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 20*《外国诗二首》课件(2课时,共28+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单元 20*《外国诗二首》课件(2课时,共28+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8 14:10:29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0 外国诗二首
第2课时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学情回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我们却只能选择一条。那么,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应如何做出选择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或许对你能有所启示。
1.了解弗罗斯特的生平及作品,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品析具体诗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3.感悟作者对路的选择和思考,学会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学习目标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作品语言朴实无华,却细致含蓄,耐人寻味。代表作有诗集《波士顿以北》《山间低地》《新罕布什尔》,诗歌《白桦树》《修墙》等。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这首诗的内容与诗人的经历有关。1912年,38岁的弗罗斯特做出了一个重要选择:放弃本来平静安稳的教书生活,投身于不可预知的诗歌创作中。这首诗便暗示了诗人这次重要的人生选择。
知识链接
必备知识
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涉足( ) 伫立( ) 萋萋( )
字音字形
必记字词
shè
(gèng)更加
(gēng)打更

伫(zhù)伫立
贮(zhù)贮藏
储(chǔ)储存
zhù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范围。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幽寂:幽静寂寞。
污染:有害物质混入空气、土壤、水源等而造成危害。这里指路上没有留下脚印。
延绵:延续不断。
词义理解
必记字词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的感情,思考这首诗表现出的哲理。
1.划分诗歌层次。
2.画出朗读节奏。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
朗读指导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第2节:
第3节:
写诗人站在道路岔口,面对两条路伫立思索,不能选择。
写诗人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却留恋着另一条路。
第1节: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第4节:
写诗人遥想未来对往事的回顾。
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这是象征的写作手法。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要的转折点,应该像诗人一样清醒而理智地知道:不能同时涉足,要作出正确选择(有取有舍,有舍才有得)。
1.如何理解“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在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往往会遇到类似的麻烦。看起来两者都不错,都很有吸引力,正因为有了这种麻烦,我们的选择才需要慎重。
2.如何理解“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诗人知道自己选择的是一条延绵不尽的路,已无缘踏足那条“未选择的路”,告诉我们人生之路是无法回头的,是不能重来的,所以人生之路的选择要谨慎。“恐怕”表达了诗人的惆怅心情。
3. 如何理解“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自己选择的路,就一定要走到底,无怨无悔,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而有意义的。 因此,“选择”除了需要理智的放弃、睿智的选取,更需要意志的延续。
4.如何理解“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从诗歌内容看,诗中虽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是那条“未选择的路”。从诗人感情看,诗人要抒发的是对未选择的路的留恋。从诗歌主旨看,诗人是为了引起人们对“未选择的路”的重视,从而促使人们对最初的选择进行反思,进而告诫人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要慎重。
5.诗人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为何却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6.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哲理?
相同点:两首诗都富于哲理,且都富有人情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未选择的路》借自然界的路表达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7.比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分析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
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表现得积极乐观,而《未选择的路》表现的是面对选择的艰难。
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直抒胸臆,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而《未选择的路》则用了许多具体的形象(比如树林、路、荒草、落叶等)来阐释哲理。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本诗借自然界的路来写人生之路,告诫人们人生只能选择一条路,如果选择了就不能回头,因此不能随波逐流,应独立思考,谨慎选择。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1.象征手法,含蓄隽永
诗人抓住林中岔路这一具体形象,采用象征的手法,用自然界的道路象征人生之路,用面对岔路时的选择比喻人生之路的抉择,既形象贴切,又耐人寻味。
2.景、情、理有机结合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此外,还注意引起人们的联想,把理性与情感融于一首短诗之中,深化了诗的意蕴,给人以丰富的启迪。
未选择的路
伫立路口 思索选择
选择之后 满腹怅惘
多年之后 回顾叹息
做出决定 选择荒路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独立思考
慎重选择
积累拓展
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李白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柳永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共28张PPT)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假如面临两条人生道路,你将如何选择?今天我们学习《外国诗二首》,看看诗人普希金和弗罗斯特给了我们怎样的叮咛和嘱托。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0 外国诗二首
第1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1.了解普希金的生平及作品,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内容。
2.品析诗歌精练的语言,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蕴含的哲理。
3.感悟作者在困境中执着追求理想的信念,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目标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小说《上尉的女儿》《黑桃皇后》;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并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
理想,坚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文学常识
必备知识
哲理诗是表现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它是诗人对人生、社会睿智思索和深刻体察的结果,往往用生动的描写、精彩的议论、鲜明的形象等,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揭示某种人生感悟、社会哲理,促人联想,启人心扉。一般篇幅短小精悍,内容含蓄隽永,意境深远。
哲理诗
瞬息( )
字音字形
必记字词
shùn
(jiāng)将来
(jiàng)少将
(qiāng)将进酒

恋(liàn)怀恋
弈( yì )博弈
峦(luán)山峦
忧郁:忧伤愁闷。
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怀恋:怀念。
词义理解
必记字词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的感情,思考这首诗蕴含的哲理。
1.划分诗歌层次。
2.画出朗读节奏。
3.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朗读指导
初读课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第2节:
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劝告)
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希望)
第1节:
划分层次
初读课文
自主探究
初读课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须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作者把真实的压迫和束缚说成“假如”,表现了他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意志。诗人以饱满乐观的情绪在劝告自己,更是在鼓舞斗争中的其他人。
2.如何理解句中的“假如”二字?
“你”指和作者一样遭遇困难、身处逆境的人。运用第二人称,好像诗人在与读者面对面交谈,亲切自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更易于使读者感同身受,领悟到诗歌的内涵。
3. 你认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句中的“你”指的是哪些人?运用这一人称有什么好处
生活中的不幸、失意是暂时的,我们不要因为眼前的挫折就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
4.为什么被“生活欺骗”了,还“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人生难免会遭受挫折,我们要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对待,“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这样,越过坎坷之后回首过去,那一切艰难困苦都将变成“亲切的怀恋”,因为苦难是最好的老师,欲见彩虹必先经历风雨。
5.“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一句应怎么理解?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7.找出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理由】有人因忧郁而沉沦,有人因忧郁而绝望,可是诗人说“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因为“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对未来要有信心,暴风雨之后会有彩虹,黑夜之后会有黎明,要学会镇静地等候,满怀信心地等候。
示例1: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理由】苦难与挫折只是暂时的,对于整个生命的过程来说,它只是一个小小的休止符。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会成为过去。事后回想起来,会觉得那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你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许正是它,塑造了与众不同的你!
示例2: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8.诗歌最大的特点是要用形象说话,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成功,成为世界名篇,原因何在呢?
成功的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切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课文主旨
课堂小结
这首诗以劝慰的口吻告诉人们:在生活中难免遇到挫折,面对挫折的时候,不要沉湎于悲伤和痛苦中,要积极乐观地面对,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全诗表现了诗人积极、
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直抒胸臆,蕴含哲理
这首诗没有选择具体鲜明的形象,而是直抒胸臆,在短短的诗行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这首诗以和缓的语气娓娓劝说,语调亲密和婉、热情坦率,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面对挫折
永远向往未来
(直抒胸臆)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快乐将会来临
过去成为怀恋
须要镇静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积极乐观
勇敢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