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社戏》课件第一课时 (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社戏》课件第一课时 (共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8 18:0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社 戏
一.导入新课
走进鲁迅故乡
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
活动。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
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
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
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
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
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解题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生字词。
2.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和批注,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了解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作者 鲁迅 生卒年 1881-1936 原名 周树人 籍贯 浙江绍兴
评价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作品风格 鲁迅的散文,写人记事均于平淡质朴的笔墨间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在对旧日情怀的回顾中,表达对某种现状的不满。
代表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1.介绍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的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
2.认读下面的字词,并动手书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请根据线索划分结构,理清文章层次。
线索:到赵庄看戏。
社戏
看戏前
看戏中
看戏后
写“我”随母亲回平桥村省亲,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人物。
第一层(1):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二层(2):平桥村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和不拘礼教的民情风俗。
第三层(3):写在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为看社戏做了铺垫。
【看戏前(1-3)】
第一层(4-9):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
第二层(10-13):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三层(14-21):写在赵庄看社戏。
【看戏中(4-30)】
第四层(22-30):写看社戏后深夜归航偷豆。
写看戏后的余波和“我”对社戏的怀念。
【看戏后(31-40)】
3.思考探究
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平桥概况
伙伴游玩
无船出行
月夜行船
赵庄看戏
停船吃豆
深夜返回
再谈吃豆
四.再读课文,探究详略
(1)哪些情节写得详细?哪些情节写得简略?
(2)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意图?
(3)思考:了解了作者安排材料的技巧,对你说话或写作安排材料有什么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随母归省
乡间生活
戏前波折
看戏途中
赵庄看戏
归航偷豆
戏后余波


(1)哪些情节写得详细?哪些情节写得简略?

戏前波折和归航偷豆等情节,一方面这本身是看戏过程的延伸,波折中反映了“我”对看戏的渴望,偷豆写童年的快乐;另一方面这两部分都展现了亲人、朋友对“我”的关心、帮助,表现了人情美,能突出中心。

平桥概况、乡间生活两部分在内容上,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人物,是中心事件的环境和机缘;在结构上,为下文去赵庄看戏做铺垫,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看戏自然更是乐趣无穷,吸引读者细读看戏部分。
(2)这样安排详略有什么意图?
四.在读课文,探究详略
五.重点品读,探究匠心
1.“我”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
后来是如何解决的?(阅读课文4-9段)
三次波折
三次转机
①一时叫不到船
②母亲不准“我”和别人一同去
③怕外祖母担心
①八叔的航船回来了
②少年们愿意和“我”同去
③双喜用写包票的话做了保证
2.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去看戏,而要写戏前波折?
(1)写出“我”在希望与失望中交替的煎熬与惊喜,生动表现了“我”盼望看戏的热切心情。
(2)同时又能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们的友爱、聪慧,使文章行文曲折。
详略有致、波澜起伏,是本文叙事的艺术。作者围绕看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有详有略、跌宕起伏地处理了大量似乎与中心思想联系并不紧密的材料。那么,作者想要借这些“枝节”表现什么呢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进行深入解读。
六.课堂小结
社戏
民风淳朴
伙伴友善
回忆美好
盼社戏 平桥村——“我”的“乐土”
看社戏
忆社戏
戏前波折 波折——转机
夏夜行船 见闻——感受
船头看戏 仙境般的环境
月夜归航 偷豆的趣味
怀念好豆
怀念好戏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