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围场县棋盘山中学七年级语文《伤仲永》习题精选 人教新课标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围场县棋盘山中学七年级语文《伤仲永》习题精选 人教新课标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4-08 08:5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伤仲永》 习题精选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⑤借旁近与之(  )(  ),
⑥邑人奇之(  ),
⑦稍稍宾客其父(  )
⑧或以钱币乞之(  )
3.下列加黑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并自为其名(写下)
B.父异焉(对此)
C.即书诗四句(书具)
D.父利其然也(这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课文原文句回答问题。
(1)表现仲永天资聪颖的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仲永最后变成普通人的根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能表现作者对仲永遭遇的感伤痛惜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认为仲永“泯然众人”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训练
(一)
7.读下面的话,按要求做题。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②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③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②③句语序有误,调成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段末横线处填写原文句,说明这样写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写句是什么句式 简析这种句式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  )令作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8.“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余闻之也久
B.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C.忽啼求之
D.不能称前时之闻
9.在段中括号内补写出省略的内容。
10.给最后一段加上恰当的标点。
11.后文与“世隶耕”相照应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一段写“秀才”、“邑人”的用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写仲永天资聪颖的用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与第二段相比,第一段为什么详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它与前文叙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读了本文,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选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用简明的语言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点考题
(2004年·上海市)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北人食菱
①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
②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②坐:因为。
17.理解文中加粗词语,完成题目。
(1)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
B.谨食之,时而献焉
C.设酒杀鸡作食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2)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今日存,明日去
B.去死肌,杀三虫
C.乃记之而去
D.俸去书来
1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答案与提示
1.yì pān yè mǐn qǐ lì
2.
①为……哀伤
②属于
③书写工具
④以……为异惊奇
⑤邻居家的给
⑥以……为奇,惊奇
⑦以……为宾客
⑧有的人
3.C
4.A
5.
(1)从此(人们)指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供欣赏的地方。
(2)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天天拉着仲永四处向县里的人拜访,不叫他学习了。
(3)(我)叫他作诗,(那诗)已不能和以前听到的诗作相比美了。
6.
(1)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泯然众人矣。
(4)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7.
(1)②①③
(2)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与分号前一句构成一正一反的对比。
(3)反问句  运用反问,催人思索,加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8.D
9.我 仲永 我 仲永所作的诗
10.……曰:……悟,……也。……也,……矣。
……人,……至也。……天也,…贤也,
……人,……众人;……天,……众人,
……之人,……而已耶
11.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12.表现仲永天赋聪颖,才华出众,得到乡里乡才——权威人士的肯定;不是随意妄说而闻名乡里。
13.突出不接受后天的教育,就是“神童”也会变成“普通人”。
14.突出仲永天资虽好,但“不学”则很快会变成普通人的道理。
15.议论。点明前文叙事的意义。
16.示例:后天的勤奋努力比先天的聪颖对人的成才更重要。
17.(1)D(2)B
18.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木兰诗》 习题精选
基础训练
1.下列加黑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鞍鞯(jiān) 机杼(zhù) 可汗(kèhán)
B.辔头(pì) 金柝(sù) 戌机(yóng)
C.鸣溅溅(jiān) 鬓毛(bìn) 霍霍(huò)
D.胡骑(jì) 军帖(tiě) 策勋(xūn)
2.解释下列加黑词语。
①惟闻女叹息( )  ②问女何所忆( )
③愿为市鞍马( )  ④万里赴戎机( )
⑤策勋十二转( )  ⑥赏赐百千强( )
⑦当户理红妆( )  ⑧安能辨我是雄雌 ( )
3.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当户/理/红妆  
B.旦/辞/爷娘去
C.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朔气/传/金柝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③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④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5.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2)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6.出自《木兰诗》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它在现代的意思是__________。
7.用原文句填空。
(1)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木兰转战沙场十年生活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木兰胜利归来充满自豪的内心表白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木兰不图富贵功名的淳朴可爱形象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训练
(一)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8.给加黑词注音。
辔头(  )胡骑(  )
9.诗中主要表现了两方面的内容,用简洁的话将两方面的内容概括出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诗常用象征的写法来表现内容,如用在东市、市、南市、北市采购象征木兰出发前的准备。能否再从所给诗段中找出一处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诗中用燕山胡骑和黄河流水的声音来衬托木兰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诗中主要运用了两种修辞方法,简析其作用。
(二)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3.简析“赴”、“度”字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按要求对本节诗加以简要赏析。
(1)从题材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手法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思想感情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全诗的角度看,本节诗为什么写得简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点考题
(2004·济南市)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 ”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智如同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硚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韩非予·喻老》)
[注释]庄硚(qiāo):人名。
1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
王 之 弱 乱 非 越 之 下 也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庄峤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写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楚庄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提示
1.B2.①只 ②思念 ③买 ④军队、部队 ⑤同“卷”,册 ⑥余,多。 ⑦整理 ⑧怎么,难道。3.C4.
①将军和战士们征战十年,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②(皇帝)记录(木兰的)战功很多,赏赐(木兰)很多(金银财帛)。
③雄兔前脚(常)爬搔,雌兔眼睛常眯着,(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分辨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④爹娘听说女儿回来,互相搀扶着走出外城。
5.(1)排比(2)借代(3)反复(4)对偶
6.扑朔迷离事情错综复杂,真相难以明白。
7.(1)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雄兔脚扑朔……安能辨我是雄雌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8.pèi  jì
9.
(1)出征前的准备
(2)征战途中思念家乡
10.旦辞……暮宿;旦辞……暮至。用此象征战士转战各地,象征从军途中的艰苦生活和对家乡的思念。
11.征战途中的激动心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2.第一种运用排比描绘出木兰出征前的繁忙景象及激动心情;第二种运用反复,抒发了征战途中思念故乡千回百折的柔肠及出征路途的遥远。
13.“赴”、“度”写出了木兰矫健的英姿与英勇善战的女英雄形象。赴;奔赴,投入(危险的境地)。度:越过。
14.(1)在空间上把万里、关山的宏大背景与金柝、铁衣的点上描写相结合,从时间上把一日一夜与百战、十年相结合,写得气势磅礴,有血有肉;选材典型,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
(2)时间与空间相结合,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疏密有致,运用烘托手法,相映生辉。
(3)表达了作者对木兰英武矫健形象的赞美之情。
15.全文的主要目的并非把木兰刻画成一个英勇善战、驰骋沙场的“壮士”,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地层现木兰的品质。特别是从女子的角度,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刻画其细腻的情感,表现出她刚毅乐观,天真活泼,可爱淳朴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所以这节诗写得简略。
16.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
17.庄硚在楚国境内做强盗(横行霸道),但官吏禁止不了他,这是政事混乱啊。
18.目不见睫: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睫毛,比喻不能省察自己或见远而不见近。自知之明: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得透彻的能力。
19.楚庄王“欲伐越”,但听了杜子的进谏后,“乃止”。可以看出楚庄王是一个善于纳谏、知错就改的人。
《口技》 习题精选
基础作业
1.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①遥闻深巷中犬吠(  )
②其夫呓语(  )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④曳屋许许声(  )(  )
⑤几欲先走(  )
2.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B.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
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D.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加黑词意思和用法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
A.以为妙绝 众妙毕备
B.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
C.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D.絮絮不止 一狼得骨止
4.解释下列加黑词。
①会宾客大宴(  )
②既而儿醒,大啼(  )
③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
④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
⑤宾客意少舒(  )
⑥稍稍正坐(  )
⑦不能指其一端(  )
⑧妇拍而呜之(  )
5.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②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③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④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提高训练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6.摘出文段中表示时间的副词,简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简析加黑词“当是时”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一段写了哪几种声音 它们的先后次序能调换吗 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二段加线的句子如果不要,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能说出作者先叙“遥闻深巷中犬吠”的深意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两段文字中口技人的“声音”是怎样变化的 作者第二段写出异样的安静,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 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解释加黑词。
①初醒声____________
②侧目____________
(二)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3.简括选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段中加点词“中”、“夹”很富表现力,试作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有人说:“俄而百千人大呼”一句前转接太快,不合生活实际,应当由夫妇一家,写到邻家、街坊,再写“百千人大呼”,你怎么看 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括这段文字作者写作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加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简析修辞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口技者的表演具有逼真的效果,高度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点考题
(2004年·陕西省)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zǐ指责)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选自钱大昕《潜研堂文集》)
1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填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你怎样看待“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的行为
答案与提示
1.略
2.A
3.D
4.①适逢 ②大声 ③只 ④醒 ⑤心情 ⑥端正 摆正 ⑦一处,一种 ⑧指(轻声)哼唱着。
5.
①(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有一百个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的一个地方。
②(个个)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③同时一齐发出,各种惟妙惟肖的声响全都有了。
④一切该有的声音,全都听得见。
6.既而未几作者按时间顺序,眉目清晰地描写出声音变化的先后过程,场景转换的层次。
7.既对上文起收束概括作用,又点明、强调各种音响同时从一人口中出,从而突出了口技人高超的技艺。
8.犬吠,妇人惊觉欠伸,夫呓语,儿醒啼声,含乳啼声,妇拍呜声,大儿絮声,夫叱大儿声不能调换,这种描写顺序非常符合生活情景(逻辑),具有逼真的生活实感。
9.加线句用细节描写,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一家人睡尽后的细致人微的音响,写得有血有肉,十分逼真,体现了口技人高超人微的艺术匠心。
10.既是室内一家人惊醒的直接原因,又为下文“夜半失火”作了伏笔,体现了口技人的艺术匠心。
11.一段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二段则由一段的大变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以声衬静。此处极写静为下文“夜半失火、救人”的高潮作铺垫,起到反衬作用,从而形成巨大的场景反差、鲜明的对比,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12.①刚刚 ②用眼睛看。
13.写口技者摹仿一场夜半大火灾的情景,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14.这两个词表现了口技人忙中“偷闲”,大处现微的艺术匠心。
15.这样写反而过于哕嗦,不能表现大火灾“间不容发”的情景,更不能极快地将口技推向高潮,反而冲淡了口技者的技艺。
16.表演火灾——议论赞叹——听众反应。
17.议论,修辞手法有:对偶、夸张。从不同方面高度赞扬了口技者的高超技艺。
18.段中最后一句。“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9.这样尝试着和别人换一下位置,平心静气地揣度它,我果真没有一点过失吗 或:如果设身处地,平心静气地揣度它,我难道没有一点过失吗
提示:关键词翻译准确,意思明白,语句通顺即可。
20.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或:治学要严谨,不要自以为是。
提示:意思对即可。
21.指出现象→讲述道理→得出结论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2.示例:
(1)这种行为不妥当。对古书没有认真分析研究,不要妄加评论和否定。
(2)对这种行为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读古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这种行为有可取之处。“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敢于质疑,大胆质疑。
提示:答出其中一点,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