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复习】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单元材料题专练(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复习】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单元材料题专练(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12-09 14:49:34

文档简介

壹柒工作室(T1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专题-解答题)——每天进步一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即改良主义运动;更大的一件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运动。——摘自范文澜着《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承和发展。”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两件大事分别具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各回答1点)
【答案】(1)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出现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件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等。根据材料“更大的一件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自由平等新风尚的出现等。
(2)根据材料二以国民革命运动的相关史实为例,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略举1例)
【答案】(2)共产党员在黄埔军校中担任政治和军事教育工作,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共产党员在北伐进军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推动了北伐胜利进军;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解析】(2)根据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承和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共产党员在黄埔军校中担任政治和军事教育工作,为国民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共产党员在北伐进军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推动了北伐胜利进军;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编自沙健孙《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史论要》
(1)根据上图,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中工人、农民比例的变化。
【答案】(1)工人成分比例下降,农民成分比例上升。【解析】(1)根据材料可知,图示显示中国共产党中工人成份比例下降,农民成分比例上升。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这一变化相关的史实。
【答案】(2)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国民革命失败。【解析】(2)图中显示1927年中国党员的构成主要是以工人为主,1928年中共党员的构成主要以农民为主,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图中这一变化相关的史实有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国民革命失败,国民党在城市大肆屠杀中国共产党员及革命人士,导致中国共产党中工人成份比例下降农民成分比例上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两种类型。据此,指出图1、图2、图3所示史料同属的类型。
【答案】(1)第一手史料。【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图一属于第一手的实物史料,图二属于第一手的图像资料;图三属于第一手的文献史料。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2)观点1: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论述:长征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历史的重要节点。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共从幼年到成熟的转折点。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面对日益加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为全面抗战局面的到来创造了条件。可见,长征的胜利开启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的进程。观点2:中国共产党善于处理矛盾,领导革命走向胜利。论述:遵义会议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党内问题。随着中日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从国情出发,以民族利益为先,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坚持抗战,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观点3:国共合则两利,战则两伤论述:由于国民党集中力量围剿共产党,给日本以可乘之机。日本在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导致东北沦陷。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初心,从民族利益出发,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国共两党合则两利,战则两伤。【解析】(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笞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据遵义会议的遗址和吴起镇留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征实现了中共从幼年到成熟的转变,也粉碎了国民党灭亡中共的企图。长征后中共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最后开启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的进程,因此可以得出“长征的胜利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结论。再如根据材料遵义会议遗址和1937年3月1日《救国时报》报道毛泽东在延安就“中日问题与西安事件”与记者的谈话可以得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能够妥善的解决党内矛盾和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国共产党善于处理矛盾,领导革命走向胜利的结论。再如从中共长征的背景原因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出发可以归纳出国共关系深刻影响中国历史,两党合则两利战则两败。
某班开展了以“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历程”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进来。
(五四风雷的呼声)材料一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从上述口号中可以看出,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这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中有何转折性意义?
【答案】(1)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解析】(1)根据五四运动的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可以看出,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爱国运动;根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星火燎原的见证)材料二
(2)材料二两座纪念物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分别有何突出地位?
【答案】(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井冈山会师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解析】(2)根据图示信息“南昌起义总指挥部遗址”结合所学知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根据图示信息“井冈山会师纪念堂”结合所学知识,井冈山会师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战略转移的路线)材料三
(3)写出长征途中B、D发生重大的历史事件名称及意义。
【答案】(3)B: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D:会宁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解析】(3)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指的是遵义,发生的大事是召开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D指的是甘肃会宁,发生的大事是会宁会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值得学习的品质)
(4)综合上述事件,我们从共产党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品质?
【答案】(4)勇于探索,不怕牺牲;砥砺前行,奉献自我;一往无前,百折不挠;心系国家和民族等(任答一点,符合题意即可。【解析】(4)本题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勇于探索,不怕牺牲;砥砺前行,奉献自我;一往无前,百折不挠;心系国家和民族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七律·长征》
(1)毛泽东作出材料一中这样论述的实践基础是什么?之前,他在湘赣边界领导了哪一次武装起义?
【答案】(1)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②秋收起义。【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在湘赣边界进行了秋收起义,由于城市里敌人力量强大,工农革命军损失惨重,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革命形势,做出了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材料二中红军“远征”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2)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解析】(2)依据所学可知,1933年10月,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第五次围剿,由于波谷、李德等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材料三:如下图所示
(3)上图会议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3)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②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指向成熟的标志。【解析】(3)依据所学可知,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②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指向成熟的标志。
(4)红军长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你认为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答案】(4)①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②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③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④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解析】(4)依据所学可知,红军长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是长征精神的内涵。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锦涛说:“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个伟大的事件”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答案】(1)南昌起义【解析】(1)根据材料一“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1927年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材料二 江西民谣:“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功!”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德来会毛泽东”发生在什么地方?中国共产党在此开辟革命根据地,开始哪一正确革命道路的探索?
【答案】(2)①井冈山;②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解析】(2)根据材料二“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功!”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朱德、陈毅知道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后,1928年4月,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材料三 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3)根据材料三中判断“战略转移” 指是什么历史事件? “战略转移”的胜利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答案】(3)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②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解析】(3)根据材料三“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33年10月,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亲密无间,共同抗敌,也曾分道扬镳,挥戈相向,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兄弟连心建军校】
材料一“诸君知道中国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的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
(1)材料一中创立的学校指什么学校?是一所什么性质的学校?创办该学校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①黄埔军校;②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③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解析】(1)依据材料一“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兄弟齐心共北伐】材料二 如下图 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原因。
【答案】(2)一是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二是国共两党齐心协力;三是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四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解析】(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国共两党齐心协力;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这些都是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原因。
【兄弟分心成仇敌】材料三 1927年3月,蒋介石来到上海,与帝国主义列强、江浙财阀和上海流氓头子,举行一系列会谈。蒋介石还与汪精卫密谈“分共”。经过一系列活动,蒋介石完成了发动反革命政变的准备。
(3)蒋介石最终发动了哪一政变使国共合作分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是怎样建立的?
【答案】(4)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革命力量遭到极大的损失,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
【解析】(3)依据所学可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时蒋介石与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相勾结,叛变革命,使国共合作分裂; 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后来统一了全国。
【追昔抚今来反思】(4)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为什么最后以失败告终?
【答案】(4)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革命力量遭到极大的损失,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解析】(4)依据所学可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革命力量遭到极大的损失,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这些是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最后以失败告终的原因。【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结合国民大革命的相关知识点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充分掌握国民大革命的开始,经过,结果以及造成结果的原因,需要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1)这首诗描述是中国革命史上哪一重大事件?
【答案】(1)红军长征。【解析】(1)根据材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描述的是中国革命史上红军长征,这是挽救中国革命的事件。
(2)在此事件的艰苦历程中,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请说出这次会议的名称。
【答案】(2)遵义会议。【解析】(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纠正了王明,博古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3)诗中反映出红军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至少写出两个)
【答案】(3)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等等。(答出两个即可)【解析】(3)根据材料“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信息可知,诗中反映出红军克服了的艰难险阻有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
(4)此事件给后人留下了一种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被称为什么?请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和弘扬这种精神。
【答案】(4)长征精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努力学习,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言之有理即可)【解析】(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征事件给我们留下了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的长征精神;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努力学习,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宣告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失败。蒋介石在他所控制的地方实行“清党”,在南京成立了代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1927年4月15日,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发动反革命政变。当日捕去共产党和革命群众2000多人,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省也以“清党”名义,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奉系军阀也在北京捕杀共产党员。4月28日,李大钊和其他19名革命者从容就义。
材料二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红军只剩下长征一条路。在长征途中,由于和共产国际失去联系,反而使中共开始走向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中央大部分领导人对于中央军事指挥的错误问题,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在这种形势下,召开一次政治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领导上的错误的条件已经成熟。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
(1)据材料一,指出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的主要原因。
【答案】(1)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解析】(1)根据材料一“1927年4月15日,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发动反革命政变,当日捕去共产党和革命群众2 000多人”的信息可知,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人。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主要条件。
【答案】(2)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创与实践;中共在革命斗争中取得一致;共产国际不再进行不切实际的指导等。【解析】(2)根据材料二“央大部分领导人对于中央军事指挥的错误问题,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和“在长征途中,由于和共产国际失去联系,反而使中国共产党开始走向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分析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长征途中,由于失去了和共产国际的联系,共产国际不再进行不切实际的指导;中共中央大部分领导人对中央的某些问题,基本上取得了一致意见;这些因素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
(3)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开创。【解析】(3)根据上述材料的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失败,以及长征的最后胜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代表了无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无数挫折之后,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道路。点睛:解题 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炼有效的信息,排除无效的信息,结合课本基础知识,来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精炼材料内容,把握材料的关键信息的方法,具备从事件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和领悟能力,掌握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方法。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96华诞,某班要开展以“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历程”为主题的探究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开天辟地的诗篇]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1964年4月5日董必武同志题诗
(1)诗中“画舫”因为召开了哪一次重要会议而闻名天下?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1)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解析】(1) 根据材料一“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由于特务的出现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星火燎原的浮雕、雕塑]
(2)A、B浮雕或雕塑中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分别有何突出重要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2) A地位: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B地位: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指引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联系:1928年,南昌起义的余部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并把队伍改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解析】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浮雕描述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B雕塑描述的是井冈山会师,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指引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并结合所学知识,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1928年,南昌起义的余部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并把队伍改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战略转移的漫画]
(3)上图反映了党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在此事件中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请结合学所知识,指出这次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答案】(3) 长征。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解析】(3) 根据图片的内容是“过草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得失长征,中国共产党在长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4)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得出哪些感悟与认识
【答案】(4) 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艰难曲折;中国的革命必须从本国国请出发、实事求是。【解析】(4)通过以上探究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艰难曲折;中国的革命必须从本国国请出发、实事求是。壹柒工作室(S1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专题-解答题)——每天进步一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运动,即改良主义运动;更大的一件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运动。——摘自范文澜着《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承和发展。”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两件大事分别具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各回答1点)
(2)根据材料二以国民革命运动的相关史实为例,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略举1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编自沙健孙《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史论要》
(1)根据上图,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中工人、农民比例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这一变化相关的史实。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两种类型。据此,指出图1、图2、图3所示史料同属的类型。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某班开展了以“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历程”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进来。
(五四风雷的呼声)材料一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从上述口号中可以看出,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这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发展历程中有何转折性意义?
(星火燎原的见证)材料二
(2)材料二两座纪念物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分别有何突出地位?
(战略转移的路线)材料三
(3)写出长征途中B、D发生重大的历史事件名称及意义。
(值得学习的品质)(4)综合上述事件,我们从共产党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品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七律·长征》
(1)毛泽东作出材料一中这样论述的实践基础是什么?之前,他在湘赣边界领导了哪一次武装起义?
(2)材料二中红军“远征”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如下图所示
(3)上图会议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
(4)红军长征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你认为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锦涛说:“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个伟大的事件”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二 江西民谣:“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功!”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德来会毛泽东”发生在什么地方?中国共产党在此开辟革命根据地,开始哪一正确革命道路的探索?
材料三 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3)根据材料三中判断“战略转移” 指是什么历史事件? “战略转移”的胜利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亲密无间,共同抗敌,也曾分道扬镳,挥戈相向,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兄弟连心建军校】
材料一“诸君知道中国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的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
(1)材料一中创立的学校指什么学校?是一所什么性质的学校?创办该学校的目的是什么?
【兄弟齐心共北伐】材料二 如下图 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原因。
【兄弟分心成仇敌】材料三 1927年3月,蒋介石来到上海,与帝国主义列强、江浙财阀和上海流氓头子,举行一系列会谈。蒋介石还与汪精卫密谈“分共”。经过一系列活动,蒋介石完成了发动反革命政变的准备。
(3)蒋介石最终发动了哪一政变使国共合作分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是怎样建立的?
【追昔抚今来反思】(4)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为什么最后以失败告终?
阅读下列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1)这首诗描述是中国革命史上哪一重大事件?
(2)在此事件的艰苦历程中,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请说出这次会议的名称。
(3)诗中反映出红军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至少写出两个)
(4)此事件给后人留下了一种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被称为什么?请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和弘扬这种精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宣告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失败。蒋介石在他所控制的地方实行“清党”,在南京成立了代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1927年4月15日,广州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发动反革命政变。当日捕去共产党和革命群众2000多人,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省也以“清党”名义,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奉系军阀也在北京捕杀共产党员。4月28日,李大钊和其他19名革命者从容就义。
材料二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红军只剩下长征一条路。在长征途中,由于和共产国际失去联系,反而使中共开始走向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中央大部分领导人对于中央军事指挥的错误问题,基本上取得一致意见。在这种形势下,召开一次政治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领导上的错误的条件已经成熟。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
(1)据材料一,指出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的主要条件。
(3)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96华诞,某班要开展以“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历程”为主题的探究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开天辟地的诗篇]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1964年4月5日董必武同志题诗
(1)诗中“画舫”因为召开了哪一次重要会议而闻名天下?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历史意义?
[星火燎原的浮雕、雕塑]
(2)A、B浮雕或雕塑中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分别有何突出重要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战略转移的漫画]
(3)上图反映了党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在此事件中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请结合学所知识,指出这次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4)通过以上探究,你能得出哪些感悟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