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武强高中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1月)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衡水市武强高中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1月)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7 19:2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武强中学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22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卷Ⅰ(6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
1.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材料旨在说明( )
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C.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2.有学者指出:西周时代,大宗宗子如果没有亲生子,便需要从同族中收养族人之“支子”为自己的继承人,这便是宗法制度中的大宗“收族”现象。据此可知( )
A.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基础 B.大宗小宗可以相互补充
C.宗法制度逐渐走向完善 D.宗法制继承原则遭到破坏
3.史书记载,西周宣王即位以后,改变了“公田”和“私田”之分,逐渐实行了“履亩而税”,即“按民不肯尽力于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谷最好者税取之”。由此推断,西周晚期( )
A.君主专制已进一步强化 B.土地国有制度有所动摇
C.宗法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D.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
4.《史记 太史公自序》肯定了“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国策略。该治国策略反映了一下哪一学派的政治思想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5.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宗正管皇室事务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家国同治,君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6.《汉书·食货志》载,秦朝“收泰半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汉景帝“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这一变化说明了( )
A.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紧密相关 B.黄老治国思想基本上取代了法家治国理念
C.秦汉时期农耕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D.秦朝赋税繁重造成社会生产力破坏
7.汉初,皇帝和宰相各有一个秘书处,皇帝的叫“六尚”(其中“五尚”管其私人起居,只有尚书管文书);宰相的叫“十三曹”,分管国家政务,这十三个机关,合成一个管理天下政务,直接由宰相负责的政府办公厅。汉初这种设置( )
A.易使宰相权力过大 B.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C.旨在保障吏治清明 D.完善了中央行政体制
8.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实行分封制。刘邦意在( )
A.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B.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 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9.阎步克说:“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它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这说明孝文帝改革( )
A.调和了各民族矛盾 B.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完善
C.建立了大一统国家 D.为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10.北魏孝文帝新都选择地点有二,一是洛阳,一是邺城,洛阳是所谓“中夏正音”所在之地。可见孝文帝选择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
A.保障北魏政权粮食供应 B.完成南下伐齐统一大业
C.改变鲜卑贵族保守气息 D.推动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11.魏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商贾至者,多取富焉”,如女也是从事商业活动的能手;昔日作为蛮荒之地的南海和交趾,也是“各一都会也”,“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二千万也”;《隋书》记载,东晋南朝时“人竞商贩,不为田业”。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
A.南方贪腐行为相当严重 B.经济重心南移程度加深
C.南方社会经济较为活跃 D.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12.京杭大运河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沿线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经济很发达。由此可知,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
A.加强了中国南北经济交流 B.加快了中国经济的转型
C.满足了隋炀帝奢侈的愿望 D.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13.唐中宗时,取消尚书省所具有的宰相机关兼行政机关的特权,唐肃宗将宰相“执政事笔”由一人独掌改为十天一换,后来,唐德宗又将每位宰相十天一秉笔改为“每日一执笔”。这反映了唐代( )
A.中央机构设置日趋简化 B.皇权专制不断加强
C.宰相职能分工更加明确 D.官僚队伍急剧膨胀
14.《资治通鉴》中说武则天:“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故当世英贤亦竞为之用。”对这段评论解释正确的是( )
A.赞扬武则天善用人才 B.抨击武则天时期官员过于泛滥
C.赞扬武则天革新政治 D.抨击武则天重用酷吏,滥杀无辜
15.“敦煌飞天就是画在石窟中的飞神,它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是不长翅磅的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根据上文,无法推出的结论是( )
A.飞天文化可能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敦煌飞天文化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
C.敦煌飞天的形象在唐朝时期开始形成 D.飞天文化进入中国后经历了本土化的过程
16.科举制创立于隋炀帝时期,直到唐朝中后期科举出仕的比例仍然不高,然而随着宋朝录取人数大量增加,科举出仕的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据此推知,宋代的科举制 ( )
A.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B.营造了“重利” 的社会风气
C.选拔出大量优秀的人才 D.有利于社会结构的渐变
17.宋朝建立后,为了激励和督促各级官员尽职尽责,政府几乎把所有官员都纳入了考核的范围,考核内容主要以品行和地方治理效果为主,但从北宋中期开始,宋廷便一直把财赋上交量作为地方官员考核的中心。这一变化说明宋朝( )
A.商税已成为主要财源 B.地方官权力呈扩大趋势
C.三冗的问题日益严重 D.中央集权进一步的强化
18.转运使司在宋初设置时只是中央派驻地方的监司机构,“专主粮饷”,供应军队。到南宋后期转运使司的属官有“主管文字”“斡办公事”“准备差遣”“帐斡”等,属官之下配备人吏如勾押官、前行、后行等。这一变化( )
A.促使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反映出中央集权继续强化
C.标志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D.说明了地方行政效率提高
19.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评价是否可信取决于阶级立场 B.后人评价更加真实客观
C.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D.历史评价具有主观色彩
20.北宋神宗年间,官员张方平称:“近事,诸皇族鲜出补外宫,悉留京师,亦不厘务,为选儒学官,切磋讲习外,奉朝请而已。”由此可知,宋代( )
A.皇族位高权重 B.宗室成员多为文职官员
C.君主专制加强 D.宗室成员无任何权力
卷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道大题,21题24分,22题16分,共40分)
21、(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公元589年,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完成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呈现诸多分裂割据的局面,但统一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西晋后洛阳的正音“南染吴、越,北杂夷虏”及东晋长江下游扬州“侨吴混合之语音最盛行”,而且“此种相互同化作用范围甚广”。自曹魏起,南北政权都重视通往淮河流域的水道,开凿或疏通了一系列水道以运兵和运粮,“使长江、黄河间的水路交通进一步拓展”。在北魏宣武帝即位后 50年中,南北双方进入一个相对和平共处的时期,文化交流频繁,装饰艺术风格,特别是装饰题材、造型及纹饰渐趋相近。虽然南北分裂,但交往频繁,南、北朝间国书往来,本来的套话是“想彼境内宁静,此率土安和”,后来为“欲示无外之意”而不分彼此,改成“想境内清晏,今万国安和”,并取得南北一致的认同。
——摘编自严耀中《论魏晋南北朝的走向重新统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建立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意义。(12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概括推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终走向统一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看法。(12分)
22.(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州,每州设一刺史,负责对所辖各郡进行监察。随着时间的推移,刺史的权力逐渐由监察领域向行政、财政、军事等领域扩张,州刺史获得军权,成为集军、政、财、监察权力于一身的地方权力中心。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依据“山河形便”的原则,把全国300多个州划分为10道,作为监察区域;玄宗开元年间,每道有固定治所。这重演了汉代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张的历史。到后来,唐朝出现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各藩镇不听天子之命,相互攻伐不断。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材料二 宋朝建立后,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设置路级机构,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每路设四个机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相侔(注:平等)。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与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元代的行省制度、明清时期的三司与督抚制度,在运行机制与权力分配上,都采取了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分权制衡原则。
——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唐地方行政机构造成的弊端。(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变革的认识。(4分)
高一月考答案
1-5 BCBBB 6-10AAADD 11-15CABAC 16-20DCBDC
21【答案】
(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4分)
意义:政治: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
经济:有效组织人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生产活动。
民族: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8分)
(1)因素:流民和移民的大潮推动了语言文字的交流与统一;
水陆道路的打通减少了以后隋唐大统一的地理障碍;
文化认同的加强奠定了统一的文化基础。(6分 )
认识:简单地从时间存续来看,秦统一以后的中国历史,分裂的时间约为四分之一,追求统一的文化认同始终是矢志不渝的价值观,虽然势同水火,但他们都以“汉室”,坚持统一的国家认同;
在各民族曲折交往中、统一时期,形成了最强大的民心民意基础,普通民众就会选择谁;中国的地理环境具有封闭性,内部地形相对平坦;
中原王朝实行的一些政策,从历史的中长时段来看、形成以中原王朝为中心的向心力的效应,有利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社会稳定与繁荣。(6分)
22. (1)弊端:汉朝州刺史权力扩张,威胁了中央集权;
唐代道的权力的扩张,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导致藩镇割据。(4分)
(2)特点:以交通路线为主;设置路级机构,但不设固定治所;路内各机构互不统属,相互制衡;路内各司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8分)
(3)认识: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大都围绕强化中央集权而进行;后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是对前代制度的传承与革新。(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