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排队中的数学问题(1)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排队中的数学问题(1)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12-08 15:3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排队中的数学问题》微课设计方案
微课信息
学 科 数学 教材版本 人教2012版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P100 方框题
微课主题 排队中的数学问题
选题意图 一年级上册P100的方框题既是图文应用题,也是排队问题的雏形,一年级的小朋友容易根据已有的直观经验看到图画就点着图上的形象一个一个地数,但这里的人有部分被树挡住了;也有的孩子通过文字里表述的明显数据来算,容易忽略这里隐藏的数据。通过微课学习帮助孩子构建简单的排队问题结构模型,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思路。
教学目标 1.建立队形模型:通过摆一摆和文字表达建立起联系,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思路。2.渗透符号化思想:通过摆一摆清晰地建立起数量关系,体验用画图解决问题简洁、直观的优势。 3.增强空间想象力: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用途 √课前预习 √课中探究 √练习讲解 √课后答疑 □其他
制作方式 □拍摄 √录屏 √演示文稿 √动画 □其他
预计时长 6分钟
微 课 程 教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请在此处写下微课程的所有环节) 设计意图
一、直接出示课题。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排队问题。让我们开始学习之旅吧。二、探究学习。1.基础铺垫。我的前面有3辆车,后面有一辆车,一共有几辆车?①②③④⑤师:是5辆。小朋友,你算对了吗?有没有数“我自己”?(强调突出第四辆车)初步感知排队问题结构。2.探究主题。我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①引导找数学信息。师:小朋友,你从这里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师:“前面9人”“后面5人”还有吗?师:哦!细心的小朋友发现了,还有一个“我”。再次感知排队问题结构。②引导通过摆一摆分析数量关系。师:那这里到底有多少人呢?我们来摆摆看吧。这是我前面的9人,这是我后面的5人。“我”到哪里去了?嗨!在这呢。③引导观察完整图画,和文字建立联系。师:看,我前面的9人,后面的5人和1个“我”组成了我们这一行人。④结合图画引导孩子寻找解题思路。师: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呢?⑤精讲解题方法。师:9+5+1=15(人),可以先用我前面的9人和我后面的5人相加,再加上1个我;1+9+5=15(人),为了避免漏了我自己,也可以先用1个我加上我前面的9人,再加上我后面的5人;9+1+5=15(人),还可以按排队的先后顺序,先用我前面的9人和1个我相加,再加上我后面的5人。⑥引导小结:这三种算法都是把1个“我”、我前面的9人和我后面的5人相加起来,才是我们这一行人的总人数15人。三、巩固运用。秋天到了,一群大雁往南飞。我的前面有8只,我的后面有5只。一共有多少只大雁?①孩子尝试解答。师:小朋友,你会解答吗?请你试一试吧。②讲解并出示答案。师:这里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大雁,就要把我前面的8只,后面的5只和1个“我”加起来,一共有14只大雁。你算得多少只?有没有加上我自己?四、拓展探究。 “我的前面有6只”“我的后面有5只”一共有多少只蚂蚁?①引导读题分析。小朋友,你发现这道题和前面的题有什么不同吗?师:细心的小朋友发现啦!这里有两只说话的蚂蚁,也就是有两个“我”,那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对,要注意加上2个我。②孩子尝试解答。动手算算看吧。③出示答案并强调注意异同点。师:我们来对照一下答案吧。小朋友,你记得加2了吗?五、微课总结。其实,这些都是排队问题。在排队问题里,要求一行人有多少,我们要先想一想这一行人由几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有多少人。比如林荫道上这一行人是由我前面的9人、我后面的5人和1个“我”组成的。想明白了这些,再把各个部分的人数加起来就是这一行人的总人数了。你学会了吗?六、结束语。好的,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小朋友,再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一开课就用一群可爱的动画小松鼠带出排队问题主题,激发孩子的兴趣。利用运动中的车队引导孩子模拟开始学习之旅,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模型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从现实生活或者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建立模型的出发点。5辆直视可见的客车和文字应用题结合,让孩子图文结合起来。把文字题里的隐藏条件通过可以一个一个点着数的图画引起孩子的注意。初步感知排队问题的基本结构。利用林荫道上的一群人,提醒孩子有部分人被绿化树挡住,想通过一个一个点着数的办法是行不通的。要想解决问题就要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孩子容易发现“我前面有9人,后面5人”而忽略了隐藏的信息——说话的我。所以在引导时特别的提醒这个信息。从而引导孩子完整构建排队应用题结构。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文字应用题对于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孩子来说既抽象又复杂,利用孩子已有的学习经验通过摆一摆来使问题变得直观形象,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结合摆好的直观图画引导孩子把图画和文字建立起联系,建立完整的构型结构和正确的解题思路。用符号表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是建立模型的过程。求三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是多少用连加的方法计算。孩子们的观察顺序和思考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精讲肯定常用的三种不同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或者说观察角度)。求出模型的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是求解模型的过程。总结无论是哪种观察顺序,都是要把构成这一行人的三个部分(我前面的9人,后面的5人和一个我)相加起来才是这一行人的总人数。再一次巩固了排队问题的结构模型。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利用动态的南飞大雁和大雁的叫声调整孩子的精神状态,刺激孩子的神经,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孩子尝试解答后讲解并出示答案,强调“有没有加上我自己”再一次巩固排队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办法。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利用孩子熟悉的旋律《劳动最光荣》配上动感的蚂蚁运粮的画面进行拓展探究,一是防止孩子出现疲劳,二是激起孩子的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三是要让孩子明白:排队问题中隐藏的数字不一定是1,要因题而异。让孩子体会到认真读题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利用林荫道上的一行人的例子引导孩子总结归纳排队问题中要求一行人有多少的解题方法,教给孩子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树立模型思想。利用车队返回结束微课学习,给孩子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