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分子和原子 达标训练-2021-2022学年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中,错误的是
A.自然界中水的天然循环—水分子不断运动
B.天然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C.通过气味辨别酒精和水—分子不断运动,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D.氧化汞受热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2.从分子的角度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序号 事实 解释
A 空气是混合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B 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更快干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C 氧气压缩成液氧 压强增大,分子的体积变小
D 水蒸发成蒸气 水分子间的空隙增大
A.A B.B C.C D.D
3.下图是表示气体微粒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4.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分子的运动情况,在T形管的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完成下列实验。实验一:将浓氨水加入左侧试管中,3分钟后观察到ba段滤纸条先变红。实验二:换一根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微微加热试管,发现ba段滤纸条更快变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中使用气球是为了缓冲管内气压的骤然升高
B.实验一和实验二对比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C.实验一能说明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相同条件下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
D.如果将试管放入冰水中,湿润的酚酞滤纸条不会变红
5.将宏观、微观和化学符号联系在一起是化学学科的特点。某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发生改变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一定不变
D.参加反应的和的分子个数比为1:1
6.下列对宏观事实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会掀起壶盖—分子体积变大
B.品红在热水中扩散的更快—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C.氮气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种类不同,性质不同
D.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氧气含量不同
7.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水的沸腾实验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水受热沸腾之前,分子是静止不动的
B.水变成水蒸气时,分子体积变大
C.水变成水蒸气时,分子间距离增大
D.实验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8.下列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选项 宏观现象 微观解释
A 氢气可以燃烧,氧气助燃 氢分子和氧分子的构成不同
B 用打气筒可为篮球充气 分子间有间隙
C 压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重新鼓起 温度越高,分子体积越大
D 18g水中含6.02×1023个水分子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A.A B.B C.C D.D
9.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可以制造云雾缭绕的效果,当喷出的干冰升华吸收热量,使得周围水蒸气凝结成云雾时,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A.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 B.二氧化碳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C.水分子间的间隔 D.水分子的运动速率
10.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A.端午时节粽飘香——分子不断运动
B.肉眼看不见空气中的氧分子——分子很小
C.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D.压瘪的乒乓球在热水中能鼓起来——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
二、填空题
1.在下面(1)~(4)事实后的空格内填写有关分子基本特征(填序号)
A.分子很小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停运动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1)将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混合液体积小于100mL。______________。
(2)湿衣服经晾晒一段时间后,会变干。___________。
(3)一滴水里的水分子个数由10亿人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用三万年才能数完__________。
(4)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试管丁、戌中各有一张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皮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关于图1、图2中的实验有以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是_______。
A.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B.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C.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会变红
D.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2.明确实验室安全规则和规范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学好化学的前提。结合如图所示仪器,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
(2)上述仪器中可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是___________(填仪器序号,下同),能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是___________。向试管中滴加少量液体,用图中仪器___________。
(3)夹持镁条,需要上述仪器___________(填仪器序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判断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___________。
A.发出耀眼的白光B.生成白色固体C.放出大量的热D.固体形状改变
(4)指出下列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
①把块状固体药品直接丢进试管底部,后果是___________。
②倾倒液体时,标签没有对着手心,后果是___________。
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后果是___________。
④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试管口朝向自己或有人的地方,后果是___________。
(5)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取用(容器为试管),液体取___________mL,固体只要___________。
(6)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常用的思维方式。请你对宏观事实进行微观解释:
①50mL的水与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说明___________。
②湿衣服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比阴凉处更易晾干,说明___________。
③一滴水里约有1021个水分子,说明___________。
④“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___________。
3.在通常状态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可得到氨水。
(1)如图1所示,A、B试管中各有一团用无色酚酞试液湿润过的棉花,实验前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实验时,将少量浓氨水滴在A试管的棉花上,观察到白色棉花变红,说明氨水呈碱性。再打开止水夹,几秒钟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说明氨分子在运动。
(2)图2是氨气在纯氧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
①甲、乙、丙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②氨气是由______________(填“分子”或“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③由该反应可知,化学反应中_____________的种类、数目不变。(填“分子”或“原子”或“离子”)。
4.如图示中,表示纯净物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表示混合物的是______,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是______,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______。
5.根据下列三种物质的分子示意图回答:
其中表示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
6.观察图片,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硅是由______构成的。
(2)水是由______构成的,而水分子是由______和______按一定的角度构成的。
(3)化学就是在______、______的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三、实验题
1.(一)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微粒的性质进行了甲乙丙三个实验:
根据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甲无明显现象,实验乙溶液变红,说明___________。实验丙中滴有酚酞的水变红,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2)实验中同学们闻到了刺激性气味,于是大家对实验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所示。与改进前对比,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
(3)改进后的实验中,滴入少量浓氨水后,可观察到___________。“利用该装置进行实验,快速出现实验现象”说明固体氢氧化钠遇到浓氨水时可能__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
(二)另一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产生了兴趣。如下图所示,玻璃管左、右两端分别放有脱脂棉,注射器中分别装有浓盐酸和浓氨水。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NH3)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HCl)能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铵。两个注射器同时向脱脂棉靠近里边的部位注入等体积的液体,过一会,先在A处产生大量白烟,然后白烟逐渐充满整个试管。
根据现象回答问题:
(4)有同学认为先在A处产生白烟是因为氯化氢分子比氨气分子运动速度___________,已知一个氯化氢分子的质量要大于一个氨气分子的质量,所以可以推断分子质量越大,其分子的运动速度越___________。
(5)生成物氯化铵常温下的状态是___________(填“固体”、“液体”或“气体”)。
(6)请写出上述反应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
(7)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还有温度,请举出生活中的一个实例___________。
2.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或操作,请回答下列问题:
(1)A实验中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红磷必须过量的原因是_____,点燃红磷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实验完毕,水进入集气瓶中的体积没有达到总容积五分之一,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____。(写一条即可)
(2)B实验中集气瓶内放入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某同学在做该实验时,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现象,你认为可能原因是_____(写一条即可)。
(3)C实验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
(4)D实验的目的是_____,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四、简答题
1.从分子角度解释以下问题:
(1)湿衣服晾一段时间会变干,是什么原因?___________。
(2)可以将大量的氧气压缩到蓝色的钢瓶中的原因?___________。
2.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向其中放入一块糖,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下降了。这一现象用分子的知识如何解释?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C
4.D
5.C
6.A
7.C
8.C
9.A
10.C
二、填空题
1.
(1)B
(2)C
(3)A
(4)C
2.
(1) 酒精灯 坩埚钳 漏斗 烧杯 铁架台
(2) ③ ⑨ ⑦
(3) ② 镁+氧气氧化镁 化合反应 B
(4) 打碎试管底部 腐蚀标签 引起火灾 液体溅出伤人
(5) 1-2 盖满试管底部
(6) 分子之间有间隔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分子的体积很小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B试管中的棉花变红。 甲、乙 乙 分子 原子
4.ACD B AD C
5.AB
6.硅原子 水分子 氢原子 氧原子 分子 原子
三、实验题
1.
(1) 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氨水中的微粒运动到滴有酚酞的水中(答案合理即可)
(2)更环保,减少氨气对环境的污染(节省药品)(答案合理即可)
(3) 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变红,干燥的酚酞滤纸条不变色 放热
(4) 慢 慢
(5)固体
(6)
(7)温度越高,湿衣服干的越快
2.将装置内氧气全部消耗完 4P + 5O22P2O 装置漏气,红磷量过少,未等冷却到室温读数(合理即可) 防止生成物溅落下来,炸裂瓶底 氧气的浓度过低,铁丝生锈(合理即可) 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分子不断的运动,氨气分子运动酚酞溶液中形成氨水,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 探究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不同 呼出气体中木条熄灭,吸入空气中的木条无明显变化
四、简答题
1.
(1)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分子之间有间隔,压强越大,间隔越小
2.分子间有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