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优化课堂》:语文人教版九年级 上册第四单元课件(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优化课堂》:语文人教版九年级 上册第四单元课件(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7 19:03:43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xuán

miè
kuāng
2.词语积累
(1)玄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
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3)诓骗: _______________。
(4)怀古伤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为民请命
说谎话骗人
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3.文意感知
在这篇驳论文中,作者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悲观
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中的绝大部分
没有失去____________的事实,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
自信心,表现了作者的一颗爱国赤心。
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
自信力
要点 1
梳理论证思路
自夸“地大物博”
只希望“国联”
一味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他信力
自欺力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要点 2
分析驳论方法
本文是以什么为批驳的“突破口”的?对此,作者是怎样
进行批驳的?
【要点提示】解答此题要理解本文所采用的“驳论证”的
驳论方法,并分析领会作者是怎样在直接批驳了对方论证的基
础上驳倒错误论点的。
【我的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本文以批驳敌论证为“突破口”进行批驳。
作者在第1段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
也是事实”,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
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奠定了基础。议论语句“说中国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
直是诬蔑”,明确揭示了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2)文章
直接批驳敌论的方法是: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
“信物”,并非自信;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求神
拜佛是“自欺”。这些批驳证明中国人失掉的不是“自信力”
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从而
驳倒了敌论证。
要点 3 品味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犀利,这和作者出色地运用仿拟修辞手法是分不
开的。
这种修辞手法往往都有一定的针对性,或顺其意而仿之,
或反其意而仿之,都能借助变动的字眼表明自己的独特见解,
尤其是在驳论文章里往往能产生一种辛辣的幽默感和讽刺意
味。文中“自信力”本是《大公报》社评使用的一个字眼,鲁
迅抓住不放,进行仿造,在“信”的对象、类属、影响上大做
文章,先剖析出反动政府本没有“自信力”而只有“他信力”,
继而联系新近求神拜佛闹剧进一步挖掘出现在正发展“自欺
力”,由“自信力”而“他信力”而“自欺力”,析理精警,
出语奇崛,使人耳目一新。
运用仿拟修辞格翻造出一字之差的三个词语,层层深入剥
笋,步步强化逻辑力量,而且睿智闪烁,机趣横生,增添了辛
辣的讽刺锋芒。
议论文阅读之四:语言特点及文段的作用
对语言特点的考查,主要有:某某词语能否删去,并说明
理由;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等等。
对文段作用的考查,主要有:分析某段(尤其是开头段、中
间段、结尾段)的作用;某段能否删去,并说明理由(间接考查
某段的作用);等等。
议论文语言有准确、严密、生动、概括等特点。下面从解
题的角度作一些阐发,抓住重点词,体会准确性与严密性。
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体现,
相互渗透,所以把两者放在一起阐述。它们具体表现在概念阐
释的准确,关键词语的运用贴切、分寸感强,关联词语使用严
密,状语、定语等修饰成分恰当,句子内在联系紧密,语言有
说服力等方面。理解这些特点,我们要学会抓住句子中的重点
词语,从重点词语入手。重点词往往是揭示概念内涵的词语、
修饰性词语、关联词和动词等。
议论文文段的一般作用主要有:①引出(全)下文;②总结
前(全)文;③承上启下。
但在具体分析时,必须结合文体特征来回答。
如:开头段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的作用,那么,
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几个具体答题套路: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 ……( 或:引
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
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
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
读者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
①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②强调……的中心论
点。③发出……的召唤或希望人们……④增补论证了……(其作
用是使论证更严密)⑤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⑥提出问题,
发人深省,引人去关注或思索某个问题。
(2011 年湖南邵阳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春节需要创新而不是保卫
①近年来,“洋节日”受到愈来愈多年轻人的崇尚,过洋
节也从最初的商家炒作慢慢变成国人的一种习惯。然而正当人
们对又一个圣诞节的到来满怀企盼时,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高有
朋却撰写了一份《保卫春节宣言》,向社会呼吁要对传统节日多
一些关心,对“洋节日”少一点盲目的热情。
②有些人说,进入 12 月以来,人们就能感受到圣诞节的气
息,大街小巷店面橱窗到处摆放着圣诞树、圣诞老人,商家借
着圣诞节搞起形式各样的促销活动。春节时候你到街上看看,
基本上是冷冷清清的,要想热闹也要到元宵节。如此鲜明的对
比怎么不叫作为民俗学家的高教授有些担心。
③不过,我不担心。需要保卫的往往是弱势,甚至可能是
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东西,有时候该淘汰的就应该让它淘汰,不
要霸蛮去“保卫”。春节不需要担心,它不是弱势,不但不弱
势,而且很强势,你看看飞机火车和汽车上回家过年的人,这
简直是世界上最强势的一道风景,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
节日,能这样使人们牵肠挂肚呢?圣诞节固然可以使街头热闹,
但春节就有本事使街头冷清。连商人都不做生意了,因为他们
也要回家过年,这种本事,哪一个节日能够这样?如果这样的
节日还要保卫,那就是另一种保卫,是因为怕出安全问题,从
这个意义上讲,春节的保卫不是民俗专家的事,而是公安部门
的事。
④说春节不需要保卫,并不是说春节就没有被边缘化的危
险。现在有一部分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而不喜欢春节,恐怕还
是有些原因的,洋节往往比较轻松,是一些朋友在一起过的,
代表着友谊,甚至还有些“印象派”的爱情,年轻人当然喜欢
过。而春节好像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是一份责任,代表着亲
情,还有很多礼节。与洋节相比,似乎少了一份轻松,少了一
份娱乐,少了一些友情和爱情。这样一来,年轻人不太喜欢,
恐怕也是有些道理。教授们担心恐怕不是没有道理。
⑤不过,这些问题并不是春节需要保卫的原因,我觉得倒
是很有必要有些创新。诚如高教授所说,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
能流传千百年,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而这种记忆太
多,礼节太多,也就使春节变得神圣,变得沉重,变得不受人
们欢迎,这恰恰是春节给人感觉很麻烦的地方,亲戚是要走的,
领导不能不去看看,有时候过节简直是受罪。对这些东西,我
们需要用“创新的毁坏”来改变,嫁接一些洋节好的东西,改
掉一些传统节日的陋习,或许,这才是关键所在。
(选自《新西部》)
1.第④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必做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教授提出“保卫春节”的说法作者并不赞同,他的理
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能删去。这是一个过渡段。作者在这一段运用了对比
手法,把洋节和传统春节进行对比,说明了年轻人喜欢洋节
和传统春节需要创新的原因,为下文中心论点的提出作铺垫。
春节需要创新。
春节不需要担心,它不是弱势,不但不弱势,而且很强势。
4.对于一些年轻人喜欢过洋节而忽视传统节日的现象,你
有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喜欢过洋节也没错,可以促进世界各民族的文化
交流和融合。忽视传统春节是不应该的,我们要多宣传传统
文化,加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思想意识。
中考热点主题写作四:智慧·启迪
近年来的中考作文从“智慧· 启迪”这个角度进行命题的
有很多,如 2010 年广东茂名作文题“我的(我们的)智慧”、2010
年广东佛山作文题“智慧伴我成长”、 2010 年湖北宜昌作文
题“美丽的智慧”等。
很多人以为,智慧非常人所能拥有,只能属于那些出类拔
萃的伟人、名人。其实,只要有一颗善思的脑袋,人人都可以
拥有智慧。写作这类话题的作文,需注意以下几方面:
1.把握智慧的内涵、范围和因素
(1)智慧的内涵很丰富。《辞海》上将智慧解释为:“对事
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智慧常常和
机智同义,是指一种全身心地、敏感地、审美地投入到做事中
去而表现出的综合能力和才艺。
(2)智慧的范围很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是智慧,把握商
机不断拓展业务赢得利润是智慧,开动脑筋巧用方法解决难题
是智慧,冥思苦想寝食难安蓦然之间却灵感突现写就奇诗妙文
是智慧。佛祖的拈花一笑是智慧,一笑之间蕴藏着无限玄机;
愚公的移山是智慧,移山的背后,折射出愚公人力无穷的大思
想。不仅人有智慧,动物界也有智慧,蜜蜂的蜂房精密得让人
自叹弗如,蜘蛛的网演绎出多少研究的话题,小鸟的衔木过海,
猴子的衔尾戏水……所有这些,无一不表现出动物们适应大自
然的非凡智慧。
(3)智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虽然我们说智慧不是知识,也
不是智商,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它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
文化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安身立命、直面人生、应对生活的一
种最高境界的品质和状态。但智慧还是与人所在的社会文化背
景、个体的智商、人生阅历、能力、知识程度等密切相关,尤
其与所受的教育关系密切,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会影响一个人做
事时表现的智慧水平。“好的教育有利于人的智慧的发展,不
良的教育条件有可能限制和压抑人的智慧的发展,只有好的教
育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人。”(田慧生语)智慧与学识、冷静、
眼光、心胸、品质成正比,一个学识渊博、遇事冷静、眼光独
到、心胸开阔、品质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拥有超常智慧的人。
2.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方式
写这类话题的作文,可以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从正面写
自己用智慧解决难题的启示和经验,或从反面写自己遇事不能
用智慧解决难题的教训和感悟。写自己,容易写得真实,有真
情实感,有感染力。也可以通过叙述故事来揭示智慧的真谛,
如写一个拾荒者怎样运用智慧由拾到收,再到熔炼,最后终成
百万富翁的故事,来揭示只要有独到的眼光,善于思考问题,
最普通不过的人也能具有超常的智慧。还可以写一只小鸟怎样
运用智慧衔着一根短木漂洋过海,来表现动物也有智慧。
除了记叙文,还可以写成文采飞扬的散文,铺排智慧的种
种表象和要素。可以写成议论文,或阐述智慧的内涵和外延,
或阐述智慧的各种要素,或阐述获得智慧的途径和方法……总
之,多方位思考,选准角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具体写作时,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新颖的结构方式,如日记
体、书信体、对话体、小品、相声、短剧、寓言、童话、电影
剪辑式、排比铺排式等。不过,形式与内容要达到高度的契合,
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由内容选形式,不能由形式决定内容。
1.名言警句
①等到你最后登上顶峰时,你将羞愧地发现:如果你具有
找到正确道路的智慧,本有一条阳关大道可以直达顶端。
——赫姆霍茨
②智慧充斥在海洋和大地的纵深处,使我们的思维直冲霄
汉,穿过茫茫宇宙给我们指明道路。 ——洛克
③各种人和事都有各自的观察点,有的需要近看才能作出
正确的判断,有的则只有从远处看才能判断得最好。
——拉罗什夫科
2.经典素材
①很多蜘蛛结网是在破晓前进行,因为此时温度较低。如
果空气潮湿,蜘蛛会停止结网,因为蛛丝中含有的胶状物,很
容易吸收水分而失掉黏性。上述两点,是蜘蛛能预报天气的原
因。
1794 年深秋,拿破仑进军荷兰,在紧急关头,荷兰人打开
水闸,用洪水阻挡法军。拿破仑被迫撤军,在后退途中,有人
发现许多蜘蛛在忙着结网,这预示着干冷天气就要到来。拿破
仑当机立断,下令就地待命。不久,寒潮果然来袭,江河封冻,
拿破仑军队踏冰进攻,荷军大败。
②曾经有一位父亲问他的三个儿子:“如果有两筐容易腐
烂的桃子,该怎样吃才能使容易腐烂的桃子一个都不浪费
呢?”大儿子说:“先挑熟透的吃,因为那些容易烂掉。”“可
等你吃完那些,其余的桃子也要开始腐烂了。”父亲立即反驳
道。二儿子思考再三说:“应先吃刚好熟的,先拣好的吃
呗!”“如果那样的话,熟透的桃子会很快烂掉。”父亲把目
光转移到一直沉默的小儿子身上。小儿子思考片刻说:“我把
这些桃子分给邻居们一些,让他们帮着我吃,这样就会很快吃
完而不会浪费一个桃子。”父亲十分满意,不住地点头。
甘于分享是豁达,懂得分享是智慧。只有分享自己才可以
凝聚他人。学会分享,我们的人生将会更加精彩。
读书需要智慧,生活需要智慧……智慧伴随着我们成长。
请以“智慧伴我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 500 字,如写
诗歌,不少于 20 行;④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否则扣分。
【思路导引】
解读此文题需把握两点:“智慧”和“伴我成长”,“伴
我成长”不难理解,但加上“智慧”就增加了审题难度。不少
学生把握不准,有些学生或许会理解为“前人留下的宝贵财
富”,如古诗文、书籍。对“智慧”的理解可参照前文的“热
点备考”。理解了“智慧”的内涵、外延、范围后,就扩大了
立意的空间,在此基础上突出“伴我成长”——写出收获,就
基本符合题意了。当然要想拿高分,独辟蹊径的立意是必不可
少的。
【佳作展示】
智慧伴我成长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这个叫做陈绮贞的台湾歌
手。是为她清新到毫无杂质的嗓音,是为她自然率真的性格,
还是她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我想都有吧。是她陪我走过了
那段美丽而敏感、倔强而脆弱的青春。循着陈绮贞的智慧之路,
我慢慢成长。
“在人生中,最悲哀的事情是,给了你翅膀,却不让你飞。”
当我第一次看到陈绮贞的这句话时心里竟有些发疼。“妈,我
要学二胡。”“学什么鬼东西,把书读好就行了!”“我自己
有钱。”“有钱也不准买,快去读书,你这次物理才考几分,
还学二胡,害不害臊……”我转身回到房间,为什么?为什么
我想做的大人总是不让?难道成绩不好就不能拉二胡吗?我不
同意!但是妈妈的态度过于坚决,并不是我所能左右的。
“改变之所以美丽,因为那是我们活着的证明。”对!我
还活着,活着就要做我想做的事,我要改变。“妈,如果我这
学期考到前十,我就买二胡。”顺理成章,我发疯地学习,拼
命地做那些以前碰都不敢碰的物理、数学难题,去背那些枯燥
无味的文科知识。多少次濒临崩溃,可是一想起二胡那浑厚苍
凉、通透纯净的声音,一想起陈绮贞“改变之所以美丽”的哲
言,心底就增加了勇气。因为我明白:胜利会属于那些执著奋
斗的人。当我终于拥有自己的二胡时,才发现过去的一切都不
再重要,我不觉痛苦,反倒多了份轻松。正如陈绮贞所说:“人
生无处不是转变的地方,只要我们还能走,幸运的是,我们能。”
学习弹奏二胡时,身边不断有人说“二胡好像很难学”之
类的话,我微笑不语,陈绮贞告诉我:“很多事情在还没有做
之前,总是充满各种我们想象出来的恐惧。”有什么好恐惧的?
有什么难得倒我呢?
两年后,我已经可以很熟练地演奏二胡曲了。我第一首拉
的是陈绮贞的《旅行的意义》。我一直都在寻找旅行的意义,每
个人旅行的意义都不一样,陈绮贞说:“从现在出发,勇敢地
把自己交给未知的未来,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陈绮贞,这个智慧的心灵歌者,为我打开了一幅自然淡定
的人生画卷,并引领着我在智慧大道上慢慢前进、慢慢成长……
【点评】本文的突出之处有二:第一,切入角度让人耳目
一新。当今社会,歌星的粉丝不少,大家喜欢歌星靓丽的外表,
喜欢他们张扬的表演、动听的歌声。可本文作者除了一般粉丝
喜爱偶像的那些特点之外,更喜欢台湾歌手陈绮贞对待生活的
态度和智慧。一个歌手,她的智慧能够引领作者慢慢成长,如
此独特的切入角度令人耳目一新,使文章变得更加亮丽多姿。
第二,歌词为媒,突出中心。短短的数百字的考场作文,竟然
有 6 处引用了台湾歌手陈绮贞的歌词,然而作者不厌其烦地引
用其歌词,却并非仅仅喜欢她的歌,而是喜欢歌词中的哲理和
智慧。作者以歌词为媒,写出了陈绮贞的歌词对自己人生的影
响之大,可谓处处点题,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共10张PPT)
15 短文两篇
1.字音字形
xiá
jié
zhì
gāo



huò
2.词语积累
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诘问,为难
(1)文采藻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诘难: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不求甚解
(4)咬文嚼字:_____________________。
(5)豁然贯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寻章摘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7)味同嚼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吹毛求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分地斟酌字句
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
指读书局限
于文字的推求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文中
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3.文意感知
(1)《谈读书》
《谈读书》就读书的问题发表了种种看法,正面阐述了读
书的____________、具体的____________,同时推断归纳读书
的重要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
陷,以此鼓励人们多读书。全文脉络如下:
正确目的
读书方法
(2)《不求甚解》
本意
虚心和会意
《不求甚解》通过对人们对“不求甚解”的一般认识反弹
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________,进而提出自己的关于读
书问题的见解,认为读书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反对死
读或抠字句而忽视精神实质的理解。全文脉络如下:
4.《谈读书》的技法归纳
运用比喻说理。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
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
动形象、通俗易懂。
运用排比说理。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
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
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这样写说理十
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2010 年山东济南卷)请以“几分________在心头”为题写
一篇文章。横线处自填词语,如感动、忧伤、高兴、苦闷、羞
涩……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③不
少于 600 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点拨】这道半命题作文,从大的角度看,没有任何
审题障碍;但从细微处来看,“几分”表示程度深,所选材料
要典型,“在心头”再现的是某种意念或心灵独白,这就要求
有必要的议论。写好这篇作文,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补题出彩,点亮眼睛。“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
眼睛。靓丽的文题能迅速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题目的提示已
经罗列了一些词语,但如果随便选一个,“撞车”的机会就比
较多。为避免雷同,可以选“欣赏”、“温馨”、“无邪”、
“怜爱”等,让人倍感新奇,有吸引力。
2.选材出彩,凸显主题。考生可以选择身边的人来写,如
爸爸、妈妈、朋友、老师等;也可以选择自己所了解的群体形
象,如老师、解放军、清洁工人等值得赞颂的人;还可以选择
熟悉的物:写自己身边的竹子、梧桐、小草等植物,写自己认
识的蚂蚁、喜鹊、兔子等动物。这些人或物身上都有值得我们
学习的闪光点,都有值得我们歌颂的情感出发点,所以选择他
们都能使考生扣住题目尽情发挥。需要注意的是,人的事件或
者物的品质都要尽量选择个性的、新鲜的角度,不要让自己的
文字落入俗套。
3.细节出彩,衬托真情。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
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
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
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假恶丑和盘托出,让
读者欣赏评价。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
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写作时
要善于捕捉生活中最为典型的细节,用心描画,做到于细微处
见神韵。细致刻画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和自己的切身
感受,为及时抒情、议论打下基础。另外,还要照顾到谋篇布
局、过渡照应以及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等问题。(共8张PPT)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字音字形

páng
huáng
zhào
xiù

lún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一帆风顺
格物致知
2.词语积累
(1)__________: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课文中指不
作任何探究实验的消极观察。
(2)____________: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3)____________: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4)____________: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3.助学背囊
获得知识
(1)题目解读
“格物”就是____________;“致知”就是____________。
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本文主张要有通过实
验观察事物,获得知识的精神。
探察事物
(2)文章感知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
本文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状况,
分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性,并联系具体事例
和自己的实际,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
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
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全文脉络如下:
提出问题: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
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讲道理、摆事实) 科学上要重视实验精神
解决问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揭示其真谛
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2011 年广东深圳卷)请按要求作文。
题目:给自己一些________________
要求:①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要出现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点拨】这道作文题有两大亮点:一是继续传承深圳
中考作文命题理念——关注心灵,寻找自我,引导孩子们向上
向善,寻找心灵的力量,关注自我的成长。二是无导语暗示,
却能在“给自己一些”五字文题中展示思维的广度与巧度。制
胜之道为:
一是解读题旨意为先。“给自己”与“给我”有所不同,
前者是自己给自己,后者则是别人给“我”,命题者匠心独运
地锁定考生自己的真实生活,使考生反思自己的心灵世界。此
题无导语,补题范围广,利于调动独特的生活情愫。如赞美、
掌声、祝福、退路、宁静、潇洒的笑容、亮丽的感动、幸福的
颜色……
二是思路明晰角度异。可以是记叙一件事,在一波三折的
情节中详略分明,突出独特的情感,此为纵式构思;可以是三
个角度的铺排,分别从不同的思考层面去描写场面,立体式地
提炼升华,此为横式构思,用于议论文为最佳;还可以是创新
式构思形式,如剧本式、实验报告、网络聊天等。
三是打造亮点显新奇。凤头小巧灵动,如景色渲染、哲思
小语、比喻铺排、声音突现等;引用贴切自然,古诗句曲径通
幽,韵味悠长;场面描写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生动可感,个
性鲜明,妙趣横生……无论是语言或形象,还是情节或布局,
都要考虑浓淡相宜,倾力打造令人耳目一新的亮点。(共16张PPT)
第四单元
求知随笔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字音字形


qiè
2.词语积累
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1)根深蒂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3.文体知识
议论
论点
论据
论证
道理
举例
议论文是以________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的本质及其
规律进行分析、论证,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和见解的文章。
议论文有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见的论
证方法有 ________ 论证 、 ________ 论证 、 ________ 论证 、
________论证等。
对比
比喻
4.文意感知
本文是一篇有关________问题的议论文,由一道选择题入
手,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怎样才能使自
己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号召人们坚信自己的创造力,努力
保持好奇心,不断追求,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全文思路清晰,
层层深入。采用事实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创新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要点 2
分析论证方法
(1)对比论证:在阐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一道
理时,作者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先从反面说:“①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从正面说: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反对比,使说理全面而透彻,增强了说服力。
如果你认
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
止步不前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2)举例论证:在论证“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
运用知识”这一观点时,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
排版术的事例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
这两个事例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事例典型,具有代表性。
议论文阅读之三:分析论证思路
考查论证思路类试题是中考中的一个难点。分析议论文的
论证思路,只有在对各段落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的基础上,
才能归纳出来的。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即:提出
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议论文的结构
方式通常有:①纵贯式结构方式。按照引论(导论、绪论)、本
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织材料。它大体上是按照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的,又称“三段式结构
方式”。②并列式结构方式。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
论证,分成若干分论点,几个分论点形成并列关系,共同论证
中心论点。③递进式结构方式。在阐述中心论点时,各层次、
段落之间的关系,是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关系,前一部分论
述是后一部分论述的基础,最后推导出文章的结论。④对比式
结构方式。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事例,对比地组合在一
起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能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两种不同的事
理在对比中更清晰,从而更有力地突出正面的论点和主张。此
外还要对议论语言的逻辑性有所认识。
答题套路:表示次序的词语(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论证方法+论证内容(各段的分论点)。
(2010 年广东省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三思而行
季羡林
①“三思而行”,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一句话,是劝人做事
不要鲁莽,要仔细考虑,然后行动,则成功的可能性会大一些,
碰壁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②要数典而不忘祖,也并不难。这个典故就出在《论语·公
冶长第五》:“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这说明,孔老夫子是持反对意见的。吾家老祖宗文子的三思而
后行的举动,二千六七百年以来,几乎得到了历代天下人的赞
扬,包括许多大学者在内。查一查《十三经注疏》,就能一目了
然。《论语正义》说:“三思者,言思之多,能审慎也。”许多
书上还表扬了季文子,说他是“忠而有贤行者”。甚至有人认
为三思还不够。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注》中说:有人劝恪“每
事必十思”。可是我们的孔圣人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批评了季
文子三思过多,只思二次(再)就够了。
③这怎么解释呢?究竟谁是谁非呢?
④我们必须先弄明白,什么叫“三思”。总起来说,对此
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言思之多”,这在上面已经引过。另一
个是文子自己说的,君子无论谋划什么事,开头、中间、结局
都要考虑到。(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然而孔子以及上万上
亿的众人却不这样理解,他们理解,一直到今天,仍然是“多
思”。
⑤多思有什么坏处呢?又有什么好处呢?
⑥根据我个人几十年来的体会,除了下围棋、象棋等等以
外,多思有时候能使人昏昏,容易误事。平常骂人说是“不肖
子孙”,意思是与先人的行动不一样的人。我是季文子的最
“肖”子孙。我平常做事不但三思,而且超过三思,是否达到
了人们要求诸葛恪做的“十思”,没做统计,不敢乱说。反正
是思过来,思过去,越思越糊涂,终而至于头昏昏然,而仍不
见行动,不敢行动。我这样一个过于细心的人,有时会误大事
的。我觉得,碰到一件事,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记得
当年在德国时,法西斯统治正如火如荼。一些盲目崇拜希特勒
的人,常常使用一个词儿 Darauf-galngertum,意思是“说干就
干,不必思考”。这是法西斯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扬弃。遇
事必须深思熟虑。先考虑可行性,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然后
再考虑不可行性,也是考虑的方面越广越好。正反两面仔细考
虑完以后,就必须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
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
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
的侏儒。
⑦所以,我赞成孔子的“再,斯可矣”。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有删改)
1.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必做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作者的考证,“三思而后行”的“三”有哪几种解
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先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证明多思有时会使人糊涂而
误大事;接着举出当年德国法西斯信徒“说干就干,不必思考”
的材料,说明决不能不思而行,鲁莽行动;最后阐明遇事必须
深思熟虑,从正反两方面充分考虑以后,就必须做出决定,立
即行动。
一是泛指“多”;二是指谋划事情的“开头、中间、结局”。
3.有人这样评价本文:(1)本文立论有依有据,令人信服;
(2)本文阐述道理亲切平和。请你选择其中一种,说说作者是怎
样论述才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一:在中国,孔子是权威的思想家,作者引用并赞
同孔子“再,斯可矣”的观点,对“三思而行”的批评便有了坚实
的依据,因而令人信服。
作者用亲身体会作为阐明观点的主要材料,如谈家常般娓
娓道来,这就使读者心悦诚服,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