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精品教学示范课(视频实录+配套教案+配套学案+课堂文字实录+视频素材+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精品教学示范课(视频实录+配套教案+配套学案+课堂文字实录+视频素材+教学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17 19:16:43

文档简介


教学反思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内容准备充分,贴合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与知识点相联系。在讲述第一个知识点明清的紫禁城时,讲述的内容过多,知识点单一的重复,学生产生了疲软,这是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注意的。
在讲述明长城时,对比秦长城,使得学生有个直观上的对比,明确我们今天旅游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总结出无论是明长城和秦长城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学生能够通过材料和图片的对比作出归纳,但是不够准确,初一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需要在学习中得到锻炼。
在讲到《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时候,从考点出发,熟记作者,地位,就背景做了简单的介绍,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
讲述完整节课,总体感觉是学生的主动性调动的不够,应该让学生来总结和归纳知识点。

《第21课 时代特色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复习导入】
师:文化包括科技、建筑、书法、绘画、文学等等方面,之前我们学习过隋唐和宋元的诗歌、词、建筑和科技,这节课就来学习第21课 时代特色鲜明的明清文化。
【新课讲授】
请预习过的同学讲述下21课的内容
生: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
师:【展示PPT本节课的基本框架】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北京城,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明长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过渡:有无同学去过北京旅游?哪些旅游景点是你必须要去的?
生:故宫、长城、毛主席纪念堂、颐和园等
师:从课本上我们知道北京城是在哪个都城的基础上进行修建的?
生:元大都
师:是哪个皇帝提议修建的?
生:明成祖
师:【展示图片《故宫的鸟瞰图》】中间三层汉白玉拱起的大殿就是故宫的第一大殿——太和殿,有没发现整个故宫呈现什么样的格局?
生:对称
师:呈什么对称?
生:【讨论】
师:轴对称。沿着中轴线呈对称【展示图片《故宫的鸟瞰图》,指出天安门的所在】
当时明成祖的在修建北京城,相信天圆地方,天时地利之说,以“万岁山”为中轴线,把整个故宫分为两个部分。
【展示PPT关于北京城的知识框架,并指导学生在课本的相应位置做好笔记】
北京城包括几个部分?
生:三个,包括宫城、皇城、京城
师:皇帝住在什么地方?
生:紫禁城(结合课本122页明朝的北京城构图)
师:中国古人相信“天圆地方”,明成祖在修建北京城之前,找个算士算卦,得要想明朝的统治长久稳固,必须修成正方形。宫城又叫紫禁城,今天又称故宫。
生:学生结合地图找到天坛、地坛、日坛、月坛
师:天坛是皇帝祭天的地方,表明古人对天圆地方的崇敬之情。(阅读PPT文字)
展示图片【皇极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
北京奥运会的倒计时100周年庆祝活动在太和殿举行,气势宏伟。乾清宫又叫“金銮殿”,皇帝高高在上,大臣离皇帝很远,这一布局表明了什么观念?
师:君权的强化,君主的高高在上,所有的大臣都要听命于皇帝,明清是君主集权高度强化的时期,乾清宫是皇帝办公和大臣朝贡的地方
过渡:【播放视频:《故宫》】小结视频的信息
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明长城,请问哪个朝代曾经修筑过长城?
生:秦朝
师:秦始皇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进攻,修筑了长城,到了明朝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扩建。【指导学生在课本122页做好笔记】今天去北京参观的八达岭长城是明朝修筑的,明长城用砖石砌成,十分坚固。明长城和秦长城都用来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明长城的东西起点?
生: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师:鸭绿江位于中朝边境,嘉峪关位于甘肃境内,蜿蜒六千余公里,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穿插中考题目,学习课本121页关于嘉峪关的介绍】嘉峪关有“天下雄关”之称,山海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两者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从明长城图上找到嘉峪关】嘉峪关位于丝绸之路的第一要隘,长城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传递军事情报,那么请问是如何传递军事情报?
生:点烟火,引起其他地方的注意,告诉其他将领敌人来冒犯了。
师:八达岭长城上刻写着毛泽东的“不到长城非好汉”,提升了长城的世界知名度
思考:秦长城和明长城的不同之处?
生:明长城比较长,更加坚固
师:【展示图片秦长城和明长城的图片】概述:秦长城东至辽东,西到临洮;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秦长城主要是泥土铸成,明长城是条石和砖瓦组成,相对来说,明长城更加坚固
【过渡】古代科技的涌现,结合课本讲述了3个人物、3本书
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
师:这三本书分布是关于哪个方面的著作?
生:关于医学,工农业生产,农业百科
师:展示《本草纲目》图片,明确李时珍生活在明朝。课本概括了古典科技巨著涌现的原因
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
师:之前提到的中国的四大发明有哪些?
生: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
师:关于印刷术,有哪两个?
生: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
师;【指导学生在课本相应位置做笔记】阅读课本小字思考李时珍身上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刻苦钻研,不畏艰难、虚心求教
师:本草纲目花费了李时珍28年的时间,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
宋应星是明朝的科学家,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进行大量实践,写成一本百科全书《天工开物》,涉及工农业三十多个部门,被世界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是它的地位。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生: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
师:我们现今强调可持续发展,古代人早在明朝时期就有和谐发展的思想。火山、地震、泥石流的发生都是大自然在惩罚人类
【展示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徐光启是明代著名的农学家,为中西科技文化作出重要贡献,《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的百科全书。请问之前关于农业方面的著作?
生:《齐民要术》
师:补充徐霞客和他的代表作《徐霞客游记》,列出表格归纳古代科技巨著
作者
著作
价值
李时珍
《 》
是一部具有 的药物学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宋应星
《 》
总结明代 和 生产技术等,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
《 》
是一部 百科全书,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生:【小组活动】结合表格记忆
师:小结本课
【课堂练习】
练习
1、明长城东起__________,西到__________,蜿蜒6000多公里。
2、_______时,在________的基础上营建了北京城。城中心的_________是皇帝居住的地方。
3、人物与成就(连线题)
李时珍 《本草纲目》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 《天工开物》 农业百科全书
宋应星 《农政全书》 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4、下列有关《本草纲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 B.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C.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 D.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5、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是
A.《农政全书》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梦溪笔谈》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班别 姓名
【学习目标】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学习重点】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学习难点】明清文化的时代特点
【学习过程】一、预习:完成填空题
知识点一:建筑
1、北京紫禁城: 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北京城由 、 和 三个部分组成,城中心的 ,是皇帝居住之地。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明长城东起 ,西至 ,蜿蜒 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知识点二:古典科技巨著
作者
著作
价值
李时珍
《 》
是一部具有 的药物学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宋应星
《 》
总结明代 和 生产技术等,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
《 》
是一部 百科全书,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二、自我测试:完成选择题
1、2008年北京将举办奥运会,如果你是奥运志愿服务者,向外国游客或运动员介绍北京的历史文化。下列介绍正确的是?? ( )
①北京是中国古都,元明清三朝在此建都? ②北京城布局严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③紫禁城位于北京城中心,是明清时代皇帝居住的地方,今称故宫 ④北京城附近还有嘉峪关长城风光
A.①③④?? B.②③④? ?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暑假期间,王杰打算到北京旅游,下面是他的旅行计划,需要修改的一项是 (? )
A.参观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B.游览秦长城,实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愿望
C.到卢沟桥悼念为抗战牺牲的革命英烈 D.登上天安门城楼感受开国大典的豪情
3、长城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今天的万里长城是明清修筑的雄伟工程,它东起鸭绿江,西至 (? )
A.山海关????? B.居庸关??? C.嘉峪关?????? D.陇西
4、“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在被称为“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一书中被详细介绍。该书是???(? )
A. 《齐民要术》   B. 《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 《徐霞客游记》
5、北京是第29届奥运会主办城市,下列有关北京历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明代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修建的 B.明朝建立之初即定都北京
C.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D.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大部分组成
6、方成的爷爷是一名老中医,一生潜心研究中医药方。下列医学著作中对他的研究帮助最大的是(? )
A.《皇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 《本草纲目》
7、下列哪本书对了解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和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有帮助(? )
A.《九章算术》 B.《齐民要术》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第21课 时代特色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通过选取对本科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 本课重点
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 本课难点
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 教学方法
1、师生互动交流法。
2、说、评、议结合法。
3、系统知识归纳法。
● 学法指导
1、通过明朝紫禁城、北京城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知道可从技术和艺术两方面去品评古代建筑成就
2、指导学生将三部科学巨著的要点制表,训练用表格归纳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嘉峪关
同学们,甘肃的嘉峪关和河北的山海关遥相对应,雄居于明长城的东西两端,都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嘉峪关修建于明朝初年,屹立于两山之间,地势极为险要。关城略呈梯形,城墙高约十米。城上四面阁楼高耸,飞檐凌空,雄伟壮观。清代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在诗中写到:“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据传当年建关时,匠师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后只剩一砖。此砖今存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之上。那么,明朝是怎样修建长城的?除了长城,还修建了什么伟大工程?明朝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课本导入)
多媒体演示:明朝北京城
【教师设问】:明朝北京城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 北京城是古代建筑的杰作,明朝的北京城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是:宫城、皇城和京城。其格局特色是:宫城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京城;中轴线突出,东西建筑对称展开,共同构成了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的整体格局。北京作为数代都城的所在地,其格局也是都城营建的最终结果。古代中国的都城建设所特定的原则造就了古代的北京城,那就让我们来游览一下北京城,看看标志性的建筑故宫的宏伟气势。
多媒体演示:故宫?? 承天门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9000多间,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标志着我们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那么故宫是什么时候修建的?谁居住的地方?在建筑上有什么特色?
多媒体演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教师讲解: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格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多媒体演示:乾清宫内景
【教师讲解】:这幅图大家熟悉吗?
这是乾清宫内景:正中为宝座,其上方悬“正大光明”横匾。清代自康熙皇帝以后,在位皇帝生前不宣布皇位继承人,而是将内定的继承人名字写好封于密匣,放置匾后;一旦皇帝驾崩,即当众开匣,宣布皇帝继承人。
教师强调:紫禁城是我国也是世界的瑰宝,引导学生从明清加强皇权这一点来思考这些建筑体现了一种什么时代特征?
【教师过渡】:人们常说到了北京不登长城就等于没有去北京,那就让我们再去长城体会一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感受。万里长城自秦始皇修建后,许多朝代不断整修。明朝时又大规模修筑,达到完善的地步。谁能为大家说一说我国古代为什么修长城?
【教师引导】:为抵御北方蒙古族南下,从十四世纪到十六世纪中期,花了近200年的时间修建长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反映了明朝社会什么时代特点?提示:从明清加强君主制、闭关自守等来考虑。
多媒体演示:秦长城和明长城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请大家注意秦明长城的不同。
【教师过渡】:谁到过长城?到长城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学习的是明清的建筑,除了建筑方面的成就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三位总结性的科技著作。他们分别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下面请同学们自制表格,从作者、朝代、巨著名称、内容、共同特点等几方面归纳比较。
【教师概括】:明朝前期的统治者励精图治,使当时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商品经济繁荣,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教师引导:大家还记得前不久热播过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吗?长今精湛的医术是她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取得的,大家回忆一下,长今在学医的过程中更多的借鉴了哪个国家的医术?
教师:对, 我国明朝时期在医学方面还出现了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他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医学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请大家阅读教材第113页小字,思考:李时珍有哪些优秀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引导】:许多科学家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往往都具备相同的优秀品质,让我们再了解一下另外两位科学巨匠。让学生了解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的写作情况。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14页摘自这部书里的一句话,完成“动脑筋”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115页第一幅图,这是描绘明代矿工在井下采煤的情景,图中有一根空心竹竿,从地面上插进矿井深处,这是当时领先世界的一项先进技术。想想看,这根竹竿起什么作用?
和宋应星同时的科学家徐光启,也为中西科技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代表作《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这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今天的课就学到这里,下面请同学们理一理所学知识,进行小结。
【探究活动】:寻找家乡的古建筑。
仔细阅读教材第111页,得出结论。明成祖时修建的北京城,城市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建筑的杰作。
学生展示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介绍故宫的概况。
(1)明成祖时修建的。
(2)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过的地方。
(3)故宫建筑风格:造型雄伟,布局严整,以一条中轴线贯通南北,两边建筑左右对称,是古代传统的城市建筑的杰作,内外装饰精美豪华,让游览过故宫的同学作介绍。
根据图示让学生展示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讲解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明清两代皇帝即位、大婚、祝寿以及重大庆典和出兵征讨等活动,都在此举行。
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回忆明清时期皇权加强的措施,不难想到这些建筑体现了当时皇权至上、唯皇帝至尊的时代特征。
学生对秦始皇修万里长城的知识记忆忧新,认真看图片,分组讨论得出结论:修长城的目的是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但是用修长城的办法来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袭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如果用这些钱物来发展科技、改进军事技术以增强国力,效果会更好。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闭关自守
(1)介绍长城著名的旅游景点(2)长城旅游开发带来的问题(3)处理好旅游业的发展与文物保护、环境的关系。
学生制作表格,寻找相关信息填入表格,不清楚之处,与同学讨论或向教师请教,教师要在学生中间解决疑惑。填完表格后,请一名同学朗读自己的答案,其他同学对照自己的答案并做进一步补充,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后形成自己的答案。如:刻苦钻研、勇于冒险、献身科学的精神。
认真阅读教材 《天工开物》史料:“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对照注释了解其意义可以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引导将历史与现实结合。经过讨论,容易得出结论:积极准备,根据本组特长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
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一、建筑
1 北京紫禁城
2 明长城
二、科技巨著
1 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2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3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