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县第一中高一语文学历案
富源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学历案
《故都的秋》学历案
设计者:杨立琼
内容出处: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十四课《故都的秋》
课标要求:
1.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2.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熟悉从多角度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
3.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评价任务: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检测目标1)
2. 通过以读促赏、讨论探究 ,品鉴技巧之美了解、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检测目标2)
3.通过课堂小练笔,掌握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检测目标3)
学习过程:
活动任务1 课前预习
1.回顾“写景抒情散文”的鉴赏方法
(1)写景抒情散文鉴赏方法
第一步:写了什么?——写了哪些景物?
第二步:写得怎么样?——景物有什么特点?
第三步:为什么这样写?——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第四步:怎样写的?——运用了何种写法或手法?
2.了解郁达夫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
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1923年发表------。1930年参与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南洋,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听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脉,把握情感。
导入新课
回顾并写下有关咏秋的诗句。
诗人笔下的“秋”气象万千。那么散文家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活动任务2 品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音韵、意境美
1.听名家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音韵美,初步感受作品的意境,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深入体会文本的音韵美以及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学生自由交流文中的语言的音韵美及作者的情感 。
活动任务3 浏览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称为“故都的秋”而不是“北平的秋”呢?
2.作者对故都的秋怀有眷恋、热爱的情感,从哪些句子中可明显地体现出来 找出来一起朗读。
3.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有着怎样的特点?(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4.南国之秋又有何特点?文章两次提到“南国之秋”分别有何作用,请找出并分析?
5.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6.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秋景为何如此悲凉?
检测与作业
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故都的秋的五幅画面,体会故都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学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获得了怎样的启迪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重点研习五幅画面,掌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2.了解掌握文章“景”“情” 和谐统一,以情观景,以情驾驭的写作特点。
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说他爱北方的朔风飞雪,而郁达夫却只爱北国的秋天。故都的秋天,已经长在他的心中,成为他心中一朵永不凋谢的花。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赏析郁达夫笔下的秋天的美景。
活动任务1 听读课文3-11段,合作探究
1.概括出作者用以描绘“故都的秋”的画面。
2.有感情的再读课文3—11段,思考这些画面是如何展现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的?
例如:秋晨小院(概括景物及特点)
一椽破屋 (衰败沧桑)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看得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听得到) (以动衬静)
一碗浓茶 (清闲)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细数)
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冷色调)
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萧瑟)
体现出环境的安静,心的宁静,心境的悲凉。
小组讨论
结合刚才的赏析,讨论第二、三、四、五幅图,是如何展现秋味的?
提示:找出每幅画面中描写的景物,分析景物色彩、声音、形态、韵味与意境;关注作者感秋的观、听、闻、触与主观情思。
活动任务2 拓展提升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把一个个的物象连缀成一首美妙的诗,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同样是借助于很多物象来表现故的都秋优美的意境,现请同学们仿照《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例一:天净沙·秋情
破屋小院浓茶,漏光鸽声云霞,秋草秋果满家。槐蕊遍洒, 落寞人飘天涯。
资源与建议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在第七单元的五篇写景散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通过对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学习这篇散文,要能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以及这种情感的由来;体会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检测与作业
1.收集整理有关写秋的诗句
2.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段家乡的 ,(画线处填上季节)200字左右。
学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获得了怎样的启迪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