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安县第七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第一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50分)
1.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A.久远的历史难以形成统一的定论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必然
C.文献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同一史实 D.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并非一帆风顺
2.周公平定商遗民叛乱后,大封同姓诸侯,将原臣服殷商的诸侯安置于姬姓诸侯之间,将商部族分给各诸侯。此举
A.有效控制地方巩固政权 B.避免王族内部的斗争
C.抵制北方少数民族入侵 D.加剧诸侯分立的局面
3.图中这一分裂局面结束于
A.公元前3世纪末期 B.公元3世纪初期 C.公元3世纪末期 D.公元3世纪初
+
4.董仲舒认为,“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之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故有道伐无道,此天理也,所从来久矣,宁能致汤武而然耶?”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意在
A.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 B.批判颠覆先秦儒学
C.确立儒家学说的主流地位 D.规范平民道德行为
5.吕思勉说:“在战国时,诸家之说皆不行,只有法家之说,秦用之以并天下,已可说是切于时务的兴,而不切于时务的亡了。但时异势殊,则学问的切于实用与否,亦随之而变。天下统一,则需要与民休息,民生安定,则需要兴起教化。”据此可知
A.诸子学说始终是国家政治的附庸 B.诸子以推动文化教育的繁荣为己任
C.时代变迁推动了诸子学说的演变 D.百家争鸣适应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6.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
7.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C.家国同治,皇权至上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8.《孟子.万章下》记载:“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千里之地中,大部分是已经开垦的熟地,农业比较先进;百里之地中有许多尚未开垦的荒地,农业生产落后。由此可知,西周前期
A.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分封制的物质基础 B.分封制下用森严的等级制巩固宗法制
C.王畿之地为天子控制诸侯提供物质基础 D.各诸侯严格按照补制规定履行权利义务
9.据考古发掘,距今4300-5300年前的良渚遗址曾经有一座包括宫殿在内的三重城,还拥有水利系统、分等级墓葬、祭坛、以玉器为代表的礼器,遗址的一个里往往有上百件随葬品,还有象征军事指挥权力的玉钺。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A.礼乐制度规范严谨 B.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C.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D.治金技术较为成熟
10.自然在提供人生存条件的同时,也在磨炼人的意志,给予人重重压力。人类只有不断克服这些压力,才能繁行生存和继续发展。因此,在人类产生之初,认识自然、改造环境便成为人类生存的第一要义,并成为终身使命。下列没有反映题干主旨的是
A.早期人类先后以打制和磨制石器为主要工具
B.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可以种植谷物、饲养家禽
C.母系氏族时期开始出现私有制度和阶级分化
D.河姆渡文化的居民能种植水稻并且建造房屋
11.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战国时期思想环境相对自由
12.秦朝,官署之间传递的文书称“移”,郡县乡上呈的文书称“报书”。文书传送距离近时由“轻足”传递,远时则由驿站传递,并规定了送达时间。这些举措
A.树立君主统治权威 B.健全地方基层组织
C.彰显以法治国理念 D.适应国家治理需要
13.朝议,亦称廷议或集议,是中国古代的朝廷议事制度。统治者对朝议的不同态度成为政治上的晴雨表,凡是重视朝议的皇帝,治下多为清明安定。这表明,朝议制度
A.能提高朝廷决策的科学性 B.有效限制君主专制
C.有利于提升官员办事效率 D.鼓励大臣敢于谏言
14.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治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A.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成熟
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有助于国家开疆拓土
15.《乐府诗》是汉武帝时期由乐府采集民间诗歌选编配乐而成的诗集,其形式自然朴素,用语通俗深刻,内容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民的悲惨道遇、妇女坚强不屈的性格等。《乐府诗》的产生
A.冲击了汉赋在文学上的主导地位 B.发展了《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
C.适应了市民阶层体闲娛乐的需要 D.折射出汉王朝社会经济凋敝的现实
16.《文献通考 封建考》云:“秦、汉以来,所谓列侯者,非但食其邑入而已,可以臣吏民,可以布政令,若关内侯,则惟以虚名受廪禄而已。西汉景、武之后,令诸候王不得治民,汉置内史治之。况列侯乎 ”由此可知,西汉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分散中枢机构权力 C.君主专制制度完善 D.废除了郡国并行制
17.488年,北魏孝文帝特制令格,曲法伸情,对于身犯死罪,父母、祖父母陷人绝嗣和无人赡养者,让他们暂留在家养老送终后再执行死刑。这一规定体现了
A.延缓了社会矛盾的爆发 B.消除了民族交融的障碍
C.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 D.恢复了儒家的合法地位
18.东晋南朝各代政权,都曾在其管辖区内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优抚北方南迁流民。为北方流民即侨人专门设置地方管理机构始于东晋初年,历经宋、齐、梁、陈,前后共二百余年。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利于
A.解决藩镇割据问题 B.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C.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D.加强对边疆的控制
19.朝集制度,始于唐初,本是地方政府定期委派朝集使向中央上贡物品、汇报治情,唐玄宗开元年间规定朝集使还要“校吏能(考察地方官员治理能力)”和“举贤良”。这一变化表明,唐玄宗时
A.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B.官吏腐败现象得到根治
C.选官方式开辟了新途径 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监察
20.汉代地方长官拥有自己选用部属的权力,儒生、文吏是其主体,长官通过辟召、给禄等媒介与之结成主从关系。到唐代前期,州县长官无权任用部属,任用之权全部集中于吏部。这反映出,唐代前期与汉代相比
A.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发展 B.官僚队伍不断壮大
C.官员的素质进一步提高 D.选官制度逐步完善
21.下表是唐初对突厥采取的统治措施。由此可见,唐初中央政府
贞观十四年(640年) 平高昌、置西州(吐鲁番)、庭州(吉木萨尔),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留兵镇之”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 平龟兹国(库车)
永徽二年(651年) 将安西都护府由交河迁回高昌故都,命高昌王后裔前往镇抚
显庆三年(658年) 迁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以故安西为西州都督府
A.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B.确保了西域的长期稳定
C.始终以被动军事防御为主 D.维护了汉藏间友好关系
22.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兼收并蓄 B.风格单一 C.世俗倾向 D.固守传统
23.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融合儒家经义后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
A.老庄学说占据主流地位 B.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黑暗
C.思想领域出现三教合一 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思想
24.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通判等官职的朝代是 (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5.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1038年 西夏建立
1044年 宋、夏达成和议
1125年 金灭辽
1127年 金灭北宋
1140年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1141年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26.我国各地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史前文化起源的多元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元谋人、北京人等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古人类,想获得他们生产
生活的直接史料,要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新 D.考古发掘
27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
A.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D.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
28.唐朝中期,唐政府都要在每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其工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一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尚书省—一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29.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取得一些成果。下列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得到了宋仁宗的支持 B. 变法涉及领域比较单一
C. 强兵的效果比较明显 D. 变法过程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30.下图是西汉初年郡国并行示意图。为消除图中威胁兵权的因素,汉武帝
A.实行“削藩” B.实行盐铁官营
C.颁布“推恩令” D.派张骞出使西域
第Ⅱ卷(31-33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秦始皇)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公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秦始空本纪》
材料二:在西汉中期,董仲舒何以会提出“罢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建立之初,汉高采取了黄老无为和与民休息的政策,几十年后西汉出现了繁荣景象。但是由于汉初实行分封制的结果,皇帝与地方封建势力的矛盾激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都有所发展,因此汉武帝时期仅靠黄老的无为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身处逆境的儒学在经历春秋战国、秦朝的坎坷后,不断改变自己,加强自己,这样在入世过程也就日渐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
——摘编自王永祥、霍艳露《董仲舒“独尊儒术“”功过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公子扶苏的担忧。(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代“独尊糯术”能够被提出的原因。(6分)
(3)根据著料一二概括“焚书坑儒”“独尊儒术”的相同点。(3分)
32.(14分)唐太宗时期的民族政策
材料一 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臣属,国分则弱而宜制,……必不能抗衡中国。”……(温)彦博以为:“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策之善者也。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五月,辛末,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部落之官。上戒之曰:“……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将讨论中出现的三种不同意见,概括提炼,逐条列出。(6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东突厥的措施及其作用(8分)
33.(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初期,延续北朝和蜻代的均田制,把政府控制的田地平均分配给失去土地的农民,但政府分配给失地农民的田地只是全国土地的一部分,大量土地被王公贵族和官员占有。唐初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对均田农民征收的租、庸、调。唐初的“租庸调”,不管农民资产的多毐,都统一按照一个标准来纳税,即人口。到了唐代中期,土地兼并愈来愈严重,愈来愈多的田产都集中到那些不用缴纳田赋的官僚、豪强、大地主手中,但“租庸调”的税制却依然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造成税负不公平的加剧和膨胀。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鉴于“租庸调”税制极为严重的弊端,实施了“两税法”改革。所谓“两税”,并非是指两种税收,而是指田赋在夏、秋两个固定的时间统一征收。“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只要在当地拥有田产,就必须按照田产的多毐来缴纳田赋。而且“两税法”以钱计税,再换算成实物来缴纳,开启了以货币计税的历史先河。
一一据梁盼《唐代的税制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租庸调”税制的弊端,并指出租庸调制与两税法的不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实施两税法的影响。(5分)
高一历史试题答案
第Ⅰ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A A A C C C C C C D D A A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C B A A A A B C D D D B D C
第Ⅱ卷
31答案(13分)
(1)担忧国家初步统一,用严刑酷法会使天下不安定。(4分)
(2)原因:经济的恢复(繁荣);汉初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能适应国家的发展;矛盾激化;儒学在坎坷经历中的不断丰富,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6分)(答上三点即可得6分)
(3)同:都是为了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都是为了适应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都属于思想文化的专制措施。(3分)
28答案(14分)
(1)其一主张东突厥降众强行迁至中原内地,把游牧民变成农民;其二主张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分散其各部落;其三主张保全其部落组织和习俗,同时教之生产技能和礼仪,成为边境屏障。(6分)
(2)措施: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羁縻府州),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来担任官职;还告戒他们守法。(4分)
作用: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4分)(两点即可得全分)
29答案(13分)
(1)弊端:土地分配不均,带来税负的严重不公平,激化社会矛盾﹔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征税标准生硬,不能适时调整。(4分)
不同:以前按照人口纳税,现主要按照田产的多毐纳税﹔以前是实物计税。现在是以货币计税为主。(4分)
(2)扩大了征税范围,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提高了征税效率﹔减轻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以钱计税,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后世税制改革提供了历史经验(5分)答3点即可得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