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部分地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7 18:4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北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湖北省汉川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日书怀寄白宾客①
刘禹锡
州远雄无益,年高健亦衰。
兴情逢酒在,筋力上楼知。
蝉噪芳意尽,雁来愁望时。
商山紫芝客②,应不向秋悲。
[注]①此诗作于大和七年,刘禹锡被贬苏州刺史之时。白宾客,即白居易,大和七年四月,白居易罢河南尹,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②紫芝客,即商山四皓。秦末四人避秦乱隐居商山,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时称商山四皓。后来四人被太子刘盈请去,成为太子上宾。白居易《自咏》诗中曾自称“白衣居士紫芝仙”。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感慨远离京城,即便苏州位列雄州,自己身体尚健,悲凉的心绪也难以宽解。
B. 颔联写自己举杯饮酒时兴致仍然高涨,登楼时也由步履感知到筋力依然充沛如旧。
C. 颈联中,“蝉鸣”的意象和“望雁”的动作分别表现了诗人的心绪不宁和惆怅之情。
D. 悲凉的感喟在诗中反复出现,“无益”“衰”“尽”“愁”等词语都透露出诗人的心结。
16. 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寄寓复杂情感。
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流夜郎赠辛判官①
李白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②同杯酒。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
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
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
函谷忽惊胡马来,秦宫桃李向明开。
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③放赦回?
[注]①这首诗于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而获罪,被流放到夜郎所作。②五侯七贵:五侯,《汉书·元后传》:“河平二年,上悉封舅谭为平阿侯,商成都侯,立红阳侯,根曲阳候,逢时高平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七贵,潘岳《西征赋》:“窥七贵于汉庭”。李善注:七姓谓吕、霍、上官、赵、丁、傅、王也。③金鸡:古代颁布赦诏时所用的仪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人多以汉暗喻本朝之事,“五侯七贵”是指代当时与诗人结交的达官显贵,开篇两句即作者回忆自己醉眠花柳、开怀畅饮的豪奢生活。
B. 三四两句直抒胸臆,气势豪迈,表现诗人当年虽然春风得意、豪气干云,却能保持谦虚谨慎、甘为人后的优良作风。
C. “文章献纳”两句表现出皇帝对诗人的宠信,诗人在精美的“麒麟殿”上呈献文章,在奢靡的“玳瑁筵"前流连忘返。
D. “与君自谓”两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现自己的惬意生活突然被打破,“草动风尘起”即暗指安史之乱爆发。
16. 本诗表达了诗人被流放夜郎后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15.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了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B. 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大雁带走诗人的愁心,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
C. 首联是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俯视所见,颔联是写诗人仰观天宇时主观感受。
D. 李白在此诗中将景物写得有情有意,表现了诗人在流放获释之后的放浪不羁。
16. 诗人是如何写岳阳楼之“高”的?请简要分析。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宿左省①
杜甫
花隐掖垣②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③。
明朝有封事④,数问夜如何?
【注】①左省:即门下省。杜甫时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②掖垣:唐代称中书省、门下省为“掖垣”。③想玉珂: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声,“玉珂”为马的佩饰。④封事:密封的奏疏。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绘黄昏时左省的景色,“花隐”“掖垣暮”“栖鸟”交代时间、地点,照应诗题。
B. 颔联与首联一样,总体上从听觉入手,写星临万户、月傍九霄夜深之景,对仗工整。
C. 颈联紧扣“不寝”,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宫内外的动静,表现诗人夜晚值宿的感受。
D. 全诗由“暮”至“夜”展开,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16. 尾联与颈联之间有何联系?这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湖北省宜昌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对梨花赠皇甫秀才
韦庄
林上梨花雪压枝,独攀琼艳不胜悲。
依前此地逢君处,还是去年今日时。
且恋残阳留绮席①,莫推红袖诉金卮②。
腾腾战鼓正多事,须信明朝难重持③。
【注】①绮席:盛美的筵席。②金卮:酒器的美称。③明朝难重持:语出沈约《别范安成》:“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以梨花起兴,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花开的繁盛,并以乐景反衬哀情。
B. 颔联将过去与眼下交织在一起,看似平铺直叙,却内蕴情绪,充满沧桑感。
C. 五句写相逢会饮时的情景,夕阳西下,而饮宴不散。虚词“且”字意味深长。
D. 六句劝慰友人,美酒当前,莫辞一醉。“红袖”指佐酒歌女,用了借代手法。
16. 本诗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1129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5.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首联承题,既写“野泊”所见;战乱中江月依然明亮;又点明“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暂得停驻,故有“野泊”。
B. 颔联是立于洞庭之野的所见所闻,上句动景,下句静景,动静结合,渲染出了苍茫凄凉的意境。
C. 颈联上句化虚为实,愁绪滴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心理感受。
D. 此诗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境界开阔,情感沉郁,颇有杜诗的风骨。
16. 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湖北省宜城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了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B. 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大雁带走诗人的愁心,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
C. 首联是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俯视所见,颔联是写诗人仰观天宇时的主观感受。
D. 李白在此诗中将景物写得有情有意,表现了诗人在流放获释之后的放浪不羁。
16. 诗人是如何写岳阳楼之“高”的?请简要分析。
湖北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古代诗歌阅读专题
湖北省汉川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日书怀寄白宾客①
刘禹锡
州远雄无益,年高健亦衰。
兴情逢酒在,筋力上楼知。
蝉噪芳意尽,雁来愁望时。
商山紫芝客②,应不向秋悲。
[注]①此诗作于大和七年,刘禹锡被贬苏州刺史之时。白宾客,即白居易,大和七年四月,白居易罢河南尹,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②紫芝客,即商山四皓。秦末四人避秦乱隐居商山,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时称商山四皓。后来四人被太子刘盈请去,成为太子上宾。白居易《自咏》诗中曾自称“白衣居士紫芝仙”。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感慨远离京城,即便苏州位列雄州,自己身体尚健,悲凉的心绪也难以宽解。
B. 颔联写自己举杯饮酒时兴致仍然高涨,登楼时也由步履感知到筋力依然充沛如旧。
C. 颈联中,“蝉鸣”的意象和“望雁”的动作分别表现了诗人的心绪不宁和惆怅之情。
D. 悲凉的感喟在诗中反复出现,“无益”“衰”“尽”“愁”等词语都透露出诗人的心结。
16. 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寄寓复杂情感。
【答案】15. B 16. ①尾联借用典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②实质上是披露自己磊落不平的胸中郁闷;③也表达了对友人和自己的劝慰之情,希望仍在,壮志依然可以实现。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登楼时也由步履感知到筋力依然充沛如旧”说法错误,“筋力上楼知”应是登楼时自觉体力不如从前。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上句“商山紫芝客”,借用“商山四皓”避秦乱隐居商山后又成为太子上宾的典故,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含自己被贬得不到重用的郁闷之情。
下句“应不向秋悲”,意思是不应该对着秋天这个季节悲叹,这是对自己也是对白居易的劝慰之辞。商山四皓年皆八十有余,却成为太子上宾,我们也应该对未来抱有希望,不应该如此悲愁。此处作者情感转入积极,表达了对友人和自己的劝慰之情。
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流夜郎赠辛判官①
李白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②同杯酒。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
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
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
函谷忽惊胡马来,秦宫桃李向明开。
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③放赦回?
[注]①这首诗于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而获罪,被流放到夜郎所作。②五侯七贵:五侯,《汉书·元后传》:“河平二年,上悉封舅谭为平阿侯,商成都侯,立红阳侯,根曲阳候,逢时高平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七贵,潘岳《西征赋》:“窥七贵于汉庭”。李善注:七姓谓吕、霍、上官、赵、丁、傅、王也。③金鸡:古代颁布赦诏时所用的仪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人多以汉暗喻本朝之事,“五侯七贵”是指代当时与诗人结交的达官显贵,开篇两句即作者回忆自己醉眠花柳、开怀畅饮的豪奢生活。
B. 三四两句直抒胸臆,气势豪迈,表现诗人当年虽然春风得意、豪气干云,却能保持谦虚谨慎、甘为人后的优良作风。
C. “文章献纳”两句表现出皇帝对诗人的宠信,诗人在精美的“麒麟殿”上呈献文章,在奢靡的“玳瑁筵"前流连忘返。
D. “与君自谓”两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现自己的惬意生活突然被打破,“草动风尘起”即暗指安史之乱爆发。
16. 本诗表达了诗人被流放夜郎后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对往日长安得意生活的眷恋。如前八句和权贵们开怀畅饮、走马章台、出入宫殿的豪奢生活。
②对流放夜郎的哀怨之情。“我愁远谪夜郎去”直接抒发了对流放夜郎的哀怨之情。
③对为国效力而不可得的愤懑。“函谷忽惊胡马来”表明敌人已经占领函谷关了,“秦宫桃李向明开”表明许多昔日同僚因兵兴之际,受到朝廷重用,好像桃花李花在阳光下盛开,而诗人自己见到国家罹难、生民涂炭,欲为国效力而不可得,不由得生出愤懑之情。
④对辛判官施以援手让自己早日赦还的期待。“金鸡放赦”即大赦之典,诗人借此典故表达了希望辛判官能够施以援手,使自己能够早日回归的情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能保持谦虚谨慎、甘为人后的优良作风”是对原诗句的误解,原诗“风流肯落他人后”其实应该是“风流怎肯落他人之后”的意思。结合前后句意即可判断。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前八句写自己往昔曾在长安与“五侯七贵”一道喝酒,也曾“章台走马著金鞭”“文章献纳麒麟殿”,可谓得意非凡,流露出对昔日快意生活的怀念之情;
“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函谷忽惊胡马来,秦宫桃李向明开”,写自己本以为这样的生活会一直持续,怎知忽然风云变幻,安禄山造反,此时朝廷重用人才,然而李白自己却仍旧未受重用,流露出作者对国家战乱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愤懑之情;
“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前句写出自己被贬谪夜郎的哀怨痛苦,后句则写自己期望辛判官能够施以援手,让自己能够被赦免回来。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15.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了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B. 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大雁带走诗人的愁心,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
C. 首联是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俯视所见,颔联是写诗人仰观天宇时主观感受。
D. 李白在此诗中将景物写得有情有意,表现了诗人在流放获释之后的放浪不羁。
16. 诗人是如何写岳阳楼之“高”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诗人没有正面写岳阳楼之“高”,而是运用衬托手法和夸张手法从侧面写岳阳楼之“高”。②首联写诗人登上岳阳楼,站得高,看得远,无边景色尽收眼底。衬托出了岳阳楼之“高”。③颈联和尾联写诗人感觉是在云间下榻设席,感觉是在天上推杯畅饮;而凉风渐起,衣袖飘舞。通过夸张手法表现了岳阳楼之“高”。(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放浪不羁”分析不当,结合“好月”“凉风”“雁引愁心去”等意象及诗句可知,不是“放浪不羁”,应是“轻快与喜悦”。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写诗人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水,广阔无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夸张和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颈联写诗人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推杯换盏,畅饮美酒。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尾联写醉后朦胧里一阵阵凉风起,吹得翩翩起舞,袖带旋回。诗人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这两联都用张手法表现了岳阳楼之“高”。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宿左省①
杜甫
花隐掖垣②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③。
明朝有封事④,数问夜如何?
【注】①左省:即门下省。杜甫时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②掖垣:唐代称中书省、门下省为“掖垣”。③想玉珂: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声,“玉珂”为马的佩饰。④封事:密封的奏疏。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绘黄昏时左省的景色,“花隐”“掖垣暮”“栖鸟”交代时间、地点,照应诗题。
B. 颔联与首联一样,总体上从听觉入手,写星临万户、月傍九霄夜深之景,对仗工整。
C. 颈联紧扣“不寝”,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宫内外的动静,表现诗人夜晚值宿的感受。
D. 全诗由“暮”至“夜”展开,叙述详明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16. 尾联与颈联之间有何联系?这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颈联写诗人夜值时“不寝”,尾联交代“不寝”的原因(第二天早朝有机密之事上奏,急等天亮)。
②表达了诗人恪尽职守、心系国事的思想感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颔联与首联一样,总体上从听觉入手”错误,颔联“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是由暮至夜,从视觉入手,写夜中之景的。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颈联“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是说他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风吹檐间铃铎,好像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描写了诗人夜值时“不寝”的情形,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
尾联“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交待了诗人“不寝”的原因: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所以好几次讯问宵夜到了什么时辰。“数问”二字,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诗人忠勤形象寓于言表,表现了他居官勤勉,一心为国的精神。
湖北省宜昌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对梨花赠皇甫秀才
韦庄
林上梨花雪压枝,独攀琼艳不胜悲。
依前此地逢君处,还是去年今日时。
且恋残阳留绮席①,莫推红袖诉金卮②。
腾腾战鼓正多事,须信明朝难重持③。
【注】①绮席:盛美的筵席。②金卮:酒器的美称。③明朝难重持:语出沈约《别范安成》:“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以梨花起兴,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花开的繁盛,并以乐景反衬哀情。
B. 颔联将过去与眼下交织在一起,看似平铺直叙,却内蕴情绪,充满沧桑感。
C. 五句写相逢会饮时的情景,夕阳西下,而饮宴不散。虚词“且”字意味深长。
D. 六句劝慰友人,美酒当前,莫辞一醉。“红袖”指佐酒歌女,用了借代手法。
16. 本诗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对相聚的珍惜之情。去年今日,两人此地相逢,时隔一年,有幸重新会面,诗人倍感珍惜,饮宴至黄昏时分。②对分别的不舍之情。明朝分别后,可能再也难得把酒言欢,诗人不胜悲伤,依依惜别;③对国事的忧虑之情。多事之秋,干戈扰攘,诗人满腹愁情,忧虑重重。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A.“比拟”错,应为“比喻”。诗的首句“林上梨花雪压枝”中将盛开的梨花比喻成雪,此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不是比拟。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的首联“林上梨花雪压枝,独攀琼艳不胜悲”写出了写作此诗的季节和作者当时“不胜悲”的情感,作者是为何事悲伤呢?接着诗的颔联解答了这一疑问,“依前此地逢君处,还是去年今日时”,去年的此时此地与友人相别,而今天又故地重逢,所以会“且恋残阳留绮席”,和朋友饮宴直至黄昏时分,表现了作者对这次重逢倍感珍惜之情。
诗的颈联“且恋残阳留绮席,莫推红袖诉金卮”,是说今天就让我们喝酒喝个痛快。尾联是承接上联而来,“腾腾战鼓正多事,须信明朝难重持”中“腾腾战鼓正多事”表明此时正是国家多事之秋,国家战事频仍,从中可体会出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深深忧虑之情。
而“须信明朝难重持”则是又上联形成呼应,明朝分别后,可能再也难得把酒言欢,表现了作者对今日相聚的珍视和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1129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5.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首联承题,既写“野泊”所见;战乱中江月依然明亮;又点明“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暂得停驻,故有“野泊”。
B. 颔联是立于洞庭之野的所见所闻,上句动景,下句静景,动静结合,渲染出了苍茫凄凉的意境。
C. 颈联上句化虚为实,愁绪滴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心理感受。
D. 此诗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境界开阔,情感沉郁,颇有杜诗的风骨。
16. 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战乱漂泊之苦。首联写到兵荒马乱,诗人为躲避战乱不得不拖着病体四处逃难,尽尝漂泊之苦。②客子思归之忧。颈联写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更直接点明诗人的思归之情。③忧国伤时之情。诗人自己为逃避战乱而“野泊”,一身乱离,还心系朝廷,“欲问行朝旧消息”,然而兵荒马乱,政局未稳,令诗人十分担忧。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分析理解能力。
B.“上句动景,下句静景”错误。上句写作者看到北斗星柄渐渐横斜,仿佛就落在洞庭湖畔广阔的原野,为静景描写。下句写到听画角声声凄惨欲绝,萦绕在这泊舟近处的岳阳城,为动景描写。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首联写到时荒世乱,万物失色,而江月不管兴亡,在乱中依旧光耀如昔,不能不引起诗人的怜惜。“应识逋逃病客情”作者对江月抒情。江月之明,应知诗人的难言之隐。“逋逃”是愤激之词,言漂泊无家。所以首联写了作者战乱漂泊之苦。
颔联写诗人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动景(听觉),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描绘出一个彻夜不眠人的形象,并将其融入诗中,恰切地表现了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蕴含着对国事的深沉忧患。
诗歌颈联作者以酒浇愁,酒随泪溅,所谓“举杯消愁愁更愁”。听浪思归,而无所归,故暗自惊心。所以颈联写到客子思归之忧。
诗歌尾联“欲问行朝近消息”从一身乱离,想到朝廷迁流不定,由忧一身到忧朝廷,结句把遍地兵荒马乱的情景写足,消息虽欲问而无由,其为忧愤,更何以堪。所以尾联写到作者忧国伤时之情。
湖北省宜城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了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B. 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大雁带走诗人的愁心,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
C. 首联是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俯视所见,颔联是写诗人仰观天宇时的主观感受。
D. 李白在此诗中将景物写得有情有意,表现了诗人在流放获释之后的放浪不羁。
16. 诗人是如何写岳阳楼之“高”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诗人没有正面写岳阳楼之“高”,而是运用衬托手法和夸张手法从侧面写岳阳楼之“高”。②首联写诗人登上岳阳楼,站得高,看得远,无边景色尽收眼底。衬托出了岳阳楼之“高”。③颈联和尾联写诗人感觉是在云间下榻设席,感觉是在天上推杯畅饮;而凉风渐起,衣袖飘舞。通过夸张手法表现了岳阳楼之“高”。(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放浪不羁”分析不当,结合“好月”“凉风”“雁引愁心去”等意象及诗句可知,不是“放浪不羁”,应是“轻快与喜悦”。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联写诗人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水,广阔无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夸张和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颈联写诗人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推杯换盏,畅饮美酒。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尾联写醉后朦胧里一阵阵凉风起,吹得翩翩起舞,袖带旋回。诗人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这两联都用张手法表现了岳阳楼之“高”。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