ( )
A.节约管道建设成本
B.带动宁夏、陕西等地的经济发展
C.补充气源
D.保护东部的生态环境
6.图中反映出我国油气分布与消费方面的特征是 ( )
A.油气资源分布西多东少
B.油气资源分布西少东多
C.油气消费西多东少
D.油气消费东西平衡
7.图中各石油进口路线中,方向①的来源地是 ( )
A.俄罗斯 B.欧洲
C.中亚 D.波斯湾
【解析】5选C,6选A,7选A。第5题,宁夏、陕西北部天然气资源丰富,西气东输线路从此地经过可以补充气源。第6题,我国油气分布与消费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平衡现象,油气资源分布具有西多东少的特点,而油气消费则相反,这使得我国必须大范围调配能源资源。第7题,图中各石油进口路线中,方向①②③④的来源地分别是俄罗斯、中亚、中东波斯湾地区和拉丁美洲。
目前,我国为保护棉农利益,控制国际棉花进口,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我国一些纺织企业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在国外建纺纱厂,并将产品(纱线)运回国内加工。在我国同行业企业纷纷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的情况下,总部位于杭州的K企业独自在美国建纺纱厂。2015年4月底,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110吨纱线运至杭州。据此完成8~10题。
8.如果K企业将纺纱厂建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利润比建在美国高,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 ( )
A.离原料产地较近
B.离消费市场较近
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
9.K企业舍弃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而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 )
A.原料价格 B.劳动力价格
C.投资环境 D.市场需求
10.该案例表明,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纺纱业已大幅度降低了( )
A.原料使用量 B.劳动力使用量
C.运输量 D.设备费用
【解析】8选D,9选C,10选B。第8题,纺纱厂是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在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投入(即工资)所占比重大;结合材料中“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可知,该企业将纺纱厂建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利润比建在美国高,说明主要原因是在越南或者巴基斯坦建厂,劳动力价格较低。第9题,美国棉花生产高度机械化,投入高,成本高;“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说明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劳动力价格远低于美国;由材料可知,我国在国外建纺纱厂的市场主要是我国和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相比,美国的政策、基础设施等投资环境更优。第10题,从上述分析可知,由国内向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转移主要是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而美国劳动力成本远远高出我国,国内企业仍向美国转移,说明我国纺纱业已降低了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2018·浙江11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印度河是南亚大河,年输沙量4.8亿吨,河口潮差达4.2米。其流域灌溉农业发达,灌溉用水约占径流量的4/5,灌区主要分布在中下游平原地区。下图为印度河流域示意图。图中甲城和乙地分别是巴基斯坦棉纺织工业中心和棉花生产基地。
材料二 巴基斯坦人口众多,80%的人口集中在印度河平原地区。该国实施“西水东调”工程,在印度河干流和支流①、②兴建大型水库,拦河大坝等水利工程,将河水通过调水渠调入支流③、④,使印度河流域灌溉用水得到保证,灌溉面积扩大。
(1)从发展灌溉农业的角度,分析巴基斯坦实施“西水东调”工程的必要性。
(2)从自然灾害角度,评价巴基斯坦“西水东调”工程对印度河三角洲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必要性可以从供求的角度进行分析。注意本题限定从发展灌溉农业的角度,要结合材料二和地图信息作答。第(2)题,评价工程对区域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作答。本题限定从自然灾害角度,结合材料二,本工程主要是为了保证灌溉用水,所以减少了入海径流,也就减少了洪涝的威胁,这是有利的一面。不利方面因入海径流减少,会导致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加剧;海岸侵蚀加剧;风暴潮威胁加剧等。
答案:(1)径流量西多东少;径流量年内变化大;东部地形平坦,扩大灌溉面积的潜力大;东部更干旱,更需要灌溉用水;保障冬季灌溉用水,增加农作物熟制。
(2)有利:洪水灾害威胁减轻。
不利:海水入侵或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海岸侵蚀加剧;风暴潮威胁加剧。
(15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虚拟水是指在生产产品和服务中所需要的水资源。地区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是实现虚拟水资源调配的重要方式。下图为中国部分省区虚拟水净输入量统计图(单位:10亿吨)。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 ( )
A.虚拟水净输入区多分布于湿润、半湿润区
B.虚拟水净输入区均位于我国东部地区
C.虚拟水净输出区地跨地势三级阶梯
D.虚拟水净输出区多位于季风气候区
2.图中的虚拟水资源调配 ( )
A.增加水资源输出地区的经济收入
B.能促进不同区域间水资源的均衡
C.有利于输出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D.由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所决定
【解析】1选A,2选A。第1题,由图可知,虚拟水净输入区包括上海、山东、北京、浙江、河南等地,均属于湿润、半湿润区,其中河南属于中部地区,其余属于东部地区。虚拟水净输出区包括安徽、河北、湖南、广西、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其中内蒙古、新疆、广西等地区位于第二级阶梯,其余位于第三级阶梯;虚拟水净输出区中内蒙古、新疆位于非季风气候区。第2题,由材料可知,我国虚拟水资源调配主要由安徽、河北、湖南、广西、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调往上海、山东、北京、浙江等地,而地区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是实现虚拟水资源调配的重要方式,说明我国农产品的调配大致也是上述方向。农产品调配能够增加水资源输出地区的经济收入;与水资源的地区均衡无关;增加输出地区的水资源消耗,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其决定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口、市场需求等社会经济条件等多方面。
【知识拓展】虚拟水
虚拟水不是真实意义上的水,而是虚构的水,是以“虚拟”的形式包含在产品中的“看不见”的水,因此虚拟水也被称为“嵌入水”和“外生水”。“嵌入水”指特定的产品以不同的形式包含有一定数量的水,如生产1kg粮食需要用1 000L水来灌溉,1kg牛肉需要消耗1.3万L水,这就是在产品背后看不见的虚拟水。“外生水”暗指进口虚拟水的国家或地区使用了非本国或本地区的水这一事实。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3.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合肥经济开发区不仅成为中西部地区名副其实的领跑者,而且也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典范。家电、汽车、装备制造及快速消费品四大支柱产业支撑了合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
材料二 图甲表示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图乙表示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示意图,又称“微笑曲线”图。
(1)分析合肥经济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2)家电、汽车、装备制造及快速消费品四大支柱产业支撑了合肥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结合材料二,分析合肥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合肥经济开发区也是“中西部最大的日资企业集聚地”。试分析产业转移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题,分析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可以从劳动力(数量、质量和价格)、地价、交通条件、市场、政策、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作答。第(2)题,材料二给出的是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和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示意图,读这两幅图可知,产品生产环节在加工环节利润最低,而支撑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几乎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价值链上处于不利地位。除此之外,引进产业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第(3)题,产业转移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地理环境的改变等几个方面。
答案:(1)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南北方交界处,市场广阔;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完善,工业基础相对较好;政策支持。
(2)确定承接产业转移的门槛,重视环境保护,防止增加新的污染源;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强化科技支撑,注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消化能力,引进增长期或者成熟期的产业;尽量承接附加值较高的产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3)有利影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促进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改变区域地理环境,促进城市化发展。
不利影响: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
【方法归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一般规律
(1)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轻工业重工业高科技工业
(初期) (中期) (后期)
(2)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地区)。
PAGE
23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通常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
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分类:一个区域大致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区别和联系 乡村地域 城镇地域
范围 大 小
产业活动 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联系 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三、区域产业结构
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产业 内容
第一产业 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 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2.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3.时空差异:
[辨一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第二产业比重越大,则经济越发达。 (×)
②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表现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
③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二产业向第一、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能力1 区域的主要特征
理解区域特征
特征 作用 备注 举例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 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有的区域界线是模糊的 政治区界线明确、温带草原区界线不明确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开发区域优势资源的依据 不同区域之间也有相似性,区域内部也有差异性 温带落叶林区里面的植被状况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确定区域发展方向的依据 矿区的矿产资源优势,旅游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特色 中心商务区的商业和服务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综合考虑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正确评估区域发展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一个区域的发展对其他区域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华北平原的影响
【拓展深化】区域特征的形成
区域的众多特征中,最重要的是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三大特征,形成分析如下:
(2019·北京高考)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内 ( )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B.湖泊水主要来自于运河
C.农田盐渍化现象较普遍
D.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2)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该区域 ( )
①乡镇数量明显增多
②城市服务功能增强
③第三产业结构趋同
④工业地域联系紧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理解区域的特征,掌握长江三角洲区域环境特点;
(2)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该区域各地区生产要素优势,实现区域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本区域的共同繁荣。
【解析】(1)选A,(2)选C。第(1)题,该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流和湖泊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降水,且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所以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长江三角洲地区降水多,农田盐渍化现象较少;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2)题,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带动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的服务功能增加,各个区域之间协调发展,使得各地的工业地域联系更加紧密。
能力2 区域空间结构
1.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影响因素 影 响
自然地理条件 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条件是影响农业生产和布局的重要因素,矿产等自然资源影响工业种类和布局
社会经济活动 市场条件、国家政策等会推动农业、工业等经济空间结构的调整和变化
人口状况 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产业结构;人口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影响产业结构,从而影响区域空间结构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水平会影响一个区域城市结构体系
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 开放程度越高、对外联系越广泛,区域空间结构越复杂
2.结合实例理解各因素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
影响因素 举例
自然地理条件 山区呈条带状或组团式,平原区多集中式
社会经济活动 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
人口状况 人口稠密的城市群表现为岛状,人口稀少的城市表现为点状
城市化水平 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高,城市表现为岛状的城市群
区域开放程度 东南沿海地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发达,工业集中,工业区呈岛状
对外联系 交通发达区交通线呈网络状
3.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图中从Ⅰ阶段到Ⅲ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图中河流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②图中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③图示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从Ⅲ阶段到Ⅳ阶段,导致图中农业生产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1)关注图例,分析图中地理事物的变化。
(2)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花卉、蔬菜时鲜性比较强,经济效益高,受市场影响大。
【解析】(1)选C,(2)选D。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从Ⅰ阶段到Ⅲ阶段,林地减少,耕地增加,因此该地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使得河流丰水期(夏季)流量增大,枯水期(冬季)流量减小;该地区出现中等城市和小城镇,城市规模扩大,城镇数目增加,说明该区域出现了城市化现象。第(2)题,从Ⅲ阶段到Ⅳ阶段,小城镇发展成为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城市对花卉和绿化树的需求量增大,在大中城市附近出现了花卉和绿化树苗基地,说明了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补偿训练】
读“某区域的发展阶段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区域由发展阶段1→阶段2→阶段3交通状况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交通运输线路的长度在增加
B.交通运输线路的种类在增加
C.交通运输线路的密度在增加
D.交通网络体系没有变化
(2)从该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看,该区域 ( )
①非城市空间范围在扩大
②区域核心范围在减小
③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④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选D,(2)选C。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交通运输线路的种类、长度、密度在增加,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第(2)题,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区域空间结构由区域核心、网络系统、外围空间三部分组成,从图中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来看,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大,非城市化范围减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能力3 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区域发展阶段 区域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 劳动力转化 城市化水平 产值比重
早期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或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加速期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 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成熟期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比较大 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拓展深化】结合图示理解区域产业结构
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2)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 )
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
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
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认真研读题中的图例,不要把图中右侧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的图例搞错了。
(2)注意观察不同年份中三次产业的比重及变化;同时抓住主导产业,分析其内部变化。
【解析】(1)选D,(2)选B。第(1)题,读图可知,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其间有小幅上升现象(1998年有所回升);读图可知,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但1990—1993年间并不占主导地位;读图可知,第三产业比重波动增长,但在1990—2010年间比重变化不大,比重变化最大的是第二产业;读图可知,第三产业比重呈波动上升趋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2)题,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将廉价劳动力指向型产业转移到内地,可以为转出地产业升级提供空间,故①正确;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这仅仅是针对农业结构,不涉及工业和第三产业,不能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故②错误;化工、机械项目都为第二产业,不能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故③错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故④正确。
【补偿训练】
读“某城市近30年来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该城市经济发展的时间排序是 (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2)各阶段区域发展的特点是 ( )
A.①时期出现规模较大的区域性工业基地
B.②末期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体
C.③时期区域经济为不平衡的增长态势
D.②~③时期科技推动经济发展作用越显重要
【解析】(1)选A,(2)选D。第(1)题,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农业为主—以工业为主—以服务业为主,①时期第一产业为55%,第二产业为20%,第三产业为25%,此时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②时期第一产业为20%,第二产业为55%,第三产业为25%,第二产业(工业)的比重较大。③时期第一产业为15%,第二产业为30%,第三产业为55%,此时以第三产业(服务业)为主。第(2)题,上题分析可知,①时期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体是工业化的早期;③时期区域经济增长态势更为平衡;②~③时期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核心素养·情境探究
雄安新区
情境一:2017年4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此设立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位属中国河北省,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规划范围涵盖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等3个小县及周边部分区域。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千米,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千米,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 000平方千米。
情境二:2019年1月2日,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获国务院批准。到2035年,基本建成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下图为“雄安新区示意图”。
探究:
(1)(区域认知)雄安新区作为一个新划定的区域,有没有明确的界线
提示:雄安新区作为一个行政区划,有明确的行政区界线。
(2)(综合思维)分析以雄县、容城县、安新县为核心区建设雄安新区的优势条件。
提示:现有的开发程度低,发展空间充裕(可利用土地面积广且地价相对较低);地理位置优越,靠近北京、天津,有利于承接北京、天津的部分产业;位于京津冀腹地,交通便利;政府政策支持;位于华北平原区,地形平坦,有利于新区建设。
(3)(综合思维)为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简析雄安新区在城市建设中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提示: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改善与保护环境质量。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体现的区域特点是 ( )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区多是农耕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解析】1选B,2选C。第1题,由图可知,按照多年平均降水量我国可划分为不同的干湿区域,各区域内部降水量数值具有相对一致性。说明区域内部特征的相对一致性。第2题,各区域气候因素的差异,影响其农业发展类型,说明了区域地理环境影响区域发展方向。
下图表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产品、服务联系及其二者的差别。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乡村景观复杂,城市景观简单
B.乡村功能多样,城市功能单一
C.乡村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生活用品
D.城市为乡村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
4.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其主要原因是 ( )
A.第二、三产业不断衰退
B.大城市经济发展缓慢,生活水平下降
C.大城市环境恶化以及老城区地价上涨
D.乡村地域对城镇地域产生带动作用
【解析】3选D,4选C。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乡村为城市提供粮食、蔬菜、工业原料,城市为乡村提供日用品、工业品和多项服务。第4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大城市环境恶化以及老城区地价上涨等原因,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下图为某区域自2000年至2016年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比重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在②时期的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依次约为 ( )
A.30∶20∶50 B.45∶10∶45
C.37∶26∶37 D.25∶52∶23
6.按时间由早到晚的先后顺序,该国依次经历的发展阶段是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解析】5选C,6选A。第5题,读图可知②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约为37%,第二产业的比重约为26%,第三产业的比重约为37%。第6题,区域发展前期,农业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从图中可以看出,从①→②→③→④,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先增后降,第三产业比重一直在增加。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秋八月,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出玉门(今甘肃玉门关)踏上了西游的征程。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玄奘经阿富汗东北部、转东经今帕米尔高原西南的瓦罕地区回国,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回到长安。
(1)请将下列四幅景观图代表的景观按玄奘归程见到的顺序排列______________。
(2)从现在保留下来的资料看,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造像以泥塑和壁画为主,为什么 这体现了区域的哪些特征
(3)目前,古那烂陀附近成为印度的主要城市群。从空间分布形式看,该城市群呈________状;从区域经济活动的角度看,玄奘取经线路属于区域空间结构中的________。
【解析】第(1)题,“归程”是题眼,所见景观从印度的热带草原带开始,经过喜马拉雅山的雪山、塔里木盆地的荒漠带到达西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①~④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温带荒漠景观、热带草原景观和雪山。第(2)题,印度与敦煌造像材料的差异应从两地的气候差异和造像材质的差异上分析;从地理位置看,造像的形式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具有一致性,反映了区域的特色;从两地相同题材的内容、不同材质和形式看,反映了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的区别,反映了差异性的特征;从石窟艺术由印度传入中国看,说明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反映了联系性的特征。第(3)题,在区域中,城市群的空间分布形式表现为岛状;玄奘的取经路线属于交通线,属于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空间网络系统。
答案:(1)③④②①
(2)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雨季气候湿热,泥塑或壁画往往因受潮而不易保存;敦煌莫高窟位于温带的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利于泥塑和壁画的保存;敦煌因岩质不适合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和壁画为主。区域具有一定的特色、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区域的联系性。
(3)岛 空间网络系统
课时素养评价
一 区域的基本含义
(20分钟·7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特性,主要是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决定的。据此完成1、2题。
1.黄山毛峰茶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被誉为“茶中精品”,定为国家礼品茶。黄山毛峰滋味醇香、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等特有品质主要得益于黄山独特的
( )
A.市场优势 B.文化优势
C.科技优势 D.地理环境优势
2.关于黄山毛峰产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B.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C.有明确的界线
D.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解析】1选D,2选C。第1题,黄山毛峰茶品质优良主要是由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决定的。第2题,茶叶受品种、土壤、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即使同一个区域,茶种也不尽相同,因此黄山毛峰产地没有明确的界线。
3.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图所示。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 )
①国界 ②省界
③热量带 ④干湿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C。图中区域a的边界为明确界线,国界与省界的界线都是十分明确的。
4.关于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城镇地域的范围通常比乡村地域大
B.城镇地域是乡村地域发展的依托
C.乡村地域对城镇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D.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生产活动差别很大
【解析】选D。乡村地域的范围通常比城镇地域大;乡村地域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城镇地域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地域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方法技巧】关联图记忆区域空间结构
根据新、渝、黔、川人口及各部门产值占西部十省区比重表和图示资料,完成5~7题。
人口/%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新疆 6.7 10.4 10.5 10.3
重庆 10.8 10.2 11.7 13.7
贵州 12.3 9.8 6.9 7.1
四川 29.1 33.8 30.7 28.9
5.第三产业产值最少的是 ( )
A.新 B.渝 C.黔 D.川
6.人均第一产业产值最高的是 ( )
A.新 B.渝 C.黔 D.川
7.对渝、黔、新三地产业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第一产业的比重均占末位
B.第二产业的比重均不低于第三产业
C.第二产业的比重均高于第三产业
D.第三产业的比重均超过1/3
【解析】5选C,6选A,7选C。第5题,表格中所示信息为“各部门产值占西部十省区比重表”,贵州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低,因此产值最少。第6题,用第一产业比重除以人口比重就可以得出正确结论。经计算新疆人均第一产业产值最大。第7题,从三省区的产业统计图中可知渝(重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相当。
【补偿训练】
读下图,回答(1)、(2)题。
(1)关于第一产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远远高于其产值比重,说明我国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
B.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会导致第一产业劳动力剩余
C.日、韩两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远低于我国
D.日、韩两国第一产业在产值和就业结构中比重都较低,说明其第一产业发展落后
(2)关于第三产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日、韩两国第三产业的比重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
B.日、韩两国的第三产业成为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来自第一产业
D.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
【解析】(1)选D,(2)选C。第(1)题,日、韩两国第一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比重低,说明其第二、三产业发达,但不代表其第一产业发展落后。第(2)题,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来源十分广泛,不仅限于第一产业。
(2020·运城高一检测)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的“地下四合院”,据说自其出现至今已有约四千年了。地坑院就是在平整的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 m,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洞,其中一孔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的“门洞”,其他孔洞作为房屋使用。结合下图回答8~10题。
8.地坑院直接反映的当地环境特点是 ( )
A.土层深厚 B.冬暖夏凉
C.降水较少 D.木材短缺
9.图中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的砖墙主要作用是 ( )
A.挡风 B.防水 C.阻沙 D.遮阳
10.图示地区可能位于 ( )
A.陕西 B.黑龙江 C.新疆 D.福建
【解析】8选A,9选B,10选A。第8题,“地下四合院”是当地居民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创造的传统民居,首要条件是土层深厚,这种民居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但并不能说明当地气候冬暖夏凉。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不是“地下四合院”修建的基本条件,这种民居并不能体现当地木材的丰歉程度。第9题,虽然当地降水稀少,但有时会出现暴雨天气,为了阻挡雨水通过门洞流进院内,人们在地坑院出入通道周围修建了砖墙。第10题,结合以上分析可知,该地土层深厚,降水稀少,故选位于黄土高原上的陕西。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天津近现代工业集聚地经历了由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附近→市区海河两岸、铁路沿线→市区边缘→滨海地区、卫星城镇的变化过程。
(1)①~④表示的地理事物中,空间分布形式表现为点状的是____________。
(2)从总体上看,区域①和区域②有何区别和联系
(3)请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描述出天津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该变化的原动力是什么
【解析】第(1)题,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城市表现为点状。第(2)题,区域①为乡村地域、区域②为城镇地域,二者的区别主要从地域范围和主要产业活动两个方面归纳;二者的联系主要从二者的相互影响的角度思考。第(3)题,城市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农业用地不断减少,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1)②
(2)区域①为乡村地域,区域②为城镇地域。
区别:乡村地域的范围远大于城镇地域;乡村地域主要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城镇地域主要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
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但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3)天津市发展早期为乡村地域,农业用地面积大;发展加速期,乡村地域发展为城镇地域,农业用地面积变小;发展成熟期,城市地域不断扩大,农业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
原动力:生产力的发展。
(15分钟·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1、2题。
1.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 )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解析】1选D,2选A。第1题,读图可知,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提高的幅度较小,速度较慢,且1995—2000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略有下降;1995年以来,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一直超过第二产业,且比重在不断提高,导致第三产业的新增就业人口多于第二产业;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将导致迁入安徽省城市的人口数量减少,不利于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呈下降趋势,所能吸纳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导致农村地区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化水平提高。第2题,增强工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意味着在选择工业类型时,应主要选择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增强工业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意味着工业的发展要给农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要尽可能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而该类工业多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
读区域空间结构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圈的两个国家级改革试验区的建立,主要考虑的区域特征是 ( )
A.区域界线有的明确有的模糊
B.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C.自然地理环境决定区域发展水平
D.区域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4.有关区域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区域内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要素具有整体性的特征
B.区域不仅与其他区域有差异性,区域内部也有一定差异性
C.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与特色,因此是独立存在并与其他区域无联系的
D.区域的差异性是区域划分的基础,也是区域联系的前提
【解析】3选D,4选C。第3题,改革试验区的建立,主要考虑区域的相似性和连续性。第4题,区域是按一定指标划分的特定地理空间,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的特性。差异性不仅存在于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也存在。由于差异性的存在,不同区域之间发生联系,形成开放性的特点。由以上分析可知,区域不是独立存在的,不同区域之间有联系。
【方法技巧】认识区域的一般思路
根据区域的内涵和特点,常从以下五个方面认识一个区域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5.“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山东省集中集约用海初步构想图。
(1)由材料可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初步确定了九大核心区(如图所示),其中渤海沿岸的四大产业集聚区利用了哪些优势资源
(2)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它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为骨干,着力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青岛作为龙头城市,其有利条件有哪些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渤海沿岸的产业区类型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此处具有石油、风能、海盐等资源优势。第(2)题,分析青岛的有利条件可从交通、市场、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答案:(1)海盐资源、石油资源、风能资源等。
(2)高校众多,科技水平高,尤其是海洋科技全国领先;经济实力雄厚;工业基础较好;航空、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条件优势明显;腹地广阔,能够辐射和影响到胶东半岛。
PAGE
22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知识体系·思维导图
主题归纳·能力提升
一、区域特征分析与比较
1.区域特征分析:
分析各区域的特点,应从区位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所示:
2.区域差异比较:
要素 主要内容
自然地理要素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温度带、气候的光热条件的差异;海陆位置(沿海、内陆、岛国等)→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差异;板块位置→地壳稳定性的差异
气候 气候类型及分布、特征、成因、光照、气象灾害等
地形 组成、地势、山脉及走向等
自然地理要素 水文 河湖类型,河流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域面积、长度、流速等
地质 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层稳定性等
植被 植被类型、覆盖率等
土壤 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等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种类、数量、组合状况等
人文地理要素 人口 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及人口变化等
科技 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交通、通信 交通、通信的通达度
政策 政策的合理性、对外开放程度
城市 城市的数量、规模、布局及发展、影响
农业 农业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种类、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工业 工业发展水平、工业部门、工业地域、工业布局及工业结构调整方向等
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比较图中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中国西部、美国西部在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方面的异同,完成表格。
相同点 不同点
中国西部 美国西部
地理位置 纬度
海陆 —
地形
气候
植被
资源
(2)比较两国西部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3)根据可持续发展观点,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经验,你认为中国西部开发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自然环境特征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植被等方面,而地理位置又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第(2)题,分析影响一个地区开发的区位因素,主要从资源、能源、交通状况及自然特征等方面分析。第(3)题,考查中国西部开发中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的发展及保护环境的措施。结合美国西部开发的经验,就可得出结论。
答案:(1)
相同点 不同点
中国西部 美国西部
地理位置 纬度 纬度接近,位于温带和亚热带 20°N~50°N,跨纬度较大 30°N~50°N,跨纬度较小
海陆 地处内陆 濒临海洋
地形 均以高原、山地为主 山脉东西走向为主 山脉南北纵列
气候 大部分地区干旱 缺失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西岸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植被 荒漠为主 高山上有森林 沿海及高山有森林
资源 能源丰富 铁矿和稀土丰富 缺少稀土和铁矿
(2)开发的有利条件:共同点是两国西部能源、有色金属矿产丰富;不同点是美国西部濒临太平洋,海运方便,中国西部地处内陆,利用铁路(或第二亚欧大陆桥)与国外联系。
开发的不利条件:两国西部多山、气候干旱、水资源紧张。
(3)①立法管理:加强国土法,实行科学管理;
②保护环境: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或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③农业:农业专业化,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
④工业: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能源、冶金工业;
⑤交通:利用陆上交通优势,促进对外贸易;
⑥城市: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进程。
【补偿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不列颠岛某月等温线分布图(左图)。
材料二 日本北海道岛略图(右图)。
材料三 日本东西两岸气温和降水对比表。
日本海侧 太平洋侧
月份 1 2 1 2
平均最低气温(℃) -4.9 -5.2 -5.2 -4.9
平均最高气温(℃) 1.9 2.5 5.9 6.2
降水量(mm) 133 104 79 76
(1)大不列颠岛该月气温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影响因素主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
(2)北海道岛冬季多暴雪。根据材料三的数据可知,暴雪主要分布在________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不列颠岛和北海道岛的地带性植被都是________。根据北海道岛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判断,日本的________、________资源均较丰富。
(4)大不列颠岛和北海道岛________(东或西)侧海域有世界著名的渔场,共同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传统上日本人吃米饭寿司,而大不列颠岛居民的食物主要是牛排、奶油和奶酪等,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
(5)伯明翰是仅次于伦敦的英国第二大城市,是工业革命发源地,17世纪后,逐渐发展成一个工业城市,并享有“世界车间”之美称。试推测其早期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解析】第(1)题,据图描述即可。气温的南北差异主要是纬度影响所致,气温的东西差异主要是洋流影响所致——英国西部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第(2)题,据材料三表中数据看出,冬季日本海沿岸降水(暴雪)多,其原因在于北海道西侧处于来自日本海的湿润气流的迎风坡。第(3)题,大不列颠岛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北海道为温带季风气候,两地的地带性植被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北海道地形以山地为主,冬夏季降水都比较丰富,因此水、水力和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第(4)题,大不列颠岛和北海道东侧均处于寒暖流交汇处,因此有渔场分布。两岛饮食结构差异主要源于气候差异:大不列颠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加上经济发达,故该地乳畜业发达;北海道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宜水稻种植。第(5)题,伯明翰附近煤、铁、水资源丰富,为发展钢铁工业提供了资源条件;伯明翰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科技进步为其提供了技术条件;资源、技术是伯明翰早期发展钢铁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
答案:(1)西南高东北低 纬度 洋流(暖流)
(2)日本海(或西) 冬季风(或西北风)经过海洋带来湿润气流在岛屿西侧受到地形抬升影响
(3)温带落叶阔叶林 森林 水能(水力)或水
(4)东 寒暖流在该海域交汇 气候
(5)工业革命发源地,技术的进步;附近有煤、铁等资源;水源充足。
二、产业转移思路分析
首先是分析产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是分析影响产业部门的区位因素。
(1)对产业部门的分析:纺织、服装、电子装配等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主导区位因素是劳动力,转移方向为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和地区;钢铁工业对于资源和资金的要求很高,而且随着技术进步,受主导区位因素变化的影响,其转移方向先是接近煤炭产区,然后转向铁矿产区,后又转向交通和市场区位优势明显的沿海地区。
(2)对发达和欠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分析: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具有技术、信息、交通、市场等优势;欠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有丰富的资源、廉价劳动力、便宜的地租、广阔的市场、优惠的政策优势。
(3)中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
发达国家在经历了20多年金融自由化后,金融危机重创了其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再工业化的政策,掀起了再工业化的浪潮。如图示意再工业化的动力机制。据此完成(1)、(2)题。
(1)再工业化使发达国家 ( )
A.新兴产业比例下降 B.资源环境问题加大
C.传统工业部门复兴 D.实体经济地位上升
(2)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影响是 ( )
A.延缓制造业升级换代进程 B.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C.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加大 D.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
【解析】(1)选D,(2)选A。第(1)题,再工业化会增加工业在国家总产值中的比重,则实体经济地位会有所上升。图示信息显示再工业化是升级制造业,并不是简单的传统工业部门复兴,也不会使资源环境问题加大;再工业化也包含新兴产业,则新兴产业比例不会下降。第(2)题,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会吸引一部分准备布局在发展中国家的先进工业转移到发达国家,会延缓我国制造业升级换代进程。
【补偿训练】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下图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技术水平
(2)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 )
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
【解析】(1)选B,(2)选A。第(1)题,家电组装工厂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但劳动力数量需求多,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例较高,因此影响其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第(2)题,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经超过中国,但由于中国人口数量多,市场规模大,因此越南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数量远少于中国。
核心素养专题——区域认知
1.区域认知:
含义 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形式 以不同区域为例,了解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素养要求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源、土壤、植被等方面比较瑞士和贵州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相似之处(2)通过对三大产业结构比例的分析,比较归纳瑞士和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特点(3)能够从科技、能源结构、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等角度分析贵州省产业优化的措施
2.具体案例:
材料一 瑞士境内阿尔卑斯山横亘全国,风景优美,湖泊众多,享有“世界花园”美誉。贵州省“地无三里平”,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拥有“公园省”之称。尽管瑞士和贵州相隔万里且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两地在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区位等诸方面有相似之处。近年来,贵州希望借鉴瑞士的发展经验,促进贵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借鉴学习发展成为“东方瑞士”。
材料二 瑞士和贵州地形图。
材料三 瑞士和贵州的产业结构。
地区 三大产业结构比 主导产业
瑞士 4∶50∶46 精密仪器设备制造、生物医学、旅游业、银行业、保险业
贵州 15.6∶39.5∶44.9 能源工厂、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工业、中药材加工、旅游业
(1)比较瑞士和贵州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相似之处。
提示:位置:均位于大陆内部,不临海;地形:山区面积广大,平原面积狭小;气候:光热不足,降水丰富;水源:河湖众多,水源丰富;土壤:土层薄,土壤贫瘠;植被:种类多。
(2)比较归纳瑞士和贵州省产业结构的特点。
提示:瑞士的产业结构特点: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产业结构较贵州优化;工业中以劳动力素质高的产业、高利润的高端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有旅游业、金融业等高效益产业。
贵州省的产业结构特点: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但第一产业比重偏高;工业以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为主;第三产业相对瑞士单一、低效,以旅游业为主。
(3)结合贵州省的特色和瑞士的发展经验,对贵州省提出产业优化的措施。
提示:发展科技,提高资金技术投入,适当进行产业转型,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改良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积极发展水电站,提高水电比重,降低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集约化发展冶金、化工等工业,积极防治污染;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大力发展中药材的种植、加工产业,形成产业链,扩大集聚效应和优势。
PAGE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