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张PPT)
4.更浩瀚的海洋
1.字音字形
ɡòu
悯
qián
萋
萋
浩
瀚
2.词语积累
表示极度崇拜
萋萋
浩瀚
(1)顶礼膜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3)________:形容水势盛大。
遮人耳目
裸露
(4)____________:掩盖别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以假象蒙
骗别人,以掩盖事情的真相。
(5)袒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意感知
追求不止
这篇寓言式的散文,以诗人的想象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耐
人寻味的故事,“我和我的心”为寻找理想的海岸洗浴,遇到并
分别离开了七种不同生存状态的人,表达了“我”对理想境界
____________的精神。
“我和我的心”遇到的七种人,归纳如下:
序号 表 现 类 别 作者对之采
取的态度
① 坐在一块灰色的岩石上,
把盐撒向大海 悲观厌世者 无法沐浴
② 站在一块白色岩石上,手
捧珠宝匣往海里扔糖 轻浮的乐天派 要小心
③ 捡死鱼放回大海 虚伪的慈善家 远远地离去
④ 在沙滩上一遍遍勾画自
己的想象 沉溺于幻想的
苦行僧 让他去吧
序号 表 现 类 别 作者对之采
取的态度
⑤ 撇去水面上的泡沫,将它
倒进玛瑙缸 追求虚无的空
想家 不宜让他看见
⑥ 背对大海倾听贝壳的轻
微声响 不懂价值、自
以为是的庸人 是个庸人
⑦ 把头埋进沙子中 拒绝痛苦而逃
离生活的懦夫 最糟糕
(续表)
(2010 年山东济南卷)请以“几分______在心头”为题写一
篇文章。横线处自填词语,如感动、忧伤、高兴、苦闷、羞涩……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③不少
于 600 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思路点拨】这道半命题作文,从大的角度看,没有任何审
题障碍;但从细微处来看,“几分”表示程度深,所选材料须典
型,“在心头”再现的是某种意念或心灵独白,这就要求有必要
的议论。因此,要写好这篇作文,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补题出彩,点亮眼睛。“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
睛。靓丽的文题一下子就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题目的提示中
已经罗列了一些词语,但如果随便选一个,“撞车”的机会就比
较多。为避开雷同,可以选“欣赏”、“温馨”、“无邪”、“怜
爱”等,让人倍感新奇,有吸引力。
2.选材出彩,凸显主题。考生可以选择身边的人来写,如爸
爸、妈妈、朋友、老师等;也可以选择自己所了解的群体形象,
如老师、解放军、清洁工人等值得赞颂的人;还可以选择熟悉的
物,如写自己身边的竹子、梧桐、小草等植物,写自己认识的蚂
蚁、喜鹊、兔子等动物。这些人或物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闪
光点以及歌颂的情感出发点,所以选择他们都能使考生写作时扣
住题目尽情发挥。可需要注意的是,人的事件或者物的品质都要
尽量选择有个性的、新鲜的角度去表述,不要让自己的文字落入
俗套。
3.细节出彩,衬托真情。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
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具体渗透在对人物、
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往往用
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假恶丑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
价。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
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写作时要善于捕捉生活中
最为典型的细节,用心描画,做到于细微处见神韵。细致刻画人
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和自己的切身感受,为及时地抒情、
议论打下基础。另外,还要照顾到谋篇布局、过渡照应以及记叙
与议论相结合等问题。(共12张PPT)
3.废墟的召唤
1.字音字形
kuò
xū
niè
rú
胄
窸
窣
忱
nínɡ
迤
逦
zhì
2.词语积累
(1)________:盔甲。
(2)停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
方。
(4)凝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曲折连绵。
(6)________: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7)凭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胄
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废墟
嗫嚅
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比喻固定不变;停滞
迤逦
3.背景资料
本文创作于 1979 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
般在神州大地回响。因而,本篇的主旨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号召
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潮流
之中。
4.文意感知
历史
废墟
责任
这篇散文主要写自己冬日漫游圆明园遗址,先写眼前的所
见,表达作者对________的凭吊;然后借对风声的描绘引出聆听
到________的召唤,即由实景到虚景;最后又由废墟的召唤而引
发深沉的思考,阐释改变废墟这一凝固历史所应承担的
________,从而点明主题。全文思路清晰,其思路为:引子-凭
吊-召唤-思考。
要点 1
分析文题,理解主旨
文章题为“废墟的召唤”,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废
墟”召唤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第一问可仔细阅读课文第 1 段,归纳其景物特
点;第二问要联系全文的主旨加以分析。
【我的回答】(1)文章的开篇,作者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
描绘了在冬日斜阳无力地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描绘了干
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那枯荷衰草。(2)“废墟”
召唤全社会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
的建设浪潮之中。
要点 2
融情于景
全文采用融情于景的写法,文章多处写景都蕴涵深意,并逐
步展现作者的思考。试跟着下面的思路进行分析。
(1)第 1 段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为全文奠
定了基调,总领全文。
清冷凄凉
阴
向往
憧憬
(2)第 9 段以粉红的天空与寒鸦,晚霞的艳丽、西山的娇红
与天空中的寒意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景色中感受到作者的心情由
________转为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
万千气象的________和________。
晴
(3)第 14 段中将枯梗与绮辉、西山的鲜嫩润泽与浅淡的光照
下的水形成鲜明对比。鲜明的对比中更显出这天空、红日、西山
的美丽可爱,作者的________之情溢于言表,从而体现出作者对
__________的憧憬。
热爱
未来
奉献付出(或:尽到责任)
(4)第 19 段描写太阳下山之后的景色,此时的景色让作者想
到了春日的紫藤萝,一朵朵小的紫花才汇成花的海洋,才焕发出
勃勃生机。由此引发作者对现实的思考:伟大的祖国富饶强大、
兴旺发达,同样需要每一个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散文阅读:分析表达特色
表达特色,一般涉及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三个方
面。对表达特色的考查,一般要求能判断出表达特色,分析其表
达效果。同学们对于修辞手法都比较熟悉,此处着重就前两方面
进行归纳。
1.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1)描写。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
景物描写,主要考查其作用,答题时,要重点指出景物描写对表
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这里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
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
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作品
主题)。人物描写主要是考查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
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也要注意,其作用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
格。
(2)议论。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
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的。
(3)抒情。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有直接抒情,直抒
作者胸臆;还有间接抒情,寓情于景,蕴藉含蓄。
2.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托物言志: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
物或景物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
(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3)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能鲜明地刻画人物的
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4)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互相烘托,相得益彰。
(5)象征: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6)衬托或渲染:为行文设置铺垫,营造氛围。
(7)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共10张PPT)
九年级(下)
第一单元 感悟生命
1.家
1.字音字形
xiè
qì
冥
yínɡ
黯
2.词语积累
(1)________:琐碎。
(2)休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深沉地思索和想象。
(4)萦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琐屑
休息
冥想
萦回
(5)安之若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指事物失去了原有的色泽、光彩;也指心情
沮丧,显出无精打采的样子。文中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
不如。
(7)落叶归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意感知
人生
家
这篇散文以家、港湾和岸为喻,由眼前的现象入手,深入思
考,写出了作者对________和______的独特思考。
指身处逆境、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
黯然失色
比喻事物总有一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
处之,跟平常一样
人终究要回到故土
要点 1
理清文脉
统领
引子:两个比喻,引出下文,起__________作用。
要点 2
理解“家”的三个比喻
(1)家是一只船。
家
船
【剖析】这句话来自于引子中“人生对于所有人来说是漂过
岁月之河”,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基本观点。_________ 是本体,
________是喻体。对于在岁月之河上漂泊的人来说,家是船,承
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测的命运。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
点。
(2)家是温暖的港湾。
【剖析】这个比喻句是上一个比喻句的深入,又是下一个比
喻句的出发点。____是本体,________是喻体。对于航行在人生
河道上的船而言,人生好比__________,家就是休息、停靠的港
湾。
家
港湾
乘船远航
家
岸
彼岸
(3)家是永远的岸。
【剖析】这个比喻句是上一个比喻句的深化。______是本体,
______是喻体。表达了家不仅是港湾、航行的________,从人生
的起始到终结来看,家还是停靠的________。
目标
散文阅读:抓住线索,理清思路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
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考查散文思路的解
题要点:一要能抓线索,二要能分析文章的顺序,三要会分析某
句或某段在文中的作用。
1.抓线索。散文的线索是多种多样的,借物抒情、托物言
志的散文,多以物为线索;写景散文多以时间、空间、情感为线
索;叙事性散文则多以时间、空间、人物等为线索。一般而言,
线索较明显的散文,只要抓住了线索就容易把握文章的结构思
路。
2.分析文章的顺序。这类题一般要求分析几个段落能否颠
倒顺序,并说明理由。解答时,要注意审题,有的是不能颠倒顺
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留意命题者在题干中的暗示;同
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是能还是不能,
都要谈为什么。散文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
3.分析某段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某段在文中的作用,要注
意段落的位置,具体分析如下:
(1)首段的作用:①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
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
基调);②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
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③文章开篇如果是
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
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有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
某种气氛等。
(2)中间段的作用:一般而言,中间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
上启下(过渡)。
(3)结尾段的作用:①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
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②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
发人深思;③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共9张PPT)
2.石缝间的生命
1.字音字形
shè
潸
xié
扼
zhuó
xùn
yù
厄
瘠
2.词语积累
潸然
困厄
扼制
震动使害怕
(1)________:流泪的样子。
(2)________:艰难窘迫。
(3)________:抑制;控制。
(4)震慑:_______________。
3.文意感知
托物言志
小草
松柏
本文是一篇激情勃发的__________的散文。文章通过对石
缝 间 顽 强 生 存 的 __________ , 改 变 自 己 、 适 应 生 存 的
____________以及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里为自己占有了一
大片天地的__________的描写,赞扬了石缝间的生命顽强拼搏的
精神。
蒲公英
4.分析形象,理解内涵
(1)无名的野草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处环境:寻找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
内涵:生命的本能。
(2)蒲公英
特 点 : 茎 ——____________ ; 叶 ——____________ ; 根
——___________________。
所处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两片长长的细瘦的薄叶、细微的叶脉、自己生长出根须
失去光泽
柔韧强固,柔中有刚
坚韧而苍老
战胜环境的强者
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
(3)参天的松柏
特 点 : 整 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躯 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枝干 —— 繁茂 ; 树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处环境:石岩的缝隙间。
内涵:生命的强者。
(4)启示:对人生态度的认识,面对困厄,人要分三步走
——首先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目的是明白处境;其次是在困境
中磨炼自己,使自己获得成长;最后,通过逆境的锻炼实现自己
的人生价值,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雄伟苍劲,巍峨挺拔
扭曲地、旋转地,结着伤疤
粗如巨蟒,细如草蛇,扎、钻、抓、缚
(2011 年青海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一张奖状,是用汗水换来的奖品;一张笑脸,是用真
诚赢得的奖品;一缕阳光,是太阳赐予大地的奖品……有的已经
拥有,有的正在期待。
请以“奖品”为文题作文。
题二:一位同学说:“毕业就是到达,因为我喜欢到达时的
放松。”一位同学说:“毕业就是出发,因为我喜欢出发时的新
奇。”是啊,人生没有终点,追求永不停止。出发是为了到达,
到达就意味着出发。
请以“出发与到达”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①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②文
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 600 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
校名和人名;④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或他人作品。
【思路点拨】题一是以“奖品”为题的命题作文,仔细分析
题干的材料,“一张奖状,是用汗水换来的奖品”,这是提醒大
家,可以写自己通过努力获取奖品的过程;“一张笑脸,是用真
诚赢得的奖品”,这是提醒大家,奖品不仅有物质的,还有精神
上的,如“一个笑脸”、“一声谢谢”、“一次握手”、“一个
拥抱”等内容,都可以成为一种无言的奖励;“一缕阳光,是太
阳赐予大地的奖品”,则告诉我们,不仅可以写我们生活中的故
事,还可以用童话、寓言等形式,讲述“一朵花”、“一片叶”、
“一缕阳光”获得他人奖励的故事。通过“有的已经拥有,有的
正在期待”一句,则可以明白,可以写获得奖品的故事,也可以
写渴望得到奖励的内心。仔细思考命题里的材料,思路便会开阔
起来。
题二要求写话题作文,细读材料也是非常重要。从“毕业就
是到达”或“毕业就是出发”这些提示语我们可以看出,命题者
其实是想让考生站在新的起点上,回忆过去,或是畅想未来。只
是这种回忆,这种畅想,需要我们去品味,去总结,去感悟,能
够从中参悟出生命的哲理,去获取前行的信心与力量。也就是说,
我们的文章或许是叙事,或许是议论,但都应该从事实中反映出
理性的思考。
两道命题,相比之下,“奖品”一题更适合写成记叙文,“出
发与到达”则更适合写成议论文。(共9张PPT)
记叙文写作突破一:让行文波澜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文章要写得有波澜,行文有起
伏,有高有低,有紧有慢,像波浪一样富于变化。这样的文章无
论长短,都能引人入胜,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怎样才能使文章
有波澜呢?可根据内容采用抑扬、详略、断续、张弛、离合等手
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作,这样,有助于打破章法的平淡,加强
叙述的生动性。
1.设置悬念
“悬念”就是提出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强烈关注和
兴趣,急欲解除心头之念。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开篇就是: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我们不禁要问:父亲肯定有许多方面令作者不能忘怀,为何单单
不忘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读者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到文中
去找答案。
2.制造误会
写记叙类文章,作者往往从开始设计误会,故意领着读者
在误会的“歧途”上越走越远,最后真相大白,被误者“迷途知
返”,感慨顿生。“误会法”运用得好,不但能在大开大合的情
节中凸现人物性格,而且能使文章在情节结构上跌宕多姿,魅力
无穷。
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
文的,文章紧扣小茅屋这一助人为乐的产物展开情节,刻画了一
组富有美好心灵的人物群像。其间悬念迭起,巧设误会:第一次
“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
“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
会。巧置误会,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借助巧合
“无巧不成书”,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巧合。让巧合成为故事
情节中合理的一部分,会使故事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应注意的
是,在使用时一定要把条件写足,巧合得真实,误会得合情合理。
让读者感觉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切不可漏洞百出,哗
众取宠。如小说《麦琪的礼物》,作者精心设置了一个巧合:一
对夫妻想在圣诞节互赠礼物,但拮据的生活使得他们只能卖掉自
己心爱的东西来换取对方心爱的东西。结果妻子卖掉了美丽长
发,给丈夫买了白金表链;而丈夫却卖掉了祖传金表,给妻子买
了她向往已久的发梳。两人珍贵的礼物均成了无用的东西。在这
里,巧合使小说情节充满变化,耐人寻味。
4.抑扬交错
叙事记人,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文章陡然一转,就会在
读者心理上激起波澜,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如《荔枝蜜》,
作者先写少时被蜜蜂蜇了一下,因而不大喜欢蜜蜂,这是以抑垫
扬。这一抑为后来的扬造成了波折。作者喝了荔枝蜜后,对蜜蜂
动了情;参观了“蜜蜂大厦”后,作者被蜜蜂的精神感动了。最
后作者竟在梦中变成了一只蜜蜂——可见蜜蜂精神有多么大的
影响。作者以抑垫扬,因而避免了平铺直叙,产生了强烈的感染
力。
5.张弛有致
文章中的张与弛主要指节奏的疾速与迟缓、紧张与轻松,以
及矛盾中的变动与静止。如果一味紧锣密鼓、剑拔弩张就会叫人
力倦神疲;如果一再轻拢慢捻,细吹细打,则会使人兴味索然。
写作中努力做到张弛结合就能使文章节奏分明,曲折有致,扣人
心弦。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写得张弛有致。当鲁提辖听金
氏父女诉苦后义愤填膺,当即就要“去打死了那厮”,由于李忠、
史进抱住并“三五次劝”才罢,接着写了鲁提辖资助金氏父女盘
缠又护其出走,情势先张后弛。第二天来到镇关西肉铺前,情势
又转为紧张,一场恶斗就在眼前。但他暂压怒火用计“三激镇关
西”,“三激”是弛,却孕育着张,最后发展到三拳打死镇关西,
这又是张。三拳之后鲁提辖的“寻思”和“拔步便走”又是弛。
文章情节的张弛凸显了人物见义勇为、粗中有细的性格。
6.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又称直接描写,是作者直接对描写对象(人物、
事件、环境)所作的刻画和描绘;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是
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即间
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使其鲜明突出。如《口技》中,
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
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
技艺,这是侧面描写。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这
场口技表演的魅力,烘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文章的感
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