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 21《古代诗歌五首》课件(3课时,共36+39+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单元 21《古代诗歌五首》课件(3课时,共36+39+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8 14:14:13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1 古代诗歌五首
第2课时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唐代诗歌《登幽州台歌》和《望岳》,认识了报国无门、孤独苦闷的陈子昂和不怕困难、勇攀顶峰的年轻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宋代诗歌《登飞来峰》和《游山西村》。
学情回顾
1.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全诗。
2.整体感知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人的志向,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领悟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并且不畏艰难为之奋斗的精神。
学习目标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神宗时,王安石任宰相,实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王安石
代表作:《游褒禅山记》《泊船瓜洲》《梅花》等。
创作风格:
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论点鲜明、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他的诗遒劲清新,擅长说理与修辞;他的词写物咏怀,意识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这首诗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径越州(今浙江绍兴)之时所作。此时的诗人初涉宦海,年轻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认真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初读课文
朗读指导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译文:飞来山上的应天塔高耸入云,听说在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初读课文
疏通诗意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听说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不怕浮云遮住了视线,只因为置身在塔的最高层。
视线
因为
不怕
名词作动词,置身
一座千寻高的宝塔伫立在飞来峰上,看来十分壮观。每当雄鸡报晓的时候,站在高高的宝塔上,就能看见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1.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2.请从写作方法的角度任选一方面赏析前两句。
示例1:“千寻”运用夸张修辞写山上古塔之高,表现诗人立足点之高。
示例2: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实写自己登高远望,虚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和对前途的信心。
3.“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浮云”指的是什么
“不畏”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浮云”一语双关,既指眼前看到的云,又比喻困难挫折或当时朝廷中的保守势力。
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哲理名句,蕴含怎样的哲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这首诗借登临飞来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展现了诗人为实现理想而勇往
直前的进取精神。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写景
登飞来峰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不畏云遮眼
身在最高层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议论
抒情
站得高
望得远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远大抱负
不畏艰难
游山西村
陆 游
1.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歌的主题,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赏析诗中写景、蕴含哲理的名句。
3.感受诗人悠闲、惬意的心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词人。他的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有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饱含爱国热情。代表作有《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示儿》等。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陆游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本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相对于伪诈的官场,诗人对于家乡淳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人以明快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认真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初读课文
朗读指导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译文:不要笑话农家腊酒浑浊,丰收之年备足鸡肉、猪肉款待客人。
初读课文
疏通诗意
腊月所酿的酒
备足鸡肉、猪肉。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浑浊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译文:山重重叠叠,水迂回曲折,怀疑无路可走时,(忽现)柳色深绿、花色明丽的村庄。
山重重叠叠,水迂回曲折
怀疑
柳色深绿,花色明丽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译文: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穿着简朴,古人的风尚依旧保存。
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社神(土地神),祈求丰收。
古人的风尚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从今以后如果允许(我)趁着月明来闲游,(我可能会)拄着杖随时来敲门。
答应,允许
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趁着月明来闲游
1.全诗紧扣“ ”字,按 推移展开叙述,展示了农村生活的风貌。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时间
2.赏折首联中“足”字的妙处。
“足”字写出了菜肴丰盛,表现了农家待客倾其所有的盛情,赞美了农家的热情好客。
3.赏析颔联中“重”“复”“暗” “明”“四个字。
“重”“复”突出了山与水的曲折幽深,“暗”字突出了绿柳的繁茂,“明”字突出了鲜花的娇艳明丽。这几个词写出了山西村美丽的自然风光。
4.任选角度赏析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两句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花团锦簇的景象,又富有哲理: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遇到困难,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就一定会有新的出路。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村”是广为流传的千古名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这句诗
①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遇到困难只要我们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就一定会有新出路。
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6.请描绘出“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画面。
示例: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戴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真是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7.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无时”一词写诗人随时都想去山西村,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8.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①热情好客的村民;
②优美的景色;
③淳朴的风土人情。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赞美了村民的热情好客,赞美了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风土人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赞美了山西村优美的景色、淳朴的民风,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和向往之情。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首联:农家——热情好客
颔联:村外——山环水绕
颈联:村内——民风淳朴
尾联:希望——随时做客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共33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1 古代诗歌五首
第3课时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2
必备知识
03
初读课文
04
精读课文
05
课堂小结
06
学情回顾
01
积累拓展
07
教材课后习题
08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宋代诗歌《登飞来峰》和《游山西村》,感受了王安石为实现理想而无所畏惧的精神和陆游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今天,我们学习清代诗人龚自珍的诗歌《己亥杂诗》(其五)。
学情回顾
1.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哲理美。
3.感受诗人心忧天下之情,树立爱我中华、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学习目标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洋溢着爱国热情。代表作有《己亥杂诗》等。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龚自珍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清道光十九年(1839),按干支纪年为己亥年。这一年,诗人兼朝廷官员的龚自珍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写成七绝315首,题为《己亥杂诗》。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认真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初读课文
朗读指导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译文:满怀愁绪看着太阳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奔赴天涯。
初读课文
疏通诗意
广大,广阔。这里形容诗人离别京城时的无限愁绪
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指诗人将要去的地方远离京城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落花并不是无情之物,它化作春泥培育更多的花。
落花
1.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示例:我满怀惆怅地离开京城,夕阳西下,更增无边的离愁别绪。我举起马鞭向东一指,走向天涯(故乡)。
2.分析首句中写“白日斜”的作用。
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途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3.请描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一片片花瓣飞离枝头纷纷坠落,在一丛从花树下堆积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花新苗。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诗广为传颂的原因是什么?
这两句诗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明诗人虽辞官离京,但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现了诗人甘愿为国家奉献一切的精神。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故被人们传诵。
5.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离别忧伤——回归喜悦——积极的人生态度。
《己亥杂诗》(其五)通过写景表现诗人辞官南归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故里的喜悦,又有忧国忧民的愁苦之情。
诗人事业未尽,岁月蹉跎,青春已逝,如“落红”一般,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这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虽辞官,但依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始终要为国家效力
的奉献精神。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叙事抒情——离开京城
远离朝廷
比喻明志——化作春泥,
护育新花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其五)
关心国家前途
甘心奉献
描写山水的诗歌名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
积累拓展
一、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
教材课后习题
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前两句是说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诗人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
后两句,天地之“悠悠”与人之“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可见,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下”,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正是这种思考,赢得后人广泛的共鸣。
二、你有过登山的经历吗?当你登高纵目,与云朵、飞鸟、山峦融为一体时,也许就会心气清朗,油然产生类似《望岳》与《登飞来峰》所写的那种感觉。反复诵读这两首诗,体会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
《望岳》:结尾两句写诗人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会当”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诗句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体现了诗人乐观自信、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登飞来峰》: 结尾两句写登飞来峰的感想。表面看是即景说理:“我”登上峰塔的最高层,站得高看得远,浮云是遮挡不住“我”的视线的。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及大无畏的精神。
三、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衍生意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诗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诗句原意:当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诗句原意: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衍生意义:多借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诗句原意:落花不是无情飘洒,而是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
四、背诵这五首诗歌,并用楷书默写下来。
提示: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默写时不能出现错别字。
五、在写作中,引用诗句可以增加文采,增强感染力。不妨自备笔记本,摘抄积累诗文名句,以备写作中引用。
提示:摘抄时可选择千古流传的名句。养成摘抄名句的习惯,理解名句,并运用到写作中。(共36张PPT)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山水,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今天我们学习《古代诗歌五首》,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21 古代诗歌五首
第1课时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1.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全诗。
2.把握诗歌主旨,体味本诗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和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
3.领悟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悲凉的心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目标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代表作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陈子昂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陈子昂多次向他进言,武攸宜皆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报国宏愿成为泡影,适逢登上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的故事,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
文学常识
必备知识
歌行体
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特点是:(1)篇幅可短可长。(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穿插三言、五言、九言等。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认真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初读课文
朗读指导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译文:向前望不到古代的贤明君主,向后看不到后世的贤明君主。
初读课文
疏通诗意
指古代的贤明君主
指后世的贤明君主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想到时间之久远、天地之广大,我独自悲伤,眼泪纵横!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悲伤的样子
想到
眼泪
①这两句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
②直抒胸臆,感叹古代贤君不可见,后世明君不可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
1.说说你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的理解。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2.赏析“悠您”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诗人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个人便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之感。
3.请赏析诗中的“独”字。
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感。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了诗人理想破灭的孤寂郁闷的心情。
4.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与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
【示例】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为什么能引起士大夫的共鸣
本诗以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之感。这种感受常常是许多怀才不遇的士大夫所共有的,因而能引起士大夫的共鸣。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登楼远眺时吊古伤今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孤寂郁闷之情。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登楼远眺
吊古伤今: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独怆然而涕下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望 岳
杜 甫
1.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句的内容,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
3.感悟诗人高瞻远瞩的气魄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学习目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等,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
走近作者
必备知识
杜甫
代表作:《春望》《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创作风格:
其诗沉郁顿挫,格律严谨,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面貌,因而被称为“诗史”。
创作背景
必备知识
杜甫以“望岳”为题的诗共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这首诗是诗人途经泰山时所作,是现存杜诗中年代较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认真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精读课文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初读课文
朗读指导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初读课文
疏通诗意
指泰山
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泰山以北为齐国,泰山以南为鲁国。
指山色
不尽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译文: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指天地、大自然

聚集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周围众多的山看起来都会显得低矮渺小。
眼眶
同“层”
终当,终要
登上泰山的顶峰
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总括泰山全貌,既点明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又写出了泰山的绵延、高大。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2.从炼字角度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修辞,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写阳光好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3.描述“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
示例: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定睛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裂开。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会当”有何妙处?
“会当”的意思是“终当”“终要”,写出了诗人要登上泰山俯视群山的决心,表达了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用了哪句名言?蕴含怎样的人生哲理?
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决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6.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试具体分析。
一二句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绵延高大;三四句写近望所见,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五六句写凝望所见,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震撼力。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
这首诗紧紧抓住题目中的“望”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远望——泰山全貌,雄伟青翠
不畏艰险
勇于攀登
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凝望——心情激荡,眼界开阔
愿望——勇攀绝顶,俯视一切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望 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