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一)
湖北省汉川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年初一,央视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尚书》。主持人撒贝宁作为“当代读书人”,与倪大红扮演的“古代护书人”伏生展开对谈,以多维视角讲述《尚书》故事,一起带领观众进入到深邃的时空隧道,完成一次次穿越。先是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敦煌藏经洞,洞壁遗书让学者惊叹“竟有上古典籍《尚书》”;继而穿越到近两千年前的西汉,年逾九旬的伏生守护、讲解《尚书》;然后又随着伏生的视角,穿越到上古时期,置身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的场景……观众在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中,感受“弦歌不绝”的传承,激发“思接千载”的心绪。
这部古籍串联起多个舞台和不同场景;不同年代,不同人物,都在为同一典籍发声。《典籍里的中国》,( )也正是在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交错的舞台上,我们看到藉由典籍,一个文化的共同体悄然形成。数千年传承不息、一代代薪火相传,那些古雅文字中蕴藏的人生感悟、社会哲思,在时间的长河中融入虫国人的血脉,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
18.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既是忠于历史的讲述,也有属于当代的表达;既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又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
B. 既是属于当代的表达,也有忠于历史的讲述;既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又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
C. 既是忠于历史的讲述,也有属于当代的表达;既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又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
D. 既是属于当代的表达,也有忠于历史的讲述;既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又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
20. 文中画横线句子与上下文语言风格未能协调一致,请修改成整句。要求:可调整语序、增删字词,但不能改变原意。
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少年读书则须考试,他们视考试为苦事,可受苦难的不只是考生,命题的人也是在受考验。出题目来难人,好像最轻松不过,但其实不然。命题人深恐为 ,不敢掉以轻心。出的题目不能太僻,亦不能太泛,要恰如分际,不刁钻,不炫弄,不空泛,不含糊,实在很难。所以在考生挥汗应考之前,命题人早已 好几次了。( )。不过阅卷百苦,尚有一乐。荒谬而可笑的试卷常常为人所绝倒,传观于四座,粲然皆笑。我们不能不叹服, 考生中不乏富于想象力的奇才。有人在宽宽的格子中写蝇头小字,也有人写一行字要占两行,有人全页涂抹,也有人曳白。
有人颇艳羡美国大学之不用入学考。平心而论,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之前,我们的考试还是不可废的。而我们所能做的,是寻找改善考试的方法,要求其简化,要求其合理,不要令大家把考试看作戕贼身心的酷刑!这才是 的道理。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口诛笔伐 汗颜无地 良莠不齐 颠扑不破
B. 众矢之的 汗流浃背 参差不齐 颠扑不破
C. 众矢之的 汗颜无地 参差不齐 坚不可摧
D. 口诛笔伐 汗流浃背 良莠不齐 坚不可摧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阅卷工作也要受考验,不同于命题工作
B. 阅卷工作要受考验,和命题工作是一样的
C. 不但命题工作这样,而且阅卷工作也这样
D. 命题工作要受到考验,阅卷工作也这样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荒谬而可笑的试卷常常被人绝倒,传观于四座,粲然皆笑
B. 荒谬而可笑的试卷常常使人绝倒,四座传观,粲然皆笑
C. 荒谬而可笑的试卷常常被人绝倒,四座传观,粲然皆笑
D. 荒谬而可笑的试卷常常令人绝倒,传观于四座,粲然皆笑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清朝曾在此设立“木兰围场”,供皇家狩猎。“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塞罕坝自古就是一处美丽的绿色高岭,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赛罕坝已经改变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严重。虽________,但历史遗迹比比皆是。
三代塞罕坝人,五十多年,始终如一地坚持奋斗,今天的塞罕坝变成了草的家园,变成了花的世界,变成了林的海洋……今天的塞罕坝成为人们心中的________,草原________,花儿竞相绽放,“千里松林”再现,空气清新,骏马奔腾,________……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物是人非 极乐世界 一望无垠 熙熙攘攘
B. 时过境迁 世外桃源 一望无垠 游人如织
C. 物是人非 世外桃源 一览无余 熙熙攘攘
D. 时过境迁 极乐世界 一览无余 游人如织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经变成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B. 由于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经变成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严重。
C. 由于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经变成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D. 由于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经改变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l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不同地区的秧歌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人们通常说“扭秧歌”,一个“扭”字,______。当然也有别的说法,比如“演秧歌”“跳秧歌”。相比而言,“扭”是最为生动和形象的。即使在各种表达方式几乎被穷尽的当下,这种表达依然有着______的力量。
每年正月初一,扭秧歌的队伍______,仪仗前导,鼓乐交响,演员边舞边行,人们的情绪被点燃,秧歌队的男女老少手中的扇子和手绢如同彩蝶般翩翩飞舞,唢呐的乐曲撒了欢似的不断变换腔调,扭秧歌的人和队伍也跟着不断地变换姿势。若是两支秧歌队相逢,那就更热闹了。两支队伍尽情斗舞,腾挪弹跳,各自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将秧歌的民俗民风展现得______。
秧歌,是朴拙的艺术,它所表达的是最简单的快乐的表现,却有一种撼人心魄。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千姿百态 震撼人心 浩浩荡荡 淋漓尽致
B. 五光十色 震撼人心 浩如烟海 形神兼备
C. 千姿百态 鼓动人心 浩浩荡荡 形神兼备
D. 五光十色 鼓动人心 浩如烟海 淋漓尽致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是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所表达的却是最简单的快乐。
B. 它所表达的是最简单的快乐,却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C. 它所表达的是最简单的快乐的表现,却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D. 它所表达的是最简单的快乐的表现。却是一种撼人心魄。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及其表达效果。
湖北省宜昌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汪曾祺散文中相当一部分描写了自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心理,单说中国的饮食吧,他就很惬意地___________,把中国人的饮食心理刻画得___________,完全将自己的心沉入到其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也向人们展示了作者丰厚的学识,且看下面一段描写:“高邮咸鸭蛋的吃法,如袁枚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出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故乡的食物》)表面上看似___________,然而细细咀嚼,我们就能捕捉到作者平静、___________的心情。( )。如果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烂熟于心,焉能如此?汪曾祺散文题材涉猎极广,但写得最为精彩、最为传神的,当数他对家乡古老风俗的描绘,如《切脍》一文,在短短的篇幅勾勒了古今中外切脍的做法,有着珍贵的文化学、民俗学,融汇了千余年的食文化。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纵横驰骋 入木三分 平淡无奇 悠然自得
B. 天马行空 力透纸背 淡而无味 悠然自得
C. 天马行空 入木三分 淡而无味 泰然自若
D. 纵横驰骋 力透纸背 平淡无奇 泰然自若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份传统让汪曾祺太安然了,一种异样的美呈现在他笔下的万事万物中
B. 汪曾祺太安然于这份传统了,万事万物在他笔下都呈现出一种异样的美
C. 这份传统让汪曾祺太安然了,在他笔下万事万物都呈现出一种异样的美
D. 汪曾祺太安然于这份传统了,万事万物异样的美都在他笔下呈现出来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切脍》一文,用短短的篇幅勾勒了古今中外切脍的做法,有着珍贵的文化学、民俗学,融汇了千余年的食文化。
B. 《切脍》一文,在短短的篇幅中勾勒了古今中外切脍的做法,融汇了千余年的食文化,有着珍贵的文化学、民俗学的价值。
C. 《切脍》一文,用短短的篇幅中勾勒了古今中外切脍的做法,融汇了千余年的食文化,有着珍贵的文化学、民俗学。
D. 《切脍》一文,在短短的篇幅中勾勒了古今中外切脍的做法,有着珍贵的文化学、民俗学的价值,融汇了千余年的食文化。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画是以墨色的变化、线条组织和色彩搭配进行绘制的,墨分五色又是国画艺术发展中的一大__________。历朝历代画家对于墨色的使用和研究到了__________的地步,但描绘出的作品显得单一苍素。若盖上红印效果就非同一般了,有了红印的衬托,就会更加突出主体,墨色的浑厚感和层次感也更趋丰富。最初,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画面点睛的作用。自元代以后,印章在国画中的地位显著提高。由于画家不断地探索,墨色和印章的红色的结合是__________的,使之成为国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印章在什么情况下如何运用,要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画面的内容和题跋、构图的需要而定,不能__________。印章的风格与书画风格应该相吻合或接近,决不可大相径庭,否则,( )。自古诗、书、画、印一体,印章虽排在尾巴的位置上,但是它的作用却非常大。人们在欣赏名画、书法的时候,也能够欣赏到那一方别具匠心的印章。所以说,印章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作品的内容,也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创造 游刃有余 浑然天成 相提并论
B. 创举 炉火纯青 浑然天成 一概而论
C. 创造 游刃有余 巧夺天工 一概而论
D. 创举 炉火纯青 巧夺天工 相提并论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非但不能促进画面的统一和谐,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美
B. 非但不能增加画面的美,而且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和谐
C. 非但不能促进画面的统一和谐,而且破坏了画面的美
D. 非但不能增加画面的美,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和谐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湖北省宜城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清朝曾在此设立“木兰围场”,供皇家狩猎。“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塞罕坝自古就是一处美丽的绿色高岭,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赛罕坝已经改变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严重。虽________,但历史遗迹比比皆是。
三代塞罕坝人,五十多年,始终如一地坚持奋斗,今天的塞罕坝变成了草的家园,变成了花的世界,变成了林的海洋……今天的塞罕坝成为人们心中的________,草原________,花儿竞相绽放,“千里松林”再现,空气清新,骏马奔腾,________……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物是人非 极乐世界 一望无垠 熙熙攘攘
B. 时过境迁 世外桃源 一望无垠 游人如织
C. 物是人非 世外桃源 一览无余 熙熙攘攘
D. 时过境迁 极乐世界 一览无余 游人如织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经变成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B. 由于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经变成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严重。
C. 由于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经变成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D. 由于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经改变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湖北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一)
湖北省汉川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年初一,央视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尚书》。主持人撒贝宁作为“当代读书人”,与倪大红扮演的“古代护书人”伏生展开对谈,以多维视角讲述《尚书》故事,一起带领观众进入到深邃的时空隧道,完成一次次穿越。先是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敦煌藏经洞,洞壁遗书让学者惊叹“竟有上古典籍《尚书》”;继而穿越到近两千年前的西汉,年逾九旬的伏生守护、讲解《尚书》;然后又随着伏生的视角,穿越到上古时期,置身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的场景……观众在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中,感受“弦歌不绝”的传承,激发“思接千载”的心绪。
这部古籍串联起多个舞台和不同场景;不同年代,不同人物,都在为同一典籍发声。《典籍里的中国》,( )也正是在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交错的舞台上,我们看到藉由典籍,一个文化的共同体悄然形成。数千年传承不息、一代代薪火相传,那些古雅文字中蕴藏的人生感悟、社会哲思,在时间的长河中融入虫国人的血脉,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
18.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既是忠于历史的讲述,也有属于当代的表达;既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又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
B. 既是属于当代的表达,也有忠于历史的讲述;既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又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
C. 既是忠于历史的讲述,也有属于当代的表达;既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又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
D. 既是属于当代的表达,也有忠于历史的讲述;既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又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
20. 文中画横线句子与上下文语言风格未能协调一致,请修改成整句。要求:可调整语序、增删字词,但不能改变原意。
【答案】18. B 19. A
20. 多个舞台,不同场景,以一部古籍串联;不同年代,不同人物,为同一典籍发声。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时间的长河”运用比喻修辞。
A.夸张,“千寻塔”夸张言塔之高。
B.比喻,以“千树万树梨花”比喻“雪花”。
C.对比,“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形成对比。
D.借代和设问,“知否,知否?”是设问,“绿肥红瘦”是借代。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衔接的能力。
根据逻辑,应先说“历史”,后说“当代”,排除BD;再根据“大场面”与“细腻情境”之间的逻辑故选,应该先说“大场面”,排除C。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
“整句”,指的是一组句式一致、结构整齐的句子。
首先选定一个句式形式,如以“不同年代,不同人物,都在为同一典籍发声”为基础句式;
然后把其它的句子按照此句式作变换,如把“这部古籍串联起多个舞台和不同场景”变换为:多个舞台,不同场景,以一部古籍串联。
最后按照逻辑顺序整理即可。
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少年读书则须考试,他们视考试为苦事,可受苦难的不只是考生,命题的人也是在受考验。出题目来难人,好像最轻松不过,但其实不然。命题人深恐为 ,不敢掉以轻心。出的题目不能太僻,亦不能太泛,要恰如分际,不刁钻,不炫弄,不空泛,不含糊,实在很难。所以在考生挥汗应考之前,命题人早已 好几次了。( )。不过阅卷百苦,尚有一乐。荒谬而可笑的试卷常常为人所绝倒,传观于四座,粲然皆笑。我们不能不叹服, 考生中不乏富于想象力的奇才。有人在宽宽的格子中写蝇头小字,也有人写一行字要占两行,有人全页涂抹,也有人曳白。
有人颇艳羡美国大学之不用入学考。平心而论,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之前,我们的考试还是不可废的。而我们所能做的,是寻找改善考试的方法,要求其简化,要求其合理,不要令大家把考试看作戕贼身心的酷刑!这才是 的道理。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口诛笔伐 汗颜无地 良莠不齐 颠扑不破
B. 众矢之的 汗流浃背 参差不齐 颠扑不破
C. 众矢之的 汗颜无地 参差不齐 坚不可摧
D. 口诛笔伐 汗流浃背 良莠不齐 坚不可摧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阅卷工作也要受考验,不同于命题工作
B. 阅卷工作要受考验,和命题工作是一样的
C. 不但命题工作这样,而且阅卷工作也这样
D. 命题工作要受到考验,阅卷工作也这样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荒谬而可笑的试卷常常被人绝倒,传观于四座,粲然皆笑
B. 荒谬而可笑的试卷常常使人绝倒,四座传观,粲然皆笑
C. 荒谬而可笑的试卷常常被人绝倒,四座传观,粲然皆笑
D. 荒谬而可笑的试卷常常令人绝倒,传观于四座,粲然皆笑
【答案】18. B 19. D 20. B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众矢之的”,许多支箭所射的靶子,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口诛笔伐”,用语言文字宣布罪状,进行声讨。前者是名词性,后者是动词性,句中是做“为”的宾语,是说命题人深恐成为大家攻击的对象,需要名词,应使用“众矢之的”。
第二处,“汗流浃背”,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服,形容汗出得很多。“汗颜无地”,羞愧得无地自容。此处是形容命题人的表现,与前面“考生”“挥汗”呼应,应使用“汗流浃背”。
第三处,“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重点在水平。“良莠不齐”,比喻好人坏人夹杂在一起,重点在品质。此处是说考生的水平,应使用“参差不齐”。
第四处,“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裂,比喻理论、道理永远不会被推翻。“坚不可摧”,非常坚固,摧毁不了。此处形容“道理”的正确性,应使用“颠扑不破”。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括号前面讨论的是“命题工作”,因此应该以“命题工作”为开头,这样才能和上文更衔接,因此,排除AB。
“命题工作”和“阅卷工作”是并列关系,而“不但……而且”是递进关系,所以排除C。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第一处语病,“荒谬而可笑的试卷常常为人所绝倒”为主客颠倒,应该是“试卷使人绝倒”,排除AC。
第二处语病,“试卷……粲然皆笑”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不搭配,也可以理解为偷换主语,前面句子的主语是“试卷”,而“粲然皆笑”的主语应该是人,可以改为“四座传观,粲然皆笑”,排除AD。
故选B。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清朝曾在此设立“木兰围场”,供皇家狩猎。“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塞罕坝自古就是一处美丽的绿色高岭,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赛罕坝已经改变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严重。虽________,但历史遗迹比比皆是。
三代塞罕坝人,五十多年,始终如一地坚持奋斗,今天的塞罕坝变成了草的家园,变成了花的世界,变成了林的海洋……今天的塞罕坝成为人们心中的________,草原________,花儿竞相绽放,“千里松林”再现,空气清新,骏马奔腾,________……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物是人非 极乐世界 一望无垠 熙熙攘攘
B. 时过境迁 世外桃源 一望无垠 游人如织
C. 物是人非 世外桃源 一览无余 熙熙攘攘
D. 时过境迁 极乐世界 一览无余 游人如织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经变成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B. 由于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经变成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严重。
C. 由于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经变成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D. 由于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经改变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 B 19. C
20. ①“变成了草的家园,变成了花的世界,变成了林的海洋”,三个分句句式整齐一致,构成排比。②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文章的气势。③突出了塞罕坝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塞罕坝人奋斗与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物是人非:景物依旧,而人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了。多用来表示对故人的怀念或对世事变化的慨叹。
根据语境塞罕坝随着时代变迁,由“美丽”变为了荒原,应选用“时过境迁”。
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极乐世界:佛教幻想的世界,也叫“净土”,与“尘世”相对。
语境不涉及佛教内容,选用“世外桃源”。
一望无垠:辽远广阔,看不到边际。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
语境说草原辽阔无边,选用“一望无垠”。
游人如织:形容游人多得像织布的线一样,密密麻麻。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语境说来塞罕坝旅游的人多,选用“游人如织”。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在“乱砍滥伐”前面添加“由于”;二是“遭到了……严重”搭配不当,将“破坏严重”改为“严重破坏”;三是“改变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搭配不当,将“改变”改为“变成”。只有C项修改都正确。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变成了草的家园,变成了花的世界,变成了林的海洋”,三句话都是“变成了……的……”的句式,整齐一致,构成排比。
表达效果上,排比句式的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显得感情洋溢,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凸显“草的家园”“花的世界”“林的海洋”,“草——花——林”突出了塞罕坝从荒漠变为世外桃源的巨大变化,而这正是三代塞罕坝人,五十多年,始终如一地坚持奋斗的成果,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塞罕坝人奋斗与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l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不同地区的秧歌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人们通常说“扭秧歌”,一个“扭”字,______。当然也有别的说法,比如“演秧歌”“跳秧歌”。相比而言,“扭”是最为生动和形象的。即使在各种表达方式几乎被穷尽的当下,这种表达依然有着______的力量。
每年正月初一,扭秧歌的队伍______,仪仗前导,鼓乐交响,演员边舞边行,人们的情绪被点燃,秧歌队的男女老少手中的扇子和手绢如同彩蝶般翩翩飞舞,唢呐的乐曲撒了欢似的不断变换腔调,扭秧歌的人和队伍也跟着不断地变换姿势。若是两支秧歌队相逢,那就更热闹了。两支队伍尽情斗舞,腾挪弹跳,各自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将秧歌的民俗民风展现得______。
秧歌,是朴拙的艺术,它所表达的是最简单的快乐的表现,却有一种撼人心魄。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千姿百态 震撼人心 浩浩荡荡 淋漓尽致
B. 五光十色 震撼人心 浩如烟海 形神兼备
C. 千姿百态 鼓动人心 浩浩荡荡 形神兼备
D. 五光十色 鼓动人心 浩如烟海 淋漓尽致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它是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所表达的却是最简单的快乐。
B. 它所表达的是最简单的快乐,却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C. 它所表达的是最简单的快乐的表现,却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D. 它所表达的是最简单的快乐的表现。却是一种撼人心魄。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18. A 19. B
20. (1)相似性:①扇子(彩扇)、手绢与彩蝶在色彩上有相似性。②秧歌队员手中舞动的扇子、手绢与飞舞的彩蝶在形态上有相似性。(2)表达效果:使扭秧歌的场景更加生动,节日氛围更加欢快,感染力更强。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此处语意是指“一个‘扭’字,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故应填“千姿百态”。
②“震撼人心”指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很大;“鼓动人心”指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有所行动。此处语意是指“这种表达依然有着对人内心震动很大的力量”,故应填“震撼人心”。
③“浩浩荡荡”形容广阔或壮大;“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此处无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之意,是扭秧歌的队伍壮大之意,故应填“浩浩荡荡”。
④“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很彻底;“形神兼备”指形式与精神兼而有之。依据语境“将秧歌的民俗民风展现得______”分析可知,此处强调将秧歌的民俗民风展现得很彻底,故应填“淋漓尽致”。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中,“它所表达的是最简单的快乐的表现”句式杂糅,可删除“的表现”;
后一分句“却有一种撼人心魄”,宾语中心词残缺,应在“心魄”后面加“的力量”,据此可排除A、C、D三项。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1)本体“扇子(彩扇)、手绢”,喻体“彩蝶色彩”具有相似性,生动形象突出秧歌队的男女老少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色彩丰富多样,色彩斑斓之感,突出人们对扭秧歌的热爱之情。“舞动的扇子、手绢”的动作与飞舞的彩蝶在“姿态”上有相似性,生动形象地突出秧歌队员扭秧歌姿态的轻柔、优美。
(2)表达效果:一方面生动形象再现扭秧歌的场景,使之有画面感,能够化抽象为具体,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另一方面,作者把秧歌队的男女老少手中的扇子和手绢比作彩蝶般翩翩飞舞,表达作者对扭秧歌的喜爱,同时也渲染了人们在节日时欢乐场面。
湖北省宜昌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汪曾祺散文中相当一部分描写了自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心理,单说中国的饮食吧,他就很惬意地___________,把中国人的饮食心理刻画得___________,完全将自己的心沉入到其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也向人们展示了作者丰厚的学识,且看下面一段描写:“高邮咸鸭蛋的吃法,如袁枚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出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故乡的食物》)表面上看似___________,然而细细咀嚼,我们就能捕捉到作者平静、___________的心情。( )。如果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烂熟于心,焉能如此?汪曾祺散文题材涉猎极广,但写得最为精彩、最为传神的,当数他对家乡古老风俗的描绘,如《切脍》一文,在短短的篇幅勾勒了古今中外切脍的做法,有着珍贵的文化学、民俗学,融汇了千余年的食文化。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纵横驰骋 入木三分 平淡无奇 悠然自得
B. 天马行空 力透纸背 淡而无味 悠然自得
C. 天马行空 入木三分 淡而无味 泰然自若
D. 纵横驰骋 力透纸背 平淡无奇 泰然自若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份传统让汪曾祺太安然了,一种异样的美呈现在他笔下的万事万物中
B. 汪曾祺太安然于这份传统了,万事万物在他笔下都呈现出一种异样的美
C. 这份传统让汪曾祺太安然了,在他笔下万事万物都呈现出一种异样的美
D. 汪曾祺太安然于这份传统了,万事万物异样的美都在他笔下呈现出来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切脍》一文,用短短的篇幅勾勒了古今中外切脍的做法,有着珍贵的文化学、民俗学,融汇了千余年的食文化。
B. 《切脍》一文,在短短的篇幅中勾勒了古今中外切脍的做法,融汇了千余年的食文化,有着珍贵的文化学、民俗学的价值。
C. 《切脍》一文,用短短的篇幅中勾勒了古今中外切脍的做法,融汇了千余年的食文化,有着珍贵的文化学、民俗学。
D. 《切脍》一文,在短短的篇幅中勾勒了古今中外切脍的做法,有着珍贵的文化学、民俗学的价值,融汇了千余年的食文化。
【答案】18. A 19. B 20. B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纵横驰骋:比喻写作上才思奔放,意到笔随。天马行空:多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不受拘束。文中强调意随笔到,而不是气势,所以选“纵横驰骋”。
入木三分:比喻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力透纸背: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文中强调分析透彻,力透纸背强调立意深刻,故选“入木三分”。
平淡无奇: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淡而无味:比喻事物平淡,不能引起人的兴趣。“平淡无奇”与前文的“看似”搭配更合理。
悠然自得:形容悠闲而舒适。泰然自若: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根据前后语境,并无情况紧急之意,用“悠然自得”更合适。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汪曾祺是整个文段的叙述对象,作为句子开头更合适,与上文的“作者平静心情”联系紧密,且后边句子主语也是汪曾祺,排除AC;“万事万物”放于句首,与“这份传统”衔接紧密,指的是传统下的万事万物,排除AC;“万事万物”与“在他笔下”相连突出汪曾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排除D。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错误,第一处,成分残缺,“在”缺少相搭配的词语,应在“篇幅”后加上“中”;第二处语序不当,“融汇了……”与“有着……”语序不当,排除AD;第三处成分缺失,“有着”缺少搭配的宾语,排除C。
C项“用短短的篇幅中”搭配不当,“用……中”无法搭配,应是“在……中”“用……”。
故选B。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画是以墨色的变化、线条组织和色彩搭配进行绘制的,墨分五色又是国画艺术发展中的一大__________。历朝历代画家对于墨色的使用和研究到了__________的地步,但描绘出的作品显得单一苍素。若盖上红印效果就非同一般了,有了红印的衬托,就会更加突出主体,墨色的浑厚感和层次感也更趋丰富。最初,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画面点睛的作用。自元代以后,印章在国画中的地位显著提高。由于画家不断地探索,墨色和印章的红色的结合是__________的,使之成为国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印章在什么情况下如何运用,要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画面的内容和题跋、构图的需要而定,不能__________。印章的风格与书画风格应该相吻合或接近,决不可大相径庭,否则,( )。自古诗、书、画、印一体,印章虽排在尾巴的位置上,但是它的作用却非常大。人们在欣赏名画、书法的时候,也能够欣赏到那一方别具匠心的印章。所以说,印章的好坏不仅影响到作品的内容,也影响到人们的联想和心情。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创造 游刃有余 浑然天成 相提并论
B. 创举 炉火纯青 浑然天成 一概而论
C. 创造 游刃有余 巧夺天工 一概而论
D. 创举 炉火纯青 巧夺天工 相提并论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非但不能促进画面的统一和谐,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美
B. 非但不能增加画面的美,而且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和谐
C. 非但不能促进画面的统一和谐,而且破坏了画面的美
D. 非但不能增加画面的美,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和谐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B 19. D
20. 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方式,后来逐渐具有了画面点睛的作用。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创造:动词,建立、想出或做出从未有过的事物。创举:名词,从未有过的举动或事业。根据句意,墨分五色是国画艺术发展中前所未有过的举动,所以应该选用“创举”。
第二空,游刃有余:比喻工作熟练,实际经验很丰富,解决困难问题毫不费事。炉火纯青:意思是认为炼丹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完美的境界。语境是指“对墨色的使用和研究”,应选用“炉火纯青”。
第三空,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高超绝妙。根据语境,不是在说人工技艺高超,而是说国画中的颜色完整不可分割,应选用“浑然天成”。
第四空,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谈论或看待。一概而论: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语境指“印章在什么情况下如何运用”,即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使用,不能用同一标准来对待,选用“一概而论”。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反而”与“非但”搭配,衔接更流畅,排除选项BC;
“破坏了画面的统一和谐”的程度比“不能增加画面的美”或“破坏了画面的美”的程度更深,应放在后面,排除选项A。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是成分残缺,“印章的使用只是一种为了构图完整的补救”缺少宾语中心语,“印章的使用”是种“方式”,而非“补救”,应在“补救”后面加“方式”;
第二处是搭配不当,“演变成为”与“作用”不搭配,可将“演变成为”改为“具有了”。
湖北省宜城市三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清朝曾在此设立“木兰围场”,供皇家狩猎。“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塞罕坝自古就是一处美丽的绿色高岭,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赛罕坝已经改变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严重。虽________,但历史遗迹比比皆是。
三代塞罕坝人,五十多年,始终如一地坚持奋斗,今天的塞罕坝变成了草的家园,变成了花的世界,变成了林的海洋……今天的塞罕坝成为人们心中的________,草原________,花儿竞相绽放,“千里松林”再现,空气清新,骏马奔腾,________……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物是人非 极乐世界 一望无垠 熙熙攘攘
B. 时过境迁 世外桃源 一望无垠 游人如织
C. 物是人非 世外桃源 一览无余 熙熙攘攘
D. 时过境迁 极乐世界 一览无余 游人如织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经变成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B. 由于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经变成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严重。
C. 由于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经变成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D. 由于乱砍滥伐和连年山火,到新中国成立时,塞罕坝已经改变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18. B 19. C
20. ①“变成了草的家园,变成了花的世界,变成了林的海洋”,三个分句句式整齐一致,构成排比。②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文章的气势。③突出了塞罕坝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塞罕坝人奋斗与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物是人非:景物依旧,而人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了。多用来表示对故人的怀念或对世事变化的慨叹。
根据语境塞罕坝随着时代变迁,由“美丽”变为了荒原,应选用“时过境迁”。
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极乐世界:佛教幻想的世界,也叫“净土”,与“尘世”相对。
语境不涉及佛教内容,选用“世外桃源”。
一望无垠:辽远广阔,看不到边际。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
语境说草原辽阔无边,选用“一望无垠”
游人如织:形容游人多得像织布的线一样,密密麻麻。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语境说来塞罕坝旅游的人多,选用“游人如织”。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在“乱砍滥伐”前面添加“由于”;二是“遭到了……严重”搭配不当,将“破坏严重”改为“严重破坏”;三是“改变了人迹罕至的荒漠高原”搭配不当,将“改变”改为“变成”。只有C项修改都正确。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变成了草的家园,变成了花的世界,变成了林的海洋”,三句话都是“变成了……的……”的句式,整齐一致,构成排比。
表达效果上,排比句式的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显得感情洋溢,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凸显“草的家园”“花的世界”“林的海洋”,“草——花——林”突出了塞罕坝从荒漠变为世外桃源的巨大变化,而这正是三代塞罕坝人,五十多年,始终如一地坚持奋斗的成果,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塞罕坝人奋斗与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