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中山市第一中学 史俊尧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内容和意义
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人教版)上册的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第一课。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送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仅四个多月,东北三省沦陷。而九一八事变是近代中日关系的转折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重要步骤。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并成为主要矛盾。西安事变的发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预示联合抗日局面的到来,是中华民族的大兴。
2、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通过音乐、电视和图片等资料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过感受历史;通过补充九一八事变背景的文字资料,重新整合课本内容,使历史事件完整。通过层层设问,分组讨论,前后联系,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突出重点。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通过阅读教材和补充材料,辩论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对当时时局的重大影响,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难点得以突破。
(三)教学对象分析
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对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而学生对于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了解比较少,因此在教学中引用一些视频资料是有必要的。而面对初二学生在思维上较于简单,归纳能力还不高的情况下,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该尽量结合直观教材,通俗的讲授,同时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通过此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培养学生从情境中感知历史的能力,从而加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通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创设历史情境,重温历史事件,感受历史。
2、问题教学法: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环环相扣,调动思维,温故知新。探究新知。
3、小组合作法:分组合作探究,思维碰撞,同时伴以老师引导,培养团队精神。
4、史料教学法:通过提供史料,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2010年9月18日《新闻联播》中新闻报道:《各地纪念“九·一八”事变79周年》:在沈阳,12位爱国志士得后代将一份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罪证材料的副本捐献给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为纪念“九·一八”,今天,全国各地纷纷拉响警报:天津、西安、安徽宿州、四川泸州等城市拉响警报,提醒国人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教师导入]:同学们,一个优秀的民族必是一个牢记历史的民族,到底79年前的9月18日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它给东北人民带来了哪些沉重灾难?对当时中国的政局有哪些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近历史,走近《难忘九一八》来寻找答案。
【讲授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的原因(背景)
[教师引导]:在79年前的9月18日到底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0页第一段文字,了解整个事变的基本过程,找出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具体地点和策划者。
[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沈阳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策划者:日本。
[教师引导]:那么为什么日本侵略军要发动九一八事变来侵略中国?同学们请看一组材料:请同学们从中提炼出主要观点,概括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学生回答];①日本很早就作好了侵略中国的准备;②三十年代大危机促使日本加快了侵略步伐;③蒋介石忙于在南方“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教师引导]:同学们归纳的已经很全面了,下面我把这个问题展开讲一下。
1931年发生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一个重要步骤。早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开始制定对中国的侵略扩张政策,强调日本未来“权利上扩张方向应为中国”,并逐渐形成以灭亡中国为首要目标,进而吞并亚洲的大陆政策。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田中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确定了“使满蒙脱离中国本土,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由日本来参予该地的主权,并由日本担当该地的治安工作,”以建立全国侵华阵地的侵华方针。
东方会议后,日本首相田中在向天皇上呈的秘密奏折(即所谓《田中奏折》)中,又提出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基本国策,露骨地表示了狂妄的侵略野心。
1929年下半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摆脱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政治经济困难,决心乘欧美各国忙于内部事务和南京政府忙于扩大“剿共”内战之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准备活动。他们大造侵略舆论,宣称:“满蒙并非中国的领土”。叫嚷:“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日本本部和关东军曾先后多次以“参谋旅行”为掩护,到我国东北进行军事侦察。并以我国东北资源丰富,土地辽阔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以取得日本各界对侵华战争的支持。
1931年6月,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规定一年为期对华“采取军事行动”。与此同时,加紧扩军备战,1931年,日本政府军费开支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30.8%,到“九一八”前,已拥有现代化装备的军队达23万人,举行全国总动员演习,加强全国军需生产。由此可知,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课件展示柳条湖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请大家想一想,日本侵略军侵略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请同学们观察柳条湖的地理位置思考一下。
[学生回答]:回答一: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这是日本蓄谋已久的。
回答二:给侵略战争制造一个借口,以便师出有名。
回答三:为了欺骗世界舆论,给人造成一种是中国军队挑起事端的假象。
回答四:柳条湖距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很近,离东北重镇沈阳也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教师小结]:柳条湖事件就是日本为了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而制造的一个借口。而沈阳是当时东北三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东北军主力的驻地,这些使其成为首要中的首要。
[教师过渡]:九一八事件以后,全国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应该作出什么样的反应?
[学生回答]:抵抗日本侵略。
[教师引导]:可是这时,南京政府、蒋介石的态度是这样吗?他们作出了什么决定?请同学们看一段有关这方面材料:
[学生回答]: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
2.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及其后果
[教师过渡]:那么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给东北、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灾难性后果?
(课件展示图片:东三省沦陷过程、伪满洲国的建立)
[学生回答]:东北三省沦陷,东北人民过上了亡国奴生活;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教师小结]: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仅仅4个月的时间就被日军夺取。并且,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128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相当于3.5个日本领土,从此沦入敌手。东北人民逃到关内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36年,西安一位教师张寒晖目睹了西安街头同胞的凄惨,感受到民族灾难的深重,写了一首歌,名字叫做《松花江上》,让我们一起从歌声中聆听历史感受历史。
(课件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并展示一些日军在东北的罪恶行径的图片)
[教师过渡]:这一曲《松花江上》既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怒,我也相信这首歌一定唱到同学们的心里去了。
[教师过渡]: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中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是否其他社会阶层也在坐以待毙呢?我们说不是,与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对应的是,九一八后,全国很快掀起了一个全国性的抗日高潮。我们来看一看东北的抗战。
3、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三段大字内容和嫩江大桥大战的内容,当时东北的抗日军队主要由那些队伍组成。
[学生回答]: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
(课件展示杨靖宇、马占山、赵一曼的图片)
[教师引导]:那有没有同学来帮我们介绍一下杨靖宇将军事迹?
[学生回答]:(介绍杨靖宇将军)
[教师引导]:那还有没有同学来帮我们介绍女英雄赵一曼的事迹?
[学生回答]:(介绍赵一曼)
[教师小结]:在我看来,赵一曼就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而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展开,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教师过渡]:中华儿女齐抗战,共同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中华民族的抗战没有阻挡日本步步紧逼的侵略,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进逼华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人民是该站起来了,同学们,请听:
(课件播放《义勇军进行曲》)
[教师引导]:我们大家一起唱。
[学生齐声高唱国歌]
[教师引导]:大家知道这首《义勇军进行曲》是谁创作的吗?
[学生回答]:聂耳。
[教师过渡]:伟大的音乐家聂耳就是在这个时刻,这个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创作了这首《义勇军进行曲》,这是一首中华民族的民族赞歌。那么在这个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主张?
[学生回答]: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教师引导]:那么蒋介石这个时候仍然执行什么政策?
[学生回答]: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并且也感动了国民党内部的两名将领,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
[学生回答]:张学良、杨虎城。
[教师过渡]: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联手发动了西安事变,我们先来观看一段有关西安事变的视频资料。
(课件播放有关西安事变的视频)
二、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的原因
[教师引导]:我们已经看完了有关西安事变的全过程,首先了解几个基本知识点,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主要人物和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时间是1936年12月12日;主要人物是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目的是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
[教师引导]:那么老师有一个疑问,张学良、杨虎城是蒋介石的部下,他们为什么会“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请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提示从中华民族危机,大众呼声,张、杨二人自身的爱国品质以及蒋介石的态度等方面来分析。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民族危机加深。
回答二:东北军将士身负国仇家恨,不愿意和共产党作战,他们希望上前线抗日。
回答四:蒋介石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回答五:全国人民的抗日呼声高涨。
……
[教师小结]:同学们讲得都很好,我们把大家说的合到一块,做一点简化处理。西安事变的爆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直接原因在于蒋介石既剿共又妥协的反动政策。
[教师引导]:张学良、杨虎城把蒋介石捉起来后,每个派别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你希望怎么样处理蒋介石,到底是杀了他还是放了他。我们通过分组分别代表不同政治集团的利益来讨论一下该怎么办:第一大组代表日本侵略者的利益;第二大组代表国民党内部亲日派的利益;第三大组代表国民党内部亲英美派的利益,第四大组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利益。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代表日本小组回答:杀掉蒋介石,国共之间又会发生大规模内战,那只会对日本有利。
代表国民党亲日派回答:杀掉蒋介石,亲日派何应钦好取而代之。
代表国民党亲英美派回答:不能杀蒋介石,如果杀掉蒋介石,国共之间又会发生大规模内战,那只会对日本有利。
代表中国共产党回答一:杀掉蒋介石,因为从1927年开始,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死在了他的屠刀之下。
代表中国共产党回答二:和平解决,逼迫他答应抗日,因为当时中日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
……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那么,西安事变到底是怎样解决的呢?下面我们看一下具体内容。
2、西安事变的结果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最后一段内容,了解西安事变解决的真相及意义。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西安事变最后是如何解决的?
[学生回答]: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
[教师提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谁在中间起到了关键作用?
[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
[教师引导]: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当时中日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的目的也是逼蒋抗日。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
[教师小结]: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挽救了中国的时局,也挽救了中国的命运。在民族大义面前,国共两党终于捐弃前嫌,携手合作,共赴国难,中华民族在大敌之前表现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教师过渡]:对于张学良将军,前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张学良逝世的时候曾这样评价他:“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说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3、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教师小结]: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在于它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它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本课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到,九一八事变以后,面对日本的侵略,国共两党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一直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两党才终于达成一致,共同抗日,实乃民族大幸。而历史不容忘却,面对历史,相信大多数人的心情难于平静,对于抗日烈士们!我们应深深地缅怀他们。如果没有他们的前仆后继,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就不可能有我们今天祥和的生活。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死者的血,生者的泪,提醒每一位中国人铭记历史的屈辱,并在铭记中奋进!在奋进中崛起!
(六)板书设计
一、九一八事变(1931、9、18)
1、原因:1)侵华是日本的基本国策(大陆政策);
2)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
3)蒋介石政府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2、过程:柳条湖事件(借口)—进攻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3、后果: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4、影响: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二、西安事变(1936、12、12)
1、原因: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直接原因: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2、目的:逼蒋抗日
3、结果:和平解决
4、意义:1)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教学反馈
在本课教学中,我针对本课的三维目标,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已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在导入的时候采取了一段新闻视频,而在本课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当讲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凄惨的亡国奴生活时,我采用了歌曲《松花江上》,并且制作了几张日军暴行的图片伴随音乐展示,在讲台上,我隐约看到了有些同学眼中闪着泪花;在从九一八事变过渡到西安事变的时候,我采用了国歌,并且和同学们一起高唱国歌,在这个时候,我看到同学们都很自然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这一目标我觉得是完成的比较出色的。莅临指导的老师都感觉这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非常出色,尤其是对两首歌曲的运用,并且和同学们一起高唱国歌,这是很多老师没有尝试过的,反响非常好;而对于西安事变的内容采取了两个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尤其是在分析对蒋介石的处理的时候,学生讨论非常激烈;当然这堂课也有些不足之处,在讨论之前的准备工作上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是指示,略显唐突。
二、教学反思
本课是抗日战争的第一课,只有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两个主要内容,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关键点。在本课教学中,需要充沛的感情,需要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着重的教育,当然同时也需要理性的思考。我就以本课为案例,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得到的一些感悟和发思。其中有值得继续保持、发扬的地方,当然也有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
做的比较好的地方:
1、本课的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有一点: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我选择了两首歌曲《松花江上》和《义勇军进行曲》:在讲到东北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时,我引入《松花江上》这首歌,伴随着音乐与日军暴行的图片,让同学感受到日本在东北所犯下的罪恶;在讲到华北事变引入西安事变之前,我利用《义勇军进行曲》,与同学们一起高唱国歌,让同学感受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人民是该站起来了。
2、在教学中采用两段视频资料的选用起到了导入新课,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在导入中我采用了2010年9月18日《新闻联播》中关于纪念九一八事变79周年的报道来导入新课,用最新的新闻报道来引入回到历史,让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感觉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其次在西安事变中,我采用了一个关于西安事变过程的视频,避免了老师对众多历史史实的用空洞的语言简单讲述的方式来处理的弊端,拉近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真正来感知历史、了解历史。
3、在分析问题时采用历史史料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在分析日本为什么发动九一八事变时,我采用了三则材料分别分析日本的大陆政策、经济危机的影响和蒋介石的态度,让同学们阅读材料自主分析,更加容易理解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所在。
4、西安事变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分析西安事变的原因以及和平解决。在这里我设置了讨论:为什么张、杨二人要扣押蒋介石,要学生理解其性质首要的前提是对当时中国的国情有清楚的了解,东北沦陷,华北危及,外敌入侵,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的时刻,中日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前提下,张、杨多次力劝蒋介石抗日,但都被蒋介石否定并批评,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另外一个难点是为什么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特别是中共和平解决的态度,为什么?这个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在讨论中把学生引导到另外一面,如果杀了蒋介石会怎样?学生能分析出结果来:纷争四起、群雄割据,便利了日本的侵略。所以说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这不仅复习以前内容,而且也是进行爱党教育的好时机。所以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前后联系,整体把握,合理引导,开阔学生思维。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时间的把握方面还有待提高,本课设计的活动比较多,有2段视频,2段音乐,因此课堂是非常紧凑的,因为活动占据了一定的时间,在最后分析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的时候显得比较仓促,甚至没有分析到位,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对时间安排要更准确些,所有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的内容要重点学习。
2、在视频、音乐的使用上,应该更加多的思考,使用这些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学生得到什么,而不是为了播放而播放,关键是这些对学生是否有所启发,有所思考,我认为这点我做的还不够好。
3、需要更加多的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辅导与启发,尤其是在材料的使用和问题的设计时,应该多考虑的是学生的接受能力,设问应该层层递进,这样才能更好的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才能更好的让学生进行理解。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思考与反思,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多多总结经验教训,以期教学越来越成熟。
材料一:东方会议以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之灭亡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材料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阶级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兵力“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以可乘之机。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29张PPT)
1、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什么时候?
2、事变的具体地点在哪里?
3、是谁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
沈阳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
日本侵略军
思考:日本为什么发动九一八事变?
材料一:东方会议以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之灭亡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
材料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阶级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兵力“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以可乘之机。
侵华是日本基本国策(大陆政策)
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
蒋介石政府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日本侵略军侵略
中国东北,为什么
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
柳条湖事件(借口)—进攻北大营
—炮轰沈阳城
2.经过
一、九一八事变
(1931.9.18)
1.原因
1)侵华是日本基本国策
2)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
3)蒋介石政府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国民政府的态度
不抵抗政策
从这份密电可以看出蒋介石对九一八事变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呢?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
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东三省沦陷
东北沦陷后,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
1、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2、1932年,日本在长春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3、东北人民开始了漫长(14年)的亡国奴生活。
让我们在歌声中
感受历史,铭记历史…
杨 靖 宇
马 占 山
赵 一 曼
柳条湖事件(借口)—进攻北大营
—炮轰沈阳城
2.经过
一、九一八事变
(1931.9.18)
1.原因
1)侵华是日本基本国策
2)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
3)蒋介石政府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后果
东北三省完全沦陷
4.影响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2年一、二八事变
1935年华北事变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1、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共提出
什么主张?
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蒋介石仍然执行:
“攘外必先安内”
的错误主张。
二、西安事变(1936、12、12)
张学良
杨虎城
张学良、杨虎城是蒋介石的部下,他们
为什么会“以下犯上”扣押蒋介石?
(点拨:从民族危机、大众呼声、自身的
爱国品质、蒋介石的态度等方面分析)
直接原因: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二、西安事变(1936.12.12)
1.原因
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直接原因: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2.目的
逼蒋抗日
张学良、杨虎城把蒋介石捉起来后,你希望怎么样处理蒋介石,为什么?
蒋介石 “兵谏”亭
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
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
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不主张杀他,反而
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明了什么?
二、西安事变(1936.12.12)
1.原因
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直接原因: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2.目的
逼蒋抗日
3.结果
和平解决
张学良先生亲属: 惊悉张学良先生逝世,十分悲痛。我谨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表示深切哀悼! 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堪称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永远怀念张学良先生。 张学良先生千古!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江泽民
2001年10月15日
1
二、西安事变(1936.12.12)
1.原因
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直接原因: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2.目的
逼蒋抗日
3.结果
和平解决
4.意义
①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不抵抗
中共和人民奋勇抵抗
西安事变
(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课堂检测
1、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是:
A、1927年 B、 1931年 C、 1928年 D、 1936年
B
2、张学良由于执行了蒋介石的何种命令而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美名”?
A、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
B、《剿匪》手令 C、攘外必先安内 D、新生活运动
A
C
3、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解决方案是:
A、以牙还牙,处死蒋介石
B、逼蒋介石下台,长期寓居海外
C、以民族利益为重,和平解决
D、长期关押蒋介石
课堂检测
4、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又将魔爪伸向中国的何方
A、华南地区 B、华北地区
C、东北三省 D、西南地区
B
A
D
5、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
A.逼蒋抗日 B.联蒋抗日
C.反蒋抗日 D.杀蒋抗日
6、张学良是“中华民族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真挚朋友”.下列哪一史实最能证明这一观点
A.第一次国共合作 B.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C.九一八事变 D.西安事变
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
俄总统视察俄日争议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