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第一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第一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12-08 22:2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莎车县第一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
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共60分)
1.脑脊液充满在各脑室内能不断产生又不断被吸收回流至静脉,其向脑细胞供应一定的营养,并运走脑细胞的代谢产物,调节着中枢神经系统的酸碱平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
B.大脑深度思考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能使脑脊液pH明显降低
C.脑细胞可通过脑脊液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
D.脑脊液中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和激素等物质
2.下图表示人体肝脏中血液的流动情况及物质交换示意图,a、b、c、d代表人体中的液体,1、2、3、4、5指明物质交换的方向。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由b、c、d构成
B.b与c的成分最主要的差别是b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C.当d液所在的管道受阻,c液将增多
D.当长时间没有饮食,血浆中血糖的含量是A端高于B端
3.人体内环境中水、盐含量是不断变化的,但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下维持着相对平衡状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大量出汗造成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下丘脑损伤,可能导致水盐代谢紊乱
C.若肾脏不能排出多余的钠离子,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D.缺水时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属于反射
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中的HCO3-等离子参与pH的调节
B.内环境中含有血红蛋白、葡萄糖、K+、尿素等物质
C.细胞外液中的Na+、Cl-是形成内环境渗透压的主要因素
D.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5.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状态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6.下列可作为体温调节中枢的是( )
A.脊髓 B.脑干 C.下丘脑 D.小脑
7.如图表示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躯体各部分的运动调控在大脑皮层是有对应区的,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位置关系是相同的
B.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相关,运动越精细,大脑皮层代表区的范围越小
C.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手受到针扎会先缩手再感觉到疼,疼觉产生于大脑皮层中
D.躯体运动中枢位于小脑皮层的中央前回(又叫第一运动区)
8.膝跳反射是一种简单的反射活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中
B.膝跳反射中,先是小腿踢出后是大脑产生感觉
C.位于脊髓中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能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D.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包含了位于脊髓中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9.炎症为何会引起疼痛?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引起免疫细胞释放炎症因子IL-6,IL-6使细胞甲Ca2+通道(TRPV1)通透性增强(细胞外Ca2+浓度为细胞内的15000倍),进而引起疼痛感,机制如图1所示,曲线乙是微电流计记录到的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图2是信号传至大脑皮层的某个环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甲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痛觉,这一过程叫做反射
B.Ca2+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
C.曲线乙的形成与Na+、K+的跨膜转运相关
D.图2中越多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神经元,疼痛感越强
10.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为材料,在神经纤维的表面放置两个相距2~3厘米的电极,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①~④处理方式与下列可能出现的结果对应正确的是( )
①利用药物I阻断Na+通道 ②利用药物II阻断K+通道
③利用药物III打开Cl-通道,导致Cl-内流 ④将神经纤维置于稍低浓度的Na+溶液中
A.甲-④,乙-②,丙-①,丁-③ B.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C.甲-④,乙-①,丙-②,丁-③ D.甲-③,乙-①,丙-④,丁-②
11.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时,需要监测血氧饱和度、离子浓度、酸碱平衡和血液中肝酶等各项指标,还需要将药物溶解到生理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氯化钠溶液或氯化钾溶液中,再进行静脉滴注给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重症患者肺部的血管通透性增大可能导致肺水肿
B.肺水肿会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和酸碱平衡失调
C.将药物溶解在氯化钾溶液中静脉滴注,可能导致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增强
D.血浆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说明肝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12.下图表示信息分子对人体某些生理过程的调节实例,A~D表示信息分子。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
名称 合成场所 生理作用
A 神经递质 传出神经元 引起骨骼肌的收缩
B 促甲状腺激素 垂体 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C 抗利尿激素 垂体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D 淋巴因子 T细胞 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A.A B.B C.C D.D
13.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
A.反射 B.神经 C.反射弧 D.神经元
14.研究人员发现,当以弱刺激施加于海兔的喷水管皮肤时,海兔的鳃很快缩入外套腔内,这是海兔的缩鳃反射。若每隔1分钟重复此种弱刺激,海兔的缩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图1表示海兔缩鳃反射习惯化的神经环路示意图,图2表示习惯化前后轴突末梢变化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反射弧的效应器为鳃
B.缩鳃反射发生时,受刺激部位神经元膜内电位变化是正电位→负电位
C.若在图1中b处给予有效刺激,还可在图中c、d处检测到电位变化
D.要去除习惯化,可给予海兔头部强刺激,最终使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增加
15.某健康人受到惊吓后,收缩压升至140 mmHg以上,通过体内调节机制可恢复正常,如图所示,图中b是(  )
主动脉和颈动脉上的压力感受器心血管中枢心脏、血管
①交感神经 ②副交感神经 ③传入神经 ④传出神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6.下列关于人脑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各种感觉均在大脑皮层中形成
B.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是人脑特有的功能
C.语言中枢的H区被破坏,会导致听觉性失语症
D.人脑中的一些高级神经中枢会控制脊髓中的一些低级神经中枢
17.人吃辣椒后会有热辣感,甚至是痛感,这种热辣痛感的中枢位于(  )
A.舌头 B.下丘脑 C.消化道 D.大脑皮层
18.成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成年人有意识憋尿,说明排尿受大脑皮层控制
B.婴儿大脑皮层没有发育完善,所以不能有意识控制排尿
C.在排尿反射的分级调节过程中,不存在反馈调节
D.排尿反射受大脑皮层控制,体现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19.生物体内不同细胞间、不同器官间以及生态系统内不同个体间的信息传递与神经递质、激素、淋巴因子等信息分子有密切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由一个神经元释放,只作用于另一个神经元并引起其兴奋或抑制
B.淋巴因子是T细胞产生的,能作用于B细胞并促进其增殖分化的信息分子
C.由内分泌器官分泌的激素是通过体液运输的方式传送的
D.昆虫性外激素可在同种异性个体间传递信息,有利于昆虫种群的繁衍
20.健康人注射新冠疫苗后,可使浆细胞产生(  )
A.抗体 B.抗原 C.生长激素 D.维生素
21.中国女子坐式排球队在东京残奥会中表现出色,比赛中运动员机体生理功能会发生相应变化。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下丘脑可通过神经递质发送信息使皮肤血管舒张
B.肌细胞加速摄取和利用葡萄糖会导致血糖持续下降
C.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
22.下列关于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腺不仅能分泌多种消化酶,还能分泌多种激素
B.下丘脑能分泌多种激素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释放相应的激素
C.垂体分泌的激素调节相应的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不能调节生长发育
D.内分泌腺分泌的一些激素如胰岛素属于分泌蛋白,最后以胞吐的形式从细胞中分泌出来
23.信息传递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不管是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还是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都离不开信息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血糖平衡的维持离不开信息传递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可以降低其种群密度
C.不同消费者体内的信息传递都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
D.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单向的
24.日前,新型冠状肺炎在全国有散发的现象。新冠病毒(SARS-CoV-2)是一种单链RNA病毒,接种新冠疫苗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型冠状肺炎患者体温升高是由于脊髓体温调节中枢遭受破坏
B.加热可使新冠病毒的RNA解开双螺旋和蛋白质变性而失去感染能力
C.接种新冠疫苗者在再次感染同种新冠病毒时体内可能会产生大量的抗体
D.若某地区疫情非常严重,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则该地区人口的种群密度会上升
25.人体内环境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控的结果。如图是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进入低温环境后,图中信息分子A、B、C、D的释放量均有所增加
B.与调节方式乙相比,甲的作用时间短暂、作用范围大、反应迅速
C.信息分子E既可以参与体液免疫,也可以参与细胞免疫
D.信息分子A、B、C、D、E的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类的有机物,其中E为糖蛋白
26.糖尿病是当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慢性病,有I型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两种类型,I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被破坏是引起II型糖尿病的原因之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射胰岛素可以控制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含量
B.若II型糖尿病是患者免疫反应异常引起的,则该病又属于自身免疫病
C.糖尿病患者多饮是因为血浆渗透压较高,在大脑皮层中经常产生渴觉
D.糖尿病患者多尿是因为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27.下列属于免疫器官的是(  )
A.心脏 B.骨髓 C.胃 D.肺
28.某人被确诊为淋巴肿瘤,这与该患者免疫系统某功能低下有关,这项功能是(  )
A.免疫识别 B.免疫监视 C.免疫防御 D.免疫自稳
29.如图表示人体的几种免疫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中的两种细胞主要参与特异性免疫
B.甲中的T淋巴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
C.乙细胞只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和呼吸道等多种上皮组织
D.丙为巨噬细胞,其中富含溶酶体,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
30.空气中的新型冠状病毒通过呼吸进入鼻腔时,会刺激鼻黏膜引起机体打喷嚏,通过剧烈排气,将入侵病毒排出。而当病毒进入细胞时,血液中的一些蛋白质会诱导吞噬细胞吞噬被感染的细胞并降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病毒刺激鼻黏膜引起的打喷嚏属于非条件反射
B.吞噬细胞吞噬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属于细胞免疫
C.血液中相应的浆细胞不能识别病毒,但可产生识别病毒的抗体
D.病毒感染者体内的效应T细胞能诱导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的凋亡
31.下图为机体内发生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的流程图,图中甲~丁代表不同物质,字母代表不同的细胞,数字代表不同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可呈递抗原的过程是②
B.图中的细胞A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C.与体液免疫相比,过敏反应特有的过程包括⑧⑩
D.据图可知,第二次注射甲时,产生的浆细胞都来源于细胞C
32.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猫等动物,人可因被患病动物咬伤而感染,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极高。如图1所示是人体首次感染狂犬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对该病毒进行识别、摄取和处理
B.②分泌的淋巴因子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C.⑤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D.⑥增殖、分化后产生抗体与该病毒结合
33.如图表示人体对抗新冠病毒的特异性免疫中的部分细胞,其中正确的是(  )
A.a代表T淋巴细胞
B.b代表效应B细胞
C.c代表辅助性T细胞
D.d代表已被感染的体细胞
34.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可从土壤吸收矿质元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镁离子可以参与构成细胞内重要的化合物
B.钾、氯和硝酸根等离子吸收会提高细胞的渗透压
C.根系吸收的矿质离子能用于催化细胞的代谢反应
D.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与吸收水分的过程相对独立
35.关于达尔文父子的植物向光性实验(如图所示),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①和②对照胚芽鞘弯曲生长与胚芽鞘尖端有关
B.②和③对照实验设计原理是排除法
C.①③④对照说明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D.为排除锡箔小帽的干扰,可增加一组在胚芽鞘尖端带上透明小帽的实验
36.用高浓度的2. 4-D可以除去玉米田里双子叶杂草,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此方法利用了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的原理
B.此应用说明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加敏感
C.此除草剂的应用原理与顶端优势的原理相似
D.此应用与植物茎的背地生长的原理相似
37.下列有关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温特实验中生长素从胚芽鞘尖端基部进入琼脂块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B.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有浸泡法和沾蘸法
C.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
D.顶端优势的主要原因是侧芽产生的生长素浓度过高,生长受到抑制
38.如图表示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数量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IAA在成熟组织中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
B.与施用10-4mol·L-l的IAA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而侧根数量多
C.IAA对侧根的诱导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D.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肯定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
39.红叶石楠在园林景观绿化中应用非常广泛。研究人员将红叶石楠插条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以探究促进其生根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实验结果显示,与低浓度相比,在高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插条生根数量少,乙烯含量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果说明,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插条生根,高浓度时抑制插条生根
B.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促进红叶石楠插条生根的效果一定不同
C.高浓度生长素促进乙烯生成,二者调节插条生根具有协同作用
D.在预实验中,应该设置不含生长素的一组实验作为空白对照组
40.下图表示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示意图,甲、乙、丙代表不同植物激素或者生长调节剂,“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的作用是促进种子休眠和抑制生长,故甲是脱落酸
B.乙是细胞分裂素,除了能解除休眠外,还能促进植物生长
C.丙为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D.NAA是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
二、综合题(共40分)
41.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中进行的。人体生存所处的自然界叫做外环境。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并不与外环境直接接触,而是浸浴和生存在细胞外液之中,细胞代谢所需氧气的摄取和二氧化碳的排除,营养物质的摄取和代谢产物的排出,都必须通过细胞外液进行。下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虚线内物质的总称为____________,其中A代表__________,B代表__________,C代表__________。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看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而CO2的排出则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系统。
42.俗话说“苦尽甘来”,但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即便在苦药里加糖,仍会感觉很苦。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通过研究揭开了其中的奥妙。原来,甜味和苦味分子首先被舌面和上颚表皮上专门的味细胞(TRC)识别,经信号转换后,传递至匹配的神经节神经元。然后.这些信号再经脑干孤束吻侧核(NST)中的神经元突触传导,最终抵达味觉皮层。在味觉皮层中,产生甜昧和苦味的区域分别称为CeA和GCbt(如下图)
(1)味细胞上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___。
(2)神经冲动在①处传递和⑦处传导形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传到__________产生甜味和苦味的感觉,该过程是否发生了反射?________________。
(3)据上图中的信息解释“甜不压苦”和“苦尽甘来”的生物学机制是:当动物摄人甜味物质,能在CeA产生甜的感觉,但该信息__________(能、不能)传至苦味中枢,所以甜不压苦:但如果摄入苦味物质,在GCbt产生苦的感觉,会____(正、反)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感觉更苦;同时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因此“苦尽”才能“甘来”
(4)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相互作用有两种情况,如下图1所示。Sy17基因与图示两种方式有关,科学家检测了野生型(WT)和Sy17基因敲除(Sy17-KO)的细胞两种神经递质(CA和ATP)的释放量,结果如下图2所示。
据图1可知同一种递质不同释放方式的释放量是_________(相同、不相同的)据图2可推测CA囊泡融合方式在WT中为____________,,而在Syu7RO中为__________;Sy17基因缺失_________(影响、不影响)神经递质ATP的释放量。
43.图中Ⅰ为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引发的部分免疫反应(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图Ⅱ是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部分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Ⅰ所示的是_______过程,五种细胞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是_______。
(2)图Ⅰ中分泌物质甲的细胞是_______(填名称),该物质的作用是_______。⑨过程表示的是_______,此时细胞e有两个来源,它们是_______(填字母)。
(3)从细胞中细胞器数量的角度分析,图Ⅱ中的细胞A相比其他细胞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该特点能体现出细胞的结构是与功能相适应的。如果胸腺受损功能丧失,则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影响分别是_______。
参考答案
B 2.D 3.D 4.B 5.D 6.C 7.C 8.D 9.C 10.C 11.C 12.C 13.D 14.D 15.B 16.B 17.D 18.C 19.A 20.A 21.B 22.C 23.C 24.C 25.C 26.D 27.B 28.B 29.C 30.B 31.D 32.A 33.D 34.C 35.B 36.D 37.B 38.C 39.D 40.B
41.
(1) 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淋巴液
(2)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
(3) 消化系统 循环
(4) 循环系统 泌尿 循环系统 呼吸
42.
(1)葡萄糖和氨基酸
(2) 电信号一化学信号—电信号 电信号 大脑皮层 否
(3) 不能 正
(4) 不相同 全部融合 接触后离开 不影响
43.
(1) 体液免疫 细胞b、c、d
(2) 辅助性T细胞 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再次发生体液免疫 细胞d和细胞c
(3) 溶酶体数量较多 细胞免疫全部丧失,大部分体液免疫丧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