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学案及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学案及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0-17 19:45:38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 知道诸子百家。
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 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4. 感受人类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用赞赏的态度认识思想传承的价值。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百家:学术流派多争鸣:争论辩论
2、原因:春秋战国 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①经济: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③思想: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④阶级:士活跃起来,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3、派别和代表:其中 儒、道 、法家和墨 影响深远
4、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
二、表现:
1、道家:1)老子: 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
主张:唯物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阶级属性: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2)庄子: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相对的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贡献:创立儒家学派。
主张:他的思想核心是“仁”。
政治主张:统治者要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伦理观: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克己复礼”,
教育:他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被后世尊称为“至圣”。
其他:他整理《诗》《书》《礼》《易》《春秋》和《乐》后称为“六经”。他的言行载于《论语 》一书。
阶级属性: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2)孟子:主张: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实行“仁政”。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地位:孟子有“亚圣”之称,
代表作:《孟子》。
3)荀子:地位:战国儒家集大成者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刚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结果:到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法家:
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他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主张依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4、墨家创始人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他主张“兼爱”;宣扬“非攻”;他的治国主张是“尚贤”,反对任人唯亲。墨家思想代表 平民百姓的愿望。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历史概况。
[课标解读]:
1.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检测]:
1.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 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3.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 。
4.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5、儒学开始定于一尊与哪两个人物有关?
A、孔子和孟子 B、秦始皇和李斯 C、汉武帝和董仲舒 D、“二程”和朱熹
6、下列扼制了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事件有:①“焚书坑儒” ②创办稷下学宫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百家争鸣”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董仲舒在其对策中说: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注: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表明他主张
A、百家争鸣 B、削弱诸侯王势力 C、颁布“推恩令”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8、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前往长安投考太学,他不必准备的材料是
A、《诗经》   B、《春秋》   C、《韩非子》    D、《礼记》
9、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10.董仲舒是如何改造儒学?汉武帝时期大力推行儒家思想有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5—9:C C D C B
10: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主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总结出三纲五常;
以儒学为选官标准;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让儒家垄断教育;设立太学,提高儒学的地位;建立地方教育系统,让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第3课 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1.列举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3.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一、“三教合一” 1、背景:佛教和道教盛行,儒家思想面临挑战
魏晋南北朝,儒家吸收佛和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概况:三者相互影响和发展
3、隋唐时期:辉煌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 ——三教合一的主张(含义:以儒学为主,调和吸收佛教和道教理论)
唐朝: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含义: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
2、1)北宋时期:代表:程颢程颐
主张: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天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2)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
主张:①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②强调“灭人欲,存天理”。
③“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评价: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后人因而称《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③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三、陆王心学:
1、地位: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2、代表:1)南宋时期,①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 理”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就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
③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内心自省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①背景:明朝后期,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统治陷入危机
②主张: 吸取了佛教思想,宣扬,“心即理也”,“心外无物”;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补充宋明理学的积极意义: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习目标]:
1.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及主要观点。
2.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3.感受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中“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积极精神的价值。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生平:明朝后期
2、性格:离经叛道
3、著作:《藏书》《焚书》
4、主张:①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②是非标准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 ,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③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他批判道学家“ 存天理 ,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5、原因: 明朝后期,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江南市民工商业者有相当的经济实力
6、评价: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 时期的要求。
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
1)生平:明末清初
2)著作:《明夷待访录》
3)主张:抨击封建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提出“天下为主, 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以“ 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限制君权 ,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4)意义: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
1)生平:明末清初
2)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3)主张: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他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4)意义: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 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
1)生平:明末清初
2)主张:①继承了以前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②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③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观察 都是可以认识的。
④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 辩证法思想。
3)意义: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下表反映了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填写相应的内容。(13分)
历史人物 著作 主要思想主张 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孔子 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礼)(3分) 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学思想体系。
董仲舒 《春秋繁露》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3分) 融和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2分)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1分) “理”是万物的本原;“格物致知”方法(“存天理,灭人欲)” 吸收“佛、道”思想,确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2分)
王阳明 “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2分)
(2)王淑臣在《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中指出:“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发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据材料指出儒学对韩国产生的影响。(2分)
影响:儒学的集体协作意识和自强抗争精神。(2分)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 知道诸子百家。
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 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4. 感受人类思想解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用赞赏的态度认识思想传承的价值。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百家: 争鸣:
2、原因: 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①经济:
②政治:
③思想: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 ”发展为“ ”
④阶级: 活跃起来,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3、派别和代表:其中 、 、法家和 影响深远
4、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 。
二、表现:
1、道家:1)老子: 地位:
主张:唯物论: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政治主张:
阶级属性:
2)庄子: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相对的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贡献:创立儒家学派。
主张:他的思想核心是“ ”。
政治主张:统治者要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伦理观:恢复 的礼乐制度, “ ”,
教育:他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被后世尊称为“ ”。
其他:他整理《诗》《书》《 》《易》《 》和《 》后称为“ ”。他的言行载于《 》一书。孔子被后人尊称为“ ”。
阶级属性:
2)孟子:主张:孟子发展了孔子“ ”的思想,实行“ ”。
提出“ , , ”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 ”,要实行 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地位:孟子有“ ”之称,
代表作:《 》。
3)荀子:地位:
主张:统治者施政用“ ”和“ ”,以德服人,
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刚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强调 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 ”,强调用 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4)结果:到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法家:
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 。他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主张 ,利用 驾驭大臣,以 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 理论。法家把 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 的历史发展趋势。
4、墨家创始人 ,战国初期鲁国人。他主张“ ”;宣扬“ ”;提倡 。他的治国主张是“ ”,反对任人唯亲。墨家思想代表 的愿望。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历史概况。
[课标解读]:
1.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检测]:
1.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 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 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 的主张。
3.从汉武帝时起, 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 。
4. 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5、儒学开始定于一尊与哪两个人物有关?
A、孔子和孟子 B、秦始皇和李斯 C、汉武帝和董仲舒 D、“二程”和朱熹
6、下列扼制了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事件有:①“焚书坑儒” ②创办稷下学宫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百家争鸣”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董仲舒在其对策中说: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注: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表明他主张
A、百家争鸣 B、削弱诸侯王势力 C、颁布“推恩令”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8、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前往长安投考太学,他不必准备的材料是
A、《诗经》   B、《春秋》   C、《韩非子》    D、《礼记》
9、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10.董仲舒是如何改造儒学?汉武帝时期大力推行儒家思想有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 5—9:C C D C B
10: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宣扬君权神授,主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总结出三纲五常;
以儒学为选官标准;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让儒家垄断教育;设立太学,提高儒学的地位;建立地方教育系统,让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第3课 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
1.列举程颢、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3.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一、“三教合一”1、背景: ,儒家思想面临挑战
魏晋南北朝,儒家吸收佛和道精神,有了新的 。
2、概况:三者相互影响和发展
3、隋唐时期:辉煌
隋朝:儒学家提出 ——三教合一的主张(含义: )
唐朝: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
1、含义:
2、1)北宋时期:代表:
主张:① 。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 而后有
②把天理和 直接联系起来,
(天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 ”的认识论,只有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 ”。
2) 是理学集大成者。
主张:①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 。
②强调“ , ”。
③“ ”,指天理、 、圣言、 。
(“ ”的目的在于 ,而不是 。)
3、评价: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 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 ,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②朱熹编著的《 》,(后人因而称《 》《 》《 》《 》为四书。)成为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 ”学派。
三、陆王心学:
1、地位: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号称“心学”
2、代表:1)南宋时期,① 把“ ”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 ”就是“ ”
②强调“ , ”,认为天地万物都在 。
③他认为穷理不必 ,只需 就可得到天理。
2)、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①背景:
②主张: 吸取了佛教的“ , ”思想,宣扬“ ”“ ”他提出“ ”和“ ”的学说。
*补充宋明理学的积极意义: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习目标]:
1.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及主要观点。
2.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3.感受明清时期儒学思想中“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积极精神的价值。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生平:
2、性格:
3、著作:
4、主张:① 不是天生圣人, 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②是非标准 ,反对以 的是非为标准。
③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他批判道学家“ , ”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5、原因:
6、评价: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时期的要求。
二、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
1)生平:
2)著作:《 》
3)主张:抨击 是天下之大害。
提出“ , ”的民主思想。
以“ ”取代皇帝的“ ”; ,保证 的基本权利。黄宗
4)意义:
2、顾炎武
1)生平:
2)著作:《 》
3)主张: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 的思想。
他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 的现实问题。
4)意义:以他崇实致用的 和锲而不舍的 ,开一代 的先河。
3、王夫之
1)生平:
2)主张:①继承了以前的 思想,并加以发展。
②他认为世界是 的,一切事物都是 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 可循。
③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 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 都是可以认识的。
④他还认为 是相对的, 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 思想。
3)意义: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2005年9月28日,全球首次举行联合祭孔,参加祭典的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授安黛丽·霍尔说:“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语对世人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儒家的一些价值观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下表反映了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填写相应的内容。(13分)
历史人物 著作 主要思想主张 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孔子 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学思想体系。
董仲舒 《春秋繁露》
朱熹 “理”是万物的本原;“格物致知”方法(“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
(2)王淑臣在《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中指出:“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发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据材料指出儒学对韩国产生的影响。(2分)
答案:(1)
历史人物 著作 主要思想主张 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孔子 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礼)(3分)
董仲舒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3分) 融和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2分)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1分) 吸收“佛、道”思想,确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2分)
王阳明 “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2分)
(2)影响:儒学的集体协作意识和自强抗争精神。(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