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一侨光中学-昌财实验中学联合考试语文科试卷
(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刘勰所谓词外之情即言外之意,这两句话可以说最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诗的语言的本质。中国传统诗论和传统哲学爱讲“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恰恰是重视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的表现,恰恰说明了诗的语言乃是以说出的东西暗示出未说出的“无穷之意”。如果语言根本不能表意,那还有什么诗的艺术可言呢?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所以也特别重视发挥语言的诗性,重视用诗的语言表达无穷之意。
诗的语言不能像平常说话或科学的逻辑论证那样铺陈展开,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为了要含蓄不露,暗示较大的未说出的东西的空间,诗中的言词一定要量少而含金量大,否则,就成为无诗意的散文了。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的语言的这一特征:“例如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若依散文的语法看,这四句话是不完整的,但是诗人的意思已经完全表达出来了。当时杜甫在渭北(长安),李白在江东,杜甫看见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起了对好友的回忆。假如增加一些字,反而令人感到是多余的了。”
中国古典诗中有以单个的语词为象征的,例如以松柏象征坚贞;也有以全诗为象征的,例如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这就是以丹橘及其经冬不谢的具体形象,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从而使读者理解诗人的内心生活。中国人无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有共同的传统背景,生活于一个古今一体的“共同体”中,所以即使是今人也能理解丹橘的品质,从而使古人张九龄的个体性的东西得到今人的理解和同情。张九龄的《感遇》可以说全诗都是用象征性语言暗示更深远的意境或情意。又如王维的《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全诗写的是实情实景,然而这些富有象征性和暗喻性的语言却指向个没有说出的物我两忘的境界,让读者能心领神会,恍若身历其境。
中国古典诗中有不少描写景物注重形似的好诗,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却更加崇尚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的诗,崇尚有神韵的诗,而不是崇尚单纯形似的诗。王维的《终南别业》诗中有画,而又在画的背后隐蔽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上是一首描写田园山水的单纯写景的诗,但仅仅这样来看待这首诗,则显然未能真正领略其诗意。这几句诗在描写“人境”的现实田园景物时,却隐蔽着语言文字所未说出的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正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摘编自张世英《语言的诗性与诗的语言》)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诗的语言具有象征性和暗喻性,中国古典诗歌中很多作品常常借描写具体场面或景物的语言进行象征和暗喻,从而营造深远的意境。
B. 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借暮云春树表达对好友的思念,张九龄的《感遇》以丹橘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它们都用全诗进行整体象征。
C.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认为那些画意与深远的境界相结合、富有神韵的作品应该受到推崇,而一些描写景物时单纯注重形似的作品则相对逊色。
D.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里的“画”不仅指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物,更重要的是“画”的背后还隐蔽着一种悠然、空寂的境界。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语言的诗性有多种表现,即便有些日常普通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读者和听众也能从中感悟到未直接表达出的潜在内容。
B. 评判一首古典诗歌艺术水平的高下,不仅要看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还要看已经说出的言辞对其隐含着的意思是否有所启发。
C. 在日常口语表达和进行严密的科学论证时可以长篇大论,反复铺陈,而诗的语言则讲究“言约旨远”,用词越少,其隐含的意旨就越深远。
D.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两句可以理解为“李白的诗像庾信的诗一样清新,像鲍照的诗一样俊逸”,正好体现了诗的语言“言约”的特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刘勰所说的“情在词外曰‘隐’”其实是指诗的语言具有暗示性,字里行间隐含着言外之意,需要读者在阅读时思考、感悟。
B. 诗的语言往往在已经直接表达出的内容中,还隐含着很多未说出的内容,这一点是诗的语言与一般非诗的语言的重要区别。
C. 并非所有的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都具有象征性和暗喻性,但象征性和暗喻性语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却很常见,成为其显著的艺术特色。
D. 陶渊明的《饮酒》通过组合意象来表达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因此,“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眼前的景象进行反复铺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青春之歌
杨沫
清晨,一列从北平向东开行的平沈火车,正驰行在广阔、碧绿的原野上。茂密的庄稼,明亮的小河,黄色的泥屋,矗立的电杆……全闪电似的在凭倚车窗的乘客眼前闪了过去。
乘客们吸足了新鲜空气,看车外看得腻烦了,一个个都慢慢回过头来,有的打着呵欠,有的搜寻着车上的新奇事物。不久人们的视线都集中到一个小小的行李卷上,那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这是贩卖乐器的吗,旅客们注意起这行李的主人来。不是商人,却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学生,寂寞地守着这些优雅的玩艺儿。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脸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这个朴素、孤单的美丽少女,立刻引起了车上旅客们的注意,尤其男子们开始了交头接耳的议论。可是女学生却像什么人也没看见,什么也不觉得,她长久地沉入在一种麻木状态的冥想中。
车到北戴河,女学生一个人提着她那堆乐器——实在的,她的行李,除了乐器,便没有什么了——下了火车。留在车上的旅客们,还用着惊异的惋惜的眼色目送她走出了站台。
这女学生提着她的行李,在站台外东张西望了一会,看不见有接她的人,就找了一个脚夫背着行李,向她要去的杨庄走去。
走路的时候,她还是那么沉闷。她跟在脚夫后面低头走着,不言也不语。后来转了一个弯,走到个小岗上,当蔚蓝的天空和碧绿的原野之间突然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时,这女学生迟滞的脚步停下来了。她望着海,那么惊奇,明亮的眼睛露出了欢喜的激动,“呵!呵!”她连着呵呵了两声,脚步像粘在地上似的不动弹了。“第一次看见——多么美呀!”
她贪婪地望着微起涟波的平静的大海,忘记了走路。
“喂!我说那位姑娘啊,您是怎么回事呵?”脚夫急了,又向山上大声吆喝着,这才惊醒了女学生,她揉揉眼睛茫然地笑了一下,快步跑下了山岗。
脚夫是个多嘴的中年人,他不由向这举止有点儿特别的女学生盘问起来:“您站在山上看什么哪?”
“看海。多好看!”女学生歪着头,“你住在这儿多好,这地方多美呵!”
“好什么?打不上鱼来吃不上饭。我们可没觉出来美不美……”脚夫笑笑又问道,“我说,您这是干么来啦?怎么一个人?避暑的?”
女学生温厚地向脚夫笑笑,半晌才说:“哪配避暑。是找我表哥来的。”
脚夫瞪大了眼睛:“您表哥是谁?警察局的吗?”
女学生摇摇头:“不是,我表哥是教书的——杨庄的小学教员。”
“嘿!”脚夫急喊了一声,“我们邻村的先生啊,我都认识。不知是哪一位?”
“张文清。”女学生的神色稍稍活跃一些,她天真地问,“你认识他吗?他在村里吗?怎么没有上车站来接我……”
脚夫的嘴巴突然像封条封住了。他不做声了。女学生凝望着他黝黑多皱的脸,等待着他的回答。但是他不出声,又走了好几步远,这脚夫却转了话题:“我说,您贵姓啊?是从京里下来的吗?”
女学生还带着孩子气,她认真地告诉脚夫:“我姓林,叫林道静,是从北平来的。你不认识我表哥吗?”
脚夫又不出声了。半天,他呵呵了两声,不知说的什么,于是女学生也不再出声。这样他们一直走到了杨庄小学校的门前。脚夫拿了脚钱走了,林道静也微微踌躇地走上了学校门外的石台阶。
学校是在村旁一座很大的关帝庙里。林道静把行李放在庙门口,就走进庙里去找人。她走上东殿、西殿、正殿、偏殿各个课堂里全看了一遍,一个人影也没有。直到天黑了,这才有一个跛脚老头从大路上蹒跚地走来。这老头看见有人站在台阶上,远远地先喊了一声:
“找谁的呀?”
道静好容易盼着来了个人,欢喜得急忙跑下台阶和老头招呼:“张文清先生是在这儿教书吗?”
“哦,找张先生的?……”老头喝得迷迷糊糊的,红涨着脸,卷着大舌头,“他,他不在这儿啦。”
道静吃了一惊:“他哪儿去啦?——他写信告诉我暑假不离开学校的呀。还有,我表嫂呢?她也在这儿教书……”
“不,……不知道!不知道!……”老头越醉得厉害了,东倒西歪地跌进学校的大门,砰的一声把两扇庙门关得紧紧的。
这下子可把林道静难坏了!现在怎么办?以后又怎么办呢?……她愣愣地站在庙门外的冷清的阶石上,望着面前阴郁的树林,聒耳的蝉声还在无尽休地嘶叫,海水虽然望不见,然而在静寂中,海涛拍打着岩石,却不停地着单调的声响。林道静用力打了几下门,可是打不开,老头一定早入梦乡了。她心里像火烧,眼里含着泪,一个人在庙门外站着、站着,站了好久。明月升起来了,月光轻纱似的透过树隙,照着这孤单少女美丽的脸庞,她突然伏在庙门前的石碑上低低地哭了。
(节选自杨沫《青春之歌》)
1931年,17岁的杨沫和她笔下的林道静一样,因抗婚而离家出走,投奔在北戴河教书的哥哥。我们已无从得知当时的杨沫是否也随身带着那样一个行李卷,多年之后创作这部小说时,她在日记中写道:“关节使我痛得成天躺在床上看书,累了就欣赏音乐。我对于音乐的爱好不亚于文学——初中时,我弹月琴、吹口琴,还学过笙、笛。”很显然,那一袭白衣的女子,不仅是年轻时代的林道静,也是年轻时代的杨沫本人。 (光明网——《光明日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道静随身携带多种乐器,可看出她多才多艺且生活优越,也符合女学生的身份。
B.面对旅客的议论,她并不在意,而是沉入冥想,说明她沉浸在投亲的兴奋快乐之中。
C.蓝天、碧野、大海使她欢喜激动,而脚夫却看不出美不美,说明脚夫不懂欣赏美。
D.脚夫因不认识张文清而不做声还转移话题,跛脚老头因醉得厉害而记不起他去哪儿了。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域,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细致入微,运用了排比、拟人写出了自然环境的特点。
B.小说以乘客们的视角巧妙而自然地引出主要人物林道静,运用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写出了道静素净、沉郁的特点。
C.小说写林道静走出车站后看不见有人来接她,脚夫谈到表哥嘴巴像封条封住,都是为下文找不到表哥埋下的伏笔。
D.小说节选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以阴郁的树林、聒噪的蝉声、单调的涛声,衬托了道静此时投亲不遇的孤单无助。
6.道静和脚夫、老头有较多的对话,请分析对他们的语言描写的作用。(4分)
7.文中有这样的描写:“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浑身上下全是白色”,“上面插着用漂亮的白绸子包起来的南胡、箫、笛,旁边还放着整洁的琵琶、月琴、竹笙”。茅盾在这段文字旁曾经写过眉批:“描写太不简练,可以删去。”但杨沫并未听从这一建议。结合文本说明杨沫是出于什么原因而保留了这些文字。(6分)
二、古诗文阅读(51分)
(一)课内古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5分)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而闻者彰 彰:清楚
B. 非能水也 水:游泳
C.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D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全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其可怪也欤
B.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C.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句读之不知
D.①则耻师焉,惑矣 ②或师焉,或不焉
10.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的一项是(3分)
①云青青兮欲雨 ②闻舟中夜谈琵琶者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④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⑥登高而招 ⑦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⑧小学而大遗
A.①④/②③⑤/⑥⑦/⑧ B.①⑦/②③⑤/④/⑥⑧
C.①④/②③⑧/⑤⑥/⑦ D.①⑦/②③⑧/④/⑤⑥
12.下列各句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不拘于时
C.青,取之于蓝 D.转徙于江湖间
(二)课外古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章昭达字伯通,吴兴武康人也。性倜傥,轻财尚气。少时遇相者谓曰:“卿容貌甚善,须小亏,则当富贵。”梁大同中,昭达为东宫直后,因醉堕马,鬓角小伤,昭达喜之,相者曰:“未也。”
侯景之乱,昭达率乡人援台,为流矢所中,眇其一目。相者见之,曰:“卿相善矣,不久当富贵。”台城陷,昭达还乡里,与陈文帝游,因结君臣分。侯景平,文帝为吴兴太守,昭达杖策来谒。文帝见之大喜,因委以将帅,恩宠超于侪等。陈武帝谋讨王僧辩,令文帝还长城招聚兵众,以备杜龛,频使昭达往京口禀承计画。累功除定州刺史。时留异拥据东阳,武帝患之,乃使昭达为长山令,居其心腹。(天嘉)四年,以功授镇前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初,文帝尝梦昭达升台铉,及旦,以梦告之。至是,侍宴酒酣,顾昭达曰:“卿忆梦不?何以偿梦?”昭达对曰:“当效犬马之用,以尽臣节,自余无以奉偿。”寻出为都督、江州刺史。废帝即位,改封邵陵郡公。华皎之反,其移文并假以昭达为辞,又频遣使招之,昭达尽执其使送都。太建二年,征江陵。时梁明帝与周军大蓄舟舰于青泥中,昭达分遣偏将钱道戢、程文季乘轻舟焚之。周又于峡口南岸筑垒名安蜀城于江上横引大索编苇为桥以度军粮昭达乃命军士为长戟施楼船上仰割其索索断粮绝,因纵兵攻其城,降之。三年,于军中病薨,赠大将军。昭达性严刻,每奉命出征,必昼夜倍道;然其所克必推功将帅。厨膳饮食,并同群下,将士亦以此附之。每饮会,必盛设女伎杂乐,备羌、胡之声,音律姿容,并一时之妙,虽临敌弗之废也。四年,配享文帝庙庭。
(节选自《南史 章昭达传》)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周又于峡口南岸筑垒名安/蜀城于江上横引大索/编苇为桥/以度军粮/昭达乃命军士为长戟施楼船/上仰割其索/
B. 周又于峡口南岸筑垒名安/蜀城于江上横引大索/编苇为桥/以度军粮/昭达乃命军士为长戟/施楼船上/仰割其索/
C. 周又于峡口南岸筑垒/名安蜀城/于江上横引大索/编苇为桥/以度军粮/昭达乃命军士为长戟/施楼船上/仰割其索/
D. 周又于峡口南岸筑垒/名安蜀城/于江上横引大索/编苇为桥/以度军粮/昭达乃命军士为长戟施楼船/上仰割其索/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东宫,古代宫殿名,因在皇宫东面而得名,后也借指居住在此的太子。
B. 移文,官府用于征讨、晓谕或声讨的文书,也称为“移书”或“檄文”。
C.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官员的死亡,也可用于妃嫔、皇子、公主等。
D. 配享,指臣子在帝王宗庙得到附带祭祀,是古代奖励功臣的一种恩典。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昭达追随文帝,颇得信任。文帝任吴兴太守时,昭达主动谒见,结下君臣情分;文帝镇守长城,昭达多次奉命与武帝通消息,后累积功勋为定州刺史。
B. 昭达忠于陈朝,不怀二志。御宴上,面对文帝询问,昭达坦陈尽忠尽节之意;废帝即位后,华皎造反,昭达将华皎派来诱降的人全部押送到京城。
C. 昭达能征善战,颇有智谋。早年昭达即跟随文帝守长城,防杜龛;后又担任长山令,防备留异;征江陵时,面对梁周大军,他巧出奇兵,大获全胜。
D. 昭达尽职尽责,治军有方。他为国赴战,鞠躬尽瘁,最后病死于军中;行军征战恩威并施,能以身作则与士兵共苦,又懂得犒赏将士,因此深受敬戴。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每题4分)
(1)昭达对曰:“当效犬马之用,以尽臣节,自余无以奉偿。”
(2)昭达性严刻,每奉命出征,必昼夜倍道;然其所克,必推功将帅。
(三)古诗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平生为爱西湖好
欧阳修
平生为爱西湖①好,来拥朱轮②。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
归来恰似辽东鹤③,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注】①西湖:此处指颍州西湖。②朱轮:古制,太守所乘之车,以朱漆涂轮。作者曾任颖州知州,故以太守自比。③辽东鹤:出自晋陶潜《搜神后记》,写辽东人丁令威修道升仙,化鹤归飞之事。
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词一定有词牌名,不一定有题目,后人为了区别同词牌的词,往往取首句为题目,本词即如此。
B. “归来恰似辽东鹤”化用典故,与上片“来拥朱轮”形成对照,感叹久别归来时世事变迁。
C. “城郭人民”三句,写颍州百姓看到的是年年更替的新上任的太守,没人再认识以前的太守了。
D. 这首词的语言清新朴素,特别是下片,运用典故,一气蝉联,略无停顿,自然流畅。
18. 这首词的三、四两句修辞手法运用巧妙,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9.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诗人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是: , 。
(2)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和“ ”令人叹为观止。
(3)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通过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长度写出了作者晚年漂泊他乡、疾病缠身的凄苦生活。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及民众对异族统治已经麻木的现象,描述该现象的句子是“ , ”。
(5)“月”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古人借“月”表达不同的情感,《琵琶行》中“ ”借“月”烘托四周环境的寂静,村托琶女技艺的高超;《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 ”借酬“月”来表达诗人寻求超脱的豁达。
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20题至22题每题3分)
年画被喻为挂在墙上的寓言,自从它出现后,便与春节 ,点亮寒风中空落的墙壁。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 的艺术形式。虽然中国年画经过了几代发展,内容也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但是那些最早从中国老百姓 的传统典籍和民间故事里 出来的年画,却像一本教科书,教化育人,洞彻事理。不仅年画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工具,还承载着道德教育、信仰传承,让人在潜移默化中读到中国的智慧和精髓。
年画,不仅是一面镜子,也是美好人世间的万花筒,它让我们可以直观地窥见自己心中的想象,在辞旧迎新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让我们在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再教育中,看到了悬挂在中国百姓心中的年景,那是丰盈的日子,美好的生活。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形影相随 脍炙人口 家喻户晓 派生
B. 形影相随 喜闻乐见 耳熟能详 衍生
C. 形影相吊 脍炙人口 耳熟能详 派生
D. 形影相吊 喜闻乐见 家喻户晓 衍生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不仅年画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工具,还承载着起到道德教育、信仰传承的作用,让人在移默化中读到中国的智慧和精髓。
B. 年画不仅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工具,还承载着起到道德教育、信仰传承的作用,让人在潜移默化中读到中国的智慧和精髓。
C. 不仅年画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工具,还承载着道德教育、信仰传承,让人在潜移默化中读到中国的智慧和精髓。
D. 年画不仅是文化流通、审美传播的工具,还承载着道德教育、信仰传承的作用,让人在潜移默化中读到中国的智慧和精髓。
2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下图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内容,补充下面文段中两处空缺的内容。要求:语意完整,句式连贯,语言简洁。(5分)
中国古代小说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不断发展的历程。先秦两汉是中国小说的萌芽期,神话、寓言等作品已具备小说的某些因素;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志人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正式产生;① ;话本、拟话本小说在宋元时期大量涌现,是中国古代小说继续发展的具体表现;② 。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速度至上的时代,出行奔高速,吃饭吃快餐,购物要秒杀……“快”,使得经济高速增长,生活迅速繁荣,快时代成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可是上海大二学生唐同学却反其道行之,他在今年暑假花费381元车费,耗时6天5夜,坐了54辆公交车从上海到了北京。他本来可以花6个小时坐高铁,或者花2个小时坐飞机。但他一点也不后悔,他说这样可以感受国家之大,区域之丰富……这都是教科书上无法学到的,并且“我还看到了无数人真实的生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021年秋季南安侨光中学高二第2次阶段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1.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项中“都用全诗进行整体象征”错误,无中生有。根据原文“也有以全诗为象征的,例如张九龄的《感遇》”表明张九龄的《感遇》以丹橘象征诗人高洁的品格,是用全诗进行整体象征的;但无证据表明杜甫的《春日忆李白》是用全诗进行整体象征的。根据原文“王力先生曾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中的两联为例具体说明了诗的语言的这一特征”,其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只是这首诗的其中两联。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故选B。
2. C C项中“用词越少,其隐含的意旨就越深远”错误,据第二段“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可知,这是对诗歌创作的要求,而实际上,作家们水平不一,创作出来的诗歌中,并不全是“用词越少,其隐含的意旨就越深远”。故选C。
3. 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项中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理解为“诗人对眼前的景象进行反复铺陈”欠妥,最后一段“这几句诗在描写人境的现实田园景物时,却隐蔽着语言文字所未说出的超现实的情趣和理想境界,正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可以看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隐蔽的情趣和境界,而不是对景象的反复铺陈。故选D。
【答案】4. A 5.A
6.(1)表现人物的性格,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人物的个性特征。(1分)如道静表达对大海的赞美、介绍自己的语言,表现出道静热爱自然、单纯可爱。(1分)(2)交代或暗示内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1分)如脚夫和老头谈到道静的表哥时避而不谈转移话题,暗示表哥已去向不明,道静寻亲不遇又推动了情节继续发展。(1分)
7.(1)人物塑造:保留这些描写更符合人物年龄、身份特点,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2分)(2)创作目的:刻意渲染此时林道静的小资产阶级气质,以使其后来的成长更具意义。(2分)(3)个人情感的因素:杨沫年轻时代有过林道静类似的经历,在角色塑造中不可避免地有一定心理投射。(2分)(其它观点若能自圆其说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4. A B项“兴奋快乐”错,C项脚夫不是不懂欣赏美,而是觉得打不上鱼吃不上饭而无心欣赏,D项“脚夫不认识张文清”错。
A A项中“细致入微”“拟人”错。
这道题考查人物语言的作用。这类题的思考角度一般有内容、结构、人物、主旨、情感、读者几个维度。在组织答案时,可以用排除法,先写自己有把握的方面,再根据情况写相关的方面,一定要补足三个方面。
这道题阅读量大,面对这样的题目要有耐心,读完材料,提炼关键点。先是茅盾的评价,他是从文本的语言角度来谈的,不免狭隘。我们要考虑作者的创作目的和用意,结合故事有关的信息,分析这些详细描写的作用即可。
【答案】8.C 9. D 10. B 11.B 12.A
【解析】8. C C项.“惑”,应译作“糊涂”。译文: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故选C。
9. D A.副词,大概∕副词,难道;B.连词,却∕连词,那么,就;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提宾的标志。D,用于句末,表陈述。
10. B A.“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B.“须臾”,古义和今义都表示一段很短的时间,片刻之间。古今义相同。
C.“寄托”,古义:托身、安身;今义: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D.“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大多数人。
故选B。
B 略 12. A 略
【答案】13. C 14. B 15. A
16. (1)章昭达回答说:“(我)应当献出犬马之劳,来竭尽我的忠诚,除此之外没有办法可以用来报答(您)。”(“效”,献,献出;“尽……节”,竭尽……忠诚;“无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效”“尽……节”“无以”各1分,整体1分。)
(2)章昭达天性严格,每当接受使命出征,必定日夜加倍赶路;然而他有所攻克,一定把功劳推让给手下的将帅。(“严刻”,严格;“倍道”,兼程,加倍赶路;“推功”,退让功绩。“严刻”“倍道”“推功”各1分,整体1分。)
【解析】13. C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本题中“周又于峡口南岸筑垒”,“周”,主语,周朝军队;“于峡口南岸”,介词结构作状语;谓语动词“筑”,修筑;“垒”,堡垒,作宾语,可见这是 一个主谓宾中心语完整的句子,所以“垒”后应该断开。“名安蜀城”,“名”,命名,叫;“安蜀城”,作“名”的宾语,可见承前省略主语“垒”,该句有了动宾部分,是完整而独立的句子,所以“名”前要停顿,“城”后要停顿,排除A、B两项。“昭达乃命军士为长戟/施楼船上/仰割其索/”,这里主语为“昭达”,“命”为使令性的词,其后接“军士”,既作“命”的宾语,又是后边“为”“施”“割”三个承接性动词的主语,这叫兼语短语作谓语,是一种固定句式;“为长戟”翻译为“制造长戟”;“施”后省略了介词“于”, 翻译为“在”,与后面的“上”形成固定搭配,翻译为“放置在楼船上”,所以应该在“上” 后停顿;“仰割其索”,“仰”作“割”的状语。据此排除D项。整句话的翻译为:北周的军队又在峡口的南岸修筑堡垒,取名叫安蜀城,在江面上横向拉起粗大的绳索,编结苇草构成桥梁,来运送军粮。章昭达于是令士兵制作长戟,放置于楼船上,让士兵们仰着身子切割绳索。故选C。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移文……也称为‘移书’或‘檄文’”说法不正确。“移文”是官员之间或国内不相统属的各官署之间交往的一种平行文书。檄文常常是针对敌对方而发的,多用于声讨和征伐,文辞尖锐,重在扬己罪彼;移文常常是针对内部不同意见而发,多用于晓谕和责备,文辞比较温和,重在改变对方看法。故选B。
15. 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A项,“文帝任吴兴太守时,昭达主动谒见,结下君臣情分”是错误的,原文“台城陷,昭达还乡里,与陈文帝游,因结君臣分”,之后才有“文帝为吴兴太守”一事,可见昭达与文帝结下君臣情分是在文帝担任吴兴太守之前。故选A。
16.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的得分点为:“效”,献,献出;“尽……节”,竭尽……忠诚;“无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严刻”,严格;“倍道”,兼程,加倍赶路;“推功”,退让功绩。
参考译文:
章昭达字伯通,是吴兴武康人。他生性洒脱不拘,轻视钱财,崇尚义气。小时候遇到相面的人,对他说:“您面相很好,应当有小小的损伤,就会富贵。”梁朝大同年间,章昭达担任东宫直后,因喝醉酒从马上摔下,鬓角受了小伤,章昭达为此而高兴(以为应验了看相人的话),看相人说:“这个不是的。”
侯景作乱,章昭达率领乡里人援助台城,被流箭射中,瞎了一只眼。看相的人见到他,说道:“你的面相好了,不久定当富贵。”台城陷落,章昭达回到家乡,与陈文帝(注:时在梁朝,文帝尚为梁朝官员)交往,于是结下了君臣的情分。侯景之乱平定后,文帝担任吴兴太守,章昭达拄着拐杖前来拜见文帝。文帝见到他非常高兴,于是委任他做将帅,恩宠超过同辈。陈武帝谋划讨伐王僧辩,命文帝回到长城(县城名)招集士兵,以防备杜龛,(文帝)多次差遣章昭达前往京口禀告计划。累计战功,被授予定州刺史。此时留异占据东阳,武帝对他很担忧,于是派章昭达担任长山县令,处于留异辖地的要害之地。天嘉四年,按照功劳任命章昭达为镇前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当初,文帝曾经梦见章昭达升任宰相,第二天早上就把梦中的事告诉了他。到这时,侍座宴席间,酒喝到酣畅的时候,文帝看着章昭达说:“你是否还记得梦中的事啊?用什么来实现梦中之事呢?”章昭达回答说:“(我)应当献出犬马之劳,来竭尽我的忠诚,除此之外没有办法可以用来实现(梦中之事)。”不久担任都督、江州刺史。废帝即位,章昭达改封为邵陵郡公。华皎谋反,他的文书都假托是章昭达所写,又多次派使者去招揽章昭达,章昭达把他派来的使者全部捉住送到京师。太建二年,攻打江陵。当时西梁明帝与北周军队在青泥中聚集了很多船舰,章昭达分头派遣副将钱道戢、程文季乘着轻便的船只焚烧敌军的战船。北周的军队又在峡口的南岸修筑堡垒,取名叫安蜀城,在江面上横向拉起粗大的绳索,编结苇草构成桥梁,来运送军粮。章昭达于是令士兵制作长戟,放置于楼船上,让士兵们仰着身子切割绳索。绳索被割断,粮道断绝,趁势挥军攻打城垒,降服敌军。太建三年,在军中病逝,追赠为大将军。章昭达天性严格,每当接受使命出征,必定日夜加倍赶路;然而他有所攻克,一定把功劳推让给手下的将帅。饮食饭菜,全部与部下相同,将帅士兵们也因此而归附于他。每当饮宴聚会,必定多设歌女与各种音乐,备全羌人、胡地的乐音,音乐与女色,都极尽当时的美妙,即使在临战对敌的情形下也不废止这种做法。太建四年,附祀于文帝庙堂。
【答案】17. C 18. (1)“富贵浮云”比喻(用典),用孔子“富贵于我如浮云”之语,把富贵比作浮云,表达了词人对名利的淡泊。(3分)(2)“俯仰流年二十春”夸张,写出了时光流逝之快,二十年就在俯仰之间倏忽而过的无奈。(3分)
【解析】17. C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颍州百姓看到是年年更替的新上任的太守”错误。这三句是从词人的视角出发,词人看到颍州的百姓已不是当年自己任太守时的百姓了,有谁还能认得当年的旧主人——曾任当地长官的我啊。故选C。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1)“富贵浮云”既是用典,也是比喻,“富贵浮云”用孔子“富贵于我如浮云”之语,把富贵比作浮云,这里兼含变幻不常与视同身外之物两层意思。“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突然从过去“来拥朱轮”一下子拉回到眼前。这二十来年中,他从被贬谪外郡到重新起用、历任要职(担任过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高级军政、行政职务),到再度受黜,最后退居颍州,不但个人在政治上屡经升沉,而且整个政局也有很大变化,因此他不免深感功名富贵正如浮云变幻,既难长久,也不必看重了。
(2)从“来拥朱轮”到“俯仰流年二十春”,时间跨度很大,中间种种,都只用“富贵浮云”一语带过,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时光流逝之快,许多难以明言也难以尽言之意尽在其中了。
19.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 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5)唯见江心秋月白 一尊还酹江月
【答案】20. B 21. D 22. B
【解析】20. B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形影相随”,如同影子随着形体,一刻也难分离。“形影相吊”,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独。语境写年画与春节的关系密切,选用“形影相随”。
第二空,“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的意思,多指文学艺术作品受人欢迎。“脍炙人口”,比喻好的文学、艺术作品为人们所称赞传颂。语境讲受老百姓欢迎的艺术形式,选用“喜闻乐见”。
第三空,“家喻户晓”,意思是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耳熟能详”,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复述出来。“家喻户晓”的主语是作品,“耳熟能详”的主语是人。语境讲老百姓熟悉的,了解的“传统典籍和民间故事”,选用“耳熟能详”。
第四空,“衍生”,通过演变而产生的。“派生”,由某一根本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化出来。语境讲“年画”是从“传统典籍和民间故事里”演变而来的,选用“衍生”。故选B。
D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为语序不当,前后主语都是“年画”,关联词应该放在主语的后面,“不仅”放在“年画”后面。二为成分残缺,“承载着道德教育、信仰传承”成分残缺,后面可以加上“的作用”。分析选项内容,D项修改正确。故选D
B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划线句子,把“年画”比作“镜子”“万花筒”,运用比喻修辞。
A.“杜康”代指酒,运用借代手法。
B.把雪比作梨花,运用比喻修辞。
C.运用双关手法,“丝”字与“思”谐音双关,意为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和拟人,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D.拟人。将羌笛声拟人化,假想幽怨的羌笛声是在埋怨春光久久未至,表现了戍边战士心中的思乡之愁。 故选B。
23.【答案】①到了唐朝,唐传奇的产生意味着中国古代小说已经成熟。 (信息1分,句式1分)
②长篇章回小说在明清时期不断出现,表明中国古代小说进入繁盛期。(信息2分,句式1分)
【解析】从整体上看,本题流程图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图。框架图按照朝代、小说的出现形式、发展状况给出演变、发展的过程。
仔细研读所给示意图可以发现,①处所填文句朝代应是唐朝,小说出现的形式是“唐传奇”,小说发展状况应是“成熟”。
②处若填文句的朝代应是“明清时期”,小说出现的形式是“长篇章回”,小说发展状况应是“繁盛”。
同时,在句式表达上,应尽量和前后句式保持一致。故①处可填“到了唐朝,唐传奇的产生意味着中国古代小说已经成熟”。②处可填“长篇章回小说在明清时期不断出现,表明中国古代小说进入繁盛期”。
24.【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为记叙性材料。
材料可分成两层,第一层讲快时代下各种“快”的现象;第二层用具体事例唐同学的经历说明慢节奏,慢生活的好处。材料的两层形成对比,快有快的好处,慢有慢的精彩,但是从材料的叙述来看,更倾向于慢节奏、慢生活。因此在立意时,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这样话题可以确定为“快与慢”。
以话题“快与慢”为基础,然后确定观点。比如“快时代需要慢生活”等,这样可以体现一种认知的全面性,当然如果能深刻表达独到见解,精彩表现时代情怀,具有认识高度、责任担当和思辨意识的文章,应该给予较高的肯定。比如写作时,可以着眼于现代人生活的节奏之快,从而导致生活压力大,失去对生活的兴趣等,因此需要慢生活。但是如果从一个社会或国家着眼来写,如果把快节奏发展与慢节奏沉淀结合起来,让社会或国家稳步发展,这样的立意站位就更高一些。
如果写作时一味肯定快,这样的立意不算很切题,写作时需要注意。如果写时一味肯定慢,也不算最佳立意,最好的立意角度就是能够把快与慢结合起来,辩证看待,这样写作论述就会更严密。
现实中,有很多关于快或慢的事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组合,可以从个体到社会国家来写,这样更能体现思想梯度。
参考立意:
1.生命中不能承受之“快”。
2.快时代需要慢生活。
3.快速的年代,放慢自己的脚步,看到更多精彩。
4.人生因“快”而激情,因“慢”而深沉。
5.慢慢走,欣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