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部分。
2.考生作答时,请将所有答案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3.考试时间为90分钟,分值100分。
1、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题,共60分)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网络歌曲,给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披上了一层文学浪漫的薄纱。元谋人或周口北京人的“浪漫”生活不包括( )
A.共同用打制法制造石器 B.结伴采集、捕鱼和狩猎
C.与其他伙伴群居在一起 D.集体种植粟和饲养家畜
2. 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的生活逐渐趋向稳定的主要原因( )
A.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 B.开始大量使用陶器
C.开始学会用火 D.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部落族居
3. “山西襄汾县的陶寺遗址,距今约 4000 多年......分为大、中、小三类。大墓......随葬品有 100-200 件不等;中墓......随葬品有几件至几十件不等;小墓......大都没有木棺,也没有随葬品。”据此可知,当时的社会状况是( )
A.平均分配、共同耕作 B.社会分化十分明显
C.等级森严、王位世袭 D.采集渔猎、茹毛饮血
4.就文献记载来看,与从“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到“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不相对应的是( )
A.从“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 B.从禅让制到世袭制
C.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D.从神话传说到文明起源
5. 三代有卜、巫、史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官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按照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6. “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大运河 B.郑国渠 C.都江堰 D.筒车
7. 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 )
A.加速了社会转型 B.冲击了贵族政治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推动了战国变法
8.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逐步形成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形成的根本原因( )
A.精耕细作农业出现 B.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
C.铁犁牛耕的推广 D.井田制的瓦解
9.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其办学思想是( )
A.学在官府 B.有教无类 C.因材施教 D.循序渐进
10. 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工商业者纷纷移居城市,以齐国为例,城内工商居民增多,达六万多人,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齐国是最强盛的国家 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C.粮食生产能力的衰落 D.政府实行重农抑商
1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自由的时代。“宽容”“自由”主要指( )
A.百家争鸣 B.商业繁荣 C.士的兴起 D.诸侯纷争
1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废除周天子 B.成为霸主 C.废除井田制 D.富国强兵
13.春秋时,各诸侯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而到战国时却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分封制遭到破坏 B.官僚政治正式确立
C.井田制开始瓦解 D.宗法制影响扩大
14.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中,县的幅员大小适中,县令一般只治民,不治军;只管文,不管武。之所以这样设置,主要是为了( )
A.肃清封王残余 B.防止地方割据 C.扩大郡守权力 D.保障军权独立
15.在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据考证这是墓主准备上报给秦始皇的有关当朝官员的监察报告。据此推断,该墓主人生前可能任职(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16.为了钳制思想,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30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由此可知“焚书坑儒”( )
A.巩固了秦朝的统治 B.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C.推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是秦始皇反对迷信的体现
17.“秦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材料中“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 )
A.完成了国家统一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修筑了万里长城 D.暴政而亡为后世留下惨痛教训
18.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C.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19.《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天下苦秦”的原因不包括( )
A.战乱频繁 B.徭役繁重 C.刑罚残酷 D.赋税沉重
20.成语“揭竿而起”出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 )
A.刘邦、项羽起义 B.国人暴动 C.三家分晋 D.陈胜、吴广起义
二、材料题(共2道材料题,每题20分,共40分。)
21. 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王者谛(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其祖之所自出(因诸族之始祖多感天而生).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嫡子无法继承王位,由庶子代之),亦如之。
------摘自《礼记 丧服小记》
(1)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14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宗法制的特点。(6分)
22. 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学概要》
材料二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了六国,并采用以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三 秦朝作为中华帝国的开端,确立君、臣、民三层一元的政治结构,君主与官僚构成统治阶级。他们对千万小民的控制和支配,是其最突出的特点。秦汉政治体制规范了最基本的特征、倾向。隋和唐初的制度,是在总结前代制度的基础上,适应新的时代特点而形成的三省制。元由三省简化为一省制,明制追唐,元承宋制……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举措。(9分)
(2)概括材料二中秦统治者创新制度所具备的历史条件。(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秦统治者所创制度的影响。(7分)
历史答案
1、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B D C C C C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A B B B B C A D
二、材料题
21. 【答案】
(1)图一制度:分封制。(2分)积极作用:稳定了西周初期的政治形式,巩固了疆土。(只作为参考,言之有理即可)(4分)
图二现象:诸侯争霸。(2分)积极影响: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3分)消极影响: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3分)
(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6分,写出三点给满分,没点给2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分封制和诸侯争霸。
(1)根据材料一所学可知,图1体现的是分封制,积极作用是稳定了西周初期的政治形式,巩固了疆土。由图2可知,当时社会出现了诸侯争霸的现象。诸侯争霸一方面使得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
(2)根据材料二,依据“宗庙祭祀”“庶子”“嫡子”,结合所学知识来作答。
22. 【答案】
(1)首创皇帝制度(3分);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3分);在地方推行郡县制(3分)。
(2)国家统一(2分);百家争鸣提供了各种治国学说(2分)。
(3)对秦朝:巩固了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3分)。对后世:后世的政治制度在秦朝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2分);权力的统一与集中成为后世王朝的总体趋势(也可以写中央地方,皇权相权的趋势)(2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第(2)问,根据材料“秦陆续灭了六国,并采用以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分析,秦朝之所以能制度创新首先是国家统一,然后就是百家争鸣为其提供了各种治国学说。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秦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隋和唐初的制度,是在总结前代制度的基础上,适应新的时代特点而形成的三省制。元由三省简化为一省制,明制追唐,元承宋制......”可知后世政治制度在秦朝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创新;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所开创的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之一是权力高度集中,而权力集中统一也成为后世王朝的总体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