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柒工作室(T1-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专题-简答题)——每天进步一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1973年和1977年冬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水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文物近7000件。
—摘编自《文明起源》
材料二 在村里,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他们要生存下去,最基本的就要有食物。他们已经种植粟、白菜或芥菜等农作物,并在居住区内建起圈栏,饲养猪、狗等家畜。此外,他们还经常去打猎,捕鱼,以补充食物。……现已发现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他们还制作了大批的彩陶。
—据网络资料整理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答案】(1)河姆渡原始居民;材料中提到了人工栽培水稻遗物和干栏式建筑(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半坡原始居民;依据是材料中提到了“彩陶”、半地穴式房屋、粟等(答出其中一点即可)【详解】(1)根据材料一“人工栽培水稻遗物、干栏式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半坡原始居民,因为材料中提到了“彩陶、半地穴式房屋、粟”,半坡居民种植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会制造彩陶。
(2)据材料二说明该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表现。
【答案】(2)有半地穴式的房屋(或有固定的居住场所);有种植的农作物;有生活用具陶器等;(答出两点,意思接近即可)【详解】(2)据材料二“在村里,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可知,半坡居民已过上定居生活的表现为:半坡人有半地穴式的房屋;根据“半坡人要生存下去,最基本的就需要有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有以下三种:一靠狩猎,从出土的许多石或骨的箭头来看,半坡人已学会使用弓箭;二靠捕鱼,他们已发明了渔网;三靠种植,半坡人大量使用石铲、石斧、石锄、砍伐器等生产工具,已进入到比较发达的原始农业阶段。”可归纳出半坡人进入比较发达的农业阶段;半坡人通过狩猎和捕鱼来补充食物;根据“现已发现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证明半坡人学会了栽植粟。半坡人还制作了大批的彩陶。”可归纳出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具等等。
(3)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答案】(3)原始农耕生活。【详解】(3)据上述材料和问题可知,这些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原始农耕生活。故探究的共同主题是原始农耕生活。
解读邮票,探究其蕴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使命;走进古遗址,感悟历史空间的恒远和生命传承的意义。观察下面两组邮票和古遗址图片,回答问题。
(邮票)
(古遗址)
(1)将四枚邮票和对应的文化遗址进行正确的搭配(在横线上填上相应的邮票序号)。
E河姆渡遗址_____;F半坡遗址______。
【答案】(1)河姆渡遗址:A、B、D;半坡遗址:C。【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会划桨行舟,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类,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的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会制作彩陶,所以属于河姆渡人的是ABD;属于半坡居民的是C。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都过着定居生活。促使他们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氏族公社的形成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学会建造房屋
【答案】(2)C。【详解】(2)依据所学可知,由于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都过着定居生活,C符合题意;ABD项不是促使原始居民定居的主要原因,排除。故选择C。
(3)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属于哪一大河流域?分别种植什么主要农作物?
【答案】(3)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水稻;粟。【详解】(3)依据所学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属于长江流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陕西,属于黄河流域,半坡居民种植粟。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蕴含着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是我国原始农耕居民房屋的复原图,请你据此推断我国原始农耕居民的生活概况,并
说明这两种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
【答案】(1)概况:原始农业产生,过着定居生活。原因:自然条件。【详解】(1)“生活概况”,由图一“干栏式建筑”、图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原始农业产生,过着定居生活。“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自然条件的影响角度分析。
(2)图三所示为我国著名的传说人物炎帝的塑像,我们今天仍然尊崇炎帝的原因是什么?请写出与他同一时期的另一个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的名称。
【答案】(2)原因: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人名:黄帝。【详解】(2)“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今天仍然尊崇炎帝的原因是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人名”,依据所学知识得出:黄帝。
(3)图四中的建筑位于山西临汾,这里供奉的是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尧,相传在其之后依次成为该部落联盟首领的是哪两位? 他们有哪些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3)首领:舜、禹;品德:品行高尚,为民解忧。【详解】(3)“首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尧之后依次成为该部落联盟首领的是舜、禹。“品德”,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品行高尚,为民解忧。
(4)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们了解史前史(没有文字记载前的历史)可以借鉴的有哪些。
【答案】(4)考古遗址,远古传说等。【详解】(4)“借鉴”,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我们了解史前史可借鉴考古遗址、远古传说等。
下图是北京人生活的想象图,七年级某班同学据此想象图完成了一份家庭作业:描述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其中有5处错误,请你指出来,并简单说明理由。
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某一天,当黎明降临北京西南龙骨山的时候,北京人便开始了一天的生活。一大早,我们的主人公小毛,穿着兽皮缝制的衣服,佩戴着用海蚶売和小石珠做成的装饰品,走出小木屋,和其他同伴一起采集果实和狩猎。傍晚,他用人工取火的方法获得火种,烧烤食物。
错误1: ;原因: 。
错误2: ;原因: 。
错误3: ;原因: 。
错误4: ;原因: 。
错误5: ;原因: 。
【答案】错误1:170万年;原因: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错误2:缝制的衣服;原因:北京人没有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没有骨针,不会缝制衣服。错误3:佩戴着用海蚶売和小石珠做成的装饰品;原因:北京人不会佩戴装饰品。错误4:小木屋;原因:北京人住在山洞里,不会建造房屋。错误5:人工取火;原因: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还没有掌握人工取火的技术。【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而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故错误1是170万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有骨针,会缝制衣服的是山顶洞人,而北京人则没有,故错误2是缝制的衣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佩戴装饰品的是山顶洞人,而不是北京人,故错误3是佩戴着用海蚶売和小石珠做成的装饰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住在山洞里,不会建造房星,故错误4是小木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还没有掌握人工取火的技术,故错误5是人工取火。
阅读材料,判断下列问题。
以下结论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填“正确”;与上述内容所表达的意思不符的请在括号内填“错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未涉及”。
(1)河姆渡居民出现的时间比半坡居民出现的时间晚。( )
【答案】(1)错误。【解析】(1)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河姆渡居民出现的时间比半坡居民出现的时间早,与上述内容所表达的意思不符,故此题错误。
(2)河姆渡居民原始饲养业的种类比半坡居民原始饲养业的种类少。( )
【答案】(2)正确。【解析】(2)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河姆渡居民原始饲养业的种类比半坡居民原始饲养业的种类少,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故此题正确。
(3)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
【答案】(3)未涉及。【解析】(3)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题干图表信息没有涉及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故括号内填“未涉及”。
(4)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分別代表了我国古代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文化。( )
【答案】(4)未涉及。【解析】(4)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题干图表信息没有涉及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社会的区域,故括号内填“未涉及”。
(5)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一样都能吃上米饭。( )
【答案】(5)错误。【解析】(5)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一样都能吃上米饭,与上述内容所表达的意思不符,故此题错误。
请结合所学知识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后括号內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
(1)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
【答案】(1)错误。【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所以题干表述是错误的。
(2)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
【答案】(2)正确。【解析】(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骨头与贝売等,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所以题干表述是正确的。
(3)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打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
【答案】(3)错误。【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所以题干表述是错误的。
(4)位于黄河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是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
【答案】(4)错误。【解析】(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位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是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所以题干表述是错误的。
(5)传说4000多年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一位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一毒”。他就是黄帝。( )
【答案】(5)错误。【解析】(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炎帝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一毒”,所以题干表述是错误的。
中华文明大厦建立于史前文化的深厚基础和肥沃土壤之上,历史源远流长。辨析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并加以改正。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北京人。( )
改正:
【答案】(1)错误;“北京人”改为“元谋人”。【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故本题错误,“北京人”改为“元谋人”。
(2)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
改正:
【答案】(2)正确。【解析】(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先民对粟等农作物的人工栽培是在10000年左右出现的。故本题正确。
(3)半坡居民懂得使用天然漆。( )
改正:
【答案】(3)错误;“半坡居民”改为“河姆渡居民”。【解析】(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故本题答案错误,“半坡居民”改为“河姆渡人”。
(4)为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鲧。( )
改正:
【答案】(4)错误;“鯀”改为“禹”。【解析】(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鲧的儿子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故本题错误。应该把“鲧”改为“禹”。
在漫长的历史中,先民用智慧和勤劳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辨別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并加以改正。
(1)经考古鉴定,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他们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
改正:
【答案】(1)错误;“北京人”改为“元谋人”。【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考古鉴定,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故此题表述错误,“北京人”改为“元谋人”。
(2)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半地穴式圆形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
改正:
【答案】(2)错误;“半地穴式”改为“干栏式”。【解析】(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地处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故此题表述错误;“半地穴式”改为“干栏式”。
(3)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涿鹿打败蚩尤后,经过长期发展,逐浙形成华夏族。( )
改正:
【答案】(3)正确。【解析】(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黄河流域,生活着黄帝和炎帝部落,他们为了争夺中原已开发地区,以炎帝为首的部落和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在“阪泉之野”大战,炎帝战败,归附黄帝,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涿鹿打败蚩尤后,经过长期发展,逐浙形成华夏族。故此题表述正确。
识读图片,辨析判断下列问题。
以下结论是从以上图片信息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填“A”;与以上图片信息所表达的意思不符的,请在括号内填“B”;以上图片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C”。
(1)河姆渡居民的食物中有粟,半坡居民的食物中有稻谷。( )
【答案】(1)B。【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图二为半坡遗址出土文物,图三、图四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的食物中有稻谷,而不是粟;半坡居民的食物中有粟,而不是稻谷。与图片信息所表达的意思不符,因此填写“B”。
(2)河姆渡和半坡居民都开始制陶。( )
【答案】(2)A。【解析】(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和半坡居民都开始制陶。从以上图片信息可以得出,因此填写“A”。
(3)河姆渡居民住木结构房屋,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 )
【答案】(3)C。【解析】(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住木结构房屋,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在以上图片信息中没有涉及,因此填写“C”。
(4)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还没有美的意识。( )
【答案】(4)B。【解析】(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们的陶器上都有一些刻划符号,如鱼纹、猪纹等,这说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已经有了美的意识;而“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还没有美的意识”,与图片信息所表达的意思不符,因此填写“B”。
(5)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 )
【答案】(5)A。【解析】(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的食物中有稻谷,半坡居民的食物中有粟。由此可见,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从以上图片信息可以得出,因此填写“A”。
读史实,找出错误并改正。
(1)距今(2020年)约30万年,在北京人活动的地区,生活着一群远古人,考古学家命名他们为“山顶洞人”。
错误: ;改正: 。
【答案】(1)错误:30万年;改正:3万年。【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约3万年前,在北京人活动的地区,生活着一群远古人,考古学家命名他们为“山顶洞人”。所以,这句话表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30万年,改正:3万年。
(2)云南元谋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错误: ;改正: 。
【答案】(2)错误:云南元谋遗址;改正: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解析】(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周口店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所以,这句话表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云南元谋遗址;改正: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3)黄河流域是栽培稻的最早起源地。
错误: ;改正: 。
【答案】(3)错误:稻;改正:粟(或错误:黄河流域;改正:长江流域)。【解析】(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最早种植粟,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最早种植了水稻。所以,这句话表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稻;改正:粟(或错误:黄河流域;改正:长江流域)。
(4)炎黄部落与蚩尤在阪泉激战,最终打败蚩尤。
错误: ;改正: 。
【答案】(4)错误:阪泉;改正:涿鹿。【解析】(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打败蚩尤。所以,这句话表述错误。故答案为:错误:阪泉;改正:涿鹿。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是北京人使用的石制工具,这种石器是通过什么方式制成的?
【答案】(1)砸击、敲打、碰撞。【解析】本题通过一组原始人类生产工具的图片,考查学生对“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的认识。问题(1),图一北京人使用的石制工具属于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
(2)图二中的钻孔石斧是在哪个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的?图三中的骨耜又是在哪个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出土的?
【答案】(2)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解析】问题(2),图二、图三分别出自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
(3)以北京人、半坡居民为例,结合图一、图二,谈谈你对“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的认识。
【答案】(3)从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到半坡居民使用的磨制石器,是生产工具的巨大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使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发生了变化:北京人主要从事采集、狩猎,半坡居民从事原始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北京人居住在洞穴中,半坡居民已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半坡居民已进入氏族公社时期。【解析】问题(3),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借助生产工具变化说明由采集、狩猎到原始农业的产生这一变化。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你知道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吗?位于哪条大河流域?
【答案】(1)170万年。位于长江流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图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第(1)题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位于长江流域。
(2)从图中可以得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住在什么样式的房屋里?
【答案】(2)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解析】第(2)题通过读图就可判断。
(3)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与什么有关?
【答案】(3)与自然环境有关。北方寒冷干旱,半地穴式房屋利于取暖。南方温暖潮湿,干栏式房屋利于通风、防潮。【解析】第(3)题从南北方的自然环境分析即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 ,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 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出土了 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
材料三 中华民族在古代存在着两种文化类型,即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这两种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互补、融合,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答案】(1)遗址: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解析】本题依托材料考查了我国原始农耕生活,渗透“三农”问题这一热点。问题(1),借助材料中的稻谷、粟粒等关键信息可以判断原始居民遗址。
(2)据材料三,你认为以上遗址反映的是哪种文化类型?请说出理由。
【答案】(2)农耕文化特点。理由: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时期,人们逐渐从采集进化到原始农业,从狩猎进化到家畜饲养 业,改变了“竭泽而渔”的方法,发展成为可以持续创造财富的生产方式。都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 【解析】问题(2),借助从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种植的粮食、使用的生产工具等知识可以判断二者都属于农耕文化类型。
(3)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答案】(3)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过定居生活,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解析】问题(3),结合材料和所学概括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分布特点是什么?试据图说明。
【答案】(1)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如:河姆渡文化遗址分布在长江流域的下游;大汶口文化遗址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下游;半坡遗址坐落在黄河流域的中游。
(2)产生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2)因为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势平坦、宽阔,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便于进行农业生产。【解析】仔细观看地图中的信息——两条重要江河的位置,即能说出遗址的分布特点。由关键词“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可联想到发展原始农业所需的基本条件,归纳出即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尧之王天下也,冬日鹿裘,夏日葛衣,茅茨不翦,采椽不斲,粝粢之食,藜藿之羹,虽监门之养不敌于此矣。”(他住在用参差不齐的茅草盖就的屋子里,屋子里的柱和梁都是山上采下来的粗糙木头架好就算事,连刨都不刨光一下;吃的是粗米饭,喝的是野菜汤,身上穿的是粗麻布衣服,天气冷了就加上一件鹿皮披衫挡风寒,使用的器皿不过是些土碗土钵子。)
——《韩非子》
材料二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晋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在历山耕田,不多久,当地的农人,都争着让起田界来;舜到晋泽地区去打渔,不久那里的渔民也争着互让渔场;舜又到河滨去制陶,不久河滨陶工的陶器制作得既美观又耐用。舜所住的地方,一年成村,二年成镇,三年就变成大都会了。)
——《史记》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尧、舜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答案】(1)尧的生活简朴;舜的谦让品德【解析】本题通过图文材料,考查学生对尧舜禹等部落联盟首领的主要事迹和品质的认识。第(1)问,考查尧、舜的优秀品质和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概括能力,直接阅读材料便可回答。
(2)材料三图片所示的历史人物是谁?你能简单介绍他的主要事迹吗?
【答案】(2)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取得成功;通过禅让的办法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解析】第(2),问,考查大禹及其主要历史事迹,直接根据所学概括回答即可。
(3)上述三位部落联盟首领身上有何共同特点?
【答案】(3)德才兼备;以身作则等。【解析】第(3)问,考查尧舜禹三位首领身上的共同点,直接联系三位首领的优秀品质等比较概括回答即可。
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多种,在学完本课后,七年级(6)班同学开展了一“华夏之祖”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学习历史,请你也参加进来吧!
【赏文物】
(1)上述文物都是出土于距今7000—4000年的全国各地遗址中,它们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答案】(1)我国在那一时期已经出现了船只、文字和音乐。
(2)在远古传说中,上述成就都是谁的发明?据此,你是如何认识史实与传说之间的关系的?
【答案】(2)黄帝。传说与史实不一定相符,但传说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览名胜】
图一 厉王的舜王坪 图二芮城的大禹渡 图三 临汾的尧庙
(3)请你按生存年代排列这三个景点所纪念的部落首领的先后顺序。用一句简短的话分别概述三位人物的优秀精神品质。
【答案】(3)尧、舜、禹。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与群众同甘共苦。
【读新闻】
2014年4月20日,1000余名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海内外越商代表,大禹后裔及社会各界代表,汇聚在具有7000年历史的绍兴大禹陵,举行2014年公祭大禹陵典礼。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的公祭大禹陵典礼已产生了全国性影响,形成了“北有黄陵、南有禹陵”的中华民族祭祀先祖的格局。
(4)新闻中“黄陵”是谁的陵墓?他在中国历史上有何地位?
【答案】(4)黄帝 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5)禹由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5)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悟历史】
(6)追忆先民的不朽功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你应该怎么做?
【答案】(5)社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读表格,回答问题。
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对比图
(1)请完成表格内容。
(1)①黄河流域; ②干栏式房屋; ③粟; ④水稻。
(2)根据表格,写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同点。
(2)都使用磨制的工具;都种植了农作物;都出现了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重庆、陕西、山西、湖北、辽宁、河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广东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
(1)上述材料最能说明什么?在这些古人类遗址地区发现的什么古人类,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元谋人。
(2)结合教材知识,指出该古人类的距今时间以及生产生活状况。
(2)距今约170万年;主要使用打制石器和木棒获取食物,会使用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人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
材料二: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原文大意: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洞穴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住环境,人们住进去躲避风雨。)
材料三: 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入东海,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
(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1)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
(2)根据材料二,写出居于“宫室”(建造房屋)的原始聚落两例;房屋各自的特点?
(2)河姆渡聚落和半坡聚落;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3)材料三中提到的事是谁所为?他又是通过什么制度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
(2)河姆渡聚落和半坡聚落;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历史课上,李老师以“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证明”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考古——最有力的证明】
史学工作者在追述远古时代的先祖时,常常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最初,他们只能在传说与神话中考订洪荒时代的中国远古史,让人觉得扑朔迷离、将信将疑。考古发掘结束了我们的先祖们在神话中徘徊的脚步,将真真切切的中国远古历史与文化展现在我们面前。
(1)简述北京周口店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掘对研究远古历史有何重要意义。
(1)北京周口店遗址为研究中国境内人类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河姆渡遗址对研究原始农耕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良者申遗成功后,复旦大学教授高蒙河说:“国际学术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这意味着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终于得到了国际承认。
(2)据此,你认为良渚古城在证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方面有何重要意义?
(2)良渚古城遗址证实了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现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终于得到了国际承认。
(3)关于良渚遗址,有同学制作了下列表格。请你认真阅读,判断对错。
(3)①√ ②× ③√
任务二 【传说—蕴涵着一些历史信息】
(4)“人非尧舜,谁能尽善。”意思是只有尧舜那样的圣人,才能做到尽善尽美。尧舜的历史贡献有什么?舜是通过什么制度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该制度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4)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发展历法,适时耕种。舜在位时,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禅让制。贤德,品行高尚。
(5)从大禹治水的传说中我们可以得知哪一河流自古水患严重?你知道禹是怎样治水的吗?
(5)黄河。禹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
(6)你认为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或区别?
(6)远古传说是口耳相传的,没被考古资料证明,是先民对当时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甚至带有神话的成分,不能等同于历史事实,但也不难发现这其中蕴涵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信息。
任务三 【现代科技——必要的辅助手段】
(7)现代科技在史学研究中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举一例说明现代科技手段在远古人类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7)利用基因技术研究人类起源;利用碳-14断代法测定历史年代等。壹柒工作室(S1-七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专题-简答题)——每天进步一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通过1973年和1977年冬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水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文物近7000件。
—摘编自《文明起源》
材料二 在村里,无论是方形的还是圆形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他们要生存下去,最基本的就要有食物。他们已经种植粟、白菜或芥菜等农作物,并在居住区内建起圈栏,饲养猪、狗等家畜。此外,他们还经常去打猎,捕鱼,以补充食物。……现已发现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后的遗物……他们还制作了大批的彩陶。
—据网络资料整理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对哪一原始居民生活的描述。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2)据材料二说明该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表现。
(3)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解读邮票,探究其蕴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使命;走进古遗址,感悟历史空间的恒远和生命传承的意义。观察下面两组邮票和古遗址图片,回答问题。
(邮票)
(古遗址)
(1)将四枚邮票和对应的文化遗址进行正确的搭配(在横线上填上相应的邮票序号)。
E河姆渡遗址_____;F半坡遗址______。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都过着定居生活。促使他们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氏族公社的形成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学会建造房屋
(3)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属于哪一大河流域?分别种植什么主要农作物?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蕴含着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是我国原始农耕居民房屋的复原图,请你据此推断我国原始农耕居民的生活概况,并
说明这两种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
(2)图三所示为我国著名的传说人物炎帝的塑像,我们今天仍然尊崇炎帝的原因是什么?请写出与他同一时期的另一个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物的名称。
(3)图四中的建筑位于山西临汾,这里供奉的是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尧,相传在其之后依次成为该部落联盟首领的是哪两位? 他们有哪些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4)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们了解史前史(没有文字记载前的历史)可以借鉴的有哪些。
下图是北京人生活的想象图,七年级某班同学据此想象图完成了一份家庭作业:描述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其中有5处错误,请你指出来,并简单说明理由。
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某一天,当黎明降临北京西南龙骨山的时候,北京人便开始了一天的生活。一大早,我们的主人公小毛,穿着兽皮缝制的衣服,佩戴着用海蚶売和小石珠做成的装饰品,走出小木屋,和其他同伴一起采集果实和狩猎。傍晚,他用人工取火的方法获得火种,烧烤食物。
错误1: ;原因: 。
错误2: ;原因: 。
错误3: ;原因: 。
错误4: ;原因: 。
错误5: ;原因: 。
阅读材料,判断下列问题。
以下结论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填“正确”;与上述内容所表达的意思不符的请在括号内填“错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未涉及”。
(1)河姆渡居民出现的时间比半坡居民出现的时间晚。( )
(2)河姆渡居民原始饲养业的种类比半坡居民原始饲养业的种类少。( )
(3)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
(4)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分別代表了我国古代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文化。( )
(5)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一样都能吃上米饭。( )
请结合所学知识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后括号內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
(1)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
(2)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
(3)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打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
(4)位于黄河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是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
(5)传说4000多年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一位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一毒”。他就是黄帝。( )
中华文明大厦建立于史前文化的深厚基础和肥沃土壤之上,历史源远流长。辨析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填“正确”,错误的填“错误”,并加以改正。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北京人。( )
改正:
(2)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
改正:
(3)半坡居民懂得使用天然漆。( )
改正:
(4)为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鲧。( )
改正:
在漫长的历史中,先民用智慧和勤劳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辨別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写“正确”;错误的写“错误”,并加以改正。
(1)经考古鉴定,北京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他们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
改正:
(2)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半地穴式圆形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
改正:
(3)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涿鹿打败蚩尤后,经过长期发展,逐浙形成华夏族。( )
改正:
识读图片,辨析判断下列问题。
以下结论是从以上图片信息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填“A”;与以上图片信息所表达的意思不符的,请在括号内填“B”;以上图片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C”。
(1)河姆渡居民的食物中有粟,半坡居民的食物中有稻谷。( )
(2)河姆渡和半坡居民都开始制陶。( )
(3)河姆渡居民住木结构房屋,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 )
(4)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还没有美的意识。( )
(5)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 )
读史实,找出错误并改正。
(1)距今(2020年)约30万年,在北京人活动的地区,生活着一群远古人,考古学家命名他们为“山顶洞人”。
错误: ;改正: 。
(2)云南元谋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错误: ;改正: 。
(3)黄河流域是栽培稻的最早起源地。
错误: ;改正: 。
(4)炎黄部落与蚩尤在阪泉激战,最终打败蚩尤。
错误: ;改正: 。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是北京人使用的石制工具,这种石器是通过什么方式制成的?
(2)图二中的钻孔石斧是在哪个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的?图三中的骨耜又是在哪个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出土的?
(3)以北京人、半坡居民为例,结合图一、图二,谈谈你对“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的认识。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你知道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吗?位于哪条大河流域?
(2)从图中可以得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住在什么样式的房屋里?
(3)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原因与什么有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3年,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古民遗址 ,出土了大量的稻谷 、用水牛骨骼做的农具……。
材料二 1954年,考古学家在陕西发现了距今6000多年的一处文化遗址出土了 许多磨制石器的农具、粟粒、白菜种子……。
材料三 中华民族在古代存在着两种文化类型,即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这两种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互补、融合,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各是什么遗址?
(2)据材料三,你认为以上遗址反映的是哪种文化类型?请说出理由。
(3)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归纳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特征。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分布特点是什么?试据图说明。
(2)产生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尧之王天下也,冬日鹿裘,夏日葛衣,茅茨不翦,采椽不斲,粝粢之食,藜藿之羹,虽监门之养不敌于此矣。”(他住在用参差不齐的茅草盖就的屋子里,屋子里的柱和梁都是山上采下来的粗糙木头架好就算事,连刨都不刨光一下;吃的是粗米饭,喝的是野菜汤,身上穿的是粗麻布衣服,天气冷了就加上一件鹿皮披衫挡风寒,使用的器皿不过是些土碗土钵子。)
——《韩非子》
材料二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晋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在历山耕田,不多久,当地的农人,都争着让起田界来;舜到晋泽地区去打渔,不久那里的渔民也争着互让渔场;舜又到河滨去制陶,不久河滨陶工的陶器制作得既美观又耐用。舜所住的地方,一年成村,二年成镇,三年就变成大都会了。)
——《史记》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尧、舜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2)材料三图片所示的历史人物是谁?你能简单介绍他的主要事迹吗?
(3)上述三位部落联盟首领身上有何共同特点?
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多种,在学完本课后,七年级(6)班同学开展了一“华夏之祖”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学习历史,请你也参加进来吧!
【赏文物】
(1)上述文物都是出土于距今7000—4000年的全国各地遗址中,它们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2)在远古传说中,上述成就都是谁的发明?据此,你是如何认识史实与传说之间的关系的?
【览名胜】
图一 厉王的舜王坪 图二芮城的大禹渡 图三 临汾的尧庙
(3)请你按生存年代排列这三个景点所纪念的部落首领的先后顺序。用一句简短的话分别概述三位人物的优秀精神品质。
【读新闻】
2014年4月20日,1000余名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海内外越商代表,大禹后裔及社会各界代表,汇聚在具有7000年历史的绍兴大禹陵,举行2014年公祭大禹陵典礼。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绍兴的公祭大禹陵典礼已产生了全国性影响,形成了“北有黄陵、南有禹陵”的中华民族祭祀先祖的格局。
(4)新闻中“黄陵”是谁的陵墓?他在中国历史上有何地位?
(5)禹由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悟历史】
(6)追忆先民的不朽功绩,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你应该怎么做?
读表格,回答问题。
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对比图
(1)请完成表格内容。
(2)根据表格,写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相同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重庆、陕西、山西、湖北、辽宁、河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广东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
(1)上述材料最能说明什么?在这些古人类遗址地区发现的什么古人类,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2)结合教材知识,指出该古人类的距今时间以及生产生活状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京人生活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
材料二: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原文大意: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洞穴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住环境,人们住进去躲避风雨。)
材料三: 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入东海,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
(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写出居于“宫室”(建造房屋)的原始聚落两例;房屋各自的特点?
(3)材料三中提到的事是谁所为?他又是通过什么制度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
历史课上,李老师以“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证明”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 【考古——最有力的证明】
史学工作者在追述远古时代的先祖时,常常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最初,他们只能在传说与神话中考订洪荒时代的中国远古史,让人觉得扑朔迷离、将信将疑。考古发掘结束了我们的先祖们在神话中徘徊的脚步,将真真切切的中国远古历史与文化展现在我们面前。
(1)简述北京周口店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掘对研究远古历史有何重要意义。
良者申遗成功后,复旦大学教授高蒙河说:“国际学术界曾长期认为中华文明只始于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期,良渚古城被列入世界遗产,这意味着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终于得到了国际承认。
(2)据此,你认为良渚古城在证明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方面有何重要意义?
(3)关于良渚遗址,有同学制作了下列表格。请你认真阅读,判断对错。
任务二 【传说—蕴涵着一些历史信息】
(4)“人非尧舜,谁能尽善。”意思是只有尧舜那样的圣人,才能做到尽善尽美。尧舜的历史贡献有什么?舜是通过什么制度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该制度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5)从大禹治水的传说中我们可以得知哪一河流自古水患严重?你知道禹是怎样治水的吗?
(6)你认为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或区别?
任务三 【现代科技——必要的辅助手段】
(7)现代科技在史学研究中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举一例说明现代科技手段在远古人类历史研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