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1.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假设你是一个导游,你带团重走红军长征路,下列哪个地点不是你所选择的( )
A. 江西的瑞金 B. 贵州的遵义 C. 江苏的南京 D. 陕西的吴起镇
2.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当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反映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点之一是( )
A.与时俱进 B.独立自主 C.统筹协调 D.辩证统一
3.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我国先后与亚、非、拉等地区的二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一成就的取得( )
A. 表明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 B. 受到中美关系缓和的影响
C. 得益于不结盟运动兴起推动 D. 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4.“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选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这表明当时:( )
A. 外交战线仍受错误思想干扰 B.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C. 中美缺乏互信关系持续恶化 D. 联合国被西方霸权完全把持
5.毛泽东曾针对井冈山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其一,要重视工农兵代表会。通过制订详细的各级工农兵代表会组织法,加强代表会的建设。其二,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他提出,党的主张、办法,除宣传外,在执行的时候必须要通过政府的组织。毛泽东意在( )
A.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B.坚持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C.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D.强调“党政分开”的思想
6.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屈辱的历史 B.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
C.是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D.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7.美国作家哈里森说:“(长征)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的凯歌……是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它终为毛泽东和共产党赢得了中国,在本世纪没有哪一个事件如此地触发世界的想象。”表明了长征( )
A.翻开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B.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C.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D.对世界局势产生影响
8.1949 年 1 月 27 日,由上海驶往台湾的中联公司豪华货轮“太平轮”在舟山海域外发生撞船事故,随后沉没,船上搭乘的千余人,仅有数十人生还。同时损失大量货物、重要国民党档案等。这一悲剧的时代背景是( )
A.渡江战役后国民党败逃台湾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解放战争形势已渐趋明朗 D.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9.彼此竞争、互相倾轧是西方两党制和多党制国家政党关系的突出特点,而在一党制国家,执政党对待其他政党往往采取禁止或者限制其发展的政策。针对两者弊端,新中国开创了新型的政党制度,它主要“新”在政党之间的关系是( )
A.平等竞争 B.共存和监督 C.轮流执政 D.政治联盟
10.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也是了解历史阶段性特征的一种方式。下图所示时间轴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1.1930年,斯大林已经认识到了中国革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他指示共产国际应指导中国采取以下措施,其中不包括( )
A.建立苏维埃政权 B.巩固党的领导 C.开辟根据地 D.在全国举行总暴动
12.据统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有无产阶级和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工农业劳动模范,武装部队的英雄人物,著名的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工作者工商界、宗教界的代表人物。这表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A. 得到全体人民支持 B. 建立在全国普选基础上
C. 参加代表来源广泛 D. 奠定民主政治建设基础
13.改革开放以来,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法多次调整(见下表),由此可知( )
会议 正式提法
中共十二大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B.体制改革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
C.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打破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已完善
14.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它们主要“特”在( )
A.特殊的历史时期 B.特殊的地理位置
C.特殊的社会制度 D.特殊的经济政策
15.1937年北平沦陷后,有人观察到,“这些粗汉”虽然不会说“国家”这个名词,可是绝对分得清“咱们”“他们”。他们都满腔义愤,最富中国国民的气质。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国民素质有待提高 B.抗日根据地群众基础广泛
C.民族意识明显增强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
16.五四运动期间的学生领袖罗家伦认为:1917年的俄国革命就是20世纪的世界新潮,在此新潮冲击下,现在的革命不是以前的法国式的革命了,而是俄国式的革命,中国迟早会被“世界的新潮卷去”。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马克思主义已被普遍接受 B.具备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C.探索救国道路有了新选择 D.知识分子否定法国大革命意义
17.1924年7月至1925年5月,国民党在广东开办了四期农民讲习所,其课程涵盖了农民运动之理论、广州农民运动史、农民协会之组织法及农民、工人与国民党之关系等方面。这一举措的历史背景是( )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B.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C.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走向合作 D.北洋军阀基本被消灭
18.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趋于法制化 B.加强法制建设是为了巩固新政权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施
19.1979年4月,广东省领导向中央汇报:“我们省委讨论过……希望中央给点权,让广东先走-步,放手干。”后来,中央让广东“先走一步”的重大决策是( )
A.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逐步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20“作为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它最早成为中国开放的特区,与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共舞,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它已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这个城市应该是( )
A.广州 B.上海 C.深圳 D.珠海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每题20分,共计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7年9月初,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军虽曾占领醴陵、浏阳县城和一些集镇,但遭到远比自己强大的反革命军队的抵抗,加上兵力分散,对敌情估计不足,缺乏作战经验,因而先后遭受很大损失。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会议经过激烈争论,通过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放弃攻打长沙,把起义军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10月,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工农革命军前委决定,全农革命军主力就在罗霄山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3月5日到13日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出席这次中央全会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全会批准毛泽东关于以八项条件作为与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的声明。全会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即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领导的起义部队进军山区的原因及结果。(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文家市决议相比,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工作重心的决策上有何不同,并简析其原因。(8分)
(3)综上所述,谈谈你从两次中共会议决策得到的启示。(4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的扩张与交流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材料一 农业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孤立的、闭塞的。但它也具有定的扩张性和外向性,原因在于:其一,农业文明的发展,使文明区内人口越来越多,人口在激增的情况下便有可能离开文明中心而向四周迁徙。其二,农业文明物质资料手段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极易为文明周边原始部落所了解、所模仿,从而发展农业。其三,农业的先进性使生产出现了剩余,从而使一部分人能脱离农业而从事工商业,而工商业在本质上又是需要与外界交往的。
——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促使农耕文明不断扩展的因素。(4分)
(2)从材料二的四幅图中你能读出哪些主要信息?(4分)
(3)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正确看待当今的文明交流?试着谈谈你的看法。(12分)
历史答案
1C 2A .3D 4A 5D 6C 7A 8C 9B 10A
11D.12C.13A.14D.15C.16C.17B.18C.19B.20C
21题
(1)原因:敌强我弱;缺乏作战经验;进攻城市遭受失败
结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白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8分)
(2)不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原因: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国共力量的发生了有利于中共的变化。革命即将胜利,恢复和发展生产将成为主要任务。(8分)
(3)适时调整战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4分)
22题
(1)①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②文明区内人口的增多,需要新的土地。
③农业文明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对周边文明的吸引力。
④统治阶级要追求更多土地以获得税收。(4分)
(2)图1:早期文明具有孤立性、多样性和农耕文明不断扩展的特点;图2:文明的传播是多领域的;图3:文明交流的范围扩大;图4:中国和罗马的出土文物是中西方交流古已有之的有力佐证。(4分)
(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下几点:(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时可任意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解答即可得分)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
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
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