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测试--2021-2022学年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7 15:15: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唐律·名例》规定:不孝,谓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处以绞刑。同条法律还规定:不孝,谓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供养有阙,分别处以徒三年和徒二年的刑罚。这些规定体现了唐朝法律
A.深受儒家伦理教化的影响 B.服务于皇权专制的加强
C.突显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 D.注重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2.我国考古学史上首次发现的大批秦简,被称为《云梦睡虎地秦简》。这批秦简中,秦律占50%以上,主要记载了从战国末期至秦始皇年间的秦代史事和秦代施行的600余个法条,内容涉及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程序等,蕴含着人权、生态、环保等理念。这反映了
A.秦律调整封建经济的作用 B.秦始皇集司法大权于一身
C.秦时期法律严苛刑罚严酷 D.秦律具有先进性与完备性
3.有日本学者提出:日本采用唐律,其文句虽相同,但多加以斟酌改订,如中国极重之罪为“十恶”,而日本则为“八虐”,且大体上《日本律》较《唐律》之处刑较轻。该论述从侧面表明《唐律》
A.是礼、法相结合的典范 B.代表中国立法的最高成就
C.对日本法制有示范作用 D.以儒家的纲常为指导原则
4.秦简《法律答问》载:“子盗父母,父母擅杀、刑、髡子及奴妾,不为公室告。”汉简《贼律》则规定:“父母殴笞子及奴婢,子及奴婢以殴笞辜死,令赎死。”这一变化反映出汉律
A.完全沿袭秦律内容 B.确保了统治者的权威
C.对家长权有所制约 D.受儒家伦理观念影响
5.大逆罪是源于秦朝的一种罪行,主要指涉毁坏皇家宗庙、山陵及宫阙等礼制性的建筑物的犯法行为,是历代刑律处罚最重的一类犯罪。秦律规定此类犯罪事实一旦确认,则不分首从一律处死,而亲属也会因此受到株连。大逆罪的这一立法精神
A.体现了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 B.表明了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C.诠释了轻罪重罚的法家思想 D.强化了君权神授的权力观
6.大部分历史学家将欧洲中古史这样划分,即开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结束于15世纪的新航路开辟,这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绝不是一个沉睡的时代,下列史实能够反映题干观点的是
①城市取得自治权 ②资本主义萌芽逐步成长
③基督教逐渐衰落 ④世俗大学纷纷兴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垄断资本的高度集中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日益尖锐,资产阶级为保护其利益,需要一批具有专门法律知识的人为其服务,所以律师队伍迅猛壮大。这表明,近代西方发达的律师制度
A.适应了市场竞争激烈的需要 B.客观上缓解了资本主义矛盾
C.是资本主义民主发展的产物 D.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
8.近代德国刑法专家费尔巴哈认为:“每一应判刑的行为都应依据法律处刑,对公民的……刑罚,只能是忠于并根据一种刑法科刑。哪里没有法律,哪里便没有对公民的处罚。”该论述
A.表明无证据即公民无罪 B.说明法律保护公民自由
C.体现了罪刑法定的原则 D.反映出刑法约束公民权
9.拿破仑曾说:“我拥有许多军队,但我也不能侵占一块土地,因为侵犯一个人的所有权,就是侵害所有人的权利。”在此思想影响下制定的《法国民法典》
A.适应了对外扩张需要 B.顺应了拿破仑的称帝意愿
C.有利于维护封建特权 D.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10.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日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为解决此问题,罗马人
A.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B.颁布《民法大全》
C.制定了第一部成文法 D.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11.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充分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进程中的经验,也注意吸取国际的经验;既考虑到当前的现实,又考虑到发展的前景。由此可见,1982年宪法
A.高度重视对基本人权的保障 B.兼具民族特性和时代特色
C.强调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D.具有较强的阶级斗争色彩
12.中央十八大首次以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其中“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一个核心点。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在法治建设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属于20世纪90年代法治建设成就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13.新形势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德化人”,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为全面依法治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这说明
A.法治建设促进道德教化 B.法律从属于道德
C.道德教化促进法治建设 D.道德从属于法律
14.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趋于法制化
B.加强法制建设是为了巩固新政权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施
15.南方网记载,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道:“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A.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 B.有法不依的现象十分严重
C.亟待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D.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二、材料分析题
16.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妇女权益始终是其关注的重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现状之下,不独女劳动者已陷在极残酷的地位,还有许多半无产阶级的妇女,也渐渐要被经济的压迫驱到工厂劳动队里面去。就是全国所有的妇女,都还拘囚在封建的礼教束缚之中,至于得不着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的权利,乃是全国各阶级妇女的普遍境遇。所以中国共产党除努力保护女劳动者的利益而奋斗——如争得平等工价、制定妇孺劳动法等之外,并应为所有被压迫的妇女们的利益而奋斗。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
材料二 第一条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摘自195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妇女运动的决议》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在,革命的暴风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因此,斗争的方法也必须跟着改变,完备的法制就是完全必要的了。……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摘编自《刘少奇选集》下卷
材料二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摘编自《江泽民文选》第2卷
材料三 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摘编自中共十八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的背景和成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时期我国依法治国的内涵。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认识。
参考答案
1.A2.D3.C4.C5.A6.B7.C8.C9.D10.A11.B12.B13.C14.C15.D
16.(1)背景: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社会下女性的地位低下。
(2)特点:废除传统婚姻制度;主张男女平等;允许婚姻自由。
意义:提高了女性地位;激发了女性参与建设新中国的热情;有利于获得人民对新政权的拥护和认同。
17.(1)背景:完成了土地改革;国民经济恢复;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推进。
成果:颁布了1954年宪法,中国迈出了宪政法治的第一步。
(2)内涵: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和社会事务,依法治国的依据是宪法和法律,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
(3)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法制建设成果显著,到之后经历的曲折;从改革开放后逐步走上正轨,到跨世纪时践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再到十八大以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逐步健全,日趋完善;由法制向法治的转变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时代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