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学习目标]: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内的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3.知道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所能产生的影响,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要领先世界的价值观念。
4.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决策:发展________,导弹和__________,即“两弹一星”。
2、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垄断。
3、成就:
(1)“两弹一星” 含义:____________ _
A.原子弹:_______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导弹:_______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___。
(2)载人航天技术
A.决策:1992年,_________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
B.成就:______年10月15日,载着杨利伟的“_____”号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C.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_______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成就:
(1)1973年,_________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_________;
(2)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
(1)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____________优势的第一人;
(2)大大提高了中国的___________;
(3)有助于解决未来_________________问题。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
(1)成就:
________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______次的计算机——“____________”。此后,越来越先进的_________计算机先后问世。
(2)地位: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3)意义:加速了国家________发展。
2、生物技术
(1)成就:
________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世界上第一个)20世纪末,依靠__________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___________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意义: 开辟了人工合成_________的时代;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本课学习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 “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具有必要性。 1.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和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比较。
2.通过学习,学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问题探究 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春天的信息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 “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基本性、长期性的方针,对发展我国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比较
春天的硕果 “双百”方针的贯彻:生物学领域的学派之争、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情景再现影视赏析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素质。
[知识梳理]:
1.“双百”方针的产生
1)背景:1956年, 改造完成,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内容:1956年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是提出在 工作中,实行“ ”的方针, “百花齐放”是指 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是指在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3)成果:①老舍的话剧《 》,郭沫若的历史剧《 》杨沫的长篇小说《 》等。
2.曲折发展
原因: 扩大化特别是“ ”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 问题,甚至甚至上升为 问题,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同的 利益。
表现: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如王蒙的小说《 》,艾青的寓言诗《 》,昆曲《 》和电影《 》《早春二月》等,都受到了政治批判。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 文艺界“百花凋零”。
3.文艺的春天
原因:“ ”结束后,文学艺术和 清算了极“左”路线;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 ,要为 服务,为 服务。“ ”方针得以恢复。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 建设,以“ ”“ ”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
新发展:文艺重新繁荣,“ 文学”、“ 文学”等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影视、诗歌、戏剧等争奇斗艳。学术、科学领域不断创新与发展。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
________年底,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会议
(1)内容:决定建立_________事业;确立教育要为__________服务,学校要向___________开门。
(2)意义:成功地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育改变为新中国的__________。
2、制定方针
(1)确定了____________的教育方针;
(2)建立起________学校教育和____________的学校教育制度。
3、取得的成就
(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_______________;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__________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表现
(1)各地_________一度停课,__________一片混乱;
(2)1966年夏,___________被废止。
2、影响
(1)使中国____________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
(2)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________的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
1、措施
(1)“文革”结束后:恢复_____制度,倡导__________;
(2)改革开放后
实行“___________”发展战略;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大力普及___义务教育,制定了_____________;对于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___________并举;发展高等教育。
(3)20世纪90年代
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____________计划;实行__________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产生,启动了“___________”;加大_______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2、成就
到20世纪末,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_______________。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学习目标]: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内的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3.知道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所能产生的影响,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要领先世界的价值观念。
4.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决策:发展原子弹_,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_,即“两弹一星”。
2、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_的垄断。
3、成就:
(1)“两弹一星” 含义:原子弹_,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A.原子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导弹:1964_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C.人造地球卫星:1970_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2)载人航天技术
A.决策:1992年,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
B.成就:2003年10月15日,载着杨利伟的“神州”号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C.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成就:
(1)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
(2)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意义:
(1)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2)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
(3)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_问题。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
(1)成就:
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一号”。此后,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_计算机先后问世。
(2)地位: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3)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
(1)成就:
_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世界上第一个)20世纪末,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意义: 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本课学习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 “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具有必要性。 1.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和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比较。
2.通过学习,学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问题探究 文化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春天的信息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内容 “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基本性、长期性的方针,对发展我国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历史比较
春天的硕果 “双百”方针的贯彻:生物学领域的学派之争、文学艺术领域的成就 情景再现影视赏析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素质。
[知识梳理]:
1.“双百”方针的产生
1)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内容: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是提出在 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百花齐放”是指艺术问题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在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3)成果:①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2.曲折发展
原因: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问题,甚至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是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表现: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如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 》,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都受到了政治批判。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 文艺界“百花凋零”。
3.文艺的春天
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双百”方针得以恢复。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
新发展:文艺重新繁荣,“反思文学”、“ 伤痕文学”等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影视、诗歌、戏剧等争奇斗艳。学术、科学领域不断创新与发展。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拉开序幕:
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_会议
(1)内容:决定建立人民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_服务,学校要向工农开门。
(2)意义: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制定方针
(1)确定了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2)建立起全日制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3、取得的成就
(1)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_国民学校教育__;
(2)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_劳动力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动乱中的教育
1、表现
(1)各地大中小学校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高考制度_被废止。
2、影响
(1)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
(2)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_的差距拉大。
三、教育的复兴
1、措施
(1)“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
(2)改革开放后
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_;对于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发展高等教育。
(3)20世纪90年代
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产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2、成就
到20世纪末,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