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大自然的语言 》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8 20:10:5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6张PPT)
大自然的语言
——各单位注意!这不是地理课
01.
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02.
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句段来梳理课文结构脉络。
03.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习目标
任务一
默读课文,在文中划出关键句段,并思考:作者主要回答了哪些问题?
小贴士
这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文。阅读此类文章时,要借助关键句段(总结句、总起句、过渡句过渡段),理清文章的思路。
小贴士
01.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02.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03.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04.
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教师示例
关键语句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可以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提取信息的主要方法:
1.寻找段落中心句
2.寻找设问式语句
大自然的语言
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4-5
6-10
11-12
1.文章脉络
1-3
任务二
大声朗读1-3段,思考:1、2两段是否多余,请说明理由。
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




耕地
种谷子
割麦插禾
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
物候是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
物候学是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教师明确
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大自然的语言
有什么
是什么
为什么
有何用
纬度 经度 高下 差异
农业更大的丰收
逻辑顺序
物候现象
物候、物候学
思考:
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出于什么考虑?
早10天
早20天
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纬度
早春三四月
晚春五月初
首先
纬度
五原春色旧来迟,
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
正是长安花落时。
——张敬忠《边词》
五原
长安
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经度
连翘
榆叶梅
大连
北京
迟1星期
第二个
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经度
苹果开花
烟台
济南
四月中
谷雨节
立夏
经度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玉门关
高下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春夏两季
第三
秋冬两季
温度高
温度低
冷空气
下沉
高下
逆温
王之涣著《出塞》绝句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这句寓意诗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曲子。但在今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北,随处均有杨柳。所以毛泽东《送瘟神》诗中就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如今春风杨柳不限于玉门关以内了。
——竺可桢、宛敏渭《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古今
此外
教师明确
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有条有理。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提示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有何用?
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
三月闻黄鹂,幼妇闵蚕饥;
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
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
——陆游《鸟啼》
农业更大的丰收
课堂小结
《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整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四个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
我们要学习通过抓关键词句、抓提示语等方法来梳理课文结构脉络,要理清说明顺序并学会运用,同时还要善于迁移。
作业布置
1.这篇文章总结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决定因素。课外查找资料,或者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为课文补充一些例证,还可以探究一下是否有其他决定因素,与同学交流。
2.完成作业本导学一和导学三。
推荐阅读
竺可桢、宛敏渭《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课后作业
作业本剩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