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2课时,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五四制)地理六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2课时,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2-08 11:5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球的运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描述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并用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地理事实说明地球自转。
2.过程与方法:演示地球仪。
(1)观察演示自转方向:学生演示 演示错误的学生上台演示 纠正错误 正确演示 学生再演示。
(2)观察演示自转所形成的地理现象:地球仪静止不动时用手电筒照射演示昼半球和夜半球 地球仪转动时用手电筒照射观察同一地点的昼夜变化 地球仪转动时用手电筒照射观察不同地点时差的形成。层层递进,容易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演示地球自转,调动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为今后更好学习地理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概念、方向和周期。
2.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教学准备】
1.地球仪、手电筒、幻灯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小地球仪。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教学提示与建议
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讲授新课:教材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启发:阅读中同学们发现问题了吗?提问:1.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感到的是天转,而不是地转?2.哥白尼的“日心说”观点内容是什么?都对吗?同学分组讨论分析。总结:1.我们在生活中感到的是太阳、星星、月亮每天东升西落,好像它们都绕着地球转,并不觉得地球在转。好像是坐在开得很平稳的火车里,常常感觉不到火车在前进,而是看到车厢外的房屋、树木在后退。原因是地球的引力太大了,吸引着地表所有的物体包括我们人类,一同在平稳、飞快地运动,人们难以观察。2.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不断围绕太阳公转。教师说明:他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就通过本节的学习来验证它。承转: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地球运动的一些知识,首先是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自转一、地球的自转。(一)自传运动规律。1.概念。2.方向。3.周期。演示: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学生观察分析:提问:地球绕着什么在旋转?(如果学生回答“绕地心旋转”,应予以纠正。)板书:概念:地球绕地轴旋转。再提问:地球自转是什么方向?(面对地球,左西右东,使学生明白“东”、“西”的含义。)学生上讲台演示。与教室其他学生相对,转动地球仪观察自转方向。板书:方向:自西向东。讲述:地球转一圈需要的时间,也就是自转的周期是多长呢?通过下面的学习,同学们自己就会发现。承转:提问:我们的地球时时刻刻都在太阳的照射下,同学们想想阳光照射下的地球会是什么样子?(二)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演示:教师用手电筒(假设为太阳光)照射地球仪(假设为地球)。提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光线只能照亮一半)为什么?学生思考。讲述:可见,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白天。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黑夜。提问并板书:昼夜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地球不透明)学生读图:昼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围。提醒学生注意昼、夜半球的界限,不一定经过南、北两极点。提问:我们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的光线和课本插图中的太阳光线有什么不同?讲述:由于太阳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我们粗略地把太阳光线看作平行光线。承转。提问:刚才演示时同学们看到地球自转了吗?如果地球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三)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更替。1.演示:用手电筒照射自转的地球仪。教师课前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取几个(北京、纽约)点。(1)当照射北京时,哪些国家是白天?哪些国家是晚上?(2)将地球仪转动180度,再观察,北京和纽约是在白天还是晚上?(3)连续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如中国和美国)昼夜更替的情况,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4)同一纬度上的东西两地如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见到日出,谁先送走落日。学生分组演示观察分析。2.提问:(1)地球上某地一个白天和一个晚上的时间大约是多少?(2)人们以一天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有什么关系?(3)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小结:可见,地球每24小时就自西向东转一周,东边的地点先看到阳光,自转中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讲述:刚才,同学们通过演示观察已发现,当北京是白天时,美国的纽约是晚上。指导学生看书。并请学生解释。北京的畅畅和美国的姨妈在同一时刻电话问候,为什么时间不同?总结:由于地球自转,经度不同的地方,时刻是不同的。(四)产生地方时差。举例说明:以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为例,在同一时刻,不同城市,时间不同。说明:有兴趣的同学有机会可以到大宾馆去调查,宾馆总服务台的墙面上悬挂许多挂钟,分别表示在同一时刻不同大城市的时间,如北京时间、纽约时间、伦敦时间等。不同地方时的不同会给国家间的交往带来不便,不过,我们已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同学们以后会学习到。小结。课堂练习:地球昼夜产生的原因和昼夜更替的原因一样吗?(地球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昼夜更替的原因: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知识,小学科学课介绍过。鼓励学生积极回答。从解释学生生活中感觉不到的地球运动,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分析能力。用生活实例说明,便于理解。教师可以简单的引导学生说明问题。留下疑问。地轴应该指向北方,注意倾斜适当的角度,并且倾斜方向正确,以给学生正确的感性认识。留下疑问。可采用课件的形式来演示。注意,此时地球不要自转。提醒学生注意手电筒发出的光线和太阳光线的区别。注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总结。以实际生活为例,说明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解答上面疑问。地方时比较难懂,不宜多讲。可以让学生做社会调查。这个问题容易混乱,教师应该提示说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公转形成四季和产生五带;记住公转中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记住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2.通过师生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将地球公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四季形成和五带产生等自然现象。
3.初步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培养学生学习数量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产生。
【教学难点】
1.二分二至点的时间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2.四季的形成和五带的特征。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地球仪、手电筒,几幅热、温、寒带的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地球公转演示
教师把手电筒(拎下灯罩,当作太阳)立在讲台中间,手拿地球仪绕其转动。请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还是直着身子?
(3)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
(4)太阳直射点最北可以到达哪里?最南可以到达哪里?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几次经过赤道?
生:答略。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地球公转示意图”。
地球在公转时,由于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所以,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活动二:分组讨论填表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月份 北半球季节 南半球季节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说明:二分二至是我国24节气中的4个节气。
生:答略。
师:假设地球是直立着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哪里?还会有四季吗?同学们课后讨论完成。
活动三:用两个手电筒,一个垂直照射黑板,一个斜射黑板。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
生:垂直照射黑板的光圈小,亮度大;斜射黑板的光圈大,亮度小。
师:如果手电筒是太阳呢?会有什么现象?
生:答略。
师:直射的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多,温度高;斜射的地方得到的太阳热量少,温度低。
小结:夏季正午太阳高度高,白昼时间长;冬季正午太阳高度低,白昼时间短。这种正午太阳高低和白昼长短的变化,决定了该地得到太阳光热多少的变化,进而反映出了四季的变化。
承转:刚才我们知道了在同一地方,季节不同,太阳光照不同;那么,在同一时间,不同纬度的地方,太阳光照的情况相同吗?
师:由于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的照射情况不同,冷热就有差别。因此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随纬度而不同,从而产生五带。
活动四:读教材“地球上的五带”图,回答以下问题:
(1)找出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2)哪个带获得太阳热量最多,哪个带最少?
(3)热、温、寒带各有什么气候特点?(教师展示几副热、温、寒带的景观图片给学生观察)
(4)有无阳光直射和有无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哪些带?
(5)中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生:答略。
师:可见,由于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上不但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还形成了五带。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