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12-09 09:1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
第一部分(2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6分)
人类从遥远的远古时代匆匆而来,一路迎接与拥抱目不 xiá接的风景,这便是一个美的历程。在那些月明星xī、蝉鸣枝头的夏夜,午夜梦回时,你的脑海中可曾A. (涌现/浮现)历史的瞬间 那人面鱼纹的彩陶盆,古色斑lán的青铜器,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说不尽的宋元山水画,还有著名的诗人作家……时代精神与文化 B. (沉积/积累)下来,它孜孜不juàn地感染着人们,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①目不xiá( )接 ②月明星xī( ) ③古色斑lán ( )④孜孜不juàn( )
(2)从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A. B.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1)潮平两岸阔, 。 (王湾《次北固山下》)
(2)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 )
(3)非淡泊无以明志, 。 (诸葛亮《诫子书》)
(4)僵卧孤村不自哀 。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5) ,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
(6) ,秋风吹散马蹄声。 ( 《潼关》)
(7)学而不思则罔, 。 (《<论语>十二章》)
(8) ,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其一)》]
3.名著阅读。(6分)
(1)下列对《西游记》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西游记》中,孙悟空从菩提祖师处学得七十二变、筋斗云等神通,又从龙宫索取如意金箍棒作为兵器,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受苦了五百年。
B.黄风岭黄风怪用“金蝉脱壳”计抓走了唐僧,此怪原来是一只黄毛貂鼠,最后被灵吉菩萨拿上灵山见如来,明正其罪。
C.《西游记》中,为试探师徒四人的禅心是否坚定,黎山老母等化作母女四人,假意要招他们为夫婿,唐僧不为所动,悟空识破真相,沙僧一心跟随师父,八戒却动了 凡心。
D.《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行至鹰愁涧时,唐僧的马被龙太子吃了。孙悟空前往讨要,与龙太子搏斗,龙太子抵档不住逃回海底。后经菩萨点化,龙太子化作白龙马,随 同取经。
(2)阅读《西游记》选段,回答下列问题。(3分)
师徒们正看碑文,只听得那浪涌如山,波翻若岭,河当中滑辣的钻出一个妖精,十分凶丑)——
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
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
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
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那怪一个旋风,奔上岸来,径抢唐僧,慌得行者把师父抱住,急登高岸,回身走脱。那八戒放下担子,掣出铁钯,望妖精便筑,那怪使宝杖架住。他两个在流沙河岸,各逞英雄。这一场好斗——
九齿钯,降妖杖,二人相敌河岸上。
①选文中的妖怪是 。(1分)
②请结合前后回目及选段内容,说说该妖怪的来历,后来这妖怪的结果如何 (2分)
4.李明能力很强,但他在公司里职位很低,一直不被重用,内心感到很郁闷。这时如果要你劝劝他,请你想想应该怎么说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引用一句俗语)(4分)
第二部分(4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5~6题。(5分)
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5.《瓯北诗话》评价李白此诗“四句中用五地名,毫不见堆垛之迹”,请写出诗中写到的五个地名。(2分)
6.说说“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3分)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乙】鹿亦有知
博山李氏者,以伐薪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携家喂养。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①,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上,然旬日②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
[注释]①秋祭:在秋天祭祀天地。②旬日:十天。
7.为下面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4分)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其一犬坐于前。
  
(2)是夜鹿去,遂不归。
  
9.“鹿亦有知”体现在哪些方面 (3分)
10.小故事往往蕴含丰富的寓意,你从《鹿亦有知》这则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1~13题。(8分)
材料一 “不忘初心”“柠檬精”“雨女无瓜”“硬核”等词入选“2019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当前社会,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语言传播设备的普及,网民接受新词且被新词浸染的速度异常快。但也有一些不雅的词语,经由互联网的传播,渗透进民众的日常生活里。同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相比,新媒体则显得原始而粗放得多。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材料二 作家池莉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一个耄耋老人、一个公务员、一个银行职员、一个汉绣的绣花徒,上来都称呼我为‘亲’时,我何止被惊呆,简直是崩溃。”
(选自《文汇报》)
材料三 2月21日为“国际母语日”,这个国际性纪念日旨在促进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在各种新兴表达令人眼花缭乱、各种网络新词专横地横扫一切个人表达的当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设立的这个节日显得前瞻而又意义非凡。 (选自《文汇报》)
11.根据材料一,说说传统媒体少有不雅之词的原因。(2分)
12.“点赞”一词现在使用频率极高。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根据材料,指出这种表达的缺陷。(2分)
13.在个人言论都有机会发表的今天,请你就如何维护汉语的纯洁性,对社会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4分)
阅读下文,完成14~17题。(18分)
我第一次看到猫在哀伤时也会流泪
阎连科
①最初不知哪天,家门口出现了一只猫,因为它饥饿的叫声,换去了一把狗粮的关切。从此,那只猫就在每天饥饿时,来到我家院里,跳到我家窗台上,“喵喵”地叫着,向你示弱示哀,不由你不把狗粮拿去慰问它。
②但是,一个问题就从这只灰猫的得意忘形和对天机的不能守口如瓶开始了。它一定在自己吃饱肚子后,因为忘形的傲慢,在某个地方以自己四仰八叉的姿势,躺在阳光之下,显摆自己美食鼓胀的肚子,而引来了更多的无家可归的猫。或者,它曾经拍着自己的肚子,向那些饥饿的猫们吹牛道:“走!我带你们去。”从此,我家院里就不再是一只流浪猫,而是迅速增多到了五六只。
③从动物商店买回的猫粮,原来一袋可以对付两个月,现在最多半个月。而且那些没有吃饱肚子的猫还会在我的腿上撒娇地叫着,用嘴、头和脖子反复地蹭,直到你满足了它的愿望。
④每年的十一月,寒冷到来时,这里的居民就大多如迁徙鸟一样从园里搬走了,搬回到了他们城里烧着暖气的家,只有少数几户人家在这园里烧着黑煤土暖坚守着。
⑤我家也要搬回到北五环外的家属区。我的行动计划是,在这年冬天要保证每周一次到这园里来喂猫。每周的周六和周日,那些猫们等着我的到达,像饥饿的孩子等着母亲带着饭食的归来。每次才到那儿,它们饥饿的叫声,如雨点一样砸在我身上,让我的心里有一种不安和内疚。
⑥可是,那年元月的第三个周末下雪了。一尺厚的大雪把所有的公路都封了。那个周末我没有办法去喂那些猫。四天后公路通车了,四环路上也没有结冰了,我匆匆地开着车,带着猫粮赶到园里的家,八只猫只有四只在那等着我。这次我把那些猫粮仍旧都倒在窗台上,可给猫去换水时,我发现原来的半盆水结成了冰凌。那发灰的白色冰面上,有猫在极度口渴时,用舌头在冰上舔出的浅浅的圆凹痕。
⑦第二年四月春暖花开时,我一家人又返回园子里。我首先想到的是那些猫。可在那园里找了半天,也没有见到猫们在哪儿。失望中,我准备锁门出去买菜时,却看见穿过寒冬的死亡隧道走来的老黄猫,出现在了我家门口。它骨瘦如柴,连叫声都小得几乎让人听不到,每走一步因为体弱多病,后腿趔趄①着想要倒下去。而那伤愁的叫声中,它发黄哀伤的目光,望着我们又要离开的身影,我清晰地看到它的眼圈下流出了浑浊的泪。
⑧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猫在哀伤时,也会如牛如狗样有泪流出来。就是在它的哀鸣和眼泪中,我决定一是先带老黄猫到宠物医院看看病;二是下一年的冬天,我将同它们一起守在寒冷里,同它们一道穿过地狱般寒冷的隧道,去迎接那新一个春天温暖明亮的光。
(有删改)
【注释】①趔趄(liè qie) :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14.第②段中加点的“一个问题”具体指代什么 请简要说明。(3分)
15.结构上,第④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分)
16.根据提示,体会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每次到那儿,它们饥饿的叫声,如雨点一样砸在我身上,让我的心里有一种不安和内疚。(从修辞运用的角度)
(2)它骨瘦如柴,连叫声都小得几乎让人听不到,每走一步因为体弱多病,后腿趔趄着想要倒下去。(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17.结合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分析两位作者对待动物的共同态度。(6分)
【链接材料】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 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选自郑振铎《猫》)
第三部分(50分)
18.作文。(50分)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世界因此变得色彩斑斓,个体生命也因此与众不同,请以《让我与众不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体裁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8