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柒工作室(T1-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专题-简答题)——每天进步一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及至始皇……弱天下之民……然陈涉(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陈胜起义在历史上有何地位?
【答案】(1)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秦末农民起义。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解析】(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主要体现在: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刑法,秦二世与赵高狼狈为奸,政治更加黑暗。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首举义旗,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其“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义精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抗思想,“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的斗争气魄,鼓舞着后来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西汉前期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答案】(2)变化:由西汉初年的残破荒凉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富足。政策:休养生息。【解析】(2)依据材料二信息“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体现了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残破荒凉的景象。据材料三信息,“……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体现了经过汉高祖和文景两位皇帝的治理,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富足。所以从材料二到材料三的变化是由西汉初年的残破荒凉到文景时期的经济发展,国家富足。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发展生产等。
(3)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答案】(3)统治者要关注民生(或:要以人为本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可知,从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经济的发展可以得知,统治者要关注民生或要以人为本等等。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答案】(1)人口锐减、社会动荡【解析】(1)根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当时西汉处于人口锐减、社会动荡的时期。
材料二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措施:“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轻徭薄赋。使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期采取的治国措施。
【答案】(2)与民休息或休养生息【解析】(2)根据材料“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措施”可知,西汉初期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材料三 西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施行休养生息的治国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废除酷刑,勤俭治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国力增强的局面。
(3)材料三反映的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
【答案】(3)文景之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生活安定,国力增强。【解析】(3)根据材料“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国力增强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出现的盛世局面被称为“文景之治”。具体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4)根据材料和问题,指出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答案】(4)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解析】(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西汉时期形成两个治世局面“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同学们对这两个治世局面进行了比较,制作出下表。
据此分析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本质都是什么,由此归纳古代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本质: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发展。原因:统治者励精图治;正确措施的制定和实行;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勤俭治国;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长期坚持行之有效的政策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209年,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就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1)这次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秦的暴政。
(2)“两个小队长”分别指谁?
(2)陈胜、吴广。
(3)如果他们没有遇到大雨,起义还会爆发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3)会。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焚书坑儒,禁锢人们的思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建陵墓;其刑罚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
(4)这次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4)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秦的残暴统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
——摘编自《求是》
材料二: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摘编自《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三: 习近平曾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打通(陆上)东西方大通道”的人物。这条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古代的哪个城市?
(1)张骞。长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作用。
(2)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今天的“一带一路”有何价值。
(3)国内影响:有利于加快中国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中国经济增长。国际影响:有利于中国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发展和交流,有利于中国产品拓宽国际市场和中国企业“走出去”。
秦汉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它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很多制度,对今天依旧有着重要影响。七年级(1)班同学也投入到对秦汉历史的探究中。
【“千古一帝”秦始皇】
(1)请你把这张思维导图的A、B、C、D、E、F处的内容补充完整。思考并用一句话简要说明秦始皇为什么被称为“千古一帝”。
(1)A公元前221 B统一 C中央集权 D圆形方孔半两 E小篆 F“焚书坑儒”原因: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少年天子”汉武帝】
汉武帝即刘彻,汉景帝子,16岁即位,在位54年,在位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使汉朝进入了鼎盛时期。通过探究,他们发现:
【“少年天子”,举步维艰】
(2)由此你可以判断汉武帝时西汉中央王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上分别面临哪些困境?
(2)政治上,地方封国多,且势力强大,威胁中央;思想上,思想不统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富商大贾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军事上,匈奴不断南下袭扰。
【斗智斗勇,砥砺前行】
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收集到以下四组图片:
(3)结合以上图片分析汉武帝是如何摆脱困境的,他采取的措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3)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将全国分成13个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作用:进一步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中央集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作用: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经济上:把地方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作用: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出去匈奴、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作用:巩固了国家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针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列出了几个问题,邀请你参加一起完成。
材料一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侯得推思分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史记》
(1)秦朝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是什么 这一模式是在废除了西周开始实行的什么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答案】(1)郡县制。分封制。【解析】(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这一制度是在废除了自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材料二中主父偃的话说明汉朝遇到了什么问題 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2)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一方,威胁朝廷统治。(意思相近即可)实施“推恩令”。【解析】(2)由材料二可知,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威胁朝廷统治。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汉武帝为加强统治,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这一措施有什么影响
【答案】(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解析】(3)汉武帝为加强统治,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是“罢端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4)秦朝时在全国流通的标准货币是什么 汉武帝时统一铸造的货币又是什么
【答案】(4)圆形方孔半两钱。五铢钱。(5)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解析】(4)秦朝时在全国流通的标准货币是圆形方孔半两钱,汉武帝时统一铸造的货币是五铢钱。
(5)你认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的措施有什么作用
【答案】(5)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解析】(5)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的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之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汉式帝派张赛出使西域。他还派出军队讨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归顺或者逃往沙漠地区。贸易紧跟在胜利的汉朝旗帜之后,商路的安全有了保证。
材料二 随着丝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下表所示。
观点内容
学者1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之路”“西南陆上丝期之路”“海上丝之路”
学者2 丝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学者3 丝绸之路中“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徒交融这三大功能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赛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西北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使“商路的安全有了保证” 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答案】(1)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甸奴。设置西域都护。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略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根据材料一归纳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通的关系。材料二中学者1所概括的“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分别在哪里
【答案(2)关系: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莫定了基础。长安;东南沿海港口。【解析】(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材料二中学者1所概括的“西北陆上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
(3)依据学者2的观点回答,当时在丝绸之路上往来的主要是哪两类人 他们的目的有何不同
【答案】(3)商人和僧侣。商人的目的是获利;僧侣的目的是传播宗教。(4)商业功能:在丝绸之路上,商人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文化功能: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解析】(3)依据学者2的观点可知,当时在丝绸之路上往来的主要两类人是商人和僧侣。商人的目的是获利:僧侣的目的是传播宗教。(4)结合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回答即可。
(4)用史实分别说明学者3所说的丝绸之路的“商业功能”和“文化功能”。
【答案】(4)商业功能:在丝绸之路上,商人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文化功能: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解析】(4)结合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回答即可。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根据材料,探究问题。
【兴盛篇】
材料一 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放教济粮,减少租税、徭役,兴修水利,发晨农业生产。他栽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他统治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1)材料一中的刘秀的谥号是什么 “建武盛世”的另外一个名号是什么
【答案】(1)光武光武中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能力。第(1)问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材料一中,介绍了刘秀的哪些为政之策
【答案】(2)释放奴婢;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郡县,精简官员;等。【解析】第(2)问可以从材料一中提取有效信息,从释放奴婢、发展生产、精简官员等方面回答。
【衰落篇】
材料二 东汉和帝及其以后各帝的即位年龄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岁 11岁 13岁 11岁 12岁 8岁 15岁 12岁 14岁 9岁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导致了什么后果
【答案】(3)东汉后期皇常继位时年都较小。导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解析】第(3)同由:材料二可知东汉后期皇帝继位时年龄都较小,据此并结合所学回答。
材料三 “父子低首,奴事富人。
——《政论》
(富人)积财亿万,不肯教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罪不容)也。
——《太平经》
(4)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4)说明东汉后期,农民世代受到残酷剥削;统治阶级不顾民众死活。【解析】第(4)问通过材料三可知东汉后期农民世代受到残酷剥削;统治阶级不顾民众死活。
材料四 张角是一个伟大的组织者。他在平平常常的布道活动中,已经不动声色地把数十万徒众部署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有自己的首领,都归他指挥。三十六方的教众,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甲子”年有“大吉”到来,而最近的一个甲子年是汉灵帝中平元年(184)。
——江建忠《话说中国·漫漫中兴路:公元8年至公元220年的中国故事》
(5)材料四与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次起义有关 这次起义是利用哪一宗教发动的 这次起义有何突出特点
【答案】(5)黄巾起义。太平道(道教);有组织、有准备。【解析】第(5)问根据材料四中的“张角”“18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与中国历史上的黄巾起义有关;黄巾起义是利用太平道(道教)发动的;黄巾起义的特点是有组织、有准备。
(6)分析材料二和材料四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答案】(6)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导致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使朝政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最终导致黄巾起义的爆发。(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第(6)问根据材料二和材料四并联系所学分析材料二和材料四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壹柒工作室(S1-七年级历史上第三单元专题-简答题)——每天进步一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及至始皇……弱天下之民……然陈涉(陈胜)……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拉的车),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陈胜起义在历史上有何地位?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西汉前期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
(3)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材料二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措施:“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轻徭薄赋。使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期采取的治国措施。
材料三 西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施行休养生息的治国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废除酷刑,勤俭治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国力增强的局面。
(3)材料三反映的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
(4)根据材料和问题,指出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西汉时期形成两个治世局面“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同学们对这两个治世局面进行了比较,制作出下表。
据此分析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本质都是什么,由此归纳古代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209年,有900多贫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境。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毁,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就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举行起义。
(1)这次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两个小队长”分别指谁?
(3)如果他们没有遇到大雨,起义还会爆发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4)这次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
——摘编自《求是》
材料二: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摘编自《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三: 习近平曾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一带一路”建设将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将由大家共同分享。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打通(陆上)东西方大通道”的人物。这条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古代的哪个城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今天的“一带一路”有何价值。
秦汉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它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很多制度,对今天依旧有着重要影响。七年级(1)班同学也投入到对秦汉历史的探究中。
【“千古一帝”秦始皇】
(1)请你把这张思维导图的A、B、C、D、E、F处的内容补充完整。思考并用一句话简要说明秦始皇为什么被称为“千古一帝”。
【“少年天子”汉武帝】
汉武帝即刘彻,汉景帝子,16岁即位,在位54年,在位期间,他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使汉朝进入了鼎盛时期。通过探究,他们发现:
【“少年天子”,举步维艰】
(2)由此你可以判断汉武帝时西汉中央王朝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上分别面临哪些困境?
【斗智斗勇,砥砺前行】
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收集到以下四组图片:
(3)结合以上图片分析汉武帝是如何摆脱困境的,他采取的措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针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列出了几个问题,邀请你参加一起完成。
材料一 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侯得推思分子弟,以地候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史记》
(1)秦朝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是什么 这一模式是在废除了西周开始实行的什么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材料二中主父偃的话说明汉朝遇到了什么问題 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
(3)汉武帝为加强统治,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这一措施有什么影响
(4)秦朝时在全国流通的标准货币是什么 汉武帝时统一铸造的货币又是什么
(5)你认为汉武帝在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的措施有什么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之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汉式帝派张赛出使西域。他还派出军队讨伐匈奴,最后迫使匈奴各部落归顺或者逃往沙漠地区。贸易紧跟在胜利的汉朝旗帜之后,商路的安全有了保证。
材料二 随着丝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下表所示。
观点内容
学者1 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之路”“西南陆上丝期之路”“海上丝之路”
学者2 丝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学者3 丝绸之路中“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徒交融这三大功能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赛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在西北地区采取了什么措施使“商路的安全有了保证” 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归纳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通的关系。材料二中学者1所概括的“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分别在哪里
(3)依据学者2的观点回答,当时在丝绸之路上往来的主要是哪两类人 他们的目的有何不同
(4)用史实分别说明学者3所说的丝绸之路的“商业功能”和“文化功能”。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与西汉合称汉朝。根据材料,探究问题。
【兴盛篇】
材料一 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放教济粮,减少租税、徭役,兴修水利,发晨农业生产。他栽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他统治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
(1)材料一中的刘秀的谥号是什么 “建武盛世”的另外一个名号是什么
(2)材料一中,介绍了刘秀的哪些为政之策
【衰落篇】
材料二 东汉和帝及其以后各帝的即位年龄
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
即位年龄 10岁 11岁 13岁 11岁 12岁 8岁 15岁 12岁 14岁 9岁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导致了什么后果
材料三 “父子低首,奴事富人。
——《政论》
(富人)积财亿万,不肯教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罪不容)也。
——《太平经》
(4)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四 张角是一个伟大的组织者。他在平平常常的布道活动中,已经不动声色地把数十万徒众部署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有自己的首领,都归他指挥。三十六方的教众,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甲子”年有“大吉”到来,而最近的一个甲子年是汉灵帝中平元年(184)。
——江建忠《话说中国·漫漫中兴路:公元8年至公元220年的中国故事》
(5)材料四与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次起义有关 这次起义是利用哪一宗教发动的 这次起义有何突出特点
(6)分析材料二和材料四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