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粮食安全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农 业 机 械 化
传统农业
把一定量的劳动力、生产资料分散投入较多的土地上,采用粗放简作的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
粗放型:费时费力
现代农业
把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集中投入较少的土地上,采用集约经营方式进行生产的农业。
集约型:省时省力
产生条件: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的推动 ,科技的进步等。
发展历程:1.工业革命后:设施农业(大型农场、养殖场)
2.20世纪中叶:石油农业(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
3.20世纪下半叶:杂交技术(中国超级杂交水稻)
铧式犁
柴油拖拉机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具体表现:1. 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
大型农场
养殖场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具体表现:2.农业机械的发展、农业机器的广泛使用(人工智能)
联合收割机
播种机
机器人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具体表现:3.粮食品种改进(育种)
杂交水稻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养殖业
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具体表现:4.其他行业的现代化生产
渔业
畜牧业
现代农业特点:
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商品化、科学化
现代农业的影响
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0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100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
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人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神的宗教关系,中国人也不再强调饮食活动中人与人的宗法关系。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使人们有必要改变自己的饮食方式以适应新生活的需要。
—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
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产量
饮食方式与饮食观念的更新变化
传统社会
现代社会
陶 器
粮 仓
谷物
冷却机
现代
粮仓
粮食储备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传统社会
现代社会
风 干
腌 制
冷链
物流
冰 箱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粮食保存
思考:冷链物流对人们生活有哪些影响?
能够为人们提供更新鲜、营养的生鲜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品质要求
可实现农产品跨区域、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食品种类
可减少农产品损失,防止食品变质,保障食品安全
提升生活品质;有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粮食危机
《秃鹫与非洲小女孩》
《2020年粮食危机地图》
根据上述材料,思考工业文明时代粮食危机产生的原因?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粮食危机
2000-2005年世界耕地面积变化
耕地面积增长减缓
世界水资源分布比例图
淡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粮食危机
疾病、自然灾害的影响
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①世界:1945年成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
②中国:中国用不足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制定了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肯定了70年来中国保证粮食安全方面的成就。
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环境污染;
②禽畜饲养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
③食品加工过度使用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频发;
为什么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食品安全问题?
①世界: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②中国: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中国政府还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惩罚、最严肃的问责,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总结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饭碗里装满“中国粮”。
—《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年第10期)
现代食物生产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食物储备技术
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
——现代农业的产生
1、条件(推动因素)
2、建立过程:
3、表现:
4、特点 :
5、影响 :提高生产效率;农作物产量和禽畜生产量提高;保证了农牧场品的供应。
1、粮食储备技术
传统储备
现代储备
2、食品保存技术
传统保存方法;冷冻物流产业
1、粮食安全——产生原因、对策
2、食品安全——产生原因、对策
技术改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