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查于同治 ( http: / / baike. / view / 20568.htm" \t "_blank )初年(1860年代)其兄弟菲尔特利克·美查来沪经营茶叶、缫丝等出口贸易,约在1862年前后开办江苏药水厂。他的中国买办陈莘庚看到《上海新报 ( http: / / baike. / view / 2316801.htm" \t "_blank )》销路好,利润高,便建议其办报。
《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在 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 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 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 了冤案的真相。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四是经营副业。①创办文艺杂志;②出版白话新闻报。1876年《申报》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民报》。这是我 国最早的白话报刊。;③编印画报。1877年《申报》出版了《瀛寰画报》。;④印书。此外,《申报》馆还开办了江苏药水厂,肥皂厂等,并由此在1889年 组成“美查有限公司”,总资产达白银30万两,超过创刊基金180多倍,实现了美查的“赢利”的目的。
提要:《申报》创办于1872年4月30日。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又经历了辛 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阶段,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时停刊。1982年上海市委和市出版局做出决定,委托上 海书店以影印的方式保存并出版全套《申报》。
为何下如此大的气力保存《申报》?寻其原因,一是完整存世的《申报》仅有一套,不成套的大都已纸质松脆,风化发黄,很难翻检;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申报》不仅是中国最早出版的报纸之一,还因为它堪称中国近代史史料之宝库。
历经三个朝代的史料宝库
在《申报》生存的78年间,除历经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世界还发生了两次世界大 战,发生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俄国十月革命,发生了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以及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四·一二”叛变等重大历史事 件。此外,还有许多市井琐闻和社会事件,如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杨文道冤狱案等。因此,以新闻、评论、广告为内容的报纸,不管其记载是有意 还是无意,观点是否客观、公正,但以文字记录下丰富的史料素材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再以出版业和货币制度为例。中国的出版印刷事业是怎样发展的?哪一家印刷所、书局何时开张,如 何演变?官方和民众对出版业的态度如何?出版过哪些书刊?历年货币的变化,物价的涨落,外国资本的进入,民族资本的兴衰,农业和手工业的凋敝等等,在《申 报》的新闻和广告里都可以找到它们的源本和变故。
创办者是个英国人
《申报》的创办人是同治初年来华经营茶叶和布匹的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E. Major)。由于在中国待久了,美查对中国情形熟悉,学会了中国语言、文字。在生意不好时,美查决定改营办报。1871年美查和他的三位友人,以每人出 股银400两,合计1600两作为股本,创办了《申报》。美查根据生意场上的经验,深知要使华文报纸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内容上就必须符合华人的要求。因 此,他嘱咐馆内同事说:“这报是给华人看的,文字应从华人方面着想。”
《申报》创立后,美查颇信任华人,并放手让他们去做。面对一种新创的新闻纸事业,在几位主笔和 馆内人员的努力下,《申报》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改进,很快战胜了它在上海的竞争对手《上海新报》和其它华文报,销量从初创时的600份,到1889年美查离 开时,增加到6000份。取名《申报》,源于民间喜用“申”字来代表上海。美查也知道,若把这张新办的报纸冠上“申”字,一看就知道是上海办的报纸,故正 式名谓《申江新报》,缩写为《申报》。初办时《申报》每两天出一刊,从第五号起每天出版(星期日休刊)。《申报》曾用过中国毛太纸、赛连纸、机制油光纸和 竹连纸印刷,都是单面印,每张8版,每版长宽各约9英寸。1909年起开始使用新闻纸两面印刷。
“将天下可传之事,通播于天下”
如果用现代的眼光看《申报》的创刊号,它从形式到内容都显得稚嫩。全部八个版面称得上新闻的只 有一篇,另一篇转载港报的内容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地址,算不上是新闻。但这并不影响《申报》创刊号的主要目的,即以“本馆告白”和“本馆条例”来公布主人 办报纸的宗旨、方针以及稿约和广告经费等重要内容。其要点可概括如下:
1、 当代有许多可以作传的事情,湮没不彰,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加以记载。中国的古笈虽有记载,但都是前代的事情,且文辞高古,一般百姓看不懂。
2、 古笈中虽然也有稍为通俗的书籍,小说,博物志等,但是有些内容荒诞无稽,只能作为文人的清谈材料,不能雅俗共享。
3、 现在的新闻纸所刊出的文章,事情简而能祥,文字通俗,不仅士大夫欣赏,即使工、农、商贾皆能通晓。
4、 新闻纸内容,有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以及一切可惊可喜之事。
5、 有了新闻纸才能将天下可传之事,通播于天下,使人们不出户庭而知天下之事。
6、 条例申明:报纸零售和整批的手续及价格;欢迎投稿,不需付费;刊登告白(即广告)的手续及付费办法。(规定西人的广告费比华人的加倍)
由以上可见,《申报》开宗明义,以一般百姓为读者对象,使得一些普通的中国人开始知道读报,也使得一大批中国人从懂得读报的第一天起,就是《申报》的读者。
1905年、1911年和1932年,《申报》因“世势日进,人事日繁”,而进行了几次大的改 革,整顿和调整过时守旧的做法,拟定新的办报宗旨和工作方针,力图顺应历史潮流,“以肩荷社会先驱和推进时代的责任,使社会进入合理的常轨,并民族臻于兴 盛与繁荣”。1932年的新编辑政策公布在该报60周年时评栏上,读后使人有耳目一新,与时俱进的感觉。
副刊“自由谈”堪称现代文学史
《申报》除刊登国内外重要新闻、通讯,发表著名人士文章、宣言之外,还增加篇幅辟出专栏和副 刊,如“经济专刊”、“教育消息”、“商业新闻”、“科学周刊”、“通俗讲座”、“医学周刊”、“电影专刊”以及“读者顾问”、“图画周刊”和副刊“自由 谈”等。在所有的副刊、专栏中,以副刊“自由谈”的影响最大,历史也较长,以至于有人说,谈中国现代文学史就不能不谈《申报》的副刊“自由谈”。
“自由谈”在1911年8月24日创刊,至1949年5月停刊,共出了39年。开始的内容,刊 登记叙风花雪月、奇闻轶事、诗词歌赋的文章以及小说连载。1932年有中国报业巨擘之称的史量才(时任《申报》总经理),改组“自由谈”,聘请留法回国的 黎烈文任主编,约请鲁迅和茅盾两大名家,以千字左右的杂感文刊登在“自由谈”上。此举引来许多老作家和左翼青年作家撰稿投登。陈望道、夏丐尊、周建人、叶 圣陶、老舍、沈从文、郁达夫、巴金、张天翼等都寄上作品,章太炎、柳亚子、吴稚晖也为“自由谈”写过文章。
一时间“自由谈”的内容五光十色、热闹活泼,除杂感外,还有散文、随笔、游记、速写、小考证、 读书记、文艺评论、科学小品和短篇翻译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每天一篇针对时局形势、社会风尚习惯而写的议论性杂感“花边文学”,如瞿秋白与鲁迅合作发表的 《儿时》、《〈子夜〉和国货年》等。由于执笔人多,文章尖锐活泼,有针对性,使“自由谈”在当时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不仅如此,以它为平台,“自由 谈”还培养出一批文学界的新人,如姚雪垠、刘白羽、周而复、林娜(司马文森)、柯灵、黑丁、荒煤、罗洪等,他们纷纷携笔登台,在“自由谈”上试练笔墨,磨 砺作品。
日伪和国民党致其死命
《申报》一生服务于社会,也随着人与社会的变化、动荡而变迁、浮沉。1909年《申报》由美查 公司转入国人之手。买办席子佩接手后,由于经营不善,于1912年5月转让给张赓、史量才、应季中、赵竹君等5人,由史量才任总经理。此后二十余年,史量 才作为中国最大的报业资本家,孜孜于经营《申报》。他网罗人才,改进业务,设立分馆,扩大消息来源和广告范围,修建五层大厦,购进新式印刷机,使《申报》 销量大增,到1926年日出报14万多份,与另一份《新闻报》一起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两家报纸之一。
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因倾向进步,主张抗日,不受国民党的驾驭或羁縻,被蓝衣社特务 刺杀在沪杭公路上。之后,其子史咏赓继承父业,迫于当时的形势,《申报》的言论态度又趋向保守,相关的各项社会文化事业如出版《申报年鉴》、《申报丛 书》、《中国分省地图》等,以及由李公朴和艾思奇等人主持举办的“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和“申报妇女补习学校”等被迫中断或改弦更张。 1937年“八·一三”以后,上海沦陷,《申报》因抗拒日方新闻检查自动停刊。后又转移到汉口、香港出报,至1938年10月又迁回上海。1941年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申报》由日本海军报道部接收并改组,成为日伪控制的喉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申报》作为“敌产”被国民党接收,由国民党 “CC”组织在上海的负责人潘公展任社长兼总主笔,陈布雷的兄弟陈训口任总经理兼总编辑。1949年5月27日,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的枪炮声渐渐 息去,《申报》以“沪杭甬路全线打通 慈溪宁波均告解放本市苏州河北亦以肃清”为标题终刊结束。至此,后人有结论作如下诉说:《申报》这个中国报业的长者未得善终,是日伪和国民党先后绑架致其 死命的。
时移世易,征途回首,许多史事真伪混杂,似真似假。不管人们的感觉是赞叹,还是惋惜,是颂扬,还是鄙夷,那毕竟是中国人的来处,是起步之点,也是我们曾经走过的道路。寻迹《申报》、了解历史,是为了借鉴;借鉴历史是为了翻过旧页,迎来新的一页。
《申报》于1949年5月停报。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石岐中学 郭丽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等史实。
能力目标:
分析这些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今天的中国应该走重视教育、科技创新的道路
●教学重点
本课以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向中国社会分散其巨大的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深刻变化为教材内容的基本线索。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均为本课重点。西方工业文明传入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同时代的西方国家相比,虽然极其有限,同现代相比更是微不足道,但它却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开始了解世界、融入世界的标志。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的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物质对意识、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培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史观。化解这一难点,可以用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来举例说明。
●教学方法:问题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在正式讲课之前,我想先作个简单的复习。中国的国门是什么时候被打开的?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但同时一批爱国之士,也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开始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例如:(引导学生回答)经济上,出现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政治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文化。就这样,中国,一个东方的古国踏上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文化技术的漫漫征程,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而社会生活也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中国的社会出现了许多新鲜的事物,请同学们看一张图片(投影PPT),这段材料描述了早期火车的出现,当时中国老百姓的反映是怎么样的呢?其实当时中国,除了火车之外,还出现了许多新奇的事物。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请翻开书本104页,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今天,我们用问题合作探究的方法一起来研究学习,我给3分钟时间,请同学们通过看书、讨论,针对课文中感兴趣、或者有疑问的内容提出问题。等一下,我们一起来交流,看看谁提的问题最多,质量最好。
(二)学生自学:
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同时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把问题归纳分类。
(三)师生合作探究:
1、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适当补充),结合多媒体一边讲课一边板书。大概思路如下:
1)、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引导全班同学回答社会生活变化的三个方面的变化(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对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这些变化给中国的社会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意义)?
引导学生从“交通通讯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三个方面来概括。
3)、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西方列强侵入的同时客观上把他们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文明成果也传进了中国。同时,中国在迈向近代化探索的过程中,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也在不断地向西方学习,因此,西方先进技术、文明成果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导致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2、拓展延伸
1)、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虽然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伴随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而来的,从主观上来说,我们反对、痛恨西方的侵略。但从客观上来说,西方的先进技术的传入,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所以说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西方传进来的?今天中国又应该如何应对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
两个问题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要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认识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注重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就是人才的培养,因此,要重视教育,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注重与外国的交流合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青少年也要认真读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课堂总结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中国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进程,伴随着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科学民主化,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变化,尽管这些变化是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而且变化也十分有限,但它却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着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迈进,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进步。”
(五)练习巩固:抢答选择题,落实知识点。
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什么?
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什么?
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什么?
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什么?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电影是什么?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
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火车 轮船 电报 电话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照相 电影 报纸 出版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剪辫 易服 废止缠足 改礼节 改称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堂实录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实录
郭丽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等史实。
能力目标:
分析这些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今天的中国应该走重视教育、科技创新的道路。
●教学重点
1.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2.文化生活的变迁。
3.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学方法:问题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在正式讲课之前,我想先作个简单的复习。中国的国门是什么时候被打开的?(学生回答: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但同时一批爱国之士,也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开始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例如:(学生回答:经济上,出现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政治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文化。)就这样,中国,一个东方的古国踏上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文化的漫漫征程,东西方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而社会生活也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时,中国的社会出现了许多新鲜的事物,请同学们看一张图片(投影PPT),这段材料描述了早期火车的出现,当时中国老百姓的反映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很好奇,很惊讶)其实当时的中国,除了火车之外,还出现了许多新奇的事物。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请翻开书本104页,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今天,我们用问题合作探究的方法一起来研究学习,我给3分钟时间,请同学们通过看书、讨论,针对课文中感兴趣、或者有疑问的内容提出问题。等一下,我们一起来交流,看看谁提的问题最多,质量最好。
(二)、学生学习讨论: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同时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把问题归纳分类。
学生一共提出了八个问题,整理如下:
(1)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什么影响?
(2)社会生活是怎样变化的?
(3)对于无声电影,观众如何看得懂?
(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5)近代生活习俗的变化有什么意义?
(6)为什么近代许多发明都从西方传入?
(7)中国社会生活有哪些重大的变化?
(8)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被改变?
看来,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现在我把问题梳理一下,问题2.3.7.8可以归为第一类问题。问题1.5归为第二类问题。问题4.6归为第三类问题。
(三)、师生合作探究: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适当补充,按以下思路与学生一起探究:
第一类问题:“自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即学生提出的第2、3、7、8个问题)?”对于这一个表象的问题我主要分两步去让学生感知:
第一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去说出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教师同时进行板书
第二步: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对近代以来的变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类问题:这些变化给中国的社会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也就是学生提出的第1、5个问题)?由学生根据教师的投影提示进行抢答:
生:近代交通通讯→火车、轮船→便于出行,促进商品流通;有线电报、电话→传达信息,加强联系
生:文化生活变化→照相、电影、媒体、出版机构→丰富精神生活,便于了解过去
生:社会习俗变化→剪辫、易服、废止缠足、改称呼、改礼节→释放个性,倡导平等,讲求民主
第三类问题:为什么近代社会生活会发生这些变化?(也就是学生提出的第4个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结合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发生的发展趋势来进行讨论。
学生1:“自从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侵略者的到来,他们必然会把西方的生产技术,生活方式等东西也带到中国,从而引起了中国社会生活的一系列变化”。
学生2:“我认为这些变化不是西方殖民者带来的,是中国国门被打开以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在吸取了落后挨打的教训以后,主动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就逐渐西化了。”
学生3:“我认为这些变化不能忽视辛亥革命的功劳,正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清王朝,才给社会带来了民主、平等这些进步的思想,于是就出现了剪辫,易服,废除跪拜礼等进步的行为。”
学生4:我认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这样肯定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这样肯定会引起交通工具的革新,所以社会生活会发生变化。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其实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西方列强侵入的同时客观上把他们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文明成果也传进了中国。同时,中国在迈向近代化探索的过程中,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也在不断地向西方学习,因此,西方先进技术、文明成果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导致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换一句话来说,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伴随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那么这种变化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第四类问题:如何看待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师适当补充的问题)
学生1:“我认为,总的来说,应该算是好事。火车轮船等西方新鲜事物的传入对我们是好事,如果没有这些东西,说不定我们现在还处在步行的时代呢!如果没有电话,我们只能通过飞鸽传书来传递信息了,……”(哈哈哈!)全班哄堂大笑。
学生2:“我不同意你的看法。虽然这些东西对我们有用,但你不要忘记,它们的传入是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难道你愿意当亡国奴吗?”
学生3:虽然说中国是沦为半殖民地,但同时也学到了外国不少的先进东西,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学生4:先进的技术有一部分是帝国主义从西方引进的,但这只是为了方便它的侵略。虽然社会生活有改进,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教师总结: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伴随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而来的,从主观上来说,我们反对、痛恨西方的侵略。但从客观上来说,西方的先进技术的传入,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所以说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刚才同学们的讨论中,我感受到了同学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国家遭受侵略,说明大家都是很爱国。老师的心跟大家是一样的,我想:我们怎样才能既学到西方的先进技术,又不被侵略呢?这就是我们要探究的下一个问题。
第五类问题:“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西方传进来的?(也就是学生提出的第6题)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中国应该怎样应对,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生1:“因为清政府腐败无能,所以中国落后了。”
学生2:“我想明朝的八股取士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这种考试制度扼杀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和聪明才智.”
学生3:他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看不到外国的发展变化,没有及时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
(教师带头鼓掌):“既然如此,那么在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一日千里的背景下,中国应该怎样应对,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学生1:“应该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再把它加以改造,然后变成自己的东西。”
学生2:“不能总是引进别人的东西,我们自己也要有发明创造,不是有人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吗?”
学生3:“我认为还要特别重视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教师鼓掌)小结:“我们要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认识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注重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就是人才的培养,因此,要重视教育,实施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此外还要注重与外国的交流合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青少年也要认真读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教师小结: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中国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近代化进程,伴随着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科学民主化,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变化,尽管这些变化是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而且变化也十分有限,但它却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着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迈进,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五)练习巩固:抢答选择题,落实知识点。
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什么?
中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什么?
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什么?
中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什么?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电影是什么?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
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什么?
●板书设计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火车 轮船 电报 电话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照相 电影 报纸 出版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剪辫 易服 废止缠足 改礼节 改称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关于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的教学反思
郭丽春
本节课是中山市第一届以“基于问题的学习”为主题的精品课建设的参评课,一节课下来,感触颇多,细细回味,在一堂课里面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主要有: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流程清晰流畅,整堂课围绕“怎样变”→“变化带来什么影响 ”→“为什么会变 ”→“怎样看待这些变化 ”→“如何应对变化 ”这几个问题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容易让人把握脉络,而且每个问题过渡自然,层次分明。
2、学生问题意识突出,所提问题颇有深度。学生在预习中一共提了八个问题:如“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我们带来什么意义?” “为什么这些变化都是西方传入中国的?”“今天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等等,学生能提出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学生素质较高,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作了充分预习,深入思考的结果。而老师能灵活把握这些问题,巧妙地结合板书,多媒体进行教学,既突出了“基于问题的学习”这一理念,又能把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融为一体,取得理想的效果。
3、教学不流于表面,问题拓展颇有深度。教学内容不能只停留于表象的知识即“怎样变”这一方面而没有去深入挖掘其内涵“为什么会变”。我既探讨了“为什么会变”,又把这些变化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传播方向进行对比,使学生思考“为什么近代我们落后了?”“在科技一日千里的今天,中国应该怎样应对这些变化,才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不足之处:
1、“为什么会变”这一问题挖掘不够深入。因为“伴随着西方的侵略,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过程必然会折射到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一关系太复杂,学生不易理解,而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也不可能再深入展开,在这种情况下,这样总结可能会好一些:“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西方列强侵入的同时客观上把他们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文明成果也传进了中国。同时,中国在迈向近代化探索的过程中,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也在不断地向西方学习,因此,西方先进技术、文明成果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导致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前者是变化的内因,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外部表现”这样总结也许会好一些,但我总觉得这种说法对于初中生来说,有点艰深难懂,所以我跟学生总结的时候有点含糊。
2、“基于问题的学习”这一理念还不够突出。虽然学生提出了八个问题,但是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学习的主动性不足,整个课堂是老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讨的,乍一看与传统的问题式教学没有什么分别,给人一种感觉是学生的问题预设的多,生成的少,课堂因而少了点激情,少了点智慧。如果换了一批水平较差的学生,他们提不出问题,或者所提的问题天女散花,不着边际,我怎样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有效的学习,这是我课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3、这一节课上得太“完美”,完全没有给学生课后再去思考的空间。既然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学生没有了问题怎样再去学习呢?因此我想其实可以在下课前让学生或老师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去激发学生继续探讨的欲望,如“为什么辛亥革命后,颁布“剪发”令,有相当部分人不情愿呢?”“火车轮船电话等东西是怎样发明的?”等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现代出版机构,与北京大学 ( http: / / baike. / view / 1471.htm" \t "_blank )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
商务印书馆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1897年在上海 ( http: / / baike. / view / 1735.htm" \t "_blank )创办,创办人为夏瑞芳 ( http: / / baike. / view / 287606.htm" \t "_blank )、鲍咸恩 ( http: / / baike. / view / 1487904.htm" \t "_blank )、鲍咸昌 ( http: / / baike. / view / 2464628.htm" \t "_blank )、高凤池等。初为合伙经营的小型印刷工场。1901年改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增至五万元,张元济 ( http: / / baike. / view / 138950.htm" \t "_blank )入 股,并主持编译工作。1903年建立印刷所、编译所和发行所,改为中日合办,资本各十万元,引进日本先进印刷技术。翌年编印《最新国文教科书》,数月间风 行全国。此后,陆续编印修身、算术、史地、英语等教科书,兴办师范讲习班、附属小学、养正幼稚园及函授学校,还出版各种中外文工具书、刊物和学术著作。 1907年在上海闸北宝山路建成印刷总厂和编译所新址。1909年将编译所收藏古籍善本和参考书籍的图书馆定名为涵芬楼,后改名为东方图书馆,对外开放。 1914年初清退日股,资本增至一百五十万元,职工达七百五十人,成为国内最大的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 中,总务处、编译所、印刷总厂和东方图书馆等被日军焚毁。随后,企业得到部分恢复。抗日战争 ( http: / / baike. / view / 2587.htm" \t "_blank )前夕,在长沙建设印刷厂,往香港 ( http: / / baike. / view / 2607.htm" \t "_blank )和西南地区疏散存书和机器。抗战爆发后,总管理处迁到长沙,后移至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回上海。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 http: / / baike. / view / 1256.htm" \t "_blank )成立前的五十三年间,除了以编印教科书为主要业务外,还陆续出版了《辞源 ( http: / / baike. / view / 30534.htm" \t "_blank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 http: / / baike. / view / 2305515.htm" \t "_blank )》、《中国人名大辞典 ( http: / / baike. / view / 582744.htm" \t "_blank )》、《中国医学大辞典》等大型工具书,《东方杂志 ( http: / / baike. / view / 564957.htm" \t "_blank )》、《小说月报 ( http: / / baike. / view / 138192.htm" \t "_blank )》等重要刊物,整理影印了《四部丛刊 ( http: / / baike. / view / 112834.htm" \t "_blank )》、《丛书集成初编 ( http: / / baike. / view / 618010.htm" \t "_blank )》、《续古逸丛书》、《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大型古籍,还出版了严复 ( http: / / baike. / view / 1995.htm" \t "_blank )、林纾 ( http: / / baike. / view / 24938.htm" \t "_blank )等人翻译的著名外国小说和学术著作。全盛时期在北京、香港设有印刷分厂,先后在全国各地和新加坡、吉隆坡等八十三个地方设立分馆,在国内外颇负盛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迁址北京。1958年以后,根据国家出版方针的规定调整了出 版范围。现主要编译出版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著作,编纂出版中外语文工具书以及研究著作、教材、普及读物等,出版《中国语文》、《方言》、《英语 世界》等期刊,在读者中有良好影响和声誉。一个世纪以来,以开启民智、昌明教育为己任,竭力继承中华文化,积极传播海外新知,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教育 事业单位”,是“全国优秀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设有25个部门,控股一个合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在职员工260人。
商务印书馆年均出版图书、音像制品等700余种。100多年来,共出版各类书刊4万余种。代表性出版物有《辞源》《现代汉语词典 ( http: / / baike. / view / 98457.htm" \t "_blank )》《新华字典 ( http: / / baike. / view / 15526.htm" \t "_blank )》 《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故训汇纂》、《四库全书》(影印文津阁本)、“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400种)“世界名人传记” (40种)“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100种)“商务印书馆文库”(50种)及《英语世界》、《中国学术》杂志等。有不少品牌书刊相继荣获国家图书奖、国 家辞书奖和国家期刊奖。
历史
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2月11日创立于上海,至今已走过了近110年的历程。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一百多年来,商务印书馆从最初一个小 小的印刷作坊,逐步发展成为现当代中国首屈一指的出版和文化机构,历经沧桑、默默耕耘,人才荟萃、名家辈出,至今出版各类书刊近5万种,为开启民智、昌明 教育、普及知识、传播文化、扶助学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几代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正如陈云同志所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事业单位”。
HYPERLINK "http://imgsrc./baike/pic/item/e78c65894221fb9f0f2444ba.jpg" \t "_blank"
以张元济、夏瑞芳为首的老一辈出版家,平地为山、艰苦创业,为商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早在商务创立不久就成立股份公司,并从此先后延请高梦旦、王云 五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开展以出版为中心的多种经营,实力迅速壮大,编写大、中、小学等各类学校教科书,编纂《辞源》等大型工具书,译介《天演论》《国富 论》等西方学术名著,出版鲁迅、巴金、冰心、老舍等现当代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整理《四部丛刊》等重要古籍,编辑“万有文库”“大学丛书”等大型系列图 书,出版《东方杂志》《小说月报》《自然界》等各科杂志十数种,创办东方图书馆、尚公小学校,制造教育器械,甚至拍摄电影等。极盛时期,商务有员工 5000多人,在海内外设有分馆36个,各类办事机构1000多个,所出书刊占全国60%以上,创造了中国现代出版业的诸多第一,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出版 机构,在海内外铸造了商务印书馆的这个民族出版业最著名的品牌,成为堪与北大媲美的文化重镇。从这座文化重镇里,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陈云、张元济、茅 盾、陈叔通、周建人、胡愈之、王云五、郑振铎、叶圣陶、蒋梦麟、竺可祯、黄宾虹、袁翰青、陈翰伯、陈原……这些光辉的名字都写在了商务的史册上。二十世纪 三四十年代,日寇侵华,国难不息,商务也饱受兵燹,两度惨遭破坏,艰于维持。但是,在百般艰苦的环境下,商务坚持“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之精神, 依然举起文化抗战和国家复兴之大旗,与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出书不辍,奋斗不歇。
商务印书馆的衰落
1932年1月29日 日军针对性的轰炸中国当时最大的文化机关——商务印书馆。造成这个几乎垄断中国教育出版,占全国出版量52%的出版巨头损失1630万元,80%以上资产 被毁。同时被毁的还有商务印书馆所属的东方图书馆珍藏的45万册图书,其中有很大部分是古籍善本和孤本。
这次轰炸后,商务印书馆虽经努力恢复,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回复亚洲第一文化出版巨头的地位,沦为二流出版企业。
以下是一些当时的语录
对东方图书馆惨状的描述:“是时,浓烟遮蔽上海半空,纸灰飘飞十里之外,火熄灭后,纸灰没膝,五层大楼成了空壳,其状惨不忍睹。”
主要创始人张元济:“连日勘视总厂,可谓百不存一,东方图书馆竟片纸不存,最为痛心。”
日军侵沪司令盐泽幸一:“炸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
商务印书馆被毁重建后日军发布的传单:“尔中国立学堂,兴立共和……腐败尔国青年子弟……尔馆印些腐败之物。上回毁烧尔馆,尔书馆仍印三民之书……今若不速改恶习,我军到处,使商务书馆尽烧毁……”
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商务积极完成公私合营改造,并1954年迁至北京,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1958年,全国出版社业务分工,商务承担了翻 译出版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和编纂出版中外语文辞书等出版任务,逐渐形成了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世界名人传记”为代表的翻译作品,和《辞源》《新华字典》 《现代汉语词典》《英华大词典》等为代表的中外文语文辞书为主要支柱的出版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和辞书两大支柱之外,商务人锐意进取,积 极、稳妥地开拓新的出版领域,比如大力扶持出版国内学者的原创性学术研究,出版传播国内学者的一流研究成果;针对青少年和大众读者,开发素质教育读物和文 化普及读物;与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合作,翻译出版哈佛商学院的畅销经管图书;成立商务印书馆世界汉语教学研究中心,旨在以学术研究带动对外汉语教材研发, 把中心建成世界汉语教学精品图书的研发基地和出版基地。以开启民智、昌明教育为宗旨,秉承普及知识、传播文化、扶助学术的出版理念,商务不追风,不逐利, 踏踏实实为海内外读者服务、为广大学人服务,出版规模不断扩大。近些年陆续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故训汇纂》及“新华”系列汉语辞书,“新时 代”“精选”“牛津”“朗文”等几大系列外语辞书,影印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商务印书馆文库50种等大型原创学术著作,以及“汉译世界学术名著”10辑 400种、《蓝海战略》等哈佛经管图书150种,等等,都深受海内外亿万读者的欢迎,成为图书市场上商务代表性品牌。有100多种精品书刊相继荣获国家图 书奖、国家期刊奖等省部级以上重要奖项。一直以来,商务在出版行业处于领军地位,始终有较大的影响力,目前是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中 国编辑学会、中国辞书学会、中国版权保护协会等行业团体的副会长单位。
为了长远发展,商务在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开拓经营领域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都下了很大 力气,已经形成业内较强的竞争力,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现有正式员工275人,其中,90人拥有硕士、博士学位,97人拥有副编审以上高级职称, 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较高。一批年轻人走上管理岗位,成为业务骨干,促进了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商务在出版行业内较早利用新兴的计算机和网 络技术,实施全面、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开发了在国内出版界领先的辞书语料库及编纂系统、门户网站、管理信息系统,正一步步实现生产、管理、销售的自动化、 网络化。此外还积极开拓与出版业务相关的经营领域,目前成立并控股北京群益物业公司、北京商易华信息技术公司、北京涵芬楼书店有限公司等经营性机构,在上 海、太原、长春、武汉、南京等地开设专卖店等,在多种经营上迈开了坚实的步伐。商务有着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不仅与香港、台北、新加坡、吉隆坡等地的海外 4家商务印书馆进行经常性的业务交流,而且还合资成立并控股了一家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此外,商务还与牛津大学出版社、朗文出版公司、拉 鲁斯出版公司、哈佛商学院出版公司以及小学馆、斗山东亚出版公司等世界著名出版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版权贸易活跃,每年引进和输出图书200多种。
现在,商务年出图书800种左右,其中新书350种左右,重印书450种左右;此外还出版《英 语世界》《汉语世界》杂志及《中国语文》《方言》等重要学术期刊20种,以及部分音像制品。据近几年开卷图书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在全国图书零售市场上,商 务出版的中外语文辞书处于绝对领先地位。2005年全年出版码洋5.4亿元,利润超过5000万元。各项指标在全国综合性出版社中均位居前列。
可以说,经过改革开发20多年来的努力,商务印书馆现在已经成为风格比较突出、特色比较明显、文化底蕴比较深厚、发展势头比较稳健、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拥有独特地位、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一家著名出版单位。
商务印书馆[1]现隶属于新组建的中国出版集团,坐落在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 ( http: / / baike. / view / 548782.htm" \t "_blank )、灯市口 ( http: / / baike. / view / 1052973.htm" \t "_blank )以北的原中国文联大楼内,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出版体制创新的机遇和挑战。
商务之最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在中国出版史乃至文化史上创造了诸多第一,择要列之如下:
* 出版第一部语法学学术专著——《马氏文通》(1898);
* 出版第一部中英文对照排版印刷的英语教科书——《华英初阶》(1898);
* 出版大陆第一部英汉字典——《商务书馆华英字典》(1899);
* 第一个使用纸型印书(1900);
* 第一个系统地介绍西方学术论著(1902);
* 第一个使用著作权印花(1903);
* 第一个作为文化企业引进外资(1903);
* 第一个作为民间企业聘请外国专家和技师(1903);
* 第一个系统地编印出版《最新教科书》等近现代中小学教科书(1904);
* 第一个创办《东方杂志》等一系列现代意义的杂志(1904);
* 第一个采用珂罗版印刷(1907);
* 出版第一部由中国学者自己编纂的双语辞典《英华大辞典》(1908);
* 第一个采用电镀铜版印刷(1912);
* 第一个使用自动铸字机(1913);
* 第一个采用胶版彩色印刷(1915);
* 出版我国第一部以语词为主、兼及百科的大型现代语文辞书《辞源》(1915);
* 出版我国第一部专科辞典《植物学大辞典》(1917);
* 成立我国第一个中资电影机构——活动影戏部(1918);
* 生产制造我国第一部汉字打字机(1919);
* 制作我国第一部动画广告片《舒震东华文打字机》(1919)。
商务印书馆对文化的贡献
商务印书馆是我国现在所有出版社中资格最老的出版社。它不是我国最早的出版社,在它之前还有很多,竞争中都被淘汰了。开始时它是个小印刷厂。当时正值甲 午战败之后,人心思变,出版事业发展。同时代人杜亚泉说,当时“维新同志,皆以编译书报为开发中国急务,而海上各印刷业皆滥恶相沿,无可与谋者,于是咸踵 于商务印书馆”。指出了商务成功的关键是讲究质量,因为办事认真,讲信用、保质量,所以南洋公学代校长兼译书院长张元济辞掉公职到这个小印刷厂主持编译工 作,从此商务兼营出版。张元济进商务后,陆续进用高梦旦、杜亚泉、蒋维乔、庄俞等一批反对科举有志于维新的年轻人。他们都将富国强兵、复兴中华的希望寄托 在未来一代,他们兢兢于小学、中学课本以及词书等学习用书的编写。他们的认真,使出版物获得成功,又注意经营管理,企业就站住脚并得到发展。敬业乐事的精 神和注意经营管理代代相传,成为传统。它几十年服务于人民的文化需要,几十年服务于积累文化,对社会有一定贡献,所以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在 1952年6月指定商务印书馆为中央一级出版机构,这在私营出版业中是仅见的。公私合营后它在党和政府直接领导下,更加兢兢业业,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 努力工作。在近现代出版史上它努力为人先,开创性活动极多,影响深远。这儿罗列其什一,以见其贡献。
出版社第一个建立编辑部的是商务印书馆。中国出版事业虽然源远流长,但其文字工作都是一个人说 了算,没有编辑部一说。商务印书馆初创时是印刷厂,兼出一些书,也同样没有编辑部,由创业人之一鲍咸恩先生兼做文字工作。经理夏瑞芳经常向人请教,怎样使 出版业务发展,知道要有一批学者。当时与商务印书馆有业务往来的南洋公学译书院,其院长兼代校长、维新人士张元济苦于公学学监、美国人福开森事事牵肘使得 无法办事。夏瑞芳与张元济在两年多的业务交往中建立了个人感情,1900年夏先资助张办《外交报》,次年夏建议张对商务投资,进而顺理成章地1902年张 辞南洋公学职进商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张元济通过朋友蔡元培等聘请了一批各有专长的新派人士进商务,成立编译所。编译所的成立使商务在同业中占有绝大 优势。又有高梦旦从事协调,破除文人相轻的陋习,各人发扬专长,又互相切磋,书稿质量自高于同业。商务自此继印刷后在出版上也站住了脚;同业也纷纷仿效, 推动了出版业的进步。
近代小学教科书是商务印书馆最早推出的。我国社会的近代形态,基础教育兴起很晚。戊戌时仅康有 为《幼学通议》中提到,他是依据《礼记 学记》原则,谈不上近代教育。辛丑“新政”,清廷“令多设蒙养学堂”,同时规定“教法当以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 以历代史鉴及中外政治艺学为辅。”教育目的仍是和科举衔接。有志之士进行了改变教育目的的活动,商务印书馆是重要的一环:它提供了近代基础教育第一批课 本。最早是1902年6月由杜亚泉编写的《文学初阶》,共6册供3年用。它全部用儿童身边常见的浅近事物做认字课文和内容。如第一课,生字为“大小牛 羊”4字,再组成:“大牛、小羊、大小、牛羊”4词作课文。八十课后出现简单句,如“牛负车、牛耕田、桃开花、竹生笋”。第三册开始穿插各科浅近知识,伦 理修身,激励发愤读书学艺以振兴中国。后续各册有声光化学,中外史地人物。对道光以还割地“赔款”多有议论。这是第一本同科举教育割断而讲究国民素质教育 的课本。1904年2月商务印书馆又推出小学《最新国文教科书》。这套课本由张元济、高梦旦、蒋维乔、庄俞共同编写,一反历来启蒙读本由一人写的作法。很 多关于它编写认真的佳话至今流传。这本书编写认真,影响十分深远:蔡元培当时是旁观者,他叹为观止,说这本书的认真,改变了整个出版业编书草率的风气。这 套课本开创了沿用至今的用楷体字排课文和每课都在一个展开面上,并附丰富的插图的作法。这套课本出版后,一直受到学生和家长、老师的欢迎。
我国第一部近代词书——《辞源》。我国的词书起源很早,但千余年来一直分为3个互不照应的体 系:《尔雅》、《说文》和韵书——名物、文字和语音。而且主要环绕四书五经,脱离人们生活。《康熙字典》虽在-一定程度上将字的音、形、义结合解释,但它 仅顾及字而还不懂复音词,只收列极少一部分复音词作为字(单音词)的义项无规律地安排在某个单字下;而且主要是专有名词。如“仓山”在“仓”字下:“河 津”(龙门)在“津”字下,“天一星”在“一”字下。晚清复音词随着西学进入大量产生,没有一本词书搜集、解释,阅读书报常生误会。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高梦 旦、陆尔奎有鉴于此,发愤编纂一部集词汇、单字、语音、释义于一书,熔旧学新知于一炉而检索方便的词书。陆、高二位于1908年开始与20多位编辑编写4 年后完稿,发现词书释义中引文有因循类书而脱漏、多字——自古词书引文衍夺是常事,《康熙字典》这类问题仅影响字义的就有2600多条。他们硬是再添人全 部重查原书,又花了3年时间才发排,于1915年出版。正是由于认真,后来中华书局《辞海》出版,虽后来居上,并不能压倒它,80多年经过修订,现在还在 发行。
《辞源》在词书编纂上至少在3个方面具有开创性。首先收录了大量近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 用技术词汇。其次规定了这些复音词以第一字列于该单字后,便于检索。第三,单字义项严格以单音词所含意义为限,即严格以词为单位释义。第二、三两个原则至 今为所有汉语和汉外词典所遵循。
世界词书销售量之最。《吉尼斯世界记录》在1980年版中说,它的这本书各种文本各年累计发行 量已达到3200余万册,是世界书籍发行量之最。这个版本传到我国后就有人撰文指出它是夜郎,它的发行量远远落后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当时 《新华字典》销售量已达8000万册。《新华字典》是魏建功等5位语言学家商定体例编法,由魏建功率领一批词书工作者精心编成,是以质量上乘。1970年 周恩来总理又指示由北京大学文科各系、中国科科学院、商务印书馆、北京市教育系统抽调人员讲行修订,总理不仅多次具体指示,克服修订工作人员中普遍存在的 怕被人说右的顾虑,还在百忙中亲自审读修改稿并作改动。当年,《新华字典》修订本全国各省市造货4000万册;以后每年分区造货量在1000一1500万 册左右;至今累计发行量已在2.5亿册左右。这个数量在古今中外无数词书中是绝无仅有的;即使以人均占有量,世界上也没有第二本词典可望其项背。
中国第一部规范词书——《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是我国的主要语言,它有许多差异严重的方言,妨 碍不同地区人们的交往。历代政府除了秦始皇“书同文”统一了字的写法,读音和词义始终没有统一。新中国建立后,有了规范语言文字的条件,大规模的经济、文 化建设也提出了这个要求。这就有了《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必须推广普通话。周恩来总理指出:“学习普通话光靠耳朵和嘴巴是不够的,学了容易忘记,必须有 一套标音符号,用来编印拼音的读物和注音的字典,供学的人随时查考。”1956年2月6日周恩来签署总理命令:“为了帮助普通话的教学,中国科学院语言研 究所应该在1956年编好以确定语音规范化为目的的普通话正音字典;在1958年编好以确定词汇为规范目的的中型现代汉语词典。”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华人 民共和国文化部确定由编辑、排校、出版词书经验最丰富的商务印书馆担任该词典的出版任务。并决定正音字典与词典合在一起。1959年初稿完成,商务印书馆 从审稿角度提出意见修改后在1960年出版“试印本”向专家征求意见。各地专家意见汇总后经过修改1965年印出“试用本”送审稿。1973年开始对“试 用本”进行修订。由于“四人帮”干扰,1978年才正式出版。至此,我们国家才有了第一部规范词书。这部词典由吕叔湘、叶圣陶、丁声树、李荣等专家审读, 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它的科学性无愧于促进汉语规范化的任务,出版后享有极高声誉,去年又出版了修订本;前后10多年总共出版3000万部,在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选题民主之最。商务印书馆出好书,它的功夫从选题开始。1903年10月它就开始实行“编译所 会议”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了出好书。一百年中,选题民主程度必有不同,但做好做差在出书上大体都获得反映。做得最好,当推1958年独立建制后和1979 年重又独立建制后。当时前后两位总编辑都享有国际声誉,他们都极尊重他人,发扬学术民主。1958年独立建制时,4年前三联书店牵头已制订了一个翻译外国 哲学、社会科学著作长远规划,商务接手后,总编辑仍然亲自出马,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学术界广泛征求意见,再制订出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文革” 结束后继续这一做法,而且学科范围扩大至全部选题内容,包括中外语文和词书。不仅范围扩大,也更加细致,多一个来回:先登门征求专家意见,汇总后再请专家 会议确定,称“规划会”。已进行过4次。名著都是有定评的,还有什么意见可征求 不一定!哪些应先出,哪些可晚些;哪本书请谁译最合适;用哪个版本最好; 国际上有些什么动态,这些听听专家们意见不是更好吗 在这样的规划基础上确定的选题计划,绝无商业味,自然经得起检验,符合读者的需求,前几年社科书订数 普遍滑坡时,商务版的名著受影响比较小,年年有1/3重印。像这样的选题民主是仅见的。
(原载《中华读书报》1997年5月7 )(共30张PPT)
汽笛响起,火车开动,坐在车上的人像悬挂着的旗子一样摇来摇去。……沿途的农民看到火车冒着烟弛过,而且车上满载了衣着华丽的人,没有不
“诧为奇观”的。他们把手里的活停下来,呆呆地盯着火车看。拄着拐杖的老妇人惊异地张大嘴巴,青年人两眼发愣,看得出神,小孩子则吓得依偎在大人的身上。
--《申报》
1864年1月,徐寿和华蘅芳合作制成一艘木壳轮船“黄鹄”号,船长50余尺,时速40余里,是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一、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近代交通在中国的出现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
早期火车
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慈禧御用汽车
1909年9月21日,中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员冯如,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首次飞行取得成功。
2、近代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早期电报机
1880年贝尔电话
早期的照相机
1、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定军山》
该剧1905年拍摄的、由京剧大师谭鑫培先生主演
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获奖的影片——《渔光曲》剧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影传入了中国。很快,电影就深入内地,普及开去,各城市相继建起了电影院。这就是北京早期的电影放映场所之一──西单文明茶园。它是北京第一个允许女子进入的戏园。
1872年诞生的《申报》,在当时影响较大。该报内容丰富,刊载有新闻、评论,还有商品和服务类的广告等等。从报纸中,人们可以得到社会生活、国内和国际的许多信息。
2、中国近代报刊、书籍出版业的兴起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剪辫
溥仪剪辫装
清末民女
民国少女
清朝官服
中山装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服装
孙中山和中山装
你 知 道 吗 ?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前襟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国;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国民党五权分立这有别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衣领为封闭竖领。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
跪拜 握手鞠躬
改称呼:老爷、大人 先生、君
上述变化给社会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意义)?
轮船、火车:
电报、电话:
照相,电影:
报刊,出版业:
社会习俗的变化:
加快出行的速度;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流通;也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商人可以用来传递生意信息,记者可以用来从外地发回新闻报道,老百姓用来与亲友联系;帝国主义… …
丰富精神生活,流下珍贵历史镜头,便于了解过去
传递信息,了解社会
释放个性,倡导平等,讲求民主
经济上工业化
政治上民主化
思想文化上科学民主化
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尽管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伴随着外国对中国的入侵而来的,而且社会生活的变化和现在的发展相比也很有限、很微不足道,但它却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课堂拓展
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西方传进来的?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中国应该怎样做才能重现昔日的辉煌?
小男孩和小女孩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却都不完全。 中国近代科学的落后有封建制度统治的原因,在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乃至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科学技术没能拓展自己发展的空间。 从教育制度上看,八股取士的科举在鼓励士人在考举人、考进士、考状元,埋头故纸堆,死记硬背四书五经,不注意发明制造,缺乏对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没有把自然科学与生产技术结合起来。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古代是农业文明发展先进的国家,其科技发明属封建社会的农业文明,而近代的科技发明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
近代交通通讯
火车、 轮船、有线电报、电话
照相、 电影、媒体、出版机构
文化生活变化
社会习俗变化
剪辫、易服、废止缠足、改称呼、改礼节
便于出行;促进商品流通;传达信息,加强联系
丰富精神生活,便于了解过去
释放个性,倡导平等,讲求民主
1、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
2、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
A淞沪铁路 B京张铁路 C京九铁路 D 京广铁路
3、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4、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黄鹄”号轮船
《定军山》
商务印书馆
5、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A《定军山》B《渔光曲》C《歌女红牡丹》D 《神话》
6、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A《定军山》B《渔光曲》C《歌女红牡丹》D 《神话》
7、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
A《新华日报》 B《民报》
C《申报》 D《万国公报》
西方科技成果传入中国表格
类别 工具 发明国家 传入时间 第一或代表名称
交通
通讯
文化
生活
习俗
火车 英国 19世纪 凇沪铁路
轮船 美国 70年代 “黄鹄”号
有线电报 美国
无线电报 美国 20世纪
电话 美国 80年代 1882 上海电话局
照相 法国 40年代
电影 法国 20世纪 《定军山》
报刊纸 40年代 《申报》
出版业 90年代 商务印书馆
剪辫、易服、停止缠足、废跪拜礼、改称呼
近代部分发明
火车 1825年(英国)史蒂芬孙
轮船 1807年 (美国)富尔顿
有线电报 1844年(美国)莫尔斯
电话 1876年 (美国)贝尔
照相 1839年 (法国)达盖尔
电影 1895年 (法国)鲁米尔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