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张PPT)
12.科学与艺术
1.字音字形
阐
辐
suǒ
2.词语积累
文中指由别人的某种情绪引起相同的情绪
(1)共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
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它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lài
意
境
抽象
(3)________: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
和情调。
意境
比喻事物的提高和精炼
(4)升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意感知
人类的创造力
真理的普遍性
本文作者借为《科学与艺术》一书作序的契机,论述了科学
与艺术的两个相同点:共同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追求的目
标都是______________。作者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经充分思
考和研究后,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
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还是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
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
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全文脉络如下:
(2011 年福建龙岩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不少于
650 字,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不得抄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
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管是生活中
的喧哗,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还是大自然的呼唤,都会引起人们
无限的遐想,都会在每个人心中展现出一幅属于自己的美景。
请以“听,多美”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2)请以“改变”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思路点拨】写好文题一,用心解读前面的提示语是关键。
通读这段简洁的文字,我们会发现,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在于帮助
考生打开写作思路。它告诉我们,写作的题材可以是“生活中的
喧哗”、“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大自然的呼唤”;
既可以记录生活点滴,也可以叙写人际交往,还可以描画自然风
景。文题中的“听”可以指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的某种声音和
话语,也可以指某种令人动容的心声或情感,它是一种过程,也
是文章行文的重点。“多美”是一个形容词短语,它暗示考生,
写作的主题和表达的情感必须是对写作对象的由衷讴歌与赞美。
写好文题二,解读“改变”这一词语的内涵是关键。“改
变”是一个动词,它指的是人或事物产生显著的差别与变化。文
题中的“自选角度”即暗示考生,文题可以立意的角度很多,可
从正面出发立意,采用语素添加法,比方说,“改变很重要”、
“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改变,需要勇气”、“改变,其
实并不难”等;采用语素分析法,如“改变,既要改,也要变”。
还可以从反面立意,如“改变,切忌盲目地改与变”、“改变不
一定值得称道”等。(共9张PPT)
11.永远新生
1.字音字形
yú
tuò
糟
粕
fǎnɡ
筛
biàn
ɡuǎ
tuí
2.词语积累
(1)向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原指酒糟、豆渣之类的粗劣食物,现比喻粗
劣而没有价值的东西。
(3)________:①利用筛子进行选种、选矿等;②泛指通过
淘汰的方法挑选。
(4)________:搜寻奇异的事物。
(5)洋洋大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面对着屋子的一个角落,比喻非常孤立或得不到机会而失望
糟粕
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
孤陋寡闻
筛选
猎奇
3.作家作品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
美术教育家。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勤于著述,立论独特,文
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
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4.文意感知
只有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
本文选自著名油画家、国画家吴冠中先生为《世界现代艺术
图典》一书所作的序。题目“永远新生”是本文中心论点的中心
词。作者就怎样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心论点)。全
文脉络如下:
(2011 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十五六岁,正值花季。我们率真,我们自信,我们积极进取,
我们充满希望。在与亲人、同学、老师的交往中,在获取知识、
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开始明白,生活中有成功,也有挫折,
有欢乐,也有忧伤。我们学会了理解和分享,懂得了感恩和担
当……在这个年龄,我们正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
请以“在我们这个年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可以写你的经历、见闻,也可以写你的思考、感悟;
②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③文中不要出现真
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④不得抄袭;⑤不少
于 500 字。
【思路点拨】从“在我们这个年龄”这个题目看,可写成一
般记叙文、议论文,可写成叙、议、抒情结合的散文,甚至还可
以写成诗歌;从导入语看,可写成以抒情为主的文章,可写成记
叙“交往”、“活动”从而明白某一人生道理的文章,可以写成
议论自己对“理解和分享”、“感恩和担当”、“责任与义务”
的认识与理解的文章。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做到题意明确。注重审题,弄清题意,明确命题者的意
图。作文基本上要写出“我们这个年龄”的经历、见闻和思考,
或突出“率真”,或突出“自信”,或突出“积极进取”,或突
出“成功”、“挫折”、“欢乐”、“忧伤”的情感体验,或突
出领悟“理解与分享”、“感恩和担当”的人生道理。
2.做到取材广泛。可取材于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也可取
材于社会实践、读书所得。可写自己的学习、考试、作业、误会、
长大、理想;可写身边的同学、朋友、老师、家人;也可写古人,
想象他们在我们这个年龄的所作所为。
3.做到立意积极。在张扬个性的同时,要体现“我们这个年
龄”的主流面貌、健康的思想、纯真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
的价值观。
4.表达能有亮点。如以排比开头:“‘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这是我们这个年龄需要的目标;‘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我们这个年龄需要的自信;‘淡泊以明
志,宁静以致远’,这是我们这个年龄需要的心境……”(共11张PPT)
10.读《堂吉诃德》
1.字音字形
穆
nónɡ
rán
啜
qiáo
cuì
霾
徘
徊
bié
zhì
2.词语积累
静穆
繁盛艳丽
蹩脚
大声斥责
(1)________:安静庄严。
阴霾
(2)秾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质量不好;本领不强。
(4)呵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
的混浊现象。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攀附
(6)憔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①附着东西往上爬。②比喻投靠有权势的人,
以求高升。
3.作家作品
海涅,即亨利希·海涅(1797-1856),19 世纪德国伟大的革
命民主主义诗人、杰出的散文家和政论家,也是 19 世纪前期浪
漫主义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德国的主要代表人物。既是浪
漫主义诗人,也是浪漫主义的超越者。他使日常语言诗意化,将
报刊上的文艺专栏和游记提升为一种艺术形式,赋予了德语一种
罕为人知的风格上的轻松与优雅。海涅最广为人知的一首诗可能
是由门德尔松为之作曲、通过音乐传播的《乘着歌声的翅膀》。
4.文意感知
本文是海涅为《堂吉诃德》的德文译本写的序,译成中文有
一万多字,主要部分则从主题、人物和艺术处理等方面分析评价
了《堂吉诃德》这部小说,肯定了塞万提斯的卓越贡献。课文节
选的部分主要记述了作者________时期读《堂吉诃德》的真实感
受。全文脉络如下:
童年
要点 1
整体感知
作者在不同年龄段读《堂吉诃德》,有怎样不同的感受?作
者更珍视哪个时期的感受?为什么?
【要点提示】此题要求了解文中叙述的作者不同年龄段读
《堂吉诃德》的感受,从各段中分析归纳,并对这些感受加以比
较。
【我的回答】作者在童年时代读《堂吉诃德》,认为堂吉诃
德是一个勇士、英雄,为之钦佩、仰慕;“发育得是个青年的时
候”,“觉得《堂吉诃德》扫兴乏味”;“快成人,跟这位拥护
杜尔辛妮亚的倒霉战士稍稍相安无事,而且嘲笑他起来了”。作
者更珍视童年时期读书的感受。因为“在人生的程途里,尤其是
徘徊歧路的时候,那瘦骑士和那胖侍从总追踪在我后面”,总影
响着“我”的人生。
要点 2
情景交融
海涅在回忆童年读书的感受时,还回忆描写了当时的读书环
境。“五月里一个明媚的日子……花木就都一片欢欣,颤动起
来。”这是儿童心目中的春天,诗化了的和人格化的环境描写。
从这些情景交融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当时海涅的心情是多
么好。在这种环境和心情中读《堂吉诃德》,“把这位勇士经历
的大事情来娱乐我的小心灵”是多么的惬意,因而也留下了极为
深刻的记忆,许多年以后还回忆得很清楚。文章写“我”为骑士
的遭遇流泪时,穿插了景物描写,写“花鸟林泉”“陪着我哭”;
又在读骑士的一场失败的比武时,穿插了景物描写:“那是个阴
霾的日子,灰暗的天空里一阵阵都是气色凶恶的云……望出去是
一片衰盛无常的景象。”这两处描写和开始读《堂吉诃德》时正
好形成强烈的对比,那里春光是多么明媚、欢欣,这里景色是如
此悲哀、憔悴和灰暗。读一部书随着情节的发展、感受的变化,
写景也有所不同,这很难用巧合来解释,应该可以说就是情景相
应、情景交融。
结合生活体验谈对文章观点的看法
这类题可以自由作答,但也有一些原则,如:①紧扣问题。
如果你的答案脱离了题目的具体要求,即使再完美都不能算正
确。②陈述理由时应顺应时代潮流,思想观念应健康向上,不应
该消极避世。若实在没有什么新的体会、观点,可以把作者的体
会、观点用自己的语言重新演绎一遍,当做自己的观点。特别对
于“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一类的问题很管用。答题
模式可参考下列答题要点:
(1)要求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答题要点:
正如文章所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是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生活中(生活中的实例或现象)+我认为(对以上两点的自己的看
法)。注意:文章内容、生活实际、自己感受,缺一不可。
(2)要求谈认识理解。答题要点:先摆观点+陈述理由+总
结。注意:紧扣论点组织语言,观点积极向上,便能稳妥得分。(共12张PPT)
记叙文写作突破三:叙事有条理、新意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事情,有些事情
很有教育意义,值得宣扬、提倡;有的事情却给人留下深刻的教
训、启迪。把这些事情的全过程或某一阶段、某一侧面如实地、
有条理地记叙下来转告给更多的人,这样的文章就是叙事作文。
怎样把事情生动条理地再现呢?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
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事,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
功夫,以后叙述更多的事,也就有了基础。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
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
情说得清楚了。”这就要求我们:
(1)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
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
因、经过、结果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
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当然,这六个方面可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处理。时间、地点
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
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
了”,指的是傍晚。
(2)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
要素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
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这三个方面,特别要
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2.合理安排记叙顺序
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
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
出来。写记叙文,必须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
条理不清。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1)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
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使得来龙去脉十分
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
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
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和事物
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
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
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
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就清楚明了
了。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完整写出事
情过程的四个层次。
(2)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
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
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
有明显的界限和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
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3)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
叙述的线索而插入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需要指出的是,在运
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
样,不仅使文章的结构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晰。
3.小事写出新意
有些同学看见别的同学写出一些好文章来,便惊叹道:“这
些内容,我也熟悉的,怎么我就没能把它们写出来?”这个问题
值得深思。说穿了,那是因为缺乏从小事中写出深意的能力。生
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少见的,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
细小的事情。自古以来,好文章数也数不尽,大多写的也是平凡
的、细小的事。《红楼梦》写的是封建社会大官僚仕宦家族中的
生活琐事,这些生活琐事在那样的门第中可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
了,但它反映的思想意义却是深刻的,《红楼梦》因此成为举世
公认的巨著。那么,小事怎样才能写出深意呢?
(1)提高思想水平,训练见微知著的好眼力。
照相机能照相,人的双眼也能照相。然而人和照相机毕竟不
同,双眼是带着感情去选镜头的。观察者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
平,只有这样,才可能看到事情的里层,发现其中蕴涵的深意。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上午,一位同学到她的外婆家去。半路上,
一个翻了三轮车的中年汉子坐在路边的水坑旁叫她,请她帮忙。
可是这位同学在打算走过去的同时,突然害怕了,因为她从口音
判断出那是一个外地人。于是她不顾那人的喊叫,快步离去了。
下午,当这位同学从外婆家回来的时候,那个中年人和那辆翻倒
的三轮车已经不在那儿了。
事情就是这样,既简单又平淡。可是这位同学无意中注意到
那一处泥地上有许多错杂的脚印,仔细辨认一下,也就是两个人
的,一个大人,一个小孩。可贵的是,这位同学没有放过这个小
小的细节。她由此想到,在她离去之后,有一个小朋友也曾经路
过这儿,并且帮助了那个困境中的人。她又想到一个小朋友做这
件事的艰难,还想到上午她离去之后,那个人的无奈、叹息、失
望……于是这位同学将这件事写成文章《留在泥地上的脚印》,
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同情与互助,发表后受到好评。
毫无疑问,如果这位同学对那些错杂的脚印视而不见,便不
会有后来的这篇文章。
(2)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涵的深意。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
想,不只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
去脉。这样,就能有敏感的头脑和锐利的好眼力,挖掘、寻找出
事情中所蕴涵的深意。再举一例:一个阴冷的雨天,一位中学生
在非常拥挤的公共汽车上给一个小男孩让了座。就是这样一个事
情,请问能写出一篇比较好的文章吗?说不能,似乎可以讲出许
多的理由;说能,则全在于你在这件事情中的独到的发现。
当时同在这辆车上的另一位旁观的中学生,后来将这件事写
成文章《温暖》,发表后受到格外关注与推荐。那么,作者在这
件事中发现了什么呢?他发现这个瘦弱的小男孩在拥挤的车中
一直任人推挤,一脸的冷漠,对那位准备让座给他的大哥哥的眼
神,几次都视而不见,毫无反应。作者注意到这个细节,并在文
章中突出了这个细节,他说那位中学生的让座“一定是不想让一
颗幼小的心灵烙上人情冷漠的伤痕……”
类似这样“尊老爱幼”的事件,一般中学生的文章都把关注
点放在帮助人的一方(有表扬的意味),这样就难有新意,但是这
个小小的细节,却使作者将注意力转向被帮助的一方在没有受到
帮助时的表现与态度,启发作者从另一个侧面观察和思考这件寻
常小事。(共11张PPT)
第三单元 名家序跋
9.《家》的序和跋
1.字音字形
bá
扉
zǔ
zhòu
tuǒ
zhǎo
累
赘
2.词语积累
摧残
比喻凶恶的势力
吐露
(1)________:使蒙受严重损害。
(2)魔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说出(实情或真心话)。
(4)控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①(文字)不简洁。②使人感到多余或麻烦。③
使人感到多余、麻烦的事物。
(6)掩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
(8)泉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向有关机关或公众陈述受害经过,请求对于加害
者做出法律的或舆论的制裁
累赘
设法掩盖(真实的情况)
宽容
源泉,泉水的源头;比喻力量、知识、感情等的
来源或产生的原因
3.作家作品
雾
雨
电
家
春
秋
4.文意感知
生活
激流
揭露和控诉旧制度、旧社会
“序”写于 1931 年 4 月,是作者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
序发表的。“序”中作者把______比做________,形象而深刻地
表达了征服生活和与黑暗搏斗的激情和勇气,体现了作者青年时
期积极的人生态度。
“跋”写于 1953 年 3 月,比写“序”晚了 22 年。在“跋”
中,作者更明确、更犀利地表述了自己创作《家》的动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作者还交代了《家》的不足之处,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和思想
上的提高。
要点 1
文脉
要点 2
整体感知
(1)《家》的“序”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联
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
【要点提示】此题旨在让同学们了解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是
鉴于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是他写作《家》乃至《激流三部曲》
的目的。当然,这也是理解“序”和《家》的一把钥匙。
【我的回答】作者认为,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
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生活中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
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
(2)作者在《家》的“跋”里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
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从文中找出最能够诠
释这句话的语句,并结合“《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
这句话,说说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要点提示】此题旨在让同学们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阅读
“跋”的第 1 段,从中分析归纳即可。
【我的回答】第一问:最能诠释这句话的句子是:“我要向
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或:“我写《家》的
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
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第二问:《家》的创作意图是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作者
写“跋”时正是新中国成立第五个年头,所以“《家》已经尽了
它的历史的任务了”。
结合文章的观点补充论据
要求补充论据的试题在议论文阅读考查中已经频频出现,补
充论据要注意三个问题:①看清楚要补充的论据类型是道理论据
还是事实论据,所补充的论据要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②如果要
求补充事实论据,必须使用概述的方法,将笔墨集中在能够证明
观点的主要情节上。可举名人事例,使论据具有更大的说服力,
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人物、事件,切忌张冠
李戴;也可举普通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情实感,
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无论是名人事例还
是普通人事例都应注意侧重点,避免出现游离于观点的现象。答
题模式为:人物+事例+简短评价。③如果要求补充道理论据,
我们可选择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和诗文名句等,引句要有一定的
权威性。引用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