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那曲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卷
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部分。
2.考生作答时,请将所有答案填写或填涂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3.考试时间为90分钟,分值100分。
1、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题,共60分)
1.“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 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2.楚简记载:“唐虞之道,禅而不传。尧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自己)也。禅而不传,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自己)也,仁之至也。”材料中称赞的这种制度 ( )
A.使国家开始成为帝王的私产 B.是以传贤为宗旨的民主制度
C.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D.利于帝王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3.有学者指出,可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阶段。从封建转向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
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型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4.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C.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5.西汉刺史奏事须经三公审核按验,再转给皇帝裁决;东汉初,刺史则将地方政事民情直接奏于皇帝,不再经过三公。这表明东汉初( )
A.刺史转为地方政务官 B.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C.三公演变为虚权职位 D.监察体制已健全完善
6.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 )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 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
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 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7.唐宋时期社会上流传着“进士初擢第,头上七尺焰光”“桐齐檐,出状元”“潮至夷亭出状元”“穹窿石移,状元来归”等谣谚。其原因是( )
A.科举选官促进了儒学的官方化 B.科举制为社会阶层流动创造了条件
C.唐宋时期文化思想控制的松弛 D.文化重心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变化
8.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 )。
A.汉代设中朝 B.唐代设三省 C.宋代设副相 D.明代废宰相
9.某史书记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名所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材料所说
的“盖隐然执政之府”指的是( )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理藩院
10.有论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将自己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国理论。每个思想流派都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并在互相批驳中又互相交融,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形成的基础。这说明诸子百家( )
A.促使治国理论开始形成 B.形成了一致的治国理念
C.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明 D.影响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11.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 )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12.有学者指出,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人人心。这主要是强调宋代理学( )
A.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思想体系 B.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C.推动了儒家传统伦理的世俗化 D.完成了儒家信仰理论的重建任务
13.黄宗羲将王阳明“致良知”的命题重新解释为“行良知”,他认为王阳明的本意中“致”即是“行”,重在力行与实践。这说明黄宗羲的思想( )
A.重视儒学伦理在现实中的落实 B.具有明显的反君主专制特征
C.批判“三纲五常”的传统儒学观念 D.是对先秦传统儒学的复兴
14.苏格拉底认为,“正义”“虔诚”“节制”“勇敢”和“智慧”都只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名称而已”,一切德性的本质与智慧的本质是相等同的。由此可见,苏格拉底( )
A.注重塑造人的道德和理性 B.科学指出人类道德伦理的本质属性
C.直接将矛头指向宗教神学 D.为维护直接民主制提供了理论来源
15.14 世纪欧洲爆发了一场异常严重的“黑死病”,断送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在死亡和瘟疫面前人人平等。活着的人觉得既然不幸会随时降临,何不好好享受生活呢 这一认识( )
A.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B.推动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复苏
C.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D.导致人们开始反对宗教信仰
16.“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17.魏源指出,“今日之事,苟有议征用西洋兵舶者,则必曰借助外夷,恐示弱;......使有议置造船械,师夷长技者,则曰糜费;......苟有翻译夷书,刺夷事者,则必曰多事;......以通市二百年之国,竟莫知其方向”。在此魏源意在( )
A.主张联合西方势力对抗英国 B.营造学习西方的社会氛围
C.强调和欧洲延续贸易的必要 D.提出学习西方以实现自强
18.梁启超说,康有为是近代中国思想家中致力于建设一“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的第一人。这里的“不中不西,即中即西”指的是康有为( )
A.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B主张振兴工商业,同西方进行商战
C.确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 D倡导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19.华东师范大学杨国强教授认为,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口号,是“借法”西方以对付西方人,“所以这段历史的'借法’是自觉又不自愿”。这揭示出洋务派( )
A.通过全面学习西方以改变落后状态 B.借助于西方文化以全面实现近代化
C.既要学习西方又阻止近代因素成长 D.既要改变落后状态又反对全盘西化
20.1916年胡适撰文指出“今日所需,乃是一种可读、可听、可讲、可记的言语。要读书不须口译,演说不须笔译;要施诸讲坛舞台而皆可,谓之村妇孺而皆懂。”胡适意在( )
A.批判封建伦理 B.否定传统文化 C.推动文学革命 D.提升平民地位
2、材料题
21.中国自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理论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泰西诸国原不同于诸蛮貊(mò,泛指北方少数民族)之固陋,而更有中邦所不如者。……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 ——明末士人朱宗光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嚣,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话》
材料三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1)概括材料一中对西学的认识.结合所学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6分)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的政治思想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这种变化的时代因素。(6分)
(3)试举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制度”领域中学习西方的重大事件及主张,并归纳指出在思想领域学习西方的特点。(8分)
22.中国古代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和的难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是“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容。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
材料二 汉之刺史、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自辟”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郡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增订本)
材料三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度》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怎样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6分)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行省制度在权力运行方面的特征。(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趋势。(4分)
历史答案
1、选择题
1. C 2.B 3.D 4.C 5.B
6.B 7.B 8.D 9.C 10.C
11.A 12.C 13.A 14.A 15.B
16.A 17.B 18.A 19.D 20.C
二、材料题
21.(1)认识:认识到西方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比中国先进。(2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加强;思想界对传统观念的突破.。(4分)
(2)变化:从重视器物层面转变为更重视政治制度层面. (2分)
原因:清政府甲午战争战败,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洋务运的破产;中国梦在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政治学说的传播。(4分)
(3)制度领域事件及主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分别进行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和民主共和制度。 (4分)
在思想文化理论领域特点:①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②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③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主流。(4分)
22.
(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6分)
(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
关系: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地方仍有较大权力)。(6分)
(3)特征: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4分)
(4)变化趋势:地方自主性(或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