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宁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第I卷(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
对于鲁迅的研究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个体作家分析,而是对其人其文所表征的一种文化属性的理解;对于鲁迅研究的评价也从来不是一种单纯的学术史的评价,而是与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相关联的社会评价。追求鲁迅思想的当下意义与价值为主的当代性研究,是对鲁迅丰富复杂精神世界的开掘与深入理解。
鲁迅是因其伟大而成为无数人研究的对象的,而他的伟大恰恰是因为其思想价值和影响超越了一般的个体。孙郁认为:“鲁迅精神是一种个人的解放和民族解放,或者说是人类至爱,所以,我更愿意把鲁迅精神看成一种战斗精神。”正是在这样一种理解前提下,才会有鲁迅思想价值和意义的选择、判断。李书磊说,“鲁迅的遗产在今天尤其珍贵;鲁迅代表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最高成就,他在上海卖文为生,利用自由职业和文化生产的市场化赋予知识分子的自由空间完成了他的文化创造,既利用了自由空间,又在商业化的处境中保持了知识分子独立的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鲁迅一生矢志于对虚伪道德人格的批判,其批判的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传统文化体系的消极功能以及这一消极功能所造成的道德虚伪。因此,鲁迅是与旧习惯相对抗的,最终因此而不容于环境。谎言是一种人为编织的虚假事实与荒诞逻辑,最终会被现实存在或另一个谎言所戳穿,从而加大社会的不信任感。当虚伪成为一种民族习性和社会人格时,必然导致深重的文化灾难和社会危机。鲁迅批判虚伪和谎言正是为了挽救这种民族的危机,这就是他在《狂人日记》中呼唤“救救孩子”的最终目的。
可见鲁迅思想的实质是,在 20 世纪中国从封建专制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历史时期,对几千年来封建禁锢下的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彻底的根本性的反思,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获得精神的解放,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确定自己在世界的恰当定位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正确方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评价鲁迅,经典化地理解鲁迅的思想意义,是当下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鲁迅思想价值的有效方式。所谓经典就是当一种思想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长时期的适应性之后,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价值的改变,这样就获得了超越性的价值。当然,鲁迅思想的经典化不是歪曲鲁迅的历史、捏造虚假事实进而“神化鲁迅”,不是仅仅以史料挖掘、知识阐释和审美评价为主的“工具化”鲁迅思想,也不是把鲁迅精神世界的所有方面都加以专业性的细化或放大,进而“肥大化”鲁迅思想。鲁迅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其主体包括“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等核心命题。这些命题在中国社会转型和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必将具有非凡的功能。
(摘编自张福贵《鲁迅研究的三种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鲁迅的研究,就是对其人其文所表征的文化属性的理解,并不包括对个体作家的分析。
B.自由职业和文化生产的市场化赋予的自由空间对完成文化创造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C. 鲁迅对传统文化体系的消极功能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对旧习惯的对抗使他不被环境所容。
D. 谎言会加大社会不信任感,导致深重的文化灾难和社会危机,这是鲁迅批判谎言的原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鲁迅其人其文的文化属性和对于鲁迅研究的评价两方面,论证了鲁迅思想的伟大。
B. 文章引用孙郁和李书磊的观点意在证明鲁迅思想的价值和影响力很大,它具有当下意义。
C. 文章写鲁迅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而批判虚伪和谎言,正是为了引出后面鲁迅思想的实质。
D. 文章举“神化”“工具化”“肥大化”的错误行为从反面说明应正确理解鲁迅思想的经典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鲁迅的精神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其精神世界的开掘和深入理解并经典化地理解鲁迅的思想意义。
B. 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周围的人有一些负面的描写,这些描写不是针对具体的个人,而是针对民族的虚伪道德人格。
C. 鲁迅代表着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最高成就,他的伟大是因为其思想价值和影响超越了一般的个体,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无关。
D. 鲁迅思想中“思想启蒙”和“改造国民性”等核心命题正是经典化的成果,对于正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今天仍具现实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人类发射的近200个深空探测器中,绝大部分都是探测月球和火星的。月球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也是最容易到达的天体。然而,因为月球的活动在数十亿年前已经终止,从其科学内容的丰富性来讲,并不十分吸引人。人类发现距离地球稍远的火星更接近地球的地质条件,甚至在某些低海拔的山谷中,在其正午时分,表面温度会上升到零度以上。从此,火星就成为了近40年来深空探测最主要的天体目标。迄今为止,人类发射到火星的探测器已经超过30个,有7次成功的着陆以及3次成功的表面巡视。然而,人类并没有忘记走向更远的深空。特别是最近10年来,人类对太阳系小天体的兴趣逐渐增加,试图发现地球上难以获得的稀有资源,并将其带回地球。
在太阳系所有的岩体类天体中,地球的引力场最大。因此,要达到离开地球所需的加速度也是最大的。100多年前,俄罗斯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经过计算,提出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宇宙速度的概念。进入深空的第一个技术挑战是脱离地球引力,即将探测器的速度从起飞时的0km/s,加速到11.2km/s的第二宇宙速度,这与火箭发动机及燃料有很大关系。
深空探测器在太阳系飞行的轨道,是受行星位置和其引力场影响的。因此,需要事先优化设计发射窗口和轨道。设计的目的一般有两个:一是做到燃料最省,二是做到尽快到达。为达到这两个目的,需要利用行星际中两个特殊的引力效应。一个是可以利用各天体之间的引力平衡点,探测器在该点受到的引力作用最小。在此处做变轨,可以做到最节省燃料。另一个可以利用的是特殊的引力效应,即借助天体的引力来加速。具体的做法是令探测器飞向需要借力的行星,并使其贴近行星飞过。在飞向行星的时候,行星引力将对探测器加速,在其达到与行星距离最近时速度达到最大。探测器会以这个速度飞离行星,尽管行星的引力会使其速度再减下来,但是剩余的速度仍然会高于其在进入行星引力场被加速前的速度。
探测器到达地外天体,比较容易的是进入其引力场,进行环绕探测和遥感成像探测。但是,如果需要着陆探测,甚至在其表面起飞并将样品带回地球,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技术并不成熟。
由于地外天体各不相同,分为无大气、有稀薄大气和有稠密大气3种。人类在地球上着陆和返回的经验,几乎无法在其他天体上直接应用,在地外天体上着陆和起飞都非常困难,目前人类所掌握的技术并不成熟。在没有大气的天体上着陆,无法使用降落伞减速,必须使用反推火箭,这将消耗较多的燃料。而从地外天体起飞,将样品返回地球,将耗费更多的燃料。
但在小天体上着陆与起飞是完全不同的技术。首先,由于小天体引力场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与其说在其上着陆还不如说是与其轨道交汇。因为无法借助其自身引力的力量,所以需要拥有非常精准的轨道设计和自动控制能力。其次,着陆时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碰撞,如果无法将探测器在相互接触的一刹那相互锚定,探测器将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很快弹跳起来。
第四个技术挑战是远距离通信。通讯距离越远,无线电波经过长距离传输,能量将会依据球面的面积与其半径的关系,也即与通信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扩散和衰减。因此,激光星际通信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其次,远距离通信会带来时间延迟,使得探测器必须具备自主判断和运行的能力,即高度智能化。
核能源的利用可以优化行星际飞行,核能源的火箭发动机可以在行星际飞行中对探测器持续加速,大大缩短飞行时间。其次,探测器在向外行星际飞行时,将逐渐远离太阳,太阳能电池板的面积将逐渐增大。因此,研发小型核能发电机是必备技术。
最后,变轨、着陆、起飞都需要很多能源,即燃料的支持。最好的办法不是从地球上携带这些能源,而是在行星际中就地获取能源。这项技术将是未来人类能否更有效和大范围开发利用太阳系深空的必备技术。到目前为止,除了太阳能以外,人类还没有实现对任何太空资源的就地利用。
(摘编自吴季《深空探测的现状、展望与建议》)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近40年来火星成为深空探测最主要的天体目标,但人类也试图从其它天体获得稀有资源。
B.为了脱离地球引力,需要将探测器加速到第二宇宙速度,这受火箭发动机及燃料影响。
C.探测器在行星际飞行时一般借助某一天体的引力加速来变更轨道,这样可以最节约燃料。
D.远距离通信会造成延时。在深空探测中,探测器如果无法自主判断和运行,可能会遇到危险。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然人类已经向月球和火星发射了近200个深空探测器,但前者收获小,后者成功少。
B.从人类对火星的探索情况可以看出,探测器对目标天体进行表面巡航比着陆探测更困难。
C.探测器的变轨、着陆、起飞等都需要燃料,在行星际中就地取材有助于解决燃料问题。
D.地外天体情况各不相同,因此探测器在上面着陆就不能使用降落伞,而必须借助反推火箭。
6.文中探讨了人类深空探测所面临的多项技术挑战,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马灯里的将军
王宗仁
①我要说的是一盏马灯,今天的人们大概只有走进博物馆才能看到它了。马灯:主体结构为铁质,圆形的底座,玻璃做的灯罩,用铁丝横竖固定着。底座上有可拧开的盖子,好灌煤油、汽油,还有可以调大调小以及闭合的开关。这只是马灯中的一种,形形色色的马灯到底有多少种类,恐怕谁也难以理出个眉目。我说的只是我在昆仑山下某部队的军史展览馆看到的一种马灯,也就是60年前慕生忠将军挂在昆仑桥头的那盏马灯。
②慕生忠将军被后人称为“青藏公路之父”。1954年之夏,他主动请缨,率领一支队伍苦战7个月零7天,在世界屋脊上修筑起了2000公里青藏公路。那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呢?只有10个工兵的工程连,加上临时征来的2000个民工,1200把铁锹,1200把洋镐,300公斤炸药,10辆大卡车。这就是将军的队伍和全部家当。如果把他修筑青藏公路比作一本书,那么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盏马灯,充其量只是这部书里的一个标点符号。2009年7月,我在昆仑山下某部队的军史展览室里看到这盏马灯时,它浑身锈迹斑斑,底座也有几处凹陷。但是我仍然确信,一旦点燃灯捻,它还会光芒四射,犹如翅膀变换着各种光波的姿势,照亮在当年的筑路工地上……
③将军踏上修路征程前,特意到西宁东大街一个回民小店买了这盏旧式马灯。那个年代,不要说电灯,手里攥个手电筒也是奢侈品。将军说这盏马灯就像他的第3只眼睛,夜里看得见大家干活,干活的人也能看见他。领导和群众不分离,才能互相吸取温暖的力量。深夜将军休息了,马灯就挂在他的帐篷外面,灿灿的光亮像青藏高原上一颗不眠的星星。
④新筑成的公路在亘古荒原上一公里一公里地向拉萨延展。修路进入昆仑山不久,一道无法通过的断崖挡住了筑路队伍前行的脚步。此处是达布增河和舒果勒河汇流后的出口,公路必经的地方。只见汹涌澎湃的激流,顺着山势直泻而下,蹦蹿出数尺高的排空巨浪,在两道石崖中间削出一条深不可测、面宽约10米的石谷,谷底的水声发出撕人心肺的吼声。架桥,必须在石谷上架一座桥,公路才可以跨过这道险崖!
⑤作难的是,没有架桥的木料(那个年代使用水泥对于他们太困难了)和设备。工具倒好说,铁锹、十字镐和炸药,虽然简陋,总能作为。最要命的是用什么架桥?筑路队从兰州带来的一些红松木和杂木最长的只有9米,而石岸的宽度也是9米,木料根本搭不到对岸。将军下了死命令:石岸哪怕是一座碉堡,我们也必须在3天内拿下它!
⑥那一夜,星月全无,昆仑山的夜色很黑,过去从来没有过的黑。雪上加霜的是天还变了脸,不紧不慢的雪花在风里不安分地旋飞着,天地间一片混沌。没有电,挂在临时军用帐篷里的那盏马灯,已经添过3次油了,将军主持召开的“神仙会”还在热热火火地进行着。战士、民工、技术员……你献计,他送策,一个又一个闪亮着普通人智慧的架桥方案,早就超过了马灯光焰的亮度。“神仙会”还迟迟没有结束。将军说:“我们要拿出最省钱最能解我们燃眉之急的架桥方案,献给为难我们的昆仑山神……”
⑦第3天,这样一架桥就稳稳妥妥地飞跨在天涯岸上:在两岸斜坡的石壁上,各凿出一块与桥面同样宽的平台,再给每个平台上凿出5个石窝,栽起5根木桩做顶柱。这样,顶柱上端就离开岸边1.5米左右,两边相加3米,原先9米宽的沟岸经过这一番炮制就缩短了3米,变成6米。然后,在立柱与岸壁之间的夹角里填满石头。9米长的松木就宽宽绰绰地搭在上面了。
⑧这座桥诞生于1954年7月的一个黎明,慕生忠将军兴奋之极等不到天亮,他就举着马灯指挥一辆大卡车稳稳当当地过了桥。随后,他将马灯挂在桥头,用随身带的钢笔在一页硬纸壳上写下3个字:天涯桥。那张硬纸壳在桥头贴了好些日子,白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夜里将军让人把马灯挂在那里照亮3个字。他在昭示什么还是在炫耀什么?没有人去问他,他也不说。
⑨两年后,陈毅元帅率领中央慰问团进藏参加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路过天涯桥。他听了慕生忠修桥的事情后,连说“神”!最后他给这座桥改了名字:“天之涯、海之角的形势已经成为过去,我看就叫‘昆仑桥’吧!”
⑩“昆仑桥”这3个字至今还刻在这座桥的桥头。据说,这3个字亦出自慕生忠将军之手。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2段使用多个具体的数字陈述物资情况,既显示了筑路条件的艰苦,也直接表现了队伍攻坚克难、不负使命的崇高精神。
B.文章用“书”“标点符号”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青藏公路工程的浩大、重要及马灯在筑路过程中既微乎其微又不可或缺。
C.文章第6段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夜色浓重、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衬托了“神仙会”上筑路人群策群力、良计层出的热闹景象。
D.文章写陈毅元帅“听了慕生忠修桥的事情后,连说‘神’!”,意在表达陈毅元帅对修桥壮举及筑路人智慧、精神的赞叹。
8.请赏析文章第4段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9.本文多次提到“马灯”,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师说
章学诚
韩退之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又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而因怪当时之人以相师为耻,而曾巫医百工之不如。韩氏盖为当时之敝俗而言之也,未及师之究竟也。盖有可易之师,与不可易之师,其相去也,不可同日语矣。
人失其道,则失所以为人,犹无其身,则无所以为生也。故父母生而师教,其理本无殊异。此七十子之服孔子,所以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东西南北,不敢自有其身。非情亲也,理势不得不然也。经师授受,章句训诂;史学渊源,笔削义例;皆为道体所该。竹帛之外,别有心传,口耳转受,必明所自。此则必从其人而后受,苟非其人,即己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学问专家,文章经世,其中疾徐甘苦,可以意喻 ,不可言传。此亦至道所寓,必从其人而后受,不从其人,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苟如是者,生则服勤,左右无方,没则尸祝俎豆,如七十子之于孔子可也。至于讲习经传,旨无取于别裁;斧正文辞,义未见其独立;人所共知共能,彼偶得而教我;从甲不终,不妨去而就乙;甲不我告,乙亦可询;此则不究于道,即可易之师也。其所取法,无异梓人之惎①琢雕,红女之传絺绣②,以为一日之长,拜而礼之,随行隅坐,爱敬有加可也。
巫医百工之师,固不得比于君子之道,然亦有说焉。技术之精古人专业名家亦有隐微独喻得其人而传非其人而不传者是亦不可易之师,亦当生则服勤,而没则尸祝者也。古人饮食,必祭始为饮食之人,不忘本也;况成我道德术艺,而我固无从他受者乎?
嗟夫!师道失传久矣。有志之士,求之天下,不见不可易之师;而观于古今,中有怦怦动者,不觉冁③然而笑,索焉不知涕之何从,是亦我之师也。不见其人,而于我乎隐相授受,譬则孤子见亡父于影像,虽无人告之,梦寐必将有警焉。
(有删改)
【注】①惎(jì):教,指点。 ②絺绣:绣有彩纹的细葛布,此处泛指刺绣。③冁(chǎn):笑的样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技术之精/古人专业/名家亦有隐微独喻/得其人而传/非其人而不传者/是亦不可易之师/
B.技术之精/古人专业/名家亦有隐微/独喻得其人而传/非其人而不传者/是亦不可易之师/
C.技术之精/古人专业名家/亦有隐微独喻/得其人而传/非其人而不传者/是亦不可易之师/
D.技术之精/古人专业名家/亦有隐微/独喻得其人而传/非其人而不传者/是亦不可易之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古代一种文体。与“论”一样,以议论为主,都可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达观点。
B.巫医,巫师和医师。古人多求助于鬼神以治病,故“巫”“医”往往并提,后才分开。
C.经传,儒家典籍统称。“经”是指儒家经典;“传”,传记,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
D.斧正,源于《庄子》,又称“郢正”“斧削"。属于敬词,表示对修改者尊敬和赞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韩愈的文章“未及师之究竟”,因此再作《师说》,指出老师可以分为两类,即“可易之师”与“不可易之师”。
B本文第二段用七十弟子侍奉孔子的例子,来说明对待“不可易之师”,弟子应竭力服侍,老师过世后也应祝祷祭祀。
C.本文论及三种“不可易之师”:使人获得“至道”的老师,可以传授精深专业技术的老师以及能带来强烈感发启示的古人。
D作者认为,虽“可易之师”与“不可易之师”区别很大,但弟子侍奉老师都应该恭敬有加,都应该秉持同样的态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失其道,则失所以为人,犹无其身,则无所以为生也。
(2)此亦至道所寓,必从其人而后受,不从其人,即己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岁暮
白居易
穷阴急景坐相催,壮齿韶颜去不回。
旧病重因年老发,新愁多是夜长来。
膏明自爇①缘多事,雁默先烹②为不才。
祸福细寻无会处,不如且进手中杯。
【注】① 爇(ruò):焚烧。② 雁默先烹:雁,鹅;出自《庄子》“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平实易懂是白居易诗歌语言基本特点,本诗语浅意深,言近旨远,体现了白诗一贯的风格。
B.首句“催”字形象地写出了光阴似箭的情形,也写出诗人的感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C.“雁默先烹” 出自《庄子》,化用了典故,不鸣叫者先被杀,比喻无才者先被淘汰。
D.“不如且进手中杯”与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都是借酒表达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2)在《荀子 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
的例证是:“ , , ”。
《过秦论》中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原因的一句话:“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后现代社会,人们消费某种商品,不仅是为了使用,更多是为了获得商品所承载的符号意义。( ),希望通过时尚的形式走进并了解传统文化。可是,很多令人_______的国潮产品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仍然是浅层次的,往往重其表而轻其里。这些_______的产品根本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国潮产品,不过是把传统文化当作装点门店的“包装纸”。从文化的现代化演进来看,国潮产品厚植优秀传统文化土壤,是本土重构文化精神现代化史的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与活泼的时代性。如果把传统文化当作创造经济价值的手段,把国潮产品生产等同于一般的工业化制造,那就_______了国潮的社会价值与精神意义。因此,国潮产品不能_______,其发展的动力及意义应该落脚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更新,用现代商品的新颖形式实现文脉的自觉传承。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国潮产品之所以受到追捧,关键是因为它能否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
B.国潮产品所以受到追捧的原因,关键是它能否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
C.国潮产品所以受到追捧的原因,关键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被唤醒
D.国潮产品之所以受到追捧,关键是因为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被唤醒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眼花缭乱 雅俗共赏 淡化 取巧图便
B.应接不暇 附庸风雅 淡化 投机取巧
C.眼花缭乱 附庸风雅 矮化 投机取巧
D.应接不暇 雅俗共赏 矮化 取巧图便
1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国潮产品厚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土壤,是本土文化精神现代化重构中的重要内容
B.国潮产品厚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土壤,是本土文化精神现代化中的重要内容重构
C.国潮产品厚植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是本土文化精神现代化中的重要内容重构
D.国潮产品厚植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是本土文化精神现代化重构中的重要内容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垃圾分类是垃圾进行科学处理的前提,为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奠定基础。
那么,① ?一是将易腐有机成分为主的厨房垃圾单独分类,为垃圾堆肥提供优质原料,生产出优质有机肥,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量; ② ,减少了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致病菌的含量,有利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减少了垃圾处理的水、土壤、大气污染风险;三是提高了废品回收利用的比例,减少了原材料的需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四是 ③ ,提升全社会对环卫行业的认知,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难度,形成尊重、关心环卫工人的氛围。
21.《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不朽名著,书中为我们塑造了众多耳熟能详的形象,其中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探春等更被认为是“花的精魂,诗的化身”。请从上面所列人物中任选两人,每人以一种花为喻体写一个比喻句,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能自圆其说。(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石油大学毕业生的回信中说:“前进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一代青年矢志奋斗。”奋斗不是喊口号,而应见诸具体行动,提高奋斗本领对奋斗本身而言至关重要。奋斗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尊重事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失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奋斗是青春的主旋律。奋斗的国家正青春,奋斗的生命最美丽。
上述材料能给践行奋斗、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第二次月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C A 项,“并不包括对个体作家的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对于鲁迅的研究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个体作家分析”可知,包括对个体作家的分析。B 项,“自由职业和文化生产的市场化……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鲁迅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D 项,“谎言会加大社会不信任感,导致深重的文化灾难和社会危机”错误,根据原文“当虚伪成为一种民族习性和社会人格时,必然导致深重的文化灾难和社会危机”可知,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
A“论证了鲁迅思想的伟大”错误。原文论证的主要内容是对鲁迅研究的评价以及鲁迅思想的当代价值。 故选A。
C“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无关”于文无据。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C C项张冠李戴,变轨利用的是各天体间的引力平衡点。故选C。
5.C A项,原文为“在人类发射的近200个深空探测器中,绝大部分都是探测月球和火星的”,且文中没说已经完成了的月球探索收获小,只说月球科学内容不丰富,缺乏吸引力;B项综合第4段内容得出着陆比巡航探测难;D项不能使用降落伞的是没有大气的地外天体。故选C。
6.(6分)①载重火箭(探测器)脱离地球的引力飞入太空;②针对不同的探测目的事先优化设计发射窗口和轨道;③探测器在地外天体着陆和起飞;④探测器激光星际通信(行星际中的远距离通信);⑤火箭和探测器对核能源的利用;⑥探测器在地外天体上就地获取能源。(每点1分,表意接近的答案,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A A项中“直接表现”错误,此处为侧面描写。故选A。
8.(6分)①此处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筑路道路上的巨大险阻,作者采用细节描写和比拟的手法(炼字、夸张、拟人可给分)突出了昆仑山下险崖深不可测,激流汹涌澎湃、响声震天的特点;②使筑路故事陡生波澜,也表达了对筑路人敢于挑战、攻坚克难精神和集体智慧的赞美。(每点3分,意思接近或较合理的答案,酌情给分)
9.(6分)①“马灯”是本文的线索,贯穿全文,使结构紧凑集中。文章开篇由博物馆的马灯说起,之后记录慕生忠将军买马灯及筑路工地上马灯照亮的种种场景。②借物写人,“马灯”或象征或衬托了青藏公路的筑路人,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马灯挂在慕将军的帐篷外,见证了筑路人夜以继日、艰苦奋斗的精神,也表现了慕将军和筑路人互相鼓励关怀的情感;在神仙会上,马灯衬托了筑路人的精神与智慧;马灯照亮“天涯桥”,表现了慕将军在桥建好后复杂的心情。③“马灯”凸显主题,表达了作者对青藏公路筑路人智慧和精神的赞美之情。④“马灯”增添了本文特定的时代性。马灯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成为历史陈迹。锈迹斑斑的马灯,引起了读者对修筑青藏公路工程的想象和思考。
(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意思接近或较合理的答案,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C(3分)句中“古人专业”是“名家”的定语,不要断开;“隐微独喻”是“有”的宾语,不要断开;“得其人而传”“非其人而不传”语意对照,结构对应,中间断开。故选C。
C(3分)题中C项,“‘传’,传记,主要技术人物的生平事迹”错误,“传”是对经的注解。故选C。
D(3分)题中D项,“但弟子侍奉老师都应该恭敬有加,都应该秉持同样的态度”错误,作者认为两类老师“不可同日语”,弟子侍奉老师的礼节也不必要求一律相同。故选D。
(1)(5分)人失去了道,就失去了用来做人的依托,犹如没有了身体,就没有用来生存的基础。
(大意正确2分,“所以”“力人”“为生”正确各1分)
(5分)这也是最高的道所寄托的地方,一定要跟从那个人(学习)然后才能够得到;不跟从那个人(学习),自己就没有能够获得的。这(也)是不可改换的老师。(大意正确2分,“寓”“受”“是”正确各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B “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错,故选B。
15.(6分)①盛年不再的感叹:时光易逝,年老多病,青春不再。②有才无法施展的喟叹、愤懑:积极施展才能而引火烧身,不积极表现又被打压。③命运无常的愁苦、无奈:面对祸福,不能掌控,只好借酒浇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每空1分,共6分)
(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语言实际运用(20分)
17.D A项和后文衔接不连贯,B项前句句式杂糅,后个分句两面对一面,与后文衔接也不连贯;C项前句句式杂糅。故选D。
C 眼花缭乱:形容眼前的景象复杂纷繁,使人感到迷乱。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目不暇接。后多形容来人太多或事务繁杂,接待应付不过来。雅俗共赏:兼具优美、通俗之品格,能为不同文化水平者欣赏。附庸风雅:缺乏文化修养的人,装腔作势地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淡化:弱化、减化。矮化:比喻降低人或事物的地位或等级。取巧图便:使用手段谋取好处,图得便宜。投机取巧:利用时机和巧妙手段谋取个人私利;也指不愿下苦功夫,凭小聪明侥幸取得成功。故选C。
A 原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厚植”后缺少“于”;第二处是语序不当,“重构”位置不当导致“重构”的主体错误。故选A。
20.(6分)①垃圾分类的好处有哪些呢 ②二是将有害垃圾分类出来 ③普及环保与垃圾分类的知识(每处2分)
解析:①处根据文段核心话题“垃圾分类”和后文中讲到的四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可见此处应填写“垃圾分类的好处(益处)有哪些”;②处根据分号前的“一是将……单独分类”和后文“减少了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致病菌的含量,有利于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等内容可知此处应填写“二是将有害垃圾分类出来”;③处根据下文中“提升全社会对环卫行业的认识”,可以推出此处应填写“普及环保与垃圾分类的知识”。
21.(5分)示例:林黛玉如袅袅秋风中悄然开放的东篱雅菊,暮露夜霜交相侵,馥郁芬芳难消散。理由:林黛玉有多首咏菊诗歌。诗句中表现出她对陶氏风骨的仰慕,同时寄予着自己寄人篱下的愁苦和高洁傲世的情操。薛宝钗似国色天香的牡丹,人情练达中有着雍容闲雅的端庄,诗词歌赋中蕴含着理智与簪缨世族的风范。理由:薛宝钗出身高贵,容貌具有雍容典雅之美,学问上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又能博才众家,其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表达了其高远的志向。 (一条2分,比喻句1分,理由2分,理由应符合原著,并紧扣所写比喻句本体喻体特点自圆其说。)
四、写作(60分)
22.作文评分参考:审题立意要注意两个结合,一是结合自身,二是结合材料,结合点在“奋斗和发展”。
立意:材料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了“奋斗”的含意、践行原则及价值,学生在立意时可就材料中的观点进行立论和分析;若能体现出下列的部分特点,应酌情加分:语言表达好、内容丰富、能展现一定的思维能力、思想的深刻性。
【参考译文】
韩愈说:“老师,是传授真理、讲授专业知识、解答疑难的人。’又说:“巫医和各种工匠,他们都不耻于拜师学艺。”因而对当时的士大夫耻于拜师学习感到非常奇怪,竟然连巫医、工匠都不如。韩愈大概是针对当时的陋俗而说的,没有涉及老师的根本问题。大概是因为有可以改换的老师与不可以改换的老师,他们之间的差别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人失掉了尊师之道,则失去了做人的资格,犹如没有了身体,则无法生存。所以父母生而老师教,这个道理本来没有什么不同的。这就是七十弟子侍奉孔子,可以与他一起死,可以与他一块活,不管东西南北,不敢把生命看作是自己的缘故。不是出于感情的亲密,而是从道理上讲不得不如此。经师讲授学业,分章析句解释词义;史学渊源,笔削义例;都是儒家大道所包括的。竹简帛书所载之外,另有心得传授,口耳相传,一定要弄明来源,就像宗族里的谱系不可混淆。这是说必定要师从那个人而后才能得到传授,如果不是那个人,那么自已就无法得到古人的心传,这就是不可改换的老师。学问上的专家,文章的治国救世,其中快慢甘苦的体验,可以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是至道所在之处,必须师从那个人而后才能得到传授,不拜那人为师,自已便一无所得,这也是不可改换的老师。如果是这样的老师,他活着时弟子便应竭力服侍他,事事躬亲而没有定规,他去世了则应为他立尸祝祷、祭祀不绝,就像七十弟子对待他们的老师孔子那样也是可以的。至于讲解经传,没有别出心裁的旨意;纠正文辞,看不见有什么独立的见解;别人都知道、都能做到,只是偶然的机会使他做了我的老师;不能自始至终师从某甲,不妨离开他再拜某乙为师;某甲不告诉我,某乙也可请教,这与儒家大道没有什么关涉,这就是那种可以改换的老师。即使是学问与文章,也属于雕虫小技。他们所效法的,与工匠教人雕刻,工女教人刺绣没有什么差别,把他们当作一日之长,跪拜礼敬,跟随他们而行,陪着他们对坐,加倍地尊敬拥戴是可以的。
巫医与各种工匠的老师,固然不能与儒家所说的老师相比,但是也有一定的说法。技术上的精深,古代专门从事某种事业的那些专家,对隐秘精微之处也有独到的见解,师从那个人便能得到他的传授,不是那个人便得不到这种传授,这也是不可改换的老师,也应当在他活着的时候便尽心尽力地服侍他,在他去世后则为他祝祷祭祀。古人在饮食的时候,一定要祭祀最先制作这种食物的人,表示不忘本;况且是成就我的道德技艺,而我本来是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传授的人呢
唉!师道失传已经很久了。有志之士,找遍天下,也没见到那种不可改换的老师;但考察古代人物,有使人怦然心动的,不禁粲然而笑,热泪潸潸而不知从何而来,这也是我的老师。没看见那个人,而对我在暗中传授,如同孤儿从像片图画.上见到去世的父亲,虽然无人告诉他,睡梦中一定会有所警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