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75年10月,身患癌症的周恩来,在做完最后一次手术后,让邓颖超找来《长征组歌》的唱片,在熟悉的旋律中与病魔相搏。长征,就是以这样丰厚的典藏和精神的光芒,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量。
80年前,我们党领导红军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摇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那么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透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饱含深情的期许,我们应更加珍视长征的历史馈赠,更加坚定走好新长征路的时代担当。长征精神展示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
长征胜利属于中国,但长征精神已走向世界。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对长征的解读从未停止。有人感叹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有人认为“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壮丽的一页”,还有人拿长征比较,“汉尼拔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只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长征精神是用血与火熔铸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血战独树镇……红军官兵几乎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徐向前在回忆百丈关大战时说:“附近的水田、山丘、深沟,都成了敌我相搏的战场,杀声震野,尸骨错列,血流满地。指战员子弹打光,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长征精神是用生与死锻造的。4支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负后卫的红34师,原有7000余人仅剩下90多人。无数个“军需处长”为了战友甘愿以命换命,无数红军官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所信仰的事业。
长征精神是用苦与乐冶炼的。聂荣臻元帅曾说:“碰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就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长征以战斗之频、河山之险、给养之难、病疫之侵、霜雪之冷,考验着红军官兵的意志与耐力。然而,就是这支每时每刻与死神打交道的队伍,休息时,有的读马列经典,有的表演《红军舞》,有的用法语唱《马赛曲》、用俄语唱《国际歌》……到处洋溢着乐观、友爱和热情,被斯诺称为“最幸福的中国人”。
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闯过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读懂、汲取长征精神,就应该经常检视自己可否拥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激情,可否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可否保持“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韧劲。
远离长征的枪林弹雨,沐浴时代的杏花春雨,我们只有像红军那样闯关夺隘、像红军那样心系人民、像红军那样紧密团结、像红军那样艰苦奋斗,才能在新长征路上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
(辛士红《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播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征,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有着丰厚的典藏和精神光芒。
B. 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人,都对长征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C. 长征的伟大胜利,是由无数红军官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要永远铭记于心。
D. 红军长征就像播种机,在十一个省内撒播了革命的种子,今天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长征精神”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与各种困难作斗争,周恩来总理身患癌症期间与病魔相搏就是典型的例证。
B. 长征精神展示的理想信念、英雄气概和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C. 长征精神是无数革命前辈用血与火熔铸的,是4支长征大军用生与死锻造的,是红军战士用苦与乐冶炼成的。
D. 作为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最高体现的长征精神,即使在沐浴着杏花春雨的今天仍要读懂、汲取和弘扬。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1935年10月,毛主席率军在吴起镇一带歼灭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宣告了蒋介石"围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B. 四川马尔康县党坝乡藏族喇嘛桑吉在红军经过阿坝地区时受到影响参加红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随军长征。
C. 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依靠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处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人间奇迹。
D.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是红军长征始终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武器,也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
4. 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给长征下一个简要定义。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湖南省衡阳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 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 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 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 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 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 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3. 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 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 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 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湖南省怀化市五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付费会影响知识传播吗
——一个法律的角度
①知识付费之所以成为一个现象级的话题,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供用户支付费用以换取相关知识的互联网网站和应用程序。这与之前国内互联网中的信息基本免费获取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无论将谓之俗气的金钱与谓之高雅的知识直接挂钩多么令人不快,我们必须承认,用知识换取金钱是最正常的,不能认为知识必须是免费的。知识的拥有者不能被强迫无偿向他人提供知识。相反,他们自己学习、获取并创造知识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其为提供知识而收取一定费用具有正当性。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例如人的身体、毒品等不能交易),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成为交易的对象。只要某种知识由于掌握者为数不多或对专业性、精准度要求较高而具有稀缺性,自然就会具有经济价值,进而产生相应的交易市场。对特定知识有需求的一方愿意支付一定对价,拥有知识的另一方则愿意提供知识以换取报酬。双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自愿达成的协议受法律保护。实际上,“知识付费”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是之前没有使用这一词汇加以描述而已。拜孔子为师,要献上10条干肉,这与现在的大学生每年交纳的学费属同一性质,其实就是为获取知识而支付的费用。
③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付费”甚至可以说是著作权法的基本理念。知识是需要通过某种表达形式加以呈现的。以法定形式呈现的表达如果具备了独创性,就可能产生《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其创作者可以作为著作权人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这就意味着他享有复制权、发行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等一系列法律规定的专有权利。《著作权法》要求他人在以复制、发行和网络传播等特定方式利用构成作品的知识形态时,原则上应经过作者许可并付费。
④著作权制度已经充分考虑了保护作品与获取知识之间的关系,其规则设计基本实现了各种利益之间的平稳。
⑤首先,著作权法并不保护思想与事实,只保护对思想与事实具有独创性的表达,由此确保思想与事实留在公有领域之中。这也意味着“知识”本身由于属于思想或事实,不可能通过《著作权法》由任何人加以垄断。只有对知识以独创性的方式所进行的表达,才可能构成受保护的作品。同时,如果对某种思想或事实的表达方式有限,为了防止通过垄断有限的表达进而垄断思想或事实,《著作权法》会将该有限的表达视为思想或事实而不予保护。
⑥其次,《著作权法》所规定的各项专有权利针对的是对作品的复制、发行和传播行为,并不限制阅读、观看等对作品的欣赏行为。翻印人物传记并销售的行为属于侵犯作者复制权和发行权的行为。《著作权法》中并无所谓“购买权”和“阅读权”,这体现了《著作权法》对获取知识的宽容。
⑦第三,《著作权法》还规定了一系列无需经过著作权人许可,也无需向其支付报酬的“合理使用”,以及无需经过著作权人许可,但需要向其支付报酬的“法定许可”,其中许多都与对知识的获取与传播有关。
⑧最后,《著作权法》对作品的保护设定了期限,自然人作品的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加50年。超过保护期之后,作品进入公有领域,任何人对作品实施复制,发行和网络传播等行为,均无需再经过作者的继承人或其他任何人的许可,当然也无需再支付报酬。
⑨由此可见,《著作权法》一方面为了激励创作而保护作品,为作者规定了一系列专有权利,以使作者能够从他人对作品的特定利用中获得报酬,另一方面也通过各种机制为利用作品提供便利,尽量减少对知识传播与获取的影响,由此实现了利益平衡。
⑩随着网络的普及程度和信息传输速度的不断提高,知识的数字化传播正在兴起。如果知识普遍以数字化形式传播且都采用了加密手段,则对知识的获取基本都会以付费为前提。这虽然体现了知识的价值,但它对低收入者的影响不可小视。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这一问题的方法,当然不是强迫知识拥有者免费提供知识,而是应由国家承担相应的责任,确保公民能够获得知识。这正如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体制下,由国家通过财政拨款支付公立学校老师的工资,也就是由国家承担传播知识的成本。换言之,无论技术和传播模式如何变化,都不可能真正使知识完全免费,改变的只是承担费用的主体和方式而已。保障公民接受文化教育的基本权利,是未来“知识付费”时代国家无可回避的重大责任。
1. 第③段中的“某种意义”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对“知识付费”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
A. 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符合互联网发展的规律。
B. 当知识付费影响到知识传播则必须取消。
C. 为“荒诞派”知识提出付费要求是违法的。
D. 数字化时代中,知识的获取基本都须付费。
3. 能根据文意作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自行将《时间简史》转换为电子版并上传至网络中供大家下载阅读是合法的。
B. 贪图便宜购买盗版书籍并阅读的人,除素质不高外,还侵犯了著作权。
C. 对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中的摄影作品,可以不向著作人支付报酬。
D. 自行将《狂人日记》以word文档的形式粘贴到网上,未构成对著作权的侵犯。
4. 概括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5. 评析第⑩段划线句的论证效果。
湖南省宁乡市七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化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公害”,同时作为丰富的再生资源,又可谓“摆错位置的财富”。为了使城市垃圾资源化,在处理前首先需要实施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收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才能完成。
公众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污染的受害者,公众参与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有重要意义。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是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和关键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主导型”环保工作模式使居民认为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多,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
长期以来,公众养成了“简单方便”的垃圾混装习惯,虽然不乏一些对环保抱有热情的人,但也往往因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而不愿执行。随着宣传教育的深入,很多市民逐渐对垃圾分类投放有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久而久之,参与的热情也会逐渐削弱。民间环保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协助政府推动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大部分公益性环保组织仅限于做一些宣传教育的工作,缺乏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管理的途径,环境保护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
垃圾分类收集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当公众对环境政策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时,政府和企业也会积极响应,尽快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覆盖广泛的绿色环保网络。
(摘编自姜朝阳等《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的公众参与》)
材料二:
从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变迁来看,早在上世纪末,《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就已经对生活垃圾的定点倾倒和堆放、分类收集和运输、合理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作出了规定。但对于公民个人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应担负的具体义务及相应制裁机制,立法一直空白。近二十年来,我国公民的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主要停留在依靠宣传教育、引导鼓励方式推行的道德义务层面。
今年 6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也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纳入其中,并对实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作出规定。至此,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强制法律规范不断完善。
在传统观念中,道德义务在法律中的设置意味着义务性质的转变,公民的环境道德义务、法律义务被明确区分与相互割裂。
但从实际来看,公民环境义务是具有立体多元层次结构的系统整体,呈现出层次性与整体性兼具的特征。公民“要我分类”强制法律义务的设定建立在公民高度认同垃圾分类现实必要性与重要性的基础上,其实现也离不开公民“我应分类”的道德责任感和自觉性,并应最终达到一种“我要分类”的自觉履行状态。
也就是说,公民环境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具有价值层面的一致性和行为层面的统一性,公民生活垃圾分类义务具有法定义务与道德义务的双重属性,只有各层次义务相互结合、相互支撑,才能够使公民强制环境法律义务的建立具有正当性与可行性,也才能确保公民基于道德情感遵守义务性规范,并从强制性义务中获得自愿性守法动力。
因此,可以说公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性质走向强制性法律义务,并不意味着其道德义务属性的灭失。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完善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处罚与监督等外在约束机制与多元参与、教育宣传等软性的内在行为与道德培养机制并行是生活垃圾分类得以成功的共同经验。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广泛推广与深入实施,也需构建契合其双重属性性质的、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义务实现机制,其具体制度实现路径应包括:以法律责任为内容的惩罚制度、法律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制度以及以声誉评价与物质奖励为中心的激励制度、以环境教育与道德培育为手段的自我实现制度等。
(摘编自赵汝《生活垃圾分类从道德义务走向法律义务》)
材料三:
旧金山是美国第一个通过垃圾分类回收相关法律的城市,强制性要求企业和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并通过调控垃圾清运费来鼓励和督促居民减少生活垃圾。日本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市民如违反分类规定乱扔垃圾,就会被拘捕并处以巨额罚款。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通过立法对投放垃圾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和约束,是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必由之路。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开始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经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规。该《条例》明确了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规定对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单位和个人可处以罚款。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处罚不是目的,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明确垃圾分类是法定的职责,每个单位、每个人都应该依法履行好自己的义务。”从该《条例》施行三个多月的实践来看,垃圾分类对市民生活习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达到更好的效果,社区建立了居民垃圾分类档案,以实现生活垃圾投放可追踪溯源,责任落实到一户一家。
垃圾分类应当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选择题”变为“必答题”。
(摘编自王薇《城市垃圾分类,一道难解的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活垃圾是城市公害,但只要做到了正确的分类就会成为一笔可观的财富。
B. 公众普遍欠缺环境意识,证明了过去采取政府主导的环保工作模式是错误的。
C. 材料三以具体的事例证明材料二阐述的观点,中外事例的选取增强了说服力。
D. 公众对垃圾分类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需强制性义务和道德义务相结合。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活垃圾分类执行不力,有经济原因,也有分类标准和方法不熟悉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渠道不畅。
B. 从材料二中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纳入法律可以看出,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是不断完善的。
C. 在上海,不论产生垃圾者是单位还是个人,若未能将垃圾准确分类投放,有可能会被追责。
D. 美国、日本和中国上海的垃圾分类回收相关法律相比较,日本的最严厉,其严厉程度超过上海。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完善《废弃物处理法》,从源头上对公民在生产和消费领域中所担负的生活垃圾减量化。
B. 通过对公民违法分类的行为采取拒收、罚款等措施,建立强有力的执法与监督机制。
C. 运用科普讲座、知识竞赛,深入家庭、社区、学校进行宣传教育,细化行为培育的方式。
D. 构建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义务实现机制,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深入实施。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5. 怎样让垃圾分类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选择题”变为“必答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国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已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同时,他也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如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译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仿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以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历史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都是显而易见的。
B. 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
C. 韩非和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但与有为并不是截然不相容,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
D. 荀子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庄子则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既对立又协调,促进中国艺术不断发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
B. 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C. 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
D. 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
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C.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结合材料,从陶渊明、李白、苏轼三人中任选一人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中国创造的科技奇观以超凡的遠度和气魄呈现在世人面前。如CRH380A动车组跑出486.1公里的时逸;“蛟龙”号成功载人深潜7020米,“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实现手控交会对接……这些科学知识、科学现象在中国当代报告文学中通常以奇观的方式被呈现,并通过持续不断的阅读融入读者的科学认知。科学奇观,意味着挑战人类既有的感知尺度和感知方式,为日渐平庸化、琐碎化、常态化的感知注入新的美学元素。报告文学无疑是建构高科技时代奇观美学的重要媒介。总体而言,这种奇观美学既具有严密的科学理性,又极富想象力与艺术气息。
围绕科技创新主题,近年来的中国报告文学还创造出颇具范式意义的叙述模式,主要表现为:面对科技难题,科技工作者克服重重障碍,通过自主创新实现攻坚克难。显然,创新是驱动情节的动力,而攻克一个个科技难关则组成叙述结构。此外,以创新驱动的叙述结构,还包含一条条情感或心灵副线,它们共同展现出中国科技工作者为追求科学、探索真理、实现中国科技跨越式发展而顽强拼搏的心路历程。应该说,能否走进科技工作者的心灵世界,是衡量此类报告文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之所以让人动容,是因为王宏甲深入细致地追踪、复原南仁东不为人知的心灵世界。每一项高新科技、每一个伟大工程的背后都隐伏着难以计敦的心灵秘史,而当每个个体的心灵史汇聚成河,便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创新、赢得尊重的心灵史诗。因此,科技创新类报告文学要提炼出科学家的精神品质和家国情怀,这是报告文学责无旁贷的使命与担当。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28日林强《创新报国:当代报告文学的时代主题》)
材料二 全媒体时代新闻多形态传播的强势,改变着既有的传播和接受的格局。这样对原先相对依赖于新闻性题材的报告文学写作必然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早先新闻媒体无法报道的一些材料,可以借道报告文学的形式推出,现在这种报告题材的初始性基本不再具有。原先报告文学写作比较多地倚重于题材的重大,现在由于多媒体对其多维度多形态的挖掘,使读者减弱了接受兴趣和期待。这些情况促使报告文学在题材摄取方面出现相应的变化。作者注意对写作题材从现实和历史两个端面作总体性的双向拓展,同时,在现实题材和历史书写两端又各自进行开疆拓土。
在现实题材报告方面,既重视重大题材、时代杰出人物等的写作,又不唯重大是取,也关注有价值的日常生活题材的叙写。前者如徐剑的《东方哈达》、何建明的《浦东史诗》、李鸣生的《震中在人心》、陈启文的《袁隆平的世界》、王宏甲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等作品,分别记写青藏铁路建设、浦东开发开放、汶川大地震和袁隆平、南仁东等重大事件及典型人物,有的作品以史诗之笔书写史诗性的伟大创造,以宏大叙事的方式,讲述展示中华力量、体现时代精神的中国故事,其时代新“史记”的价值不言而喻。后者如陈庆港的《十四家-中国农民生存报告(2000-2010)》,以小见大地反映现实中国另外的真实存在,展现了更具广泛性,典型性的基层大多数人的生存景象和精神世界。
在题材向现实生活做多向拓展的同时,报告文学作者还致力于从历史的回潮中挖掘材料。2018年第7届“鲁迅文学奖”参评报告文学的作品有230部(篇),其中《西长城》《围困长春》《守望初心》《世界是这样知道长征的:长征叙述史》《此岸,彼岸》《抗战老兵口述历史》《一个戴灰帽子的人》《大写西城》等皆是历史类题材作品,占比也比较大。这些作品对历史的涉面是多向的,有的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有的则是存留在历史皱褶里的微尘,但却是可以洞见社会巨大存在的化石。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首先是因为历史题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魅力。现实是历史的流向,历史是现实的背景。读者的精神心理往往存在于历史与现实的勾连之中。其次是全媒体更多关注当下发生的五光十色的新闻,而对沉寂的具有某种弱新闻性的历史题材关注度相对较低。正是在这里,丰富的沉入时间地平线以下的人与事等,成为报告文学不竭的写作资源库藏。
然而,关于报告文学历史书写的可能性,学界和评论界也存有质疑。“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创作极难或几乎不可能实现“非虚构”的叙述要求。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特别是场面或细节的描写,在完全失去了采访当事人的情况下,要实现既是“报告”又是“文学”的具体生动的“非虚构”叙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有不少史志类作品很明显存在着“穿越”和“演义”,与非虚构的原则相去甚远。但这又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能采访到当事人,当然更能达成写作的真实性,但这也并不能保证充分的真实性。真实性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报告文学的写作是一种需要作者诚实的写作,在主观上不能故意虚构。历史写作在实现非虚构方面更具难度,这就需要作者更多地采用田野调查、知识考古、文献研读等方式,逼近写作对象,尽可能历史地还原历史存在本身,不能因为片面求取文学性而伤害其根本的历史性。我们也不能依据普适的文学性标准,来要求报告文学,尤其是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
(摘编自《文学评论》2020年第1期丁晓原《论“全媒体”时代的中国报告文学转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科技时代的奇观美学主要借助报告文学得以展现,它具有严密的科学理性,因此极富想象力与艺术气息。
B. 受全媒体时代影响,报告文学题材摄取既从现实和历史两个端面作双向拓展,又在其两端各自进行再拓展。
C. 中国当代报告文学对科学知识与科学现象以奇观方式加以呈现,是我国读者的科学认知形成的重要途径。
D. 若一篇科技报告文学表现出科学家在探索创造过程中的内心历程,那么这就是一篇成功的报告文学作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通过分析近年中国报告文学叙述模式的范式意义,可见报告文学创作对“创新报国”的时代主题的响应。
B. 报告文学作品对中国高新科技背后心路展示越成功,中华民族追求创新与赢得尊重的心灵史诗就越瑰丽。
C. 作者采用田野调查、知识考古、文献研读等方式诚实写作,“历史题材”报告文学便能达到“非虚构”的要求。
D. 若要撰写以钟南山院士对抗新冠肺炎疫情为题材的报告文学,应突出其敢为人先、坚持原则的职业精神。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当下报告文学在选材方面出现变化的原因的一项是( )
A. 所依赖的新闻性题材的初始性被其他媒体抢占。
B. 多种媒体对重大题材多维度多形态的挖掘。
C. 全媒体对沉寂的历史题材关注度相对较低。
D. 创作中“非虚构”的叙述要求几乎很难实现。
4. 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当下中国报告文学在现实与历史两个题材端面上选材的共同点。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二是如何阐释“全媒体”时代中国报告文学转型的。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创新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鲁迅写的小说作品最小,但影响最巨。他就凭着一本中等厚度的中短篇小说集,高踞在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何故?
倘若从文化角度去看,这奇迹的根由便一目了然,就是他那独特的文化的视角,即国民性批判。鲁迅是第一位创造性地使用这个文化视角,来视察、感受、认识、分析和批判生活,然后升结岀一种独特的“文化人”来,而这种“文化人”是指特有的文化铸成的具有特有文化性格的人。鲁迅的小说中有最典型的“文化人”的形象。在鲁迅的杂文中,也有这种潜在的“文化人”屡屡出现,比如《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等等。鲁迅的这种“文化人”,不是真实的而是逼真的,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深层的表现。这既是悟性的发现,更是理性的创造。它专门是写出来供“批判”用的,而这批判为了唤起国民的自省。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他的国民性批判源自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这些最早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写过不少的回忆录式的著作。他们最热衷的话题就是中国人的国民性。它成了西方人东方观的根本与由来。只要翻一翻传教士亚瑟 亨 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看一看书中那些对中国人的国民性的全面总结,就会发现这种视角对鲁迅的影响多么直接。一个民族很难会站到自己的对面看自己,除非有个对方,便能从对方的瞳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
由于鲁迅所要解决的是中国自己的问题,他需要这种视角借以反观自己,需要这种批判性,故而没有对西方人的东方观做立体的思辨。又由于他对封建文化的残忍与顽固痛之太切,便恨不得将一切传统文化打翻在地,故而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当然,他的偏激具有某种时代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偏激,才使他分外清晰和强烈。可是他那些非常出色的小说,却不自觉地把国民性话语中所包藏的西方中心主义严严实实地遮盖了。我们太折服他的国民性批判了,太钦佩他那些独有“文化人”形象的创造了,以致长久以来,竟没有人去看一看国民性后边隐藏着那些传教士们陈旧又高傲的面孔。
(摘编自冯骥才《鲁迅的功与“过”》,有删改)
材料二:
“东方主义”是殖民文化的产物, 它基于东方/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美国著名学者萨义德指出:“东方主义”是一套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蕴涵着几个世代沉积下来的物质层面的内容。这一物质层面的积淀使作为与东方有关的知识体系的东方主义成为一种得到普遍接受的过滤框架,东方即通过此框架进入西方的意识之中。地理意义上的东方世界,就这样纳入了西方中心的权力结构,从而完成文化语言上被殖民的过程。西方对东方的这种“创造”始于近代,最早到中国的一批传教士,是“东方主义”最早的“创造者”。他们根据西方的期待和需要,将一个神秘、野蛮、怪异而又充满诱惑的东方呈现在西方读者面前。
“东方主义”看似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实其背后隐藏着强大的意识形态力量,在本质上是政治霸权的同谋。它最终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使西方获得了征服东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侵略成为“拯救”,掠夺成为“帮助”;二是使东方看清了自身的缺陷,并将“自我贬损”作为自我拯救的基础。
1902年,鲁迅在日本留学,开始考虑中国国民性的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 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三、它的病根何在 经过艰苦的思考,他提出了“别求新声于异邦”的文化重建理路,这“异邦”,其实就是“西方”。在《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文章中,他重点批判了老子的学说,而他推崇的尼采、拜伦、雪莱等,都是西方的思想家和诗人。在具体的思考建构上,鲁迅有自己的个性,但在总体思路上,他基本上接受了东方/西方对立的二元思维。
不过,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固然与“东方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但他的思想一旦形成,就获得了自身的独立性和生命力。“东方主义”是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对此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鲁迅改造国民性与“东方主义”在最终的价值指向上截然不同。“东方主义”的目的是为了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而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是为了使东方摆脱西方的控制,因此可以说,鲁迅是借助于“东方主义”的思路,最终达到消除“东方主义”的目的。在鲁迅的思想体系中,有一个高悬于东方/西方之上的理念,它可以抵消二元对立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个理念就是“世界”意识。“世界”观念的引入意味着中西二元对立观念的突破,而前者的确立更揭示着后者的部分解体。第二,在借鉴“东方主义”的同时,鲁迅一直激烈地批判“东方主义”。在有关《月宫盗宝》和《上海快车》两次“辱华电影事件”中,鲁迅在讽刺中国人自欺欺人的同时,也对“饱暖了的白人”拿落后民族取乐的做法,进行了批判。
(摘编自张全之《鲁迅与“东方主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的小说作品之所以能处于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是因为他能从国民性批判的角度审视生活、创造特有的文化性格。
B.鲁迅使用的国民性批判视角,复制于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那里,包括亚瑟 亨 史密斯对中国人国民性的全面总结。
C.“东方主义”是近代最早到中国的一批传教士的“创造”,它是使西方侵略中国“合理”“合法”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D.鲁迅的改造国民性,虽然与东方主义有着密切关系,但他最终借助东方主义的思路,是要达到消除东方主义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笔下的“文化人”是特有文化铸成的,这种特有文化指的是:人物逼真,表现生活的深层,是一种感性的创造。
B.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常不分青红皂白,原因在于对西方人的东方观没做立体的思辨,痛恨封建文化的残忍与顽固。
C.虽然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国民性的分析是片面的、贬义的,但是他们从国人对方的角度发现了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
D.鲁迅的思想体系中,既有东方/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还有可以抵消这种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世界”意识。
3.下列人物形象,最符合材料一中的“文化人”这一概念内涵的是哪一项(3分)
A.《孔乙己》中的“孔乙己”B.《阿Q正传》中的“阿Q”
C.《祝福》中的“祥林嫂” D.《故乡》中的“闰土”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结合材料一,概括鲁迅的国民性批判视角的偏激性和合理性(6分)
湖南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75年10月,身患癌症的周恩来,在做完最后一次手术后,让邓颖超找来《长征组歌》的唱片,在熟悉的旋律中与病魔相搏。长征,就是以这样丰厚的典藏和精神的光芒,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量。
80年前,我们党领导红军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摇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那么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透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饱含深情的期许,我们应更加珍视长征的历史馈赠,更加坚定走好新长征路的时代担当。长征精神展示了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敢于胜利的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
长征胜利属于中国,但长征精神已走向世界。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对长征的解读从未停止。有人感叹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有人认为“长征是中共党史上最壮丽的一页”,还有人拿长征比较,“汉尼拔的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只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长征精神是用血与火熔铸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血战独树镇……红军官兵几乎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徐向前在回忆百丈关大战时说:“附近的水田、山丘、深沟,都成了敌我相搏的战场,杀声震野,尸骨错列,血流满地。指战员子弹打光,就同敌人反复白刃格斗;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长征精神是用生与死锻造的。4支长征大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沿途补充兵力1.7万,到长征结束仅剩5.7万人。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多人,担负后卫的红34师,原有7000余人仅剩下90多人。无数个“军需处长”为了战友甘愿以命换命,无数红军官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所信仰的事业。
长征精神是用苦与乐冶炼的。聂荣臻元帅曾说:“碰到了困难,人们就想起长征,想想长征,就感到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长征以战斗之频、河山之险、给养之难、病疫之侵、霜雪之冷,考验着红军官兵的意志与耐力。然而,就是这支每时每刻与死神打交道的队伍,休息时,有的读马列经典,有的表演《红军舞》,有的用法语唱《马赛曲》、用俄语唱《国际歌》……到处洋溢着乐观、友爱和热情,被斯诺称为“最幸福的中国人”。
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关键一跃”,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闯过一个个“娄山关”“腊子口”。读懂、汲取长征精神,就应该经常检视自己可否拥有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的激情,可否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可否保持“千锤百炼不怕难”的韧劲。
远离长征的枪林弹雨,沐浴时代的杏花春雨,我们只有像红军那样闯关夺隘、像红军那样心系人民、像红军那样紧密团结、像红军那样艰苦奋斗,才能在新长征路上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
(辛士红《读懂长征的精神力量》,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播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摘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征,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有着丰厚的典藏和精神光芒。
B. 80多年来,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不同思维方式人,都对长征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C. 长征的伟大胜利,是由无数红军官兵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所以我们要永远铭记于心。
D. 红军长征就像播种机,在十一个省内撒播了革命的种子,今天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长征精神”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与各种困难作斗争,周恩来总理身患癌症期间与病魔相搏就是典型的例证。
B. 长征精神展示的理想信念、英雄气概和革命风范,是我们党取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资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C. 长征精神是无数革命前辈用血与火熔铸的,是4支长征大军用生与死锻造的,是红军战士用苦与乐冶炼成的。
D. 作为我们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最高体现的长征精神,即使在沐浴着杏花春雨的今天仍要读懂、汲取和弘扬。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1935年10月,毛主席率军在吴起镇一带歼灭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宣告了蒋介石"围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B. 四川马尔康县党坝乡藏族喇嘛桑吉在红军经过阿坝地区时受到影响参加红军,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随军长征。
C. 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依靠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处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人间奇迹。
D.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是红军长征始终保持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武器,也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
4. 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给长征下一个简要定义。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答案】1. A 2. B 3. D
4. 长征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历时十二个月,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余里行军,纵横十一省,开启了中国革命新局面的伟大壮举(“伟大行军”“伟大奇迹”亦可)。
5. ①首先以周恩来总理病重期间的故事引出对长征的评述,并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分析论述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②然后分析长征精神的世界影响,并从三个方面论述长征精神的主要特征;③最后指出在当今时代只有汲取长征精神,才能在新的长征中取得更辉煌的业绩。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都”范围扩大,“最高的评价”不合文意。原文只是列举了一部分人对长征的正面解读。
C.强加因果,我们要铭记长征不是因为长征牺牲了无数的红军官兵。
D.“今天它们已成长为参天大树”无中生有。原文的表述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播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
B.“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错误。被称作“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的是长征而不是长征精神。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是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D项侧重概括的是长征胜利的重要条件,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论据。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
本题以下定义的形式进行考查,实际是要求考生理解长征的含义,概括长征的特点。从“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中可筛选出重要信息“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而“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并非介绍长征的本质特征。
从“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省”中可筛选出重要信息“十二月”“二万余里”“纵横十一省”。
“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是强调关键词“红军”。
从“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撒播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中可筛选出关键词“新局面就开始”。
最后将以上六个关键词用判断句的形式加以整理即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中第一段是以周恩来总理病重期间的故事引出对长征的评述:长征,就是以这样丰厚的典藏和精神的光芒,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量。第二段介绍长征及其意义:长征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从而引出“长征精神”。第三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分析论述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指出“我们应更加珍视长征的历史馈赠,更加坚定走好新长征路的时代担当”。第四段分析长征精神的世界影响,“长征胜利属于中国,但长征精神已走向世界”。第五、六、七段是从三个方面论述长征精神的主要特征。第八、九段联系当今现实,指出只有汲取长征精神,才能在新长征路上展现出强大的中国精神、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
湖南省衡阳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 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 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 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 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 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 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3. 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 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 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 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并不是做出“正面评价”。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强加因果,原文第三段说“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要扣住题干要点结合原文逐项判断。A项,“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说,“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评价杜甫之前的诗人。B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二段“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截取,尽其所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可见杜甫七言律诗上并不谨守传统。C项,“作者在情感上一视同仁”曲解文意,从第三段的论述看,作者列举“逃避”和“被击败”这两种回应危急的方式,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对杜甫“正面担荷”这种应对方式的欣赏和肯定。故选D。
【点睛】解答论述类文本,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湖南省怀化市五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付费会影响知识传播吗
——一个法律的角度
①知识付费之所以成为一个现象级的话题,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供用户支付费用以换取相关知识的互联网网站和应用程序。这与之前国内互联网中的信息基本免费获取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无论将谓之俗气的金钱与谓之高雅的知识直接挂钩多么令人不快,我们必须承认,用知识换取金钱是最正常的,不能认为知识必须是免费的。知识的拥有者不能被强迫无偿向他人提供知识。相反,他们自己学习、获取并创造知识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其为提供知识而收取一定费用具有正当性。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例如人的身体、毒品等不能交易),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成为交易的对象。只要某种知识由于掌握者为数不多或对专业性、精准度要求较高而具有稀缺性,自然就会具有经济价值,进而产生相应的交易市场。对特定知识有需求的一方愿意支付一定对价,拥有知识的另一方则愿意提供知识以换取报酬。双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自愿达成的协议受法律保护。实际上,“知识付费”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是之前没有使用这一词汇加以描述而已。拜孔子为师,要献上10条干肉,这与现在的大学生每年交纳的学费属同一性质,其实就是为获取知识而支付的费用。
③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识付费”甚至可以说是著作权法的基本理念。知识是需要通过某种表达形式加以呈现的。以法定形式呈现的表达如果具备了独创性,就可能产生《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其创作者可以作为著作权人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这就意味着他享有复制权、发行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等一系列法律规定的专有权利。《著作权法》要求他人在以复制、发行和网络传播等特定方式利用构成作品的知识形态时,原则上应经过作者许可并付费。
④著作权制度已经充分考虑了保护作品与获取知识之间的关系,其规则设计基本实现了各种利益之间的平稳。
⑤首先,著作权法并不保护思想与事实,只保护对思想与事实具有独创性的表达,由此确保思想与事实留在公有领域之中。这也意味着“知识”本身由于属于思想或事实,不可能通过《著作权法》由任何人加以垄断。只有对知识以独创性的方式所进行的表达,才可能构成受保护的作品。同时,如果对某种思想或事实的表达方式有限,为了防止通过垄断有限的表达进而垄断思想或事实,《著作权法》会将该有限的表达视为思想或事实而不予保护。
⑥其次,《著作权法》所规定的各项专有权利针对的是对作品的复制、发行和传播行为,并不限制阅读、观看等对作品的欣赏行为。翻印人物传记并销售的行为属于侵犯作者复制权和发行权的行为。《著作权法》中并无所谓“购买权”和“阅读权”,这体现了《著作权法》对获取知识的宽容。
⑦第三,《著作权法》还规定了一系列无需经过著作权人许可,也无需向其支付报酬的“合理使用”,以及无需经过著作权人许可,但需要向其支付报酬的“法定许可”,其中许多都与对知识的获取与传播有关。
⑧最后,《著作权法》对作品的保护设定了期限,自然人作品的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加50年。超过保护期之后,作品进入公有领域,任何人对作品实施复制,发行和网络传播等行为,均无需再经过作者的继承人或其他任何人的许可,当然也无需再支付报酬。
⑨由此可见,《著作权法》一方面为了激励创作而保护作品,为作者规定了一系列专有权利,以使作者能够从他人对作品的特定利用中获得报酬,另一方面也通过各种机制为利用作品提供便利,尽量减少对知识传播与获取的影响,由此实现了利益平衡。
⑩随着网络的普及程度和信息传输速度的不断提高,知识的数字化传播正在兴起。如果知识普遍以数字化形式传播且都采用了加密手段,则对知识的获取基本都会以付费为前提。这虽然体现了知识的价值,但它对低收入者的影响不可小视。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这一问题的方法,当然不是强迫知识拥有者免费提供知识,而是应由国家承担相应的责任,确保公民能够获得知识。这正如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体制下,由国家通过财政拨款支付公立学校老师的工资,也就是由国家承担传播知识的成本。换言之,无论技术和传播模式如何变化,都不可能真正使知识完全免费,改变的只是承担费用的主体和方式而已。保障公民接受文化教育的基本权利,是未来“知识付费”时代国家无可回避的重大责任。
1. 第③段中的“某种意义”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对“知识付费”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
A. 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符合互联网发展的规律。
B. 当知识付费影响到知识传播则必须取消。
C. 为“荒诞派”知识提出付费要求是违法的。
D. 数字化时代中,知识的获取基本都须付费。
3. 能根据文意作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自行将《时间简史》转换为电子版并上传至网络中供大家下载阅读是合法的。
B. 贪图便宜购买盗版书籍并阅读的人,除素质不高外,还侵犯了著作权。
C. 对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中的摄影作品,可以不向著作人支付报酬。
D. 自行将《狂人日记》以word文档的形式粘贴到网上,未构成对著作权的侵犯。
4. 概括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5. 评析第⑩段划线句的论证效果。
【答案】1. 知识以法定形式呈现的表达具备独创性。 2. C 3. D
4. 作者首先提出“不能认为知识必须是免费”的观点;接着指出知识的拥有者因付出成本学习、获取并创造知识转而为提供知识而收取费用具有正当性;然后强调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为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提出付费要求,将产生相应的交易市场;在此基础上,明确法律将保护知识拥有者与需求者基于平等协商基础而自愿达成的协议;最后以拜孔子为师须献上干肉为例,表明“知识付费”早已存在的事实。
5. 采用举例论论证的方法,举国家以财政拨款方式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公立学校教师支付工资的例子,论述国家承担知识付费的相应责任以确保公民获得知识的必要性,例子本身具有典型性;不过,我认为,公民在义务教育体制下接受文化教育与本文所论及的知识付费本质上并非完全一致,作者以这样的例子来论述观点,削弱了论证的效果。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根据后文来看,“知识是需要通过某种表达形式加以呈现的。以法定形式呈现的表达如果具备了独创性,就可能产生《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可见,是说从“以法定形式呈现的表达如果具备了独创性”,那么“知识付费”就可以说是“著作权法的基本理念”。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A.“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符合互联网发展的规律”错误。慈宁宫“我们必须承认,用知识换取金钱是最正常的,不能认为知识必须是免费的”“实际上,‘知识付费’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是之前没有使用这一词汇加以描述而已。拜孔子为师,要献上10条干肉,这与现在的大学生每年交纳的学费属同一性质,其实就是为获取知识而支付的费用”可见,其实“知识”一直是需要付费的,只是在早期互联网上产生了“免费”获取的异象,如今只不过是回到正规,说“知识付费”是互联网发展的规律,显然把“知识付费”只局限于互联网上了。
B.“当知识付费影响到知识传播则必须取消”错误。根据“无论技术和传播模式如何变化,都不可能真正使知识完全免费,改变的只是承担费用的主体和方式而已”来看,即使知识传播受到影响,也并不是取消只是付费,而是转移了承担费用的主体和方式。
C.“为‘荒诞派’知识提出付费要求是违法的”正确。从“以法定形式呈现的表达如果具备了独创性,就可能产生《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只有对知识以独创性的方式所进行的表达,才可能构成受保护的作品”中可知,必须是以法定形式呈现的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才能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D.“数字化时代中,知识的获取基本都须付费”错误。根据原文“《著作权法》所规定的各项专有权利针对的是对作品的复制、发行和传播行为,并不限制阅读、观看等对作品的欣赏行为……《著作权法》中并无所谓‘购买权’和‘阅读权’,这体现了《著作权法》对获取知识的宽容”可知,只是阅读观看并不一定需要付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A.“自行将《时间简史》转换为电子版并上传至网络中供大家下载阅读是合法的”错误。“《著作权法》所规定的各项专有权利针对的是对作品的复制、发行和传播行为……翻印人物传记并销售的行为属于侵犯作者复制权和发行权的行为”可见,上传至网络供大家是属于“传播”行为,不合法。
B.“贪图便宜购买盗版书籍并阅读的人,除素质不高外,还侵犯了著作权”错误。根据原文“翻印人物传记并销售的行为属于侵犯作者复制权和发行权的行为”可见,侵犯著作权主要针对翻印并销售的行为,不针对购买行为。
C.“对于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中的摄影作品,可以不向著作人支付报酬”错误。原文并无相关论述,只提到“《著作权法》还规定了一系列无需经过著作权人许可,也无需向其支付报酬的‘合理使用’,以及无需经过著作权人许可,但需要向其支付报酬的‘法定许可’”,但并不知道义务教育教科书中的摄影作品属于哪一种。
D.“以word文档的形式粘贴到网上”并不是复制、发行、传播行为,故而未侵权。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思路能力。
首先提出观点“用知识换取金钱是最正常的,不能认为知识必须是免费的”,接着指出“知识的拥有者”“学习、获取并创造知识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其为提供知识而收取一定费用具有正当性”;再论述“在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前提下,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成为交易的对象”,那么知识“自然就会具有经济价值”,从而“产生相应的交易市场”,故而“双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自愿达成的协议受法律保护”。最后举例“拜孔子为师,要献上10条干肉”“现在的大学生每年交纳的学费”等证明知识付费古已有之。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效果能力。
这一段论述为了解决低收入者获取知识而不损害知识拥有者的利益,就会“由国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更好地证明这一点,便举例“九年制义务教育体制下”,“由国家承担传播知识的成本”的例子进行论证,典型而富有说服力。当然,九年义务教育体系获取知识与当下数字化的“知识付费”获取知识不完全一致,故而可能不能很好地说明如何解决网络知识付费成本问题,削弱了论证的效果。
湖南省宁乡市七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化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公害”,同时作为丰富的再生资源,又可谓“摆错位置的财富”。为了使城市垃圾资源化,在处理前首先需要实施分类收集。垃圾分类收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合力才能完成。
公众既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垃圾污染的受害者,公众参与对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有重要意义。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理解、支持和自觉参与,是垃圾分类回收的基础和关键性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主导型”环保工作模式使居民认为保护环境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官员对环境问题关注较多,一般居民环境意识普遍欠缺;城镇居民的环境意识相对较强,广大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普遍较淡漠。
长期以来,公众养成了“简单方便”的垃圾混装习惯,虽然不乏一些对环保抱有热情的人,但也往往因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而不愿执行。随着宣传教育的深入,很多市民逐渐对垃圾分类投放有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久而久之,参与的热情也会逐渐削弱。民间环保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协助政府推动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大部分公益性环保组织仅限于做一些宣传教育的工作,缺乏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管理的途径,环境保护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通。
垃圾分类收集需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当公众对环境政策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时,政府和企业也会积极响应,尽快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覆盖广泛的绿色环保网络。
(摘编自姜朝阳等《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中的公众参与》)
材料二:
从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变迁来看,早在上世纪末,《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就已经对生活垃圾的定点倾倒和堆放、分类收集和运输、合理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作出了规定。但对于公民个人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应担负的具体义务及相应制裁机制,立法一直空白。近二十年来,我国公民的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主要停留在依靠宣传教育、引导鼓励方式推行的道德义务层面。
今年 6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也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纳入其中,并对实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作出规定。至此,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强制法律规范不断完善。
在传统观念中,道德义务在法律中的设置意味着义务性质的转变,公民的环境道德义务、法律义务被明确区分与相互割裂。
但从实际来看,公民环境义务是具有立体多元层次结构的系统整体,呈现出层次性与整体性兼具的特征。公民“要我分类”强制法律义务的设定建立在公民高度认同垃圾分类现实必要性与重要性的基础上,其实现也离不开公民“我应分类”的道德责任感和自觉性,并应最终达到一种“我要分类”的自觉履行状态。
也就是说,公民环境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具有价值层面的一致性和行为层面的统一性,公民生活垃圾分类义务具有法定义务与道德义务的双重属性,只有各层次义务相互结合、相互支撑,才能够使公民强制环境法律义务的建立具有正当性与可行性,也才能确保公民基于道德情感遵守义务性规范,并从强制性义务中获得自愿性守法动力。
因此,可以说公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性质走向强制性法律义务,并不意味着其道德义务属性的灭失。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完善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处罚与监督等外在约束机制与多元参与、教育宣传等软性的内在行为与道德培养机制并行是生活垃圾分类得以成功的共同经验。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广泛推广与深入实施,也需构建契合其双重属性性质的、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义务实现机制,其具体制度实现路径应包括:以法律责任为内容的惩罚制度、法律监管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制度以及以声誉评价与物质奖励为中心的激励制度、以环境教育与道德培育为手段的自我实现制度等。
(摘编自赵汝《生活垃圾分类从道德义务走向法律义务》)
材料三:
旧金山是美国第一个通过垃圾分类回收相关法律的城市,强制性要求企业和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并通过调控垃圾清运费来鼓励和督促居民减少生活垃圾。日本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市民如违反分类规定乱扔垃圾,就会被拘捕并处以巨额罚款。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通过立法对投放垃圾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和约束,是推进垃圾分类处理的必由之路。
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开始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经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的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规。该《条例》明确了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是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规定对未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单位和个人可处以罚款。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处罚不是目的,我们希望大家能够明确垃圾分类是法定的职责,每个单位、每个人都应该依法履行好自己的义务。”从该《条例》施行三个多月的实践来看,垃圾分类对市民生活习惯形成了巨大冲击。为达到更好的效果,社区建立了居民垃圾分类档案,以实现生活垃圾投放可追踪溯源,责任落实到一户一家。
垃圾分类应当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选择题”变为“必答题”。
(摘编自王薇《城市垃圾分类,一道难解的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活垃圾是城市公害,但只要做到了正确的分类就会成为一笔可观的财富。
B. 公众普遍欠缺环境意识,证明了过去采取政府主导的环保工作模式是错误的。
C. 材料三以具体的事例证明材料二阐述的观点,中外事例的选取增强了说服力。
D. 公众对垃圾分类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配合,需强制性义务和道德义务相结合。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生活垃圾分类执行不力,有经济原因,也有分类标准和方法不熟悉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渠道不畅。
B. 从材料二中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纳入法律可以看出,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制度是不断完善的。
C. 在上海,不论产生垃圾者是单位还是个人,若未能将垃圾准确分类投放,有可能会被追责。
D. 美国、日本和中国上海的垃圾分类回收相关法律相比较,日本的最严厉,其严厉程度超过上海。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 完善《废弃物处理法》,从源头上对公民在生产和消费领域中所担负的生活垃圾减量化。
B. 通过对公民违法分类的行为采取拒收、罚款等措施,建立强有力的执法与监督机制。
C. 运用科普讲座、知识竞赛,深入家庭、社区、学校进行宣传教育,细化行为培育的方式。
D. 构建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义务实现机制,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深入实施。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5. 怎样让垃圾分类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选择题”变为“必答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A 3. D
4. ①破立结合,先破后立。②综合运用了驳论、因果论证、举例(实践)论证的方式。
5. ①公众方面:提高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愿意付出;提高对垃圾分类标准和方法的掌握水平;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投放。②政府方面:制定垃圾处理相关产业政策、投资及财税政策对企业进行约束和扶持;通过立法和执法对垃圾投放行为进行强制性规范和约束;对全社会加强宣传教育和示范引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只要做到了正确的分类就会成为一笔可观的财富”错误。垃圾是“摆错位置的财富”,但分类正确并必然是财富。
B项,“证明了过去我国采取政府主导的工作模式是错误的”说法错误,是时代的问题。
C项,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公民环境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具有价值层面的一致性和行为层面的统一性”,但材料三主要举的是强制性既法律义务的例子。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区间,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分析比对确定答案。分析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含义要准确,所涉及内容的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要注意分辨可能与必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选项的表述能不夸大不能缩小,也不能无中生有。
A项,“但根本原因是渠道不畅”错误。结合“虽然不乏一些对环保抱有热情的人,但也往往因在进行垃圾分类投放时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而不愿执行”“很多市民逐渐对垃圾分类投放有了较高的积极性,但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从而影响了垃圾分类收集的效果”分析,根本原因是较高的经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对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清楚或掌握不够准确。
故选A。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查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干问的是“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结合选项内容分析。
结合“但对于公民个人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应担负的具体义务及相应制裁机制,立法一直空白”“我国公民的生活垃圾分类义务主要停留在依靠宣传教育、引导鼓励方式推行的道德义务层面”“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强制法律规范不断完善”“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的广泛推广与深入实施,也需构建契合其双重属性性质的、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义务实现机制,其具体制度实现路径应包括……以环境教育与道德培育为手段的自我实现制度等”等分析,材料二主要讲构建惩戒约束与激励引导相互协作的机制。分析选项内容,D项正确。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题干问的是“材料二在论证上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结合“在传统观念中,道德义务在法律中的设置意味着义务性质的转变,公民的环境道德义务、法律义务被明确区分与相互割裂”“但从实际来看,公民环境义务是具有立体多元层次结构的系统整体,呈现出层次性与整体性兼具的特征”“因此,可以说公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性质走向强制性法律义务,并不意味着其道德义务属性的灭失”等分析,破立结合,先破后立。
结合“在传统观念中,道德义务在法律中的设置意味着义务性质的转变,公民的环境道德义务、法律义务被明确区分与相互割裂”“但从实际来看,公民环境义务是具有立体多元层次结构的系统整体,呈现出层次性与整体性兼具的特征”分析,运用驳论。
结合“因此,可以说公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性质走向强制性法律义务,并不意味着其道德义务属性的灭失”“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完善的法律体系、严格的处罚与监督等外在约束机制与多元参与、教育宣传等软性的内在行为与道德培养机制并行是生活垃圾分类得以成功的共同经验”等分析,综合运用因果论证、举例(实践)论证的方式。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题干问的是“怎样让垃圾分类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选择题’变为‘必答题’?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结合“民间环保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协助政府推动实施垃圾分类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大部分公益性环保组织仅限于做一些宣传教育的工作,缺乏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管理的途径,环境保护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渠道也不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