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梯田的开发与运行原理
新课导入
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历史,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步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
本课知识结构
一、东晋的兴亡(P89-90)
二、南朝的政治(P90-91)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P91-92)
知识目标
一、东晋的兴亡
1、西晋灭亡:
316年 匈奴人灭西晋
永嘉之乱:匈奴军队在刘渊之子刘聪率领下击败西晋京师洛阳的守军,攻陷洛阳并大肆抢掠杀戮,更俘掳晋怀帝等王公大臣,及后导致西晋于316年灭亡。
刘渊:字元海,新兴郡匈奴人,十六国时期汉赵开国皇帝,文武双全,擅长骑射。后趁西晋发生八王之乱,割据并州地区,以“兄亡弟绍”为名建立汉国,设置文武百官,追尊后主刘禅。曾进攻洛阳,遭晋郡顽强抵抗。
探究新知
2、东晋建立
(1)时间:
(2)都城:
(3)建立者:
公元317年
建康
司马睿
晋元帝
司马睿像
3、统治:
依靠南、北世家大族维系统治
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
材料:王敦字处仲,司徒导之从父兄也。…元帝召为安东军谘祭酒。会扬州刺史刘陶卒,帝复以敦为扬州刺史,加广武将军。寻进左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假节。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日:
“王与马,共天下。” ——晋书》卷九十八《王敦传》
视频:东晋世家大族
4、北伐:
多次北伐,但未能收复中原。
祖逖(266-321年), 东晋名将,字士稚,范阳道县(今河北)人,率亲党数百家南移。在门阀士族集团忙于稳固江南小朝廷,南渡、土著的各大士族进行权力分配的时候,他毅然要求率军北伐。
闻鸡起舞
中流击楫
由于朝廷对北伐将领心存疑虑,多方牵制,使北伐缺少后援,东晋最终未能恢复中原。
5、兴盛:
淝水之战胜利,社会经济发展,出现“荆扬宴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6、灭亡:
武将掌权→420年东晋灭亡→南朝更迭
二、南朝的政治
1、朝代更替:
宋→齐→梁→陈
朝代 建立者 时间 都城
南 朝 宋 刘裕 420年-479年 建康
齐 萧道成 479年-502年 梁 萧衍 502年-557年 陈 陈霸先 557年-589年 宋
齐
梁
陈
探究新知
2、南朝-宋
(1)疆域:
(2)统治:
宋武帝、文帝时期,轻徭薄赋,民殷国富,社会安定。
南朝中最大
宋文帝刘义隆
宋武帝刘裕
材料:宋文帝年号元嘉,在位期间提倡文化,整顿吏治,清理户籍,重视农业生产,至后期“役宽务简,氓庶繁息”,史称“元嘉之治”。
视频:南朝更迭
3、南朝-梁
(1)统治:
(2)影响:
放纵世家大族,政治败坏
①发生大规模叛乱;
②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梁武帝萧衍
侯景之乱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开发的原因
(1)北民南迁,输送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主要原因)
(3)江南社会比较安定;
(4)人民辛勤劳动。
探究新知
2、开发的表现
(1)农业:
开垦耕地、兴修水利、精耕细作、多种经营。
耕种图
陶牛
施肥图
(2)手工业:
缫丝、制瓷、冶铸、造船、造纸等显著发展。
南朝丝帛
灌钢法
淬火工艺
南朝青瓷莲花尊
南朝青瓷刻花单柄壶
南朝青釉雕花瓷
南朝青瓷鸡头壶
青瓷羊尊
祖冲之发明的千里船
(3)商业:
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材料:以建康为代表的商业城市的兴起,其周围有许多市场,贸易来往,舟船车辆云集,人口集中,最盛时达一百四十万左右。
——罗宗真《探索历史的真相:江苏地区考古、历史研究文集》
3、影响:
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虽然得到开发,但总体上还是落后于北方地区,我国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
材料1:(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2: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1.东晋皇帝司马睿举行即位大典时,邀请大臣王导共坐御床,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个故事反映出东晋( )
A.奢侈腐败 B.君弱臣强 C.政治清明 D.中央集权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共坐御床”可知,这反映出皇权向权臣妥协,体现了君弱臣强,B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说的是皇权和权臣之间的关系,不是说奢侈腐败、政治清明,排除AC两项。选B项。
课堂练习
2.据记载,东汉时期,南方部分地区百姓还不知道牛耕,到了两晋南朝时,牛耕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这种局面的改变,主要得益于( )
A.地理自然环境的变化 B.南方民族大融合
C.南方饮食结构的变化 D.中原人口的南迁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他们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使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牛耕和粪肥的推广。因此,题干这种局面的改变,主要得益于中原人口的南迁,故D项正确;题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北方人口的南迁,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牛耕在南方的普及,与民族融合和饮食变化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3.《宋末书》记载了南朝前期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鄂、杜之间,不能比也。(鄂、杜,均为古代关中地区县名)。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长期以来基本处于和平环境 B.拓跋宏推动民族交融的影响
C.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D.人口南迁,带来的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南朝前期南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并结合所学可知拓跋宏推行民族交融的政策是北朝北魏的政策,不是原因,故B符合题意;长期以来基本处于和平环境、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人口南迁,带来的先进技术和劳动力都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