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理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吾。”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②佗。
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①头风:头痛病。②考竟:刑讯穷竟;刑讯致死。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B.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C.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D.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可指儒经,或指道经,还可指佛经。文中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
B.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C. 差:通假字,“差”同“瘥”,“病愈”的意思,在本文中不是“差错的意思”。
D. 首服:即“首伏”,坦白服罪。从表象上看,首,头也;伏,低下。“首伏”意味着头低下认罪。
12.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华佗不爱做官。他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从来没有后悔。
B. 华佗医术高超。他懂养生之道,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 华佗善用方法。他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就离开了,还留下一封信辱骂郡守。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 华佗医者仁心。华佗在狱中遭受拷打,临死前还是交出救人的方法,只不过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将书烧掉,曹操却不得而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2)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14. 曹操最后为什么要杀华佗?请简要说明原因。
湖南省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①;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要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刺史,汉代为一郡长官。刺,检核问事质疑,即监察之职;史,“御史”之意。
B. 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如“靖节先生”。
C. 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东西的丝绸,“解绶去职”指解下官印辞去官职。
D.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四年”属于按照帝王年号来纪年的。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B.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C.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D.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州郡召用陶渊明担任州郡的官职,他不忍官场,弃官回家,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身体瘦弱而患上了疾病。
B. 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而率真,清高而自负。
C. 郡将(官名)曾经来拜访,正赶上陶渊明酿的酒糟熟了,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D. 陶渊明曾经去过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好了丰盛的酒席,在半路栗里(地名)邀请他。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湖南省衡阳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精于方药,处齐不过数种,心识分铢,不假称量。针灸不过数处。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挎破腹背,抽割积聚。
佗尝行道,见有病咽塞者,因语之曰:“向来道隅有卖饼人,萍齑甚酸,可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一蛇,乃悬于车而候佗。时佗小儿戏于门中逆见自相谓曰客车边有物必是逢我翁也及客进顾视壁北悬蛇以十数乃知其奇。
又有疾者,诣佗求疗,佗曰:“君病根深,应当剖破腹。然君寿亦不过十年,病不能相杀也。”病者不堪其苦,必欲除之,佗遂下疗,应时愈,十年竟死。
广陵太守陈登忽患匈中烦懑,面赤,不食。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欲成内疽,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再服,须臾,吐出三升许虫,头赤而动,半身犹是生鱼脍,所苦便愈。佗曰:“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可救。”登至期疾动,时佗不在,遂死。
曹操闻而召佗,常在左右。操积苦头风①眩,佗针,随手而差。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又去家思归,乃就操求还取方,因托妻疾,数期不反。操累书呼之,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事,犹不肯至。操大怒,使人廉之,知妻诈疾,乃收付狱讯,考验②首服。 荀彧请曰:“佗方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加全宥。”操不从,竟杀之。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敢受,佗不强与,索火烧之。
(节选自《后汉书·华佗传》)
【注】①头风:头痛病。②考验:拷问。
7.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佗小儿戏于门中/逆见/自相谓曰/客车边有物/必是逢我翁也/及客进顾/视壁北悬蛇/以十数/乃知其奇/
B. 时佗小儿戏/于门中逆见/自相谓曰/客车边有物/必是逢我翁也/及客进/顾视壁北悬蛇/以十数/乃知其奇/
C. 时佗小儿戏/于门中逆见/自相谓曰/客车边有物/必是逢我翁也/及客进顾/视壁北/悬蛇以十数/乃知其奇/
D. 时佗小儿戏于门中/逆见/自相谓曰/客车边有物/必是逢我翁也/及客进/顾视壁北/悬蛇以十数/乃知其奇/
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廉,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汉朝时成为察举制度的重要科目,倡导修德。
B. 太尉,三公之一,始设于秦始皇,负责统领军事,掌帅印,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
C. 太守,又叫郡守,是州郡最高行政长官,可以自行任免辖内官员,然后报备朝廷。
D. 《后汉书》,范晔编撰的断代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华佗钻研医术,不求仕进。华佗精通数部经书,深谙修身养性之法,不求名利,多次拒绝进入仕途。
B. 华佗用药精简,对症下药。华佗治病用药的种类不多,都是根据病情需要先针灸,不得已才配药剂。
C. 华佗内外兼通,能知生死。无论是内科还是外科,华佗都非常精通,他还能根据病情判断病人的死期。
D. 华佗托书被拒,后继无人。监狱小吏怕招来杀身之祸,不敢接受华佗临终托书,华佗只好把书烧毁。
10.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
⑵佗方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加全宥。
湖南省涟源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潜,字元亮。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饮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选自《晋书·列传六十四隐逸》)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B.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C.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D.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文中是指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即同乡。
B. 祭酒,古代管理酒业的官员。因为陶渊明酷爱饮酒,官府便征召他任此职。
C. 刺史,古代地方官名。西汉划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主管巡察,官阶低于郡守。
D. 义熙,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潜擅长作文,作文自有风格。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写了《归去来》之后就辞去了县职。
B. 陶潜躬耕自资,不愿谄媚长官。担任彭泽县令时,把公田全部用来种秫谷;被告知应该整饰衣冠迎接郡里前来视察的督邮,他叹息不已。
C. 陶潜嗜酒如痴,率真放达自适。他曾希望自己能醉酒不醒,即使去陌生人家的酒宴,也欣然前往、酣醉而归;每醉就忘乎所以,其乐无穷。
D. 陶潜为人清高,沉着而有涵养。他称病不见仰慕自己的长官,甚至朝廷征召他做官,他也不赴任;他从来没有表现出来高兴或愤怒的神色。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2)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
12. 文章是怎样塑造隐逸者陶潜的?试做简要分析。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传
萧统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径之资,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三径,因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便以三径代称住宅庭院。
B. 解绶,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免官职。类似表示辞官的词语还有“解官”“解印”。
C. 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太宗等,文中的“曾祖”也是庙号。
D. 元嘉,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历代帝王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当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又写了《归去来兮辞》。
B. 陶潜仕途短暂。因家庭贫困,亲人年迈,曾做州祭酒,但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了;此后还担任过州主薄、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 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的粮食和肉,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 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酒酣之时就抚弄无弦琴以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湖南省长沙市二十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7.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踦:依靠。
B.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批:击。
C.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D.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会合、接触。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进乎技矣 ②依乎天理
B. ①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②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C. ①吾见其难为 ②怵然为戒,视为止
D. ①方今之时 ②臣之刀十九年矣
9.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 文章的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神态跃然纸上。
C. 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D. 《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其主观意图是宣传消极处世的人生哲学;客观上却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湖南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文言文阅读专题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理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吾。”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②佗。
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①头风:头痛病。②考竟:刑讯穷竟;刑讯致死。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B.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C.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D.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可指儒经,或指道经,还可指佛经。文中指的是儒家经典著作。
B.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C. 差:通假字,“差”同“瘥”,“病愈”的意思,在本文中不是“差错的意思”。
D. 首服:即“首伏”,坦白服罪。从表象上看,首,头也;伏,低下。“首伏”意味着头低下认罪。
12.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华佗不爱做官。他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从来没有后悔。
B. 华佗医术高超。他懂养生之道,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 华佗善用方法。他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就离开了,还留下一封信辱骂郡守。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 华佗医者仁心。华佗在狱中遭受拷打,临死前还是交出救人的方法,只不过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将书烧掉,曹操却不得而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2)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
14. 曹操最后为什么要杀华佗?请简要说明原因。
【答案】10. C 11. B 12. A
13. (1)华佗说:“这病短时间难以治好,只有经常进行治疗,才能延长寿命。”
(2)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
14. ①华佗用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欺骗了曹操,后被逮捕押送回来,最后华佗服罪。②荀彧向曹操求情,曹操认为不用担忧,天下并不缺乏有这种医术的人,最终将他拷问致死。③曹操认为华佗不根治自己的病,是想使自己显得重要,即使不杀他,他也不会断掉自己的病根。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治病,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药煮熟就让病人饮服,告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项,病人离开后,病就痊愈了。
“又精方药”中“精”是精通,作谓语,“方药”作宾语,其后断开;“其”指华佗,作下面句子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B两项。
“合汤不过数种”意思表达完整,“数种”作“不过”的宾语,排除D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孝廉……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错误。“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是西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征辟”是西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从来没有后悔”曲解文意。从“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华佗还是常常产生后悔之情的。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近”,短时间;“济”,治好;“事”,进行、从事;“延岁月”,延长寿命。
(2)题得分点有:“实”,确实;“工”,高明;“县”,通“悬”,密切相关;“含宥”,包涵宽容。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可见华佗用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欺骗了曹操,后被逮捕押送回来,最后华佗自己服罪。
根据“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可见曹操并没有将华佗的医术放在心上,认为天下并不缺乏有这种医术的人,因此将华佗拷问致死。
根据“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可见,曹操认为华佗不会根治自己的病,是想使自己显得重要,即使不杀华佗,华佗也不会断掉自己的病根。
参考译文: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外出到徐州求学,同时通晓几种儒家经典。沛国相陈珪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他都不去就任。华佗懂得养生的方法,当时的人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还像壮年的容貌。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治病,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药煮熟就让病人饮服,告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项,病人离开后,病就痊愈了。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病痛就消除了。如果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感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告诉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应声便起针,病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应须剖开身体割除的,就饮服他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便像醉死一样没有什么知觉,于是开刀后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切断肠子进行清洗,再缝合腹部刀口,抹上药膏,四五天后病好了,不再疼痛,一个月之内,就痊愈复原了。
有一位郡守生病,华佗认为这人大发一下怒气病就会好。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他医治;没有多久丢下他走掉了,还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大怒,派人追赶捕杀华佗。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手下人不要追赶。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几升黑色的血,病就好了。华佗的卓绝医技,大都像这些。曹操听说了,就召唤华佗来。曹操为头痛病所苦,每当发作,就心情烦乱,眼睛眩晕,华佗只要针刺鬲这个部位(膈俞穴),病随手就好了。不过华佗本来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病情更加严重,让华佗专为他看病。华佗说:“这病短时间难以治好,只有经常进行治疗,才能延长寿命。”华佗长期远离家乡,想回去,于是说:“刚收到家信,正要短期回家一趟呢。”到家后,用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曹操多次写信召唤,华佗还是不上路。曹操非常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如果华佗妻子确实有病,就赐给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时间;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于是华佗被移送交付许昌监狱,核实证据,本人服罪。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曹操说:“不用担忧,天下就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于是将华佗在狱中拷问致死。
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取火来把书烧掉了。华佗死了以后,曹操头痛病没有好。曹操说:“华佗能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不加根治,想用这办法来使自己显得重要。可是我不杀掉这小子,他也终究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等到后来他的爱子(曹冲)病危,曹操才感叹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
湖南省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①;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要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刺史,汉代为一郡长官。刺,检核问事质疑,即监察之职;史,“御史”之意。
B. 谥号,古指人死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如“靖节先生”。
C. 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东西的丝绸,“解绶去职”指解下官印辞去官职。
D.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四年”属于按照帝王年号来纪年的。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B.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C.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D. 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州郡召用陶渊明担任州郡的官职,他不忍官场,弃官回家,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身体瘦弱而患上了疾病。
B. 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而率真,清高而自负。
C. 郡将(官名)曾经来拜访,正赶上陶渊明酿的酒糟熟了,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D. 陶渊明曾经去过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好了丰盛的酒席,在半路栗里(地名)邀请他。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答案】8. B 9. B 10. C
11. (1)(陶渊明)曾经写作《五柳先生传》介绍自己的情形(自嘲,自比),当时的人称这本书是他自己真实情况的记载。
(2)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自己的心意。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谥号……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错误。因为“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其中“评价”或褒或贬,并不只有“褒奖”,故此项理解片面了。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种粳”为“请”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选项AC;
“县吏”做“请”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一般“曰”后断句,排除选项D。
故选B。
句子翻译: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错误。依据原文“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分析可知,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由此可知,应为“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而不是“郡将”,故此项张冠李戴了,或是移花接木了。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尝”,曾经;“自况”,自嘲,自比;“谓”,认为。
(2)“解”,懂;“而”,却;“蓄”,储存,保存;“适”,满足,畅快;“辄”,就,都。
参考译文:
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比,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
陶渊明家里很穷,双亲已老,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他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自己如此糟践自己呢 ”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上他们。”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
后来他担任彭泽县令。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高粱。他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陶渊明叹气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
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来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粟里(地名)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
起初颜延之(人名)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官职名),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到酒馆,以便一来就能喝酒。曾经在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谥号叫做靖节先生。
湖南省衡阳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精于方药,处齐不过数种,心识分铢,不假称量。针灸不过数处。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挎破腹背,抽割积聚。
佗尝行道,见有病咽塞者,因语之曰:“向来道隅有卖饼人,萍齑甚酸,可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一蛇,乃悬于车而候佗。时佗小儿戏于门中逆见自相谓曰客车边有物必是逢我翁也及客进顾视壁北悬蛇以十数乃知其奇。
又有疾者,诣佗求疗,佗曰:“君病根深,应当剖破腹。然君寿亦不过十年,病不能相杀也。”病者不堪其苦,必欲除之,佗遂下疗,应时愈,十年竟死。
广陵太守陈登忽患匈中烦懑,面赤,不食。佗脉之,曰:“府君胃中有虫,欲成内疽,腥物所为也。”即作汤二升,再服,须臾,吐出三升许虫,头赤而动,半身犹是生鱼脍,所苦便愈。佗曰:“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可救。”登至期疾动,时佗不在,遂死。
曹操闻而召佗,常在左右。操积苦头风①眩,佗针,随手而差。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又去家思归,乃就操求还取方,因托妻疾,数期不反。操累书呼之,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事,犹不肯至。操大怒,使人廉之,知妻诈疾,乃收付狱讯,考验②首服。 荀彧请曰:“佗方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加全宥。”操不从,竟杀之。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敢受,佗不强与,索火烧之。
(节选自《后汉书·华佗传》)
【注】①头风:头痛病。②考验:拷问。
7.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佗小儿戏于门中/逆见/自相谓曰/客车边有物/必是逢我翁也/及客进顾/视壁北悬蛇/以十数/乃知其奇/
B. 时佗小儿戏/于门中逆见/自相谓曰/客车边有物/必是逢我翁也/及客进/顾视壁北悬蛇/以十数/乃知其奇/
C. 时佗小儿戏/于门中逆见/自相谓曰/客车边有物/必是逢我翁也/及客进顾/视壁北/悬蛇以十数/乃知其奇/
D. 时佗小儿戏于门中/逆见/自相谓曰/客车边有物/必是逢我翁也/及客进/顾视壁北/悬蛇以十数/乃知其奇/
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廉,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汉朝时成为察举制度的重要科目,倡导修德。
B. 太尉,三公之一,始设于秦始皇,负责统领军事,掌帅印,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
C. 太守,又叫郡守,是州郡最高行政长官,可以自行任免辖内官员,然后报备朝廷。
D. 《后汉书》,范晔编撰的断代史,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华佗钻研医术,不求仕进。华佗精通数部经书,深谙修身养性之法,不求名利,多次拒绝进入仕途。
B. 华佗用药精简,对症下药。华佗治病用药的种类不多,都是根据病情需要先针灸,不得已才配药剂。
C. 华佗内外兼通,能知生死。无论是内科还是外科,华佗都非常精通,他还能根据病情判断病人的死期。
D. 华佗托书被拒,后继无人。监狱小吏怕招来杀身之祸,不敢接受华佗临终托书,华佗只好把书烧毁。
10.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为人性恶,难得意,且耻以医见业。
⑵佗方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加全宥。
【答案】7. D 8. C 9. B
10. ⑴华佗为人脾气粗暴,难以得志,而且他耻于以行医为业。
⑵华佗的医术实在精湛,他的身上系着别人的性命,应当给以保全赦免。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当时华佗的小儿子们在门内玩,迎面看到后,互相说:“客人车边挂了东西,一定是遇到了我们的父亲。”等客人进门,看到北面墙上,悬挂了几十条小蛇,这才知道华佗的神奇。
“于门中”是做句子“时佗小儿戏”的状语,不能断开,排除BC。
“顾”在这里是回头看的意思,与“视”连接,是一个词语,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可以自行任免辖内官员,然后报备朝廷。”错误,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 、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而不是“辖内官员”。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华佗治病用药的种类不多,都是根据病情需要先针灸,不得已才配药剂”错误,由原文“精于方药,处齐不过数种,心识分铢,不假称量。针灸不过数处。”可知他说的意思是他精通医方医药,他治病时,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所以“不得已才配药”曲解文意。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恶”,脾气暴躁;“得意”,难以得志;“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2)题得分点有:“工”,精湛;“悬”,系着,挂着;“宥”,赦免。
参考译文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他在徐州游学,同时通晓几种儒家经书。华佗懂得养生的方法。年龄将近一百岁, 可外表还像壮年的容貌,当时的人认为他是神仙。沛国相陈圭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他都不去就任。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治病,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要是体内生了疾病,针灸药物都达不到,他就先让病人用酒服下“麻沸教”,一旦麻醉,失去知觉,华佗就剖开病人的腹背,抽去割除积聚的病患。
华佗曾经在路上走,看到有位病人咽喉堵塞,就对病人说:“来的路上道边有个卖饼子的人,他做的萍菜末非常酸,可要他的菜汁喝下三升,病自然就会好。”病人就照华佗的话做了,立刻吐出一条蛇,然后将蛇挂在车上等候华佗。当时华佗的小儿子们在门内玩,迎面看到后,互相说:“客人车边挂了东西,一定是遇到了我们的父亲。”等客人进门,看到北面墙上,悬挂了几十条小蛇,这才知道华佗的神奇。
又有一位病人,找华佗诸求治疗。华佗说:“您的病根很深,应当剖腹。但您的寿命也不会超过十年,疾病不会造成您死亡。”病人受不了痛苦,一 定要求除掉病根。华佗就给他治疗,立刻就痊愈了,十年后果然就死了。
广陵太守陈登忽然患胸中烦闷之病,脸色发红,不吃东西.华佗给他切脉,说:“您的胃中有虫,将要成为体内的恶疮,是带腥气的食物引起的。”随即为陈登做了二升汤药,服了两次, 一会儿吐出了三升左右的虫, 虫头呈红色,还在动,半个身子还是生鱼块, 陈登的疾病立刻痊愈了。华佗说:“这种病过三年将复发, 遇到良医可以得救。”陈登三年以后疾病复发,当时华佗不在,结果病死了。
曹操知道后就召唤华佗来,让他经常在身边。曹操长期苦于头部风眩,华佗随时绘他针灸,病随手就好了。华佗为人脾气粗暴,难以得志,而且他耻于以行医为职业,加上离开家想家,去见曹操要求回去拿药,接着借口妻子生病,很长时间不回来。曹操多次写信召他回来,有吩咐郡县打发他上路。但华佗自恃才能,厌倦世事,仍然不肯来。普操非常生气,派人前往查看,了解到华佗的妻子装病,就将华佗逮捕,下在狱中审问。经过拷问,华佗坦白服罪。
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给予保全赦免。”曹操不听,最终杀了他。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教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取火来把书烧掉了。
湖南省涟源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潜,字元亮。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赢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郎,不就。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饮穷日。潜无履,弘顾左右为之造履。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弘后欲见,辄于林泽间候之。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选自《晋书·列传六十四隐逸》)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B.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C.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D.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里,泛指乡民聚居的基层单位,文中是指居里或籍贯相同的人,即同乡。
B. 祭酒,古代管理酒业的官员。因为陶渊明酷爱饮酒,官府便征召他任此职。
C. 刺史,古代地方官名。西汉划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主管巡察,官阶低于郡守。
D. 义熙,年号。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潜擅长作文,作文自有风格。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写了《归去来》之后就辞去了县职。
B. 陶潜躬耕自资,不愿谄媚长官。担任彭泽县令时,把公田全部用来种秫谷;被告知应该整饰衣冠迎接郡里前来视察的督邮,他叹息不已。
C. 陶潜嗜酒如痴,率真放达自适。他曾希望自己能醉酒不醒,即使去陌生人家的酒宴,也欣然前往、酣醉而归;每醉就忘乎所以,其乐无穷。
D. 陶潜为人清高,沉着而有涵养。他称病不见仰慕自己的长官,甚至朝廷征召他做官,他也不赴任;他从来没有表现出来高兴或愤怒的神色。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2)左右请履度,潜便于坐申脚令度焉。
12. 文章是怎样塑造隐逸者陶潜的?试做简要分析。
【答案】8. B 9. B 10. A
11. (1)(他)不曾拜访过这些人,所到的地方只是田家家舍以及到庐山游观罢了。
(2)随从询问他鞋子的尺寸,他便在座位上伸出脚让(他们)度量脚的长度。
12. 《晋书》用正面描写陶潜的隐逸者形象,比如“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用语言描写来塑造陶潜嗜酒如痴、为人清高的形象。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起为州祭酒”承前省略主语“陶渊明”,“起”“为”为谓语,“州祭酒”为宾语,意思是“陶渊明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句意完整,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D。
“堪”的意思是“忍受”,“吏职”为其宾语,承前省略主语“陶渊明”,意思是“他(陶渊明)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应在“吏职”后断开,排除C。
句意: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古代管理酒业的官员”表述错误。祭酒是古代主管学务官员,州祭酒相当于现在的一地的教育局局长。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他写了《归去来》之后就辞去了县职”表述错误,根据文本“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可知,他是先辞官,后写的《归去来》。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
(1)“未尝”,未曾,不是,不曾;“造诣”,拜访,访问;“唯”,只是;“而已”,罢了。
(2)“履”,鞋子;第一个“度”,尺寸;“申”,同“伸”,伸出;第二个“度”,动词,度量脚的长度,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信息及归纳要点的能力。
结合“在县公田悉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这是语言描写,写出了陶潜嗜酒成性的形象。
结合“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分析,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此处也是语言描写,写出了陶潜的清高、不受功名利禄的束缚。
都是从正面塑造陶潜的隐逸者形象。
参考译文:
陶潜,字元亮。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世人说是实录。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不久,朝廷征召陶渊明为著作郎,不去就职。后来他谢绝了所有州郡官的拜见。陶潜的乡亲有时备了酒邀请他,有时邀请陶潜一起喝酒坐坐。虽然不认识主人,他也很高兴丝毫没有生气的样子,喝得畅快淋漓后就回家。不曾到过(游历)别的地方,只是去一些田间家舍和庐山游玩罢了。
刺史王弘在元熙年间到达江州,很钦慕他,后来亲自造访。陶潜称病不见。王弘每每派人在路上等候,私下知道陶潜要往庐山,于是便派他的敌人庞通之等人带着酒,预先在半路上邀请他。陶潜一遇上酒,在野亭举杯便饮,快乐得忘记了赶路。这时王弘便出面与他相见,于是一起饮酒欢宴终日。陶潜没有鞋,王弘环顾左右命令为他做鞋。左右询问他鞋子的尺寸,他便坐着伸长脚让他们度量。以后王弘再想会见他,便在草泽山间等候。他的亲朋好友,有时带着酒菜前往陶潜住处,他也从不推辞不喝,每喝醉一次,就感觉很舒适。他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如果没酒,也可以不停的吟诵。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文集流传于世。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渊明传
萧统
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B.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C.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D. 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径之资,比喻筹集隐居住所的费用。三径,因汉代隐士蒋诩在房前曾开三条小径,后人便以三径代称住宅庭院。
B. 解绶,古人为官时将系有绶带的印信佩戴在身,解下印绶,即辞免官职。类似表示辞官的词语还有“解官”“解印”。
C. 高祖,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世祖、太宗等,文中的“曾祖”也是庙号。
D. 元嘉,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为汉武帝首创,历代帝王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潜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被当时人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又写了《归去来兮辞》。
B. 陶潜仕途短暂。因家庭贫困,亲人年迈,曾做州祭酒,但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了;此后还担任过州主薄、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 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馈赠的粮食和肉,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D. 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酒酣之时就抚弄无弦琴以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先前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交情深厚,后来他做了始安郡的太守,经过浔阳的时候,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
(2)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苦清贫的生活,和陶渊明志趣相同。(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以自己降低身份为后一个朝代做官为耻辱。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尝往”的宾语是“庐山”,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
“于半道”是下句的状语,应与上句断开,与下句相连。排除B项。
故选C。
句子翻译:陶渊明曾经去庐山游玩,王弘让陶渊明的朋友庞通之准备了酒具,在半路栗里(地名)邀请他。陶渊明的脚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二小僮抬着竹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文中的‘曾祖’也是庙号”错误。“曾祖”指的是祖父的父亲,不是“庙号”。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此后还担任过州主薄、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错误。由原文“州召主簿,不就”可知,陶潜并未担任过州主簿。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情款”,交情深厚;“为”,担任,做;“造”,到。
(2)“勤苦”,勤苦清贫的生活;“同志”,志趣相同;“耻”,以……耻辱。
翻译:
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晋国的大司马。陶渊明自少时便有很高的志趣,而且博学多才,文章写得很好,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时看过的人都认为是他的真实写照。
因为家庭贫穷,亲人年迈,陶渊明不得不出仕做了江州祭酒。因为不能忍受官吏的职责约束,不久就自己解职回家了。州郡征召他做主簿,他不去上任。(陶渊明)亲自耕作,种田自给,于是得了瘦弱的疾病(饿得又瘦又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去探望他,(他)僵卧在床贫困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我听说贤人处世,天下无道就归隐山林,有道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 ”陶渊明回答:“我怎么敢奢望成为贤人,只不过是志向达不到啊。”檀道济送给他粮食和肉,他却挥手叫檀道济离开。
后来陶渊明做过镇军、建威参军。他曾对自己的亲友说:“我姑且暂时去弹奏那弦歌(指做文官),为将来隐居生活做准备,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就让他去做彭泽县令。公家的田地全叫下属种秫(高粱),说:“我只要常常能醉于酒就知足了。”妻子和子女坚持请求种粳米(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田地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到了年末,恰逢州郡派遣督邮来视察,县吏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去拜见他。”陶渊明长叹说:“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去向乡里小儿低头弯腰!”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下了《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年,朝廷征召陶渊明为著作郎,不去就职。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他,却不能使他前来(指叫陶渊明来他府上)。陶渊明曾经去庐山游玩,王弘让陶渊明的朋友庞通之准备了酒具,在半路栗里(地名)邀请他。陶渊明的脚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二小僮抬着竹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过了一会儿,王弘来了,陶渊明也没有抵触的情绪。
先前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交情深厚,后来他做了始安郡的太守,经过浔阳的时候,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想邀请颜延之赴宴,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两万文钱给陶渊明补贴家用,陶渊明却派人全送去酒家,以便日后能方便地买酒喝。曾经九月九日没有酒,陶渊明走出宅边,在菊丛中坐着,过了很久,采了满手菊花。正好赶上王弘送酒来,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但是却收藏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得尽兴,就弹拨无弦琴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先回去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取下头上的葛巾漉酒,漉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苦的清贫生活,和陶渊明志趣相同。(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以自己降低身份为后一个朝代做官为耻辱。自从宋高祖的基业渐渐兴盛,陶渊明再不愿意做官。元嘉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湖南省长沙市二十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7.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踦:依靠。
B. 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批:击。
C.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卸落。
D.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会合、接触。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进乎技矣 ②依乎天理
B. ①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②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C. ①吾见其难为 ②怵然为戒,视为止
D. ①方今之时 ②臣之刀十九年矣
9.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庖丁解牛》论理深刻透彻,层层相扣,逻辑严密。先说“所好者道也”,提纲挈领;然后具体分述解牛经过的三个阶段;最后,以“怵然为戒”说明要想获得自然之道以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注意在关键地方小心谨慎,专心致志。
B. 文章的语言精练而富有表现力。“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比拟庖丁进刀“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有声有色;解牛结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怡然自得神态跃然纸上。
C. 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强调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其二,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D. 《庖丁解牛》阐明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其主观意图是宣传消极处世的人生哲学;客观上却告诉人们,只要反复实践,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答案】7. A 8. C 9. C
10. (1)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了,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2)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膝之所踦”的“踦”应解释为“支撑,接触”。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相当于“于”;
B.连词,表转折,但,却;
C.动词,解/动词,作为。
D.助词,的。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强调对技术的追求”分析错误。庄子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以探求“道”,也就是把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第(1)题,以:用;神遇:用精神去和牛接触;官知:感官,这里指视觉。
第(2)题,无厚:很薄的(刀刃);有间:有空隙的(骨节);游刃:运转刀刃。
参考译文: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本为虚词,无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见一个虚线的牛,就是只看见怎么样去解)。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因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头的时候就容易坏)。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