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6 那个星期天
史铁生
识记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品味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学会辨析文章记叙的顺序。
体会“我”一天的心情变化,学会换位思考,努力摆脱成长烦恼。
学习目标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作家。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了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作者简介
吓唬(xiàhu) 明媚(mèi) 沉郁(yù)
晃动(huàng ) 原谅(liàng) 急遽(jù)
一声不吭(kēng) 耽搁(dān) 消逝(shì)
缥缈(piāomiǎo) 绽开(zhàn) 依偎(yīwēi)
惆怅(chóuchàng) 咔嚓(kāchā) 惊惶(huáng)
搓衣服(cuō)
知识梳理
重点字
盼望:殷切地期望。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吓唬:使害怕;恐吓。
挨:困难地度过(时光)。
焦急:着急。
兴奋:振奋;激动。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原谅:对人的疏忽、过失或错误宽恕谅解,不加责备或惩罚。
耽搁:拖延时间。
重点词语
沉郁:低沉郁闷。文中指天色昏暗。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漫长:长得看不见尽头的(时间、道路等)。
急遽:急速。
惆怅:伤感,失意。
黄昏:时间词。日落以后天黑以前的时候。
惊惶:惊慌。
亲吻:用嘴唇接触(人或物),表示亲热、喜爱。
依偎: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挽回:扭转已成的不利局面。
荒凉:人烟少;冷清。
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整体感知
1.标注文章段落,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2.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
变化?
3.“我”为什么对“那个星期天”记忆犹新?
1.标注文章段落,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写那个星期天承载着“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第2~6段),写“我”在母亲的一次次敷衍下,盼望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7段),写“我”在盼望落空后倍感伤心,母亲安慰“我”。
2.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开始等待时
满怀期待
继续等待时
耐心、仍有所期待
等待未果时
焦急万分
极度失落
期盼落空后
3.“我”为什么对“那个星期天”记忆犹新?
原因:
①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
②盼望中产生的兴奋期待、焦虑无奈、失望委屈等心理感受,令“我”印象深刻。
③母亲没有兑现诺言,给“我”幼小心灵带来的痛苦,令“我”难以忘怀。
④母亲忙碌辛劳的身影,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文中的心理描写细腻生动,结合有关内容,说说作者采用了哪些方式描述“我”的心理。
课文研读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憧憬已久的期盼终于要实现了,“我”小心翼翼地等待着、守护着这个期盼,尽管因为母亲出门而使“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还是耐心地看着天看着云彩,利用这些消磨时光,等候母亲归来。作者用这样的动作描写直接地表达出“我”等候时既焦急兴奋又颇为耐心的心理状态。
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母亲还没有回来,“我”只能坐在草丛里想象一群素未谋面的人的样子,想象她们的生活,这里作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百无聊赖的心理状态。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独白描写,展示了“我”焦急又执着的心理状态。母亲似乎已经忘了自己的承诺,“我”为了让母亲知道“我”仍然在等着她带“我”出去,便“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用最无声的动作表达最焦急的心情。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母亲继续劳作,丝毫没有要带“我”出去的意思。随着天色越来越暗,空气越来越凉,这漫长的一天终于就这样无果而终了。作者将“我”的感觉和周围的环境结合起来,写出了“我”越来越失望,最终明白自己的盼望终将落空的心理状态。
找出文中描写光线变化的语句,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妙处。
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
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妙处:通过对光线变化的具体描写,渲染了这次“盼望”的基调——漫长而昏暗,同时也表现了时间的推移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沮丧、失落的心情。作者这样将比较抽象的心情附着于具体的景象或者物象上的写法,使“我”的心情变得具体可感,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更震撼人心。
本文记叙了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的事,写出了“我”由满怀期待到彻底失望的心理过程,也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持家务的辛劳以及对“我”心理感受的忽视。
主旨归纳
1.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心理。
文中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心理。例如,“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表现“我”兴奋而急切的心情。此外,本文还运用了细节描写,如写“我”用树枝拨弄蚁穴,坐在草丛里翻看画报,凸显了“我”在等待中的孤独和无聊。
写作特点
2.首尾呼应,行文自然。
第 2 段中的“那个星期天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去哪儿已经记不清了”与最后一段中的“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前后照应,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我”的盼望落空的难过和母亲的辛劳。
1.下列彩色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明媚(mèi) 缥缈(piāomiǎo)
B.晃动(huàng) 吓唬(xiàhu)
C.沉郁(yù) 惆怅(chóuchàng)
D.急遽(zhòu) 耽搁(dān)
课堂小练
答案:D
点拨:遽—jù。
2.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
进她的怀里。
B.它们好几次伴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
中间把它们碰倒。
C.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拔弄着一个蚁穴,爬着
去找更多的蚁穴。
D.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
着光线,我一声不坑。
答案:A
点拨:B.伴—绊。C.拔—拨。D.坑—吭。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母亲答应带“我”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
忙而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的事。
B.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从等待开始时的
万分期待、心怀欢喜,到继续等待时的耐心、仍然有所
期盼,再到等待未果时的焦急万分,直到最后等待结束、
期盼落空后极度失落的过程。
C. 作者通过对光线变化的具体描写表现“我”的心情,
使“我”的心情变得具体可感,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
印象,更震撼人心。
D.本文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
写等多种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心理。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