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3单元 习题课件(打包9套)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3单元 习题课件(打包9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7 17:57:01

文档简介

(共11张PPT)
单元易错专训
1
2
3
4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5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疮(   )疤 诘(  )问    粗拙(  )
模(  )样 憎(  )恶 晌(   )午
凹凼(  ) 门槛(  ) 哀dào(  )
zhì(  )笨 yǔ(   )偻 震sǒng(  )
眼yì(  ) 愧zuò(  ) xiāng(  )嵌
·
·
·
·
·
·
·
·
chuāng
jié
zhuō

zēng
shǎng
dàng
kǎn







2.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45页第2题第(1)-(3)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潸(  )然泪下 qiǎng(  )褓
kuì(  )怍 体恤(  )
·
·
shān



(2)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予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
每天风雨无阻地暴走大约十千米(或者:每天风雨无阻地暴走十千米以上)
(3)第①段中词语“暴走妈妈”“警察妈妈”“最美妈妈”加双引号的作用是(  )
A.直接引用 B.特定称谓
C.否定 D.讽刺
B
3. 运用你积累的知识填空。
(1)欧阳修(1007~1072),字________,号________,晚年又号____________,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________家、__________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永叔
醉翁
六一居士
文学
政治
韩愈
柳宗元
曾巩
王安石
苏洵
苏轼
苏辙
(2)“先生!”祥子低着头,声音很低,可是很有力:“先生另找人吧!这个月的工钱,你留着收拾车吧:车把断了,左边的灯碎了块玻璃;别处倒都好好的呢。”
①选段中的“先生”指的是谁?
②祥子叫先生另找人的原因是什么?
曹先生。
祥子拉车载曹先生时摔了一跤,人受伤车也受损。
4. 解释重点字词。
(1)陈康肃公善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微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康肃忿然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我酌油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
擅长
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只是
气愤的样子
凭、靠
(6)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尝射于家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同“勺”
打发
曾经
5. 翻译句子。
(1)无他,但手熟尔。
(2)尔安敢轻吾射!
(3)以我酌油知之。
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共14张PPT)
名著导读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1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2
3
6
4
5
1. 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中的一个被侮辱、被迫害的底层劳动者形象。这部作品讲述来自农村的淳朴健壮的祥子,进城后以拉车为生,历经“____________”后,最终堕落到生活谷底的故事。
骆驼祥子
三起三落
2. 《骆驼祥子》的作者老舍,被誉为“______________”;压垮祥子的最后一根稻草是________________。
人民艺术家
小福子之死
3. (1)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中主人公命运的三部曲是“积极向上” →“______________” → “自甘堕落”。
(2)《骆驼祥子》中的________是个有知识、讲道理、着装淡雅的人,他因为给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告发。
不甘失败
曹先生
阮明一个不及格的分数
(3)下列人物与性格匹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虎妞——大胆泼辣 B.刘四爷——残忍霸道
C.小福子——麻木潦倒 D.曹先生——正直仁善
【点拨】小福子是祥子最爱的人,她的性格特征应为要强、善良。
C
4. 根据名著《骆驼祥子》,回答下列问题。
(1)说说祥子为什么被人称为“骆驼祥子”。
祥子因为出城拉车被抓了壮丁,逃出来时顺手牵了三匹骆驼,卖了三十五元。后来祥子生病了,在昏迷中人们听见他老是念叨骆驼,于是送他个外号叫“骆驼祥子”。
(2)小说主要讲了祥子买车“三起三落”的经历,请你选择其中一次简述情节。(50字左右)
示例一:祥子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大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示例二: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干包月时,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攒的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第二次希望破灭。
·
·
·
·
示例三: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后来虎妞因难产而死,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5.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49页第5题第(1)-(3)题。
(1)选段一中“A”是________,“A”最终__________________;选段二中“老人”是____________。
小福子
上吊(吊死、自杀等)
老马
(2)结合整本书阅读,另写一件发生在二强子身上的事,并对人物简要点评。
示例一:二强子把19岁的女儿卖给一名军官,得了200块钱,“颇阔气了一阵”。点评:他人性卑劣、视野狭窄、目光短浅。
示例二:二强子弄了杂货挑子,做小生意,不但没赚钱,反倒赔了钱,然后难过、酗酒,甚至将老婆打死。点评:他变态消极,无视他人生命,缺乏承担精神等。
祥子由老实、健壮、坚忍、诚实可爱的青年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老马虽自食其力,受尽苦难,但也保不住小孙子的命。穷苦劳动者虽勤劳苦干,但仍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是造成这一民不聊生现状的根本原因。
(3)选文中祥子和“老人”的命运都很悲惨,结合其变化分析造成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
6. 有位同学阅读《骆驼祥子》时发现,人、景、物意外出现或突然消失可能成为情节突转的路标。如祥子手中出现的闷葫芦罐儿,给祥子的生活和努力增加了新的动力;六月十五的烈日与暴雨导致祥子接连生病、体质下降,虎妞积蓄被消耗……请列举两个因人物突然出现或消失而导致祥子命运改变的情节。
示例:①虎妞难产而死,为了办丧事,祥子不得不卖车,他的生活再次陷入困顿。②小福子绝望自杀,让祥子彻底走向堕落;③车夫老马晕倒在茶馆,老马祖孙的境遇让祥子对买车的梦想产生了怀疑。④曹先生突然离开,祥子不得不回到人和车厂,继续以前的生活。⑤孙侦探突然出现,敲诈了祥子买车的钱,让他的买车愿望再次落空。(共20张PPT)
单元写作:抓住细节
写作目标
1. 做个细心人,细致观察生活中人物、景物、事件的细节,感悟其中的内涵。
2. 根据文章表达中心的需要,抓住人物特征,写一两处典型的细节即可,不必求多求全。
3. 学会描写细节,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把传神而典型的、能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的细微之处生动地再现出来。
写作点拨
细节描写能使文章生动传神,成功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使人如见其人,绘景则真切传神,让人如临其境,从而给人以真切具体、过目难忘的印象。那么,在写作时如何才能写好细节呢?
1. 细致观察事物,选用典型细节。
要使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我们就要调动多种感官,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因此每个人说话、做事都会有不同的方式。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深刻反映主题的细节来写,这样才能突出中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台阶》中父亲洗脚、踏黄泥等细节描写,都是为了表现父亲的勤劳能干。
2. 细节描写真实,力求意义深刻。
细节描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方法。细节的分量虽轻,容量却大。我们在选择细节的时候要从细微处着手,小中见大,从细节中反映出人的思想状况、社会风貌等。如《老王》中对老王来送香油和鸡蛋时的细节描写,“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这些细节可能会令人觉得害怕,不过写出了作者当时那种真切的感觉,让人难忘。
3. 精心锤炼词语,使之生动具体。
细节描写要用语生动、简洁,让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不同的场景运用一些富有表现力的文字,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从而点亮整篇文章。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写元旦一早起来,长妈妈“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立刻”“一把”“惶急”将她急于得到祝福,重视她爱的小娃的祝福的心理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
例文引路
接过试卷的那一刻
【旁批】
嘀嗒,嘀嗒……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的思绪仿佛在那一刻永恒地静止了。①
一张试卷,一张触目惊心的试卷。它仿佛一块千斤重的石头压在我的心头,周围的一切成为
①生动地写出了“那一刻”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一片寂静的白。
那一刻,我看到试卷,心中如打翻了五味瓶,各种味道在我身体中穿行。我双手颤抖着接过试卷,一阵冷风吹过,我忍不住打了个寒战。我恍若雷击,呆呆地看着试卷,脑袋一片空白。爱哭如我,都流不下一滴眼泪,似乎泪水也躲避着不
愿见到这试卷。脸上的肌肉似乎也在那一刻罢工了,不喜亦不惧,我顶着一张面无表情的脸就这样静静地看着……②
而在那一刻,同学们的脸上有的挂着灿烂的笑容,似乎考得很棒;有的嘴角微微上扬形成优 美的弧线,似乎考得也不错。③我
②运用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拿到试卷时的“苦涩”心情。
③写同学们的乐,更加反衬出了“我”的“苦涩”。
的心又再一次坠入冰窖,一阵寒风吹过,似乎比之前更凉了一些。那一刻,好冷。
那一刻,我想抬起头,却着实不敢。与其说不敢,倒不如说心虚。我怕抬头撞上老师的目光,怕抬头看见同学们的笑脸。我双手紧握,指甲在掌心留下一道道
白痕,冰凉的身体又似乎在出汗,每改变一下动作都要用尽全力。④
那一刻,我听见窗外的鸟儿在欢呼雀跃,心中的凄凉又莫名多了一分。
湛蓝的天空不知何时又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纱,树叶在秋风中不那么绿了,花儿也收起了灿烂的笑
④通过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细致地表现出“我”复杂的内心活动。
容。万物归于沉寂。⑤
一阵秋风吹过,把我的思绪带回。又看了眼分数,我便把试卷折叠了一下,刚好可以遮住那刺眼的分数,心思回到课堂,我神色平静地听老师讲课。
未来的路还长,那一刻我铭记于心,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那
⑤对周围景物的描写,更加表现出“我”此时内心的极度痛苦。
一刻就会浮现在眼前,或许那一刻的痛并非一个悲剧吧。⑥
⑥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名师点评:本文运用大量笔墨,回忆了“我”接过试卷的那一刻的复杂内心感受。运用细致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极力表现出“我”在那一刻的苦涩。运用环境描写烘托出那时悲伤的气氛,使得我“那一刻”的痛苦被渲染得淋漓尽致、生动真实。
写作实践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经过/南山某个车站/偶然遇见/三月的小雨/眨眼/把整片桃林点燃”
小诗背后的故事:那天作者去西丽没带伞,浑身湿透了,偶然发现桃花开了,于是糟糕的心情缓解了。
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麻烦,但只要你心怀欢喜,就能发现趣味。那些真切和细微的幸福与满足,会让你平凡的日子闪闪发光。
请以《我这样,挺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思路点拨: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求学生写出较为新颖的作品。第一,立意要新,选出较为新颖的写作角度,作品会更有价值,更有思想。第二,选材要新,过于陈旧、缺少时代气息的材料忌用。第三,构思要新,“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深度,才会有生命力。“我”表明是第一人称;审题的关键点在于“这样”,到底是怎样?过着平淡的生活,虽没有大富  
大贵,但也安居乐业,这样就挺好……写作时,先要看清题目和具体要求,然后再开始构思。“这样”可以理解为“散步”“踏春”“夜读”“怀想”“踢球”等。“挺好”指个人感到满意。可以边叙边议,在具体的事件中适时写出自己的感受;可以借景抒情,在对环境的渲染中显露自己的心情。文章适合写成记叙文,具体叙述事情的经过,表达“挺好”的心理感受。在写作的过程中,选材一定要
典型,尽量做到文从字顺,写出真情实感,内容具体充实。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文略。(共28张PPT)
10 阿长与
《山海经》
1
2
3
4
(1)zuān 抵 琐 (2)竹秆 竹竿 (3)动作 神态 (4)副词
B
新知积累·基础练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5
C
A
(1)抒情 
(2)描写 
(3)记叙
8
9
10
语言建构·能力练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11
12
13
14
15
综合实践·素养练
7
6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
“阿妈,恭喜……。”
……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

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秆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dǐ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suǒ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钻(   )过去  大dǐ(  )  烦suǒ(  )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处属于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描写。
(4)“最好是吃下去”中“最”是________(填词性)。

zuān


竹秆
竹竿
动作
神态 
副词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________两脚两手,在床中间________一个“大”字,________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________得那么热。
A.张开 摊成 压 烤 B.伸开 摆成 挤 烤
C.张开 摆成 挤 烘 D.伸开 摊成 压 烘
B
A.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开头)
B.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细碎的说话声)
C.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大家)
D.我惧惮她什么呢!(害怕)
3. 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C
4.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    )
(2)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 (    )
(3)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 (    )
抒情
描写
记叙
5.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在作者眼中,阿长只是一个粗俗、饶舌多事、麻烦多礼的农村妇女。
B.本文先抑后扬,“抑”的部分写了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等;“扬”的部分主要写了阿长为作者买《山海经》。
C.作者将阿长与《山海经》联系在一起,看似矛盾,却令人好奇,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敬意、感激和怀念之情。
D.本文中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是:不大佩服一不耐烦一产生空前的敬意一敬意逐渐淡薄,最终完全消失一产生新的敬意。在这些情感变化中,作者交代了长妈妈的身世、遭遇和性格特点。
【答案】A
【淮南东部地区期末】阅读课文“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最为心爱的宝书”,完成练习。
6.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一句说明“我”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可见阿长当时在“我”心里地位如何?
一、精段品读
“我”没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身上,只是随口说说。由此可见,“我”当时对阿长心存隔膜甚至轻视她。(言之成理即可)
7. 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品析下面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1)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霹雳”和“震悚”表现了“我”看到阿长手中的书时的震惊和感激之情,既生动又形象。
“伟大”“神力”大词小用,以孩童的口吻对阿长发出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
8. 这四本书刻印十分“粗拙”(粗糙低劣),作者为什么称它为“最为心爱的宝书”?
①这四本书的内容新鲜有趣,“我”对它渴慕已久。②它凝聚了长妈妈对“我”的爱,在当时给“我”非常大的震动。
9. 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36、37页第9-14题。
二、拓展阅读
【中考 辽宁营口改编】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A.静悄悄 懒洋洋 整齐  B.懒洋洋 整齐 静悄悄
C.整齐 懒洋洋 静悄悄  D.整齐 静悄悄 懒洋洋
B
10. 选文主要讲述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作家周晓枫坐姿端正;那“孩子”坐姿端正。
自律。因为自律以一种水滴石穿的韧性,成就其人生的辉煌。
11. 标题中“灵魂的样子”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坐姿里有灵魂的样子?
12. 赏析第⑨段中“蜇”字的表达效果。
蜇,本义是刺痛、刺伤。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那“孩子”的坐姿给“我”的震撼之大。
13. ★选文主要写“坐姿”,③④两段为何要用大量笔墨写那个“孩子”的青涩?
欲扬先抑,为下文突出他的坐姿和成就做铺垫。
14. 下面对选文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第③段描写那个“孩子”时,连用三个叠词“悠悠淡淡”“细细微微”“羞羞涩涩”,细腻地表现出那“孩子”在行业老前辈面前“乳臭未干”的样子。
B.文中第⑥段写集团领导们坐在后面时分神懈怠,与第⑦段中那“孩子”依然像国旗班士兵一样身姿挺直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那“孩子”灵魂的样子。
C.文中第 段“他就是以这个姿势迎向未来,挺拔的身姿中,蕴含着令人心动的青春的蓄势待发”与第 段“但同时我又明白,自律,让他们有一种‘时刻准备’的姿势”两句互相照应。
D.全文紧紧围绕坐姿来写,突出了坐姿里灵魂的样子;第 段则插叙了十年后那“孩子”的状况,深化了文章主旨。
【答案】D
15. 某班以“我爱对联”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1)请你根据提示,修改下面的材料。
【甲】最早的对联是为了庆祝新春佳节和喜庆气氛的应时之作,被称为春联。史料记载,早在秦汉以前,【乙】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家门前悬挂桃符。人们在桃树做的木板上画符以辟邪、祈福,每年总把“新桃换旧符”。【丙】随着吉祥话越写越多,使桃木板不够
写了,人们就把桃木板上的句子改写到红纸上,就出现了所谓的春联。
①【甲】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乙】句有语病,应在句子末尾添加“__________”。
③【丙】句有语病,应删除“______________”。
在“和”的后面加“增添”(或:“烘托”)一词
的习俗 
使
(2)请你完成下面几道题。
①在活动中,小记者对100名市民就对联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请你仔细观察下面有关调查结果的饼状图,将调查结果整合成一条信息。
大部分市民对对联知识了解程度一般,大部分市民没有创作过对联。(意思相近即可)
②小明游览杭州西湖湖心亭,看到亭子左边写着“四围轩窗宜小坐”,右边被人遮挡了,它应是(  )
A.此间风物属诗人
B.一湖风月此平分
C.九面烟鬟杨柳外
D.十分明月到湖心
B
③下面三副对联都与古代名人有关,请把相应的人名写在后面的括号里。
a.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 (    )
b.歌咏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    )
c.官渡胜,赤壁败,胜由火败亦由火;碣石诗,长江槊,诗属公槊也属公。 (    )
李白
杜甫
曹操(共28张PPT)
13 卖油翁
1
2
3
4
D
新知积累·基础练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5
A
D
C
6
(1)jīn 夸  (2)pǔ 园子 
(3)shì 放下 (4)nì 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5)hàn 点头  (6)fèn 气愤 (7)zhuó 舀取,这里指倒入 (8)lì 液体下滴
D
7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当世无双 十中八九
(3)无他,但手熟尔
(4)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8
9
语言建构·能力练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10
11
13
14
12
15
16
17
18
19
20
21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公亦以此自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尝射于家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睨之久而不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但微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jīn




shì

hàn
园子
放下
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点头
(6)康肃忿然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我酌油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徐以杓酌油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愤


fèn

zhuó

舀取,这里指倒入
液体下滴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B.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C.徐以杓酌油沥之
D.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D
3. 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B.尝/射于家圃
C.汝/亦知射乎 D.康肃/笑而遣之
A
A.陈康肃公善射 多谋善断
B.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手不释卷
C.惟手熟尔 深思熟虑
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置之不理
4. 下列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答案】C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亦以此自矜 自以为大有所益
B.睨之久而不去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而钱不湿 学而时习之
D.以钱覆其口 恐前后受其敌








【答案】D
6. 下面对《卖油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康肃公从卖油翁娴熟的技艺中获得启示,练就了举世无双的箭术。
B.卖油翁虽有高超技艺,却不被承认,遭到陈康肃公嘲笑,最后还被赶走了。
C.陈康肃公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他不仅待人谦和礼让,还虚心向别人学习。
D.卖油翁是一位民间高人,他有一手绝活儿,还能从平凡的生活中悟出道理。
【答案】D
7. 按要求默写句子。
(1)《卖油翁》一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说明陈尧咨善射的词语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
(3)从语言上描写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技术的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酌油表演后,卖油翁用一句话将自身沉稳从容的气质展露出来,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当世无双
十中八九
无他,但手熟尔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一、课文研读
阅读《卖油翁》,回答问题。
8.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手熟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钱覆其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夸
只是
怎么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
10. 下面句子全部表现陈尧咨骄傲自满的一项是(  )
①公亦以此自矜 ②但微颔之 ③尔安敢轻吾射 ④吾射不亦精乎  ⑤康肃笑而遣之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④
D
11.谈谈你对“康肃笑而遣之”一句中“笑”字的理解。
一方面表现了陈尧咨对卖油翁的高超技艺以及其所说的道理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自嘲地笑。
12.本文通过讲故事阐明道理,说说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示例:熟能生巧;人各有所长,即使自己有什么长处也不应该骄傲自大;对自己的长处要客观对待,努力保持;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学习,不可嫉妒诋毁。
二、对比阅读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44页第13-17题。
1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尝射于家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尧咨善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尧咨每以弓矢为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曾经
轻视
擅长


14.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尔安敢轻吾射/安能辨我是雄雌
B.但微颔之/但当涉猎
C.睨之久而不去/旦辞爷娘去
D.但手熟尔/尔安敢轻吾射








D
(1)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2)岂汝先人志邪?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卖油翁)慢慢地用勺舀起油倒入葫芦,(油)从铜钱的方孔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沾湿。
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
16. 卖油翁为什么“但微颔之”?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
卖油翁“但微颔之”是因为卖油翁觉得陈尧咨射技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
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
17. 结合两篇短文,说说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
示例:射技纯熟;傲慢无礼;贪图享乐。
三、国学阅读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44页第18-21题。
1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匠师如其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履其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盖钉板上下弥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遵照,按照





大概因为
1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只要逐层铺好木板,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20. 《卖油翁》与上面的选文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卖油翁和喻皓有何共同之处?
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描写来正面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反衬人物形象。共同点:技艺娴熟。
21. 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示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强中自有强中手。(共6张PPT)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三)
1
2
3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1. 下列对文本一理解分析不正确的是(  )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46页第1-3题。
A.代餐食品之所以受到热捧,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可免于再加工,又有助于减肥。
B.文本一第二段在说明人体必需的营养时,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C.代餐食品营养成分是不全面的,长期单独食用代餐食品,很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引发相关疾病。
D.减肥不仅要减少热量摄入,最重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运动、生活习惯,同时保持规律作息、情绪稳定也有利于控制体重。
2. 文本一的前三段是如何得出“减肥没有捷径可走”这一结论的?请简要分析。
第一段指出代餐减肥理念的由来和受热捧的原因;第二段指出科学减肥不能单靠代餐,需要保证合理营养成分和基础代谢;第三段点明减肥不仅要减少热量摄入,还要有良好的运动和生活习惯、规律作息、情绪稳定相配合,从而得出“减肥没有捷径可走”的结论。
3. 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说说吃代餐食品减肥是否靠谱,并分析原因。
不靠谱。文本一说减肥不能单靠代餐,还要有良好的运动和生活习惯、规律作息、情绪稳定相配合,这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人体需要充足的营养来获取能量,而代餐食品营养成分不全面,长期单独食用可能会造成营养不良,增加健康风险;文本二从代餐食品食用的禁忌人群及安全性等方面说明了代餐食品减肥是不靠谱的。(共34张PPT)
11 老 王
1
2
3
4
(1)qiàn yì 骷 (2)门眶 门框  (3)弯(腰)曲(背) (4)外貌 身体极度虚弱,生命将逝
B
新知积累·基础练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5
B
C
(1)D(2)示例一:关键在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
示例二:取决于创作者是否有深刻的思想、高远的境界
9
10
11
语言建构·能力练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12
13
14
综合实践·素养练
15
8
16
6
7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眶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kū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镶嵌(  )  翳(  )  kū(  )髅


qiàn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伛”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属于_______描写,体现出老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门眶
门框
弯(腰)曲(背)
外貌
身体极度虚弱,生命将逝
2. 下列语句中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塌陷破败)
B.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争取缔造)
C.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呆滞笨拙)
D.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惭愧)
3. 【易错题】本文用词洗练老到,很值得品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本句用“镶嵌”可以看出老王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如果用“站立”等词就不能表现这层意思。
B.“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这是因为老王的形象把“我”吓坏了,总不能集中精力去数,所以作者觉得鸡蛋在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C.“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一句中的“凑合”说明老王赚的钱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D.“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的“攥”用的是动作描写,表达老王矛盾的心情。
4. 【中考 河南】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有传世之心。”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____①____要关注“小我”,展现个体命运,抒发个人感受;____②____要关注“大我”,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能否从“小我”走向“大我”,____③____。有了深刻的思想、高远的境界,才能以自己的见识和胆识为起点,向人类最先进的方向瞩目,创作出烛照现实、温润人心的作品。
(1)依次填入第①②处空格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①因为 ②所以   B.①如果 ②就
C.①不是 ②而是   D.①不仅 ②更
D
(2)在第③处空格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逻辑严密。
示例一:关键在于创作者的思想境界
示例二:取决于创作者是否有深刻的思想、高远的境界
5. 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对老王生活和品质两方面的表现,可以用“苦”和“善”两个字概括。
B.老王在去世前送给“我”香油和鸡蛋,体现了老王知恩图报、心地善良的性格特点。
C.能揭示全文主旨的“文眼”是“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D.老王送的鸡蛋“多得数不完”实际是作者认为:鸡蛋凝聚了老王真挚的情意,体现了他善良的性情,这种情意是无法计量的。
阅读课文“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完成练习。
6. 请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一、精段品读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强笑”是“我”装出来的勉强的笑,流露出“我”对老王的不幸感到悲哀,也表明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时“我”深受感动。
7. ★对老王的外貌描写用了“面色死灰”“僵尸”“骷髅”“白骨”等词,让人感到可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①突出老王当时病情严重,暗示老王将不久于人世;②老王在如此情况下还给作者送东西,反衬出老王的善良。
8. 课文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我”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面对老王,作者为什么感到“愧怍”?
①虽然“我”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但与身患残疾、生活贫困的老王相比,自感还是幸运的。这体现了“我”对不幸者、卑微者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精神。
②一方面,老王抱病上门送礼,要表达最深的谢意,作者却仅以金钱回报,作者感到对不住老王的情义。另一方面,作者认为自己的行为“侮辱”了老王的心意,从而使得老王带着伤感和遗憾离开了自己的家,作者为自己的自命清高、不解人意而“愧怍”。
9. 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善良。老王为“我”送香油和鸡蛋,“我”给他钱;②关爱他人。老王病重,“我”关心他的病情;③有平等观念。老王病逝,“我”自觉对他的关心不够,自责难过。
10. 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是(  )
二、拓展阅读【立德树人 人性光辉】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39、40页第10-14题。
而我,却隐约看见,在二姐的脸上,似乎挂着凄淡的笑容。
A.【甲】  B.【乙】  C.【丙】  D.【丁】
C
11.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我”对升学
的态度 随遇而安 ② 歉疚
原因 ① 看到知青
受人尊敬 ③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分迷恋阅读小说
猛烈地想继续读书
二姐把升入高中的机会让给了“我”
12. 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体会第②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点拨】分析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和文章的主题思想。本句环境描写写出了知了嘈杂的叫声,渲染出夏季闷热的氛围,烘托出人物烦闷的心理,同时为后文内容做了铺垫。
环境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知了叫声的嘈杂,引人心烦,为下文父亲说出情况后一家人的尴尬做铺垫。
13. 第 段中,听完二姐的话以后,“我”会有怎样的心理反应呢?请帮作者补上“我”的心理活动。(50字左右)
【点拨】能够扣住当时的情境,展现“我”的“愧疚”“感激”“心疼”等情感即可。
示例:“我”的心一颤,想对二姐说声“谢谢”,可那简单的“谢谢”,又怎能表达出“我”内心的感激?二姐成绩比“我”好啊!她的笑刺得“我”心疼。
14. 阅读全文,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
示例:“我”对二姐有歉疚;“我”也认识到“我”和二姐的命运是时代造成的,那个贫穷的、特殊的时代对二姐的求学生涯有歉疚;“我”要把这份特殊时代的求学悲剧记载下来,让“我”的后人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15. 【立德树人 怡情养志】合肥市某中学七年级(1)班以“家风伴我成长”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下面是家风知晓情况调查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中的主要信息。
调查
人群 50后
人群 60后
人群 70后
人群 80后
人群 90后
人群 00后
人群
知情
比例 80% 67% 53% 31% 15% 5%
注:上表中每组人群以100人为一个调查组。
示例:人们对家风的知晓率随着年龄的减小而递减。
(2)下面是小娟同学作文中的一段文字,请你按要求帮她修改。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气、风格与风尚。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灵,塑造着人的人格。家风还是一种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家风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代代相传,【A】不仅是先人总结的经验教训,更是对后人的密切教导。【B】走上社会后,我越来越感受到祖辈家训的深刻含义,它成为我不断进步。
①画线句子【A】用词不当,应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②画线句子【B】成分残缺,应在“______________”后加上“__________________”。
密切
殷切
进步
的动力
(3)你的同桌小敏认为家风好坏与自己无关,当今社会只要学习好就行。作为她的同桌,你应该怎样劝说她?
【点拨】劝说类题目应注意称呼、观点、理由,语气要委婉。
小敏,家风是我们每个人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直接影响着个人性格和品质的养成。一个人学习再好,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也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应该在良好的家风中健康成长。
16. ★作者对老王的外貌描写用词精妙、细致入微,让人印象深刻。请你认真观察一个人,用精妙的词语,细致入微地对这个人进行外貌描写,体现人物某个方面的特点。(100字左右)
片段练笔
【思路点拨】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时要仔细观察,抓住其与众不同的方面,突出人物特点。另外,还要注意人物性别、年龄和身份的差异,用词要准确。因为是片段描写,所以不必面面俱到,只要抓住最富有特色、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内容来写即可。
例文:乍一看,她个子挺高,身材很好,不胖也不瘦,是块跳舞的料。细看,她留着齐耳短发,头上总是一左一右地别着两只发卡,把头发紧紧地拢在耳朵后面,露出一张光洁白净的脸。她的眼睛不大,但是很有神,一笑就变成了两条缝。她的鼻子微微上翘,显得十分可爱。(共17张PPT)
12 台 阶
1
2
3
4
(1)qì 黏 chān (2)豆桨水 豆浆水
(3)B 
(4)拟人
C
新知积累·基础练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D
C
8
9
语言建构·能力练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7
6
5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nián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桨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砌(   )缝  nián(   )性  掺(   )上



chān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豆桨水
豆浆水
(3)文段中的“很”“浮”“颗”的词性分别是(  )
A.形容词 动词 量词
B.副词 动词 量词
C.形容词 介词 名词
D.副词 介词 名词
(4)画线句子主要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B
拟人
2.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B.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C.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数不尽的小水珠。
D.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
3. 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比喻)
B.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比喻)
C.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声。(拟人)
D.—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夸张)
4. 选出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本文的语言十分口语化,读来就好像在听作者为我们讲述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平常的故事。
B.文中的“父亲”一年辛勤劳作,在过年的半个月里还要编织草鞋。因此父亲是一个淳朴、厚道、吃苦耐劳的人。
C.父亲一生劳作就是为了抬高自家的台阶,表现了父亲好强、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D.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
【答案】C
5. 将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是(  )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42页第5-9题。
拓展阅读
A.反诘 微微一笑 摇摇头 缓缓地
B.摇摇头 微微一笑 反诘 缓缓地
C.摇摇头 反诘 缓缓地 微微一笑
D.反诘 缓缓地 摇摇头 微微一笑
B
6. 父亲顽固地让“我”给路边的这行玉米施肥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①让地里头的玉米吃着肥料,不给路边的这行玉米施肥,不公平合理。
②让路边的这行玉米长壮实,用身躯守护着田地,保护第二行、第三行的玉米不受损失。
7. 结合语境,在第⑧段的横线上补写一个与第④段画波浪线语句相照应的句子。
示例:还有的两两互相扶持 残损的躯干被父亲用草茎绑缚在一起(意思相近即可)
8. 请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文章第①段交代路边玉米的不幸遭遇,紧扣标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与第⑧段内容相互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贯通。
9. 你从本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请至少回答三点)
①我们要尽力帮助身边的人,对他们不鄙视,不放弃,不苛求。
②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③每个人的角色不同,各有其价值。
④做事不能只看眼前得失,要看长远利益。(共15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1
2
3
4
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5
6
7
8
9
10
一、填空。
1. 文学常识填空。
(1)王维,字______,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他与孟浩然同为盛唐____________诗派代表,其作品被________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春夜洛城闻笛》的作者是____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___”。
摩诘
山水田园
苏轼
李白
太白
青莲居士
诗仙
(3)《逢入京使》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入京使”指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字________,唐代文学家、________、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韩昌黎集》。
岑参

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退之
教育家
2. 默写。
(1)王维在《竹里馆》中,描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夜洛城闻笛》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3)《逢入京使》中,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双袖龙钟泪不干
(4)《晚春》中,写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将归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二、诗词鉴赏。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50页第3-4题。
3. 下面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隐者孤独寂寞生活的诗,充满了凄清无奈之情。
B.这首小诗总共四句,四句诗的遣词造句都是平淡自然的。
C.这首诗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蕴含着独特的美。
D.“明月来相照”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答案】A
4. 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月光透过茂密的竹林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50页第5-6题。
5. 这首诗的诗眼是__________。它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杨柳》后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故园情
思念家乡
6.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声之悠扬。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50页第7-8题。
7. “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而无可寄托,又不愿让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8. 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离开长安已经有些时日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50页第9-10题。
9. 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反映了诗人对春的美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10. 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榆荚”“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朴实无华的杨花、榆荚,像白雪一样,漫天飞舞,随风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