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优化课堂》:语文人教版九年级 上册第一单元课件(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优化课堂》:语文人教版九年级 上册第一单元课件(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0-17 19:03:43

文档简介

(共6张PPT)
3 星星变奏曲
1.字音字形
méng
lóng


2.词语积累
安静
向往
十分珍贵
(1)静谧:_____________。
(2)憧憬:______________。
(3)弥足珍贵:_____________________。
juàn
3.背景资料
这首诗写于“文革”后,有人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是
敢于反思、敢于正视自我的民族。发生于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
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就是一批正直而年轻的中国知识分
子,在诗歌方面开始的最沉痛的反思。
4.文意感知
星星
闪现的点点光明
这首抒情诗以“______”象征茫茫黑夜中_______________,
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黑暗
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自己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
然迷茫失落却又不失坚定的情怀。
5.诗题理解
这首诗的题目为什么叫“星星变奏曲”?
分析:变奏曲是作曲基本技巧之一,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
谱成的乐曲称为“变奏曲”。本诗的上下两节都是以“星星”
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
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法也相同或相近,因而有同样的旋律;
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法
也有所不同,这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
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题目叫“星
星变奏曲”很恰当。
(2010 年广东广州卷)按要求作文。
请以“奖励自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600 字以上;③文中不能
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的名称。
【思路点拨】1.“奖励自己”是一个动宾短语,在审题的
时候,首先应该补上主语,按照命题者的意图,这个主语应该
是“自己”,也就是自己奖励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关
键词就是“奖励”了,所以在审题时就要立即想到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要奖励自己?奖励自己什么?这样的奖励对自己产生了
怎样的作用?
2.古人讲究“意在笔先”,对于这个题目的立意更不难。
“奖励”一词告诉我们,“自己”一定是做了一件有积极意义
的事情,所以,本文的主题必须是积极向上的;“奖励”的内
容也应该是以积极的为主,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否
则就偏离了正确的立意。最为创新的立意可以是反弹琵琶法,
比如用逆境、困难、坚持、荆棘等等来奖励自己,而这恰恰是
这一代孩子们身上最为缺乏的,由此立意,可出现高分作文。(共11张PPT)
2 雨

1.字音字形
yīn
xuān


qiǎng
2.词语积累
喑哑
大声地叫或说
襁褓
(1)__________: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2)喧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包裹婴儿的布或被。
bǎo
3.作家作品
郑愁予,现代诗人,原名郑文韬。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
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在 20 世
纪 80 年代曾多次被选为台湾“最受欢迎作家”,其成名作是
《错误》。
4.文意感知
这首诗借________之口,表达了作者对在中国大地上生活
的孩子们的温柔亲切的爱意,他希望孩子们能够自由快乐地亲
近自己,能够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
春雨
要点 1
梳理结构脉络
要点 2
解读“雨说”
“雨说”作为题目,是由一个偏正短语构成,即春雨的述
说,既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又对文章内容起统领作用。而副标
题是对正标题的补充说明,不仅点明了这首诗是特别为生活在
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还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了诗人对中
国儿童的期待和祝福。
要点 3 体会修辞手法
怎样理解诗中“雨”的意象?
【要点提示】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是掌握诗歌中的意象,即
诗歌中的景物或事物的象征意义。阅读诗歌时,应该在诵读的
前提下,通过品味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然后通过联想和
想象理解诗歌中的形象和意境。
【我的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雨”的形象以及种种情景都具有象征性。
诗中春雨在万物的期盼中及时到来,给大自然带来清新的气息
和蓬勃的朝气,春雨是一位春的使者的形象。诗中的春雨还给
孩子们发出盛情的邀请、殷切的希望和浓浓的祝福,这又展现
出春雨是一位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的爱的天使形
象。
诗歌阅读之二:主观题
古诗词鉴赏的主观题,涉及的方面很多,不同的方面须采
用不同的方法:
1.品味诗句。
可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
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也可从修辞方法和表达
方式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2.理解内容。
(1)从作家背景和作品相关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
趣、情感倾向和诗句的原意。(2)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
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3)从作者的风格和语言特征去领悟
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体味意境。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
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
想和想象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
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
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作答要具体。比如仅
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
伤”。
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
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1.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请作请简要分析。 (必做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必做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
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
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共23张PPT)
4 外国诗两首
1.字音字形
róng


2.词语积累
沉浸
__________:浸入水中,多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
中。
3.作家作品
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1817 年出版
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
角。他在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
莺颂》、《秋颂》等。
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1916 年在白俄罗斯军
队服役,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以清新、精美的抒情风格
享誉文坛。十月革命后的部分诗歌,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
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
天堂”。
4.文意感知
蝈蝈的乐音
蛐蛐的歌儿
(1)《蝈蝈与蛐蛐》
这 首 诗 通 过 对 盛 夏 “________________” 和 冬 日
“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
不断,永远充满生机。全诗脉络如下:
(2)《夜》
夜的静谧、美丽
《夜》这首田园诗,通过对夜里各种景物的描写,展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抒
发了作者安适、宁静的心情。全诗脉络如下:
(2010 年广东惠州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并不缺乏快乐,只要用心体味,你总能从中悟出快
乐的真谛,找到获取快乐的办法,捡到打开快乐之门的钥匙……
请以“那天,我捡到了快乐的钥匙”为题目,写一篇不少
于 500 字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思路点拨】1.题眼是“快乐”,文体是记叙文。
2.“那天”是虚指,某一时期也可以。
3.“钥匙”喻指打开快乐之门的方式方法,如发现真善美、
收获了自信、获得进步甚至是勇于认错、善于反省等思想意识、
评价标准、习惯、活动等。
4.“捡”是指人们平时易忽略的,不注意的,在“那天”,
“我”发现了,顿悟了;注重心理描写,能对事件进行提炼升
华,深化主题。
中考热点主题写作一:感悟生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要学会“多角度地观察
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
表达”。在历年的中考命题中,从“关注生活、品味生活、感
悟生活”中引申出来的作文命题出现的频率很高。该类作文题
命题范围较广,涉及考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等,
要求考生能够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想。
写作这一类型的作文, 要注重平时对生活的积累,对生活
中的人与事要有自己的感悟。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认真观察,积极思考
这是感悟的基础。首先,观察不是泛泛地“看看”,而是
仔细地“审视”。其次,要“用心”去观察,找出触动自己心
灵的人、事、物,由表及里,深入观察。最后,要积极思考。
思考就是感悟,感悟则包含了体验、咀嚼、顿悟。这实际上就
是一个不断地问为什么,然后回答出“是因为这个”的过程。
2.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
从平凡处挖掘出不平凡的本质,从生活琐事揭示深刻的哲
理。小事情可以写出大主题,小人物可以表现得很丰满,小角
度可以展现全局,小细节可以尽显本质。
3.“感悟”要把握好“度”
(1)要有信度,即要感悟得真实。真实的感悟才能让人产生
共鸣,一旦有矫揉造作的痕迹,就收不到感人的效果。(2)要有
坡度,即要感悟得自然。感情也好,感悟也好,不是对人或事
物一见即发,而是有一个过程,必须存在关联、过渡、蓄势、
铺垫,否则会使人感到突兀,读者感到不易理解,更不会接受。
(3)要有深度,即要感悟得深刻。要对所描述的材料进行分析,
找出可以生发的点,然后对材料进行提炼,抓住事物的本质特
征,展开想象和联想,由此及彼地挖掘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意蕴。
(4)要有浓度,即要感悟得感人。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好文章,
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而浓厚的感情。感情浓郁的感悟就会在读
者的心头打下深深的烙印,感情浅淡的感悟就会像过眼云烟不
留任何痕迹。
4.避免“感悟”的误区
(1)感悟不清,漫无中心。就是文章中要么没有感悟,不能
把内容要点提炼出来;要么就是感悟泛滥,发生迁移,不能集
中力量形成一个感悟点。(2)感悟不当,失之偏颇。就是文章中
的感悟不正确或不准确,认识过于片面和绝对。(3)感悟不精,
不善点睛。就是对文章只作一般性的总结,不善于提高一步,
拓开一层,缺少一目传神的文眼。
1.名言警句
①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
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卢梭
②要爱惜自己的青春!世界上没有再比青春更美好的了,
没有再比青春更珍贵的了!青春就像黄金,你想做成什么,就
能成为什么。
——高尔基
③幸福,时时刻刻围绕在你身旁。如果你从母亲手中接过
饭碗,心存温馨,那就是幸福;如果你在灯下读着朋友的来信,
品味友情,那就是幸福;如果你独坐一隅,静静听歌,凝神遐
思,那就是幸福。
2.美文共赏
①这个世界上,尊卑贵贱,各色人等,有计较蜗角虚名的,
有不放蝇头小利的,明争暗斗,钩心斗角,忙忙碌碌到最后,
身疲惫,心憔悴,错过了蓝天,错过了白云,名缰利锁,让他
们失去了太多太多。而眼前这位师傅,却把蝈蝈的傻,奉为生
存的哲学,苦也好,难也罢,不苛责自己,也不苛责生活,在
平和中,寻觅着底层生活的自足与幸福,这才是活着的大智慧。
(选自马德《一只蝈蝈的快乐》)
[一句话点评]精妙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道理,让人过目不
忘。
②我翻开书,书里面夹着两张 50 元的钞票,我的眼泪涌上
来。忽然,车窗外递进来一大把花,正是那阿姨,我还没来得
及说声“谢谢”,她略胖的身影已消失在出站口的人群中。我
低头看那花,正是外面四处开遍的那种,金黄色,灿烂而芬芳,
淡淡的香气弥漫了整个车厢。
乘务员走过来,告诉我这叫含笑花,是这个镇上开得最多
最美的一种。手捧着这些含笑花,忽然觉得人间的爱并不遥远,
就像这些阳光下的小花,平凡地开遍每一个角落。
《阳光下的含笑花》)
[一句话点评]以花衬人,形象生动,富有内涵。
(选自包利民
以“也是一堂语文课”为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文章不出现真实的校名、
人名。
【思路导引】
这道作文题是一道倡导关注生活之念,树立“大语文学
习”之意,激发热爱语文之情的好题。要写好这道题,必须着
重注意以下三点:
其一,抓住题眼,审题求准。题目明白晓畅,回顾自己的
语文学习历程,搜寻生活记忆,捕捉生活感悟,对考生来说,
可谓不陌生。但要注意“也”和“语文课”这两个词。“语文
课”限制考生不能写其他课,要写出语文的特点。“语文课”
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文课就是指学校每天安排的 45
分钟的课堂学习。但这里所说的“语文课”应是一个广义的概
念,指的是在生活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如果考生信笔
写前者,一般就属于跑题作文。题目中的“也”正强调了这一
点,表示这不是一堂普通语文课,其开放度大,人、事、物、
景、理均可入文,一段经历、一组镜头、一本好书、一番思考
等,只要具有一定的语文学习价值,皆可入文。
其二,精心选材,立意求深。这道题能写的材料可随手拈
来,但要使文章出彩,就必须拒绝平庸、选择独特新颖的材料。
一般从正面选材立意,感悟并体会多元化语文学习的乐趣,从
而激发热爱语文的情感。譬如读孔孟老庄,与诸子百家一起争
鸣;师生共同建 QQ 班级语文群,聊的是语文,聊的是师生情
等。
其三,巧妙布局,形式求新。紧扣课堂形散而语文之神不
能散,把写作重点放在“也”上,写清楚“也是一堂语文课”
是怎样的语文课。从结构布局安排来看,可以采用倒叙的手法:
先写“也是一堂语文课”给我的震撼,让我终生难忘,它激发
我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了我对语文课的认识;然后再写“也
是一堂语文课”的特点,并抓住有特色的地方进行精雕细刻。
也可以采用并举分承的结构方式:先总说“也是一堂语文课”
的特点,然后分说其特点,最后总结,谈真正领略语文学习的
精彩与多彩,体会语文学习的快乐的感受。
【佳作展示】
也是一堂语文课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课无处没有,无时不在。
——题记
放学前,语文老师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个蒜头,要同学们回
家栽到盆子里,每周观察一次蒜头的变化。一个月后,到班级
汇报蒜头的成长情况。
同学们都奇怪了,语文老师怎么不务正业,干起生物老师
的行当了?但要我们动手实验,谁不愿意?于是全班同学各自
回家悄悄忙开了。
一个月后,同学们把栽蒜头的盆子搬到了班级。小张同学
实验失败了,因为他把蒜头放在瓶子里,瓶子里有水没有泥土,
蒜头埋在水里,还盖上盖子,蒜头在瓶子里烂掉了。我的实验
成功了,而且我栽的蒜头长得最好,嫩嫩的,绿绿的,直直的,
自豪地从泥土中钻出来。失败的,心情沮丧;成功的,心情喜
悦。但无论失败了,还是成功了,同学们每周观察的记录都写
得很具体、生动、精彩。
老师问我们:“为什么今天大家写的文章都很成功?”
我们各抒己见,贪玩的小王说:“我们没有交作文的压
力。”
好动的小明回答:“这是我们喜欢做的事。”
我也争先恐后地答道:“写我们亲身经历的,当然会生
动。”
老师又紧跟着追问:“那么,我们过去经历过许多事,但
为什么却写得不生动呢?
语文科代表振振有词:“我们虽然经历了许多事,但没有
留心,没有积累,所以我们虽有生活,但大脑里没有生活素材。”
老师笑了:“对,这就是语文,它从我们身边悄无声息地
走过,我们要学会留心观察,认真思考,真实记录,才会学好
它。”此时,我才恍然大悟,老师让我们栽蒜头,原来是这样
呵!
【点评】这篇考场佳作构思新颖独特,立意高远非凡。文
章记叙了一次难忘的语文实践活动“观察蒜头的成长情况”,
以小见大中感悟了“语文即生活”的道理。运用题记别具匠心,
题文相谐,十分贴切,篇末点题,浑然一个严丝合缝的整体。
没有华丽词句的堆砌,没有虚伪造作的矫情,用朴素的文字,
淡淡地叙写着自己对语文的独特感受,却让我们的心深深地被
打动,这是文章的又一亮点。(共10张PPT)
九年级(上)
第一单元
自然歌咏
1 沁园春 雪
1.字音字形
2.词语积累
(1)风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红装素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fèn


sāo
zhāo
hán
文中概括为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
文化在内
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
壮丽景色
3.作家作品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
之令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
4.文意感知
祖国的大好河山
这首词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写景论史,热情赞美
____________________,歌颂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发
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要点 1
梳理结构脉络
(1) 全词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描绘壮丽山河,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词中能扣住以上内容的两个字分别是
“________”和“________”。
抒发个人情怀


(2) 词 的 上 阕 是 按 照 “ 概 括 描 写 —__________ 描 写
—__________描写”的思路展开的。
想象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结构上起
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过渡(或:承上启下)
具体
要点 2
体会思想感情
在词的下阕,作者是如何评论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他们
的目的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要点提示】下阕中评论历史人物,以一个“惜”字统领,
其中“惜”字含义丰富,既委婉地定下了批评的基调,又寄寓
了作者自己的志向。
【我的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阕中评论历史人物,以一个“惜”字统领,
定下了批评的基调,意蕴丰富。“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
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这些英雄的不足,
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
才华也有欠缺;“惜”中寓志,蕴涵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
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豪迈情怀。
作者评论历代英雄,采用的是衬托的手法,目的是以古代
帝王来突出当今的英雄人物,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诗歌阅读之一:客观题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
体现。课内外古诗诗歌的鉴赏题,已经成为一种常见题型。考
查的题型有主观题和客观题。客观题即选择题,包括判断、赏
析等题型,做选择判断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命题者有时故意扩大原意,
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把动态说成静态;反
之亦然。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命题者往往利用学
生的思维定势,把浅显易懂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
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
拔高(贬低)诗歌内涵。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命题者往往把正误表述内
容糅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字词作结,如
“不”、“是”、“都”。
(2011 年广东梅州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是(
)(必做题)
A.叶茂花残
C.红花绿叶很鲜丽
B.红花绿叶相映衬
D.绿叶红花茂盛
A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必做题)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
消。
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
消。
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
解析:A 项“表明作者一夜未眠”有误,“浓睡”是“酣
睡”的意思;B 项是追问“卷帘人”;C 项“押韵字是‘人’”有误。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