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学习目标:
能够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能够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观看视频资料《咸海萎缩的原因和影响》
自然环境的组成
一.自然环境的组成
物质组成:
自然环境地理要素:
水文
地形
土壤
生物
气 候
大气圈
水 圈
岩石圈
生物圈
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2.1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含义:整体性是指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
内在联系的规律性。
表现:
(1)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2)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深居内陆
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风力作用强
风积、风蚀地貌
生物多样性低
*动植物稀少
*地表风阻小
水文地表水
贫乏、内流河
*涵养水源能力低
表现:
(1)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案例]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自然环境要素的特征及其整体性
表现:
(2)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案例]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树袋熊又称考拉,分布在澳大利亚分水岭东北部、东部沿海岛屿和内陆低地的桉树林中,主要以桉树叶为食。树袋熊集中分布区也是人类喜欢的定居之地。因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树袋熊面临很大的生态威胁。当地居民认为,人类集中居住干扰了树袋熊的生活,于是把房屋分散建于桉树林中。可事与愿违,分散居住的结果,反而对树袋熊栖息地造成更大的威胁。
情境探究
图5-1 树袋熊
图5-2 澳大利亚地形分布
素养设问
1.为什么树袋熊集中分布区也是人类喜欢的定居之地 为什么人类分散居住反而对树袋熊栖息地的影响更大
2.人类改变了树袋熊生存环境中的哪些因素,进而破坏了树袋熊生存环境的整体性 分析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树袋熊生存之处是自然环境较好的区域,也是人类宜居之地。
因为人类分散居住反而扩大了影响范围,破坏了其睡眠环境和取食环境。
2.植被。人类的定居和生存,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会改变地表植被的分布状况。
植被破坏则会影响生态环境,减少食物来源;改变栖息环境等。
钦查群岛主要由三个干旱的花岗岩岛屿组成,岛上寸草不生,唯一“居民”是海鸟,附近流传有“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说法。海鸟在群岛上定居了数百万年,留下厚达50米的粪便层,散发的恶臭让人难以接近。在发明化肥之前,19世纪40年代,欧洲人用这里的鸟粪做肥料,农作物的产出提高了至少3倍,缓解了因人口激增而出现的粮食危机。从那时起,秘鲁雇佣契约华工和黑人奴隶挖鸟粪,在40年的时间里,出口了1 300万吨鸟粪,那是秘鲁经济快速增长的“鸟粪时代”,但到19世纪后期,鸟粪出口出现衰败现象,政府随后开始限量控制鸟粪的开采。
下面为钦查群岛位置示意图。
情境探究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水肥必有鱼,鱼多鸟便众,鸟众水更肥”的道理。
(2)说明秘鲁钦查群岛鸟粪积累较厚的原因。
(3)推测19世纪后期秘鲁鸟粪出口衰败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群岛附近海域受上升补偿流影响,营养盐上泛,浮游生物繁盛,饵料丰富使得鱼类密集;鱼类为海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吸引众多海鸟;海鸟的鸟粪落入海水(岛上鸟粪滑入海水),海水营养盐增多,又为浮游生物提供营养物,间接为鱼类提供了饵料。
(2)钦查群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使得鸟粪不易分解;干旱少雨,不易被雨水冲刷;积累的时间长;岛上早期人类活动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少。
(3)化肥等肥料的出现,替代了鸟粪;长期开采,鸟粪资源日趋枯竭。
结合思维 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可知,秘鲁附近海域受上升补偿流影响,海水上升将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成为鱼类食物;按照物质循环分析鱼类—海鸟—海水营养盐—浮游生物之间的关系
区域认知 综合分析可以从自然和社会因素分析鸟类多的原因,再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对鸟粪分解的影响;从市场条件分析需求量减少,从当地资源条件来看鸟粪资源日趋枯竭的原因
设问视角
整体性的表现体现在不同尺度的地理环境中
气象要素
大到全球尺度的海陆关系,
小到地方性尺度的森林系统。
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2.2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
含义:是指自然地理系统具有组成要素不具备的统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整体性效应。
新功能:比如形成土壤的的功能、生产有机物的功能、形成季风环流的功能等。
华南阔叶林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
组分结构多样
系统整体性强
抗干扰能力强
稳定性好
组分结构简单
功能不协调
稳定性较差
整体性强弱的影响因素: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案例]自然环境要素的不同组合,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的差异明显。
探究活动
阅读教材P106“阿根廷的蜂蜜生产”材料,了解其蜂蜜生产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关系。
图5﹣5 阿根廷蜜源区与地形分布
地形 气候 蜜源植物 蜂蜜
东部平原区 有利条件 (地处拉普拉塔平原) 地势平坦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湿润 三叶草、柑橘为主 呈浅琥珀色,品质高,市场广阔
不利条件 —— 水灾较多,冬季潮湿、夏季多雨,蜂群有时发生病害 北部亚热带区 有利条件 —— 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雨量充沛 种类繁多 种类较多
南部草原区 条件 平原向 高原过渡 气候条件复杂 混杂 产量较少
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发展的方向、强度、形式会发生变化。
周期性的日变化、年变化是在现有结构中产生的,一般不会导致系统的演替。
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建立起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形成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2.3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探究活动
阅读教材P107的“活动”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图5-6苏门答腊岛地形分布
就苏门答腊岛的地理位置来看,当地应属于热带雨林景观。而由于海拔等因素的影响,该岛热带雨林景观分布较少。该岛西海岸经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的袭击。这是一种高高卷起的拍岸浪,呈一长排或两排、三排向海岸推进,冲击力量甚大,可把渔船举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该岛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区达4500-6000毫米;山脉东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岛的南北两端年降水量仅1500-1700毫米。
分析区域自然环境要素与整体性的关系
1.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导致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景观分布有限的原因。
2.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苏门答腊岛缺少天然良港的原因。
3.导致苏门答腊岛降水空间差异的主导地理因素是什么?
1.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导致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景观分布有限的原因。
2.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苏门答腊岛缺少天然良港的原因。
3.导致苏门答腊岛降水空间差异的主导地理因素是什么?
(1)西海岸狭窄,热带雨林景观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西部山区;
且山区土壤较为贫瘠,人类砍伐,破坏严重;
(2)东部山坡至沿海平原,农业活动;
(3)岛的南北两端降水较少。故雨林景观分布有限。
地形、大气环流
(1)岛屿西岸印度洋拍岸浪,风大浪急,且海岸线较为平直,船只难以停泊;
(2)岛屿东岸海域面积狭小,(泥沙淤积严重,板块作用抬升)海水较浅,且多珊瑚礁,且航道极少,不利于港口建设。
素养设问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并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3.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单项资源及其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因素构成整体系统
(2)各地区之间的环境状况相互影响
(3)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人类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改变了某种要素,会影响到其他要素甚至自然环境
延伸思考:
保护雨林是谁的责任?
黄土高原
地上河
河口湿地
沙尘暴
洪涝
在黄土高原过度垦殖,不仅破坏了当地生态,使农业生产处于低产落后、恶性循环的状况,也是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洪涝、风沙、盐碱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各地区之间的环境状况是相互影响的
盐碱化
1.阅读教材P108的“活动”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美洲鹤属于世界稀禽之一,体态优雅,鸣声嘹亮,其高声鸣叫能传播到3千米开外的地方,又称高鸣鹤;其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湿地里,被戏称为“水中老人”。
美洲鹤曾广泛分布与北美洲大陆湿地。随着移民的到来,大量湿地被排干后变成湿地。人们修筑房屋、道路、沟渠等,使得美洲鹤栖息地严重破碎化,再加上猎杀和拾卵,其生存受到极大威胁。如今,美洲鹤逐渐从北美洲大陆湿地上消失,已成为世界濒危鹤类之一。
探究活动
(1)从整体性角度说明移民在开发土地资源时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
(2)为什么尽管恢复了部分区域被破坏的湿地环境,但要恢复美洲鹤原来的
生活环境却仍有很多困难?
(3)从整体性角度分析,为什么人工训练美洲鹤并野外放飞,实验成功的难度非常大?
(1)在土地上进行耕地、修筑房屋、道路等,湿地大量减少;
蒸发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变干,进一步造成湿地减少。
(3)人工训练无法达到野外环境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如气候条件、径流条件、食物条件。
(2)气候、地表径流及生物的恢复都需要重新建立,有一个演替过程。
素养设问
情境探究
植物开花要求一定的日照长度和温度,这种特性与其原产地有关,只有当日照长度超过临界日照(14~17小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叫长日照植物;反之,即为短日照植物。萱草花被称为中国的母亲之花。花期为6月上旬至7月中旬。
素养设问
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角度思考以下问题。
(1)花农让萱草花在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前夕开花的办法最可能是( )
A.增施有机肥 B.白天用黑布笼罩
C.利用温室大棚保持较高温度 D.种植时间提前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长日照植物起源于高纬 ②长日照植物起源于低纬
③短日照植物起源于高纬 ④短日照植物起源于低纬
⑤菊花为短日照植物 ⑥萱草花为长日照植物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C
B
(3) 与上述现象原理类似的是( )
A.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
综合思维 综合分析可知,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因此低纬度地区光照时间短。高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大,夏季极圈到极点之间出现极昼,因此长日照植物起源于高纬度,短日照植物起源于低纬度。菊花秋季开花为短日照植物,萱草花夏季开花为长日照植物。
区域认知 结合所学知识及图文材料可知,萱草花花期为6月上旬至7月中旬,为长日照植物。母亲节是5月份,光照时间较短,花农可以利用温室大棚保持较高温度。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指纬度不同光照和热量不同,影响植物生长。
读某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引起该区域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植被砍伐 C.气候变化 D.农业开发
2.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独特性 B.区域性 C.差异性 D.整体性
A
D
读南美洲部分区域图,回答问题。
图中②③④反映了南美洲45°S附近大陆西岸,
在不同地质时期地形及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描述该地地理环境
的演变过程。
答案 地形隆起使山地东部处于盛行西风的
背风坡,降水量减小,逐渐演变成为温带大
陆性气候;河湖减少,地表水匮乏;
植被退化,以耐旱植物为主;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减少,土壤肥力下降;
大风天气增多,风力加大,风蚀地貌广布。
解析 解题时要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的原理,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要素的联系进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